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酿造工实践知识问答

2020-03-01 18:10: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白酒酿造工实践考核知识问答

1、黄水是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副产物,它含有酒精、淀粉、糖分、有机酸和酯类等,成分复杂。简述黄水的综合利用途径。

答:①传统的黄水利用是将黄水置底锅中,在蒸丢糟的同时回收其酒精及少量香味成分;②制酯化液:将黄水、酒尾、曲粉、母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酯化液,用于串蒸、培养窖泥、淋窖等;③提取香味物质用作调味液,用于调酒;④直接灌窖或翻沙。

2、简述何谓滴窖,浓香型白酒生产中为什么要“滴窖勤舀”?

答:滴窖,就是将酒醅中黄水尽量滴出,以降低母糟中的水分和酸度,才有利于本排产酒和下排发酵。由于黄水的酸度很高,若不充分滴出,势必引起入窖酸度升高,严重影响发酵产酒。因此,生产上必须做到“滴窖勤舀”。

3、浓香型白酒糟醅入窖温度一般在什么范围?谈谈你对“低温入窖,缓慢发酵”的理解。

答:浓香型白酒糟醅入窖温度一般为13℃~17℃,最佳季节是冬天和春天,而酷暑盛夏,温度过高,多数厂家都停止生产。低温入窖,缓慢发酵有以下好处:①糟醅入窖后,升温幅度大而缓慢,主发酵期长,糟醅发酵完全,出酒率高,质量好;②可以抑制醋酸菌、乳酸菌等有害菌的生长,使有益菌得到更好的增殖;③升酸幅度小,糟醅不易产生病变;④有利于醇甜物质与酯类物质的生成。

4、白酒发酵糟醅都有哪些主要的理化检测指标?各指标的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检测?

答:糟醅主要的理化检测指标有:水分、酸度、还原糖、淀粉以及酒精含量。

检测方法分别为:水分——烘干法;酸度——NaOH标准液中和滴定;还原糖——菲林试剂法测定;淀粉——采用盐酸水解标准葡萄糖液反滴定法;酒精含量——酒精计法(或相对密度法)。

5、酒醅不升温,不出酒,通常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原因主要有①入窖酸度过大,糖化发酵受到抑制,温度升不起来;②加曲量少或曲药质量太差;③原料糊化不透,糖化发酵困难;④窖帽太高,发酵保温不好,冬天散热快,温度升不起来。

6、怎样进行白酒酒糟的综合利用?

答:①用于制造饲料。②用于生产农肥。③生产淀粉酶和纤维素酶。④丢糟粉制酯化液和培养液。⑤丢糟分离物回窖酿酒。

7、简述菲林试剂法测定酒醅还原糖的实验原理。

答:利用菲林溶液与还原糖共沸,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反应,以次甲基蓝为指示液,以样品或经水解后的样品滴定煮沸的菲林溶液,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沉还原为无色,以示终点。根据样品消耗量求得总糖或还原糖的含量。

8、简述窖泥老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答:窖泥老化的原因有:①水分严重流失、板结,乳酸盐类凝析;②营养物质缺乏及比例失调;③菌种退化;④窖池内残醅未打扫,残醅中的乳酸含量丰富,易与窖泥中的钙离子、铁离子形成乳酸钙和乳酸铁,使窖泥发生退化;⑤窖皮泥厚度不够或未保湿,造成水分挥发,感染杂菌。

防治措施有:①用酒尾、曲药黄水混合物淋沫窖池四周;②出窖时把窖壁、窖底的糟醅清除干净,不能损坏窖泥,更不能把窖泥带入糟醅中;③老化严重的窖泥应及时更换;④操作工艺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入窖管理,使母糟保持“柔熟不腻,疏松不糙”。

9、简述浓香型白酒在发酵期间窖内温度变化情况。

答:整个窖内温度变化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发酵期,于封窖时起计算天数,一般封窖后3-4天到最高温度,入窖温度与发酵最高温度一般相差14℃~18℃;第二阶段为稳定期,从达到最高温度时起,至15-20天,温度一直在28℃-32℃,在此期间,糖化所生成的糖量与酵母维持生活所需的糖量基本平衡,酒精含量变化不大;第三阶段为酯化期,从酒精含量下降开始直到开窖,在此期间温度逐渐下降,最后降至25℃~26℃,母糟中醇类与有机酸起酯化作用,促进香气成分生成。

10、什么是窖泥老化?对酒质有何影响?

答:窖泥老化是指:在浓香型大曲酒酿造过程中,如果使用和保养不当,在经一段时间使用之后,池内窖壁上逐渐起碱、变硬,表面析出白色晶体或细长的针状结晶,所产酒质愈来愈差。

老化窖泥由于营养物质匮乏,微生物数量极少,特别是一些主体生香功能菌如己酸菌、丁酸菌、甲烷杆菌等难以生存,造成所产酒中己酸乙酯含量极低,失去了浓香型白酒的典型风格。2

白酒酿造

白酒酿造论文

浓香型白酒酿造工作总结

酿造、白酒酿造运营方案

白酒酿造的相关介绍

以创新思维指导白酒酿造

白酒知识

教育实践活动知识问答

教育实践活动知识问答

国家规定的白酒酿造方法有哪些

《白酒酿造工实践知识问答.doc》
白酒酿造工实践知识问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