历史教学论文(整理)

2020-03-01 16:21: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摘要:中学历史尤其是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历史的基础学科,对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历史,读懂历史,甚至研究历史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这一学科,难免会有陌生和不适应的感觉。而新课标的指导作用则给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指明了方向,并且制定出一些方法进行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方法

新课程标准:“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 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 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1

历史的兴趣。

在此新课标下的初中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点突出,需要学生在这一课中该掌握什么样的内容,它就用大字去描述多少,没有过多的多余的字。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中,已极少的篇幅就把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商鞅变法交代清楚,这在以前的教科书是极为少见的,而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已只用了四行还不到的黑体大字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拖泥带水。除了在教材上的改变之外,我们从新课标中还看到,现在历史教学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 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要求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不单单要教学生课本上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只有如此,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才能更好的去发挥教师,教材,学生的三方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应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熟读教材,吃透教学大纲。弄懂每一课的重点难点,把握住上课时间的分配。这一点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一点十分的重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若果不能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重难点,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自顾不暇,根本没法注意教学和授课方式方法了。也许一些老师很容易就把握好重难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就能在课堂上上好这一节,我们还必须把握好上课的时间分配问题,那些应该分配多点,那些应该讲少点,尤其是新教师,这些尤其重要。有条件的学校,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等,如果没有这些,教室也可以到网上去找一些资料和和全国各地的老师在网上进行经验交流等等,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无穷的资源。

第二,学生课前阅读与设问。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这种先提问后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

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第三、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第

四、学生讨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

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第五、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当中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八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整理).doc》
历史教学论文(整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