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2020-03-03 03:15: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三章

1、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1) 顺序性 →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2、试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和作用。

1.遗传素质:其作用在于⑴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⑵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2.环境:其作用在于⑴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

3.学校教育:其作用在于⑴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功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在于⑴选择性作用;⑵自觉性作用;⑶ 创造性作用。

第四章

1、试述“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育”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

①“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世,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精神和技术的准备。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各有其独特的功能,谁也不能取代谁。因此,我们应坚持五育并举的精神,防止教育的片面性。

②“五育”之间互相联系。

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并非互不相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身体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③“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当然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2、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1.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时代的反应,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

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如果说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改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设了平台,可以说新课程在全国全面铺开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密切课程与现实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五章

第六章

??

第七章

1、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具体要求是:

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第八章

1、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2、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教学方法

5.根据学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6.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素质条件来选择

7.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3、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看法?

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成他们自身的财富。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再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5、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联系实际

2.学懂新知识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

4.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第九章

1、当前我国小班化教学发展有哪些机遇?存在哪些挑战?

??

2、怎样进行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即“ 学什么”的问题。

教师要做好学习内容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

2.泛读有关资料,

3.通读整个教材

4.细读每一部分教材

5.精读每一节教材

第十章

1、论述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及内容各部分的关系?

??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教育

4.法制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2、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一)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第十一章

??

教师证教育学课后题答案小抄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电大教育学论述、案例分析题答案

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小学教育学论述

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程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20套题答案

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宪法课后题答案(版)

保险学第九章课后题答案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doc》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