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书籍

2022-07-0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育学必看书籍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

一、实习期:

专业阅读:

必读书籍(《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小学课堂管理》(温斯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与黎明共舞――新教育晨诵本》(马玲编,待出)毛虫与蝴蝶推荐书目(部分)

选读书籍:《新教育之梦》(朱永新)《汉字密码》(唐汉)《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心平气和一年级》(薛瑞萍)《教师人文读本》(商友敬等编写)《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魏智渊主编,待出)《另类教育叙事——解读一个题为“干国祥”的教育文本》(干国祥著,待出) 专业写作:

1、写读书笔记以及描述班级突发事件。

2、每次听课和研课都要写教学反思,字数不限,尽可能简明扼要。专业发展共同体:

1、日常研课:要有专门的导师(一个导师带两个弟子,三人构成小共同体),每次听导师的课都要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并写出教学反思,利用课间与导师开展简短的讨论。每逢导师听课之前,要把教案提前交给导师并做简短交流,下课与导师继续讨论,并写出教学反思。

2、网络共同体; 通过网络相互激励,在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中建议个人阅读或者写作专帖,记录自己的阅读之路或者教育生活,这很重要。

二、适应期:

必读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芬瑟)《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经典·童心·编织——新教育儿童课程之整本书阅读》(干国祥编,待出)

选读书籍:《语法答问》(朱德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 《读书课》(干国祥著,待出)名师课堂实录(例如窦桂梅、薛法根、王崧舟、支玉恒„„)《老师如何和学生说话》(吉诺特)《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专业写作:

1、写班主任日记,进行日常记录,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持续跟踪。

2、除日常教学反思外,争取拿出两个经典课案,包含资料搜集、备课、上课、评课,丰富学校的课例资源库。

专业发展共同体:1.日常研课照常进行。2.进入网络共同体核心。

三、成熟期

必读书籍:《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儿童纪律教育》(费尔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深度语文》(二册,干国祥著,待出)

选读书籍:《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爱斯米·科德尔)《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主编)《教育漫话》(洛克)《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逃避自由》(弗洛姆)《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专业写作:

1、尝试比较熟练地写作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能够提供三两个比较成熟的案例,对案例资料搜集、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框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逐渐向专业杂志投稿。

2、研究一定数量的经典课例,并继续尝试写作比较成熟的课例并引入理论分析。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主持日常研课、读书会以及学科标准。

四、骨干期

必读书籍:《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学会教学》(阿兰兹,待定)《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

选读书籍:《论对话》(伯姆)《被压迫者教育学》(弗莱雷)《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爱的艺术》(弗洛姆)《人间词话》(王国维)《近距离看美国》(林达) 《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专业写作:1.能够针对不同的德育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参考书籍的前提下写出专题论文,比如叛逆儿童的教育问题等。

2.能够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阐述,并写成论文。 专业发展共同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和主持专题研讨会。

五、卓越期:

必读书籍:《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后现代课程观》(多尔)《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Richard DuFo)《西方教育心理学简史》(高觉敷等) 选读书籍:《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西方哲学史》(罗素)

推荐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推荐书籍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推荐书籍

一、书目

1.《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

2.《教育哲学通论》或《教育哲学概论》——黄济

3.《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4.《道德教育原理》

5.《马克思人学思想》——袁贵仁

6.《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

7.《共产党宣言》

8.《论法的精神》

9.《社会契约论》

10.《利维坦》

11.《社会改造原理》

12.《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13.《卡耐基成功学》

14.《最伟大的演讲词》

15.《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16.《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

17.《做事先做人》

18.《中国未来30年》

19.《自私的基因》

20.《辛亥摇晃的中国》——张鸣

21.《菜根谭》

22.《哲学的故事》

23.《人生哲学12讲》

24.《人性论》——休谟

25.《人的教育》

26.《为自己的人》

27.《人性的高贵与卑劣》

28.《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

29.《西方人学观念史》

30.《中国人学思想史》

31.《世界人学史》

32.《追寻美德》

33.《人论》

34.《单向度的人》

35.《顺生论》

36.《中国人的素质》

37.《六项思考帽》——博诺

38.《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39.《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二、作者

1.黄俊杰(通识教育)

2.林治平(生命教育)

3.陶行知

4.池田大作

5.万俊仁

6.亨廷顿

7.桑德尔

推荐第3篇:教育学研究生阶段必读书籍

教育学研究生阶段必读书籍

我们学校的刘铁芳老师推荐:

教育教学细节类阅读书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3、帕尔默《教学勇气》

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6、朱永新《我的新教育之梦》

7、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8、刘良华《教育自传》

9、刘铁芳《守望教育》

10、吴非《不跪着教书》

1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教育综合理论类阅读书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卢梭:爱弥尔

4、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5、柏拉图:理想国

6、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7、金生鈜:理解与教育

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9、刘铁芳编: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

10、傅国涌编:过去的中学

1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

12、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13、纽曼:大学的理念

14、蔡元培教育论集

15、《走近爱因斯坦》

发展性阅读西方经典: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3、丹纳:艺术哲学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5、巴赫金:陀斯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7、阿伦特:人的条件

8、史怀泽:敬畏生命

9、莎士比亚悲剧

10、福柯:规训与惩罚

11、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12、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俄底普斯

13、陀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

14、帕斯卡尔:思想录

15、罗尔斯:正义论

中国作品:

1、论语

2、庄子

3、红楼梦

4、鲁迅全集

5、钱理群:心灵的探寻

6、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7、李泽厚:美的历程

8、邓晓芒:灵之舞

9、叶秀山:美的哲学

1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王枏老师推荐: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斯宾塞的《教育论》赫胥黎的《科学与教育》 卢梭的《爱弥尔》洛克的《教育漫话》沛西•能的《教育原理》

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 马卡连柯的《塔上旗》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学生的精神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资本论》(节选)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列宁的《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

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

列宁的《论无产阶级文化》《论综合技术教育》

斯大林的《论共青团的任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推荐第4篇:书籍

·世界名著200部 珍藏版

·雨果《悲惨世界》

·圣经电子版

·欧美文学名著合集

·莎士比亚全集 ·小王子

·世界著名演说家演说实录

·国富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

·大仲马作品集

·泰戈尔文集

·查尔斯·狄更斯作品集 圣经

作者:吕振中译

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没任何一本书像它这样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想与生活

全球通史

作者:L.S.Stavrianos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著作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论语

作者:孔丘

中国人的《圣经》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半部论语治天下”

君王论

作者:尼可洛·马基雅维里 一本毁誉参半.不可不读的奇书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书, 政治家的最高指南权力斗争的教科书

物种起源 作者:达尔文

一部划时代的著作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改

造世界观的开端最先提出

人是由类人猿转变而来的观点

史记

作者:司马迁

一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最佳教科书史家之绝

唱, 无韵之《离骚》双跨

文史学界的不朽巨著 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

兵家韬略之首, 人类智慧之源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克敌制胜的艺术, 创造奇迹的科学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一部写战争中权术谋略的书

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战争论

作者:卡尔·克劳塞维茨 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

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

水浒传

曾国藩家书 作者:施耐庵

作者:曾国藩 第一部成功的白话长篇小“从政要学曾国藩” 说曾备受一代伟人毛泽东“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推崇的英雄传奇“谁不看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完《水浒》就不算中国人” 验之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 红与黑

作者:斯陀夫人

作者:斯丹达尔

引发.推动废奴运动的惊欧洲文学皇冠上最为璀璨世之作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的艺术宝石开创后世“心火线之一第一部被译成中理小说”的先河法国批判文的美国小说

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悲惨世界 百年孤独 作者:雨果

作者:加·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幅再现巴黎人民起义的20世纪西班牙文最杰出长辉煌画卷反映法国现代社篇小说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主义文学作品代表作再现史诗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朽的胜地

鸿篇巨制

国富论

胡雪岩全传 作者:亚当·斯密

作者:高阳 政治经济学第一部伟大著经商要学胡雪岩

作书中凝结的光辉思想改胡雪岩成了一座开采不尽写了人类经济史确立了资的宝藏经世致用的处世运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筹学

理论体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西游记

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者:吴承恩

生活的教科书

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杰作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崇高人格的展现影响了一优秀的神魔小说思想性和代人的经典译作

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

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一个无法回避的伟大的名字了解毛泽东本人思想发 展历程的向导一部生动深刻的可资相信的传记

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本不读就 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中国文学史上的无上珍宝

老人与海

作者:顾纳斯特·海明威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只有精神的

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 为

其悲壮而落泪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本世界文学中通俗性与经典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一

历经半个多世纪而长销不

衰的爱情经典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

活着

作者:余华

一部具有中国意味的小说深刻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 生存状况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生活

大作品

小王子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 与《圣经》同样畅销的世界名著一本值得你一生阅读并去体会的书一则关于生命与生活.爱与责任的寓言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一个有着完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普罗大众表现“文学修养”的指针学院精英和文艺青年的必读经典

变形记

作者:卡夫卡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里体会生命的悸动与冲突展示了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

哈姆莱特

作者:莎士比亚

一幕令善良与丑恶的心同时震颤的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最光辉的一颗钻石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寻让每一个敏感的灵魂悲伤沉思

茶花女

作者:小仲马

可怜一卷茶花女, 断尽支那荡子肠开创了法国“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我国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东方药学巨典

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一千零一夜

作者:张晓兰编译

中古时期阿拉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成果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的明珠

吉檀迦利 作者:泰戈尔 一种对生命的歌唱

一部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对人生理想的思索与追求

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全世界能阅读小说的妇女必读的经典之作昂然矗立的女权图腾柱从拜读它开始踏入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欣赏园地

神曲

作者:但丁 中世纪的史诗

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欧洲文学史上的旷世奇作

昆虫记

作者:法布尔

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

讴歌生命的诗篇

堂吉诃德

作者:塞万提斯

人类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虚构作品一部脍炙人口的世

界名著欧洲长篇小说发展

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最出色的画稿之一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丰

碑没有毒药.没有尖刀.

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雷雨

作者:曹禺

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远 看《红楼梦》,近看《雷雨》

梦的解析

作者:弗洛伊德

人类科学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分水岭揭开人类心灵

奥妙的伟大著作精神分析

学的奠基石 雪国

作者:川端康成

一种空灵的虚无的艺术至境

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边城

作者:沈从文

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俗画真实的美和贴近人性的关怀一件只能为文字所包容的艺术品

喧哗与骚动 作者:威廉·福克纳

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庞大的“约克纳帕

塔法世系”的代表作之一一部讲授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 提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撰

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与《红楼梦》并称为“古典文学的双璧”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一个平凡而又闪光的穆斯林世界现代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葩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中国美学经典之作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理出中国美学思想独立发展的来龙去脉引领读者走进金碧辉煌的

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19世纪的不朽名著

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 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开了先河

围城

作者:钱钟书

一部新的《儒林外史》令人回味无穷的“知识与智慧”的闪光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一本最佳的哲学入门读物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冰心散文选 作者:冰心

一种记叙着“爱”的哲学 一种恬静淡雅而又宽容的美

一个温润清新的精神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

现代文学十大经典之一一本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掩卷深思的书离经叛道的主人公激起了无数读者内

四世同堂 作者:老舍

一幅巨大的生活画卷 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一部民族的痛史

情人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一种灵与肉.爱与欲相 分离的爱情写尽了爱情的本质

瓦尔登湖 作者:亨利·梭罗

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 上的书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日瓦戈医生

作者:帕斯捷尔纳克

当代苏俄文学中最优秀.最有价值的作品一部知识

分子的命运史一个动人的

个人经历的见证

伊索寓言 作者:伊索

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西方寓言的始祖一本生活的教科书 美学宫殿

心的共鸣

推荐第5篇:书籍

经济

1、茅于轼写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是一本经济学的入门书,它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和事例,阐述了经济学的深奥道理,不仅对初学者很有帮助,就算是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也有很深的启发。

2、近来比较流行的《伟大的博弈》。本书讲述了华尔街两百多年的历史,对于了解证券市场从原始状态如何走向成熟的过程很有帮助,华尔街的历史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是时间长短和中国的特色不同而已,对我最大的启发是:金融资金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3、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写的《世纪大拍卖》。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俄罗斯从苏联解体到普京上台这段时期经济改革的历程,俄罗斯国有经济向私有经济转化的过程对我国的经济转轨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不同的只是俄罗斯的基础更薄弱、步子迈得更大而已。

4、齐锡玉写的《金元王朝与帝国》。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从1929年大萧条到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美国经济状况和原因,这是我所看过的分析美国经济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一本好书。

5、张季风博士写的《挣脱萧条》。本书系统地分析了日本经济从1990年到2006年如何从萧条走向复苏的过程,涉及到了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我国经济的现状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很相似,如何避免步日本经济的后尘,是中国领导人的必须考虑的问题。

6、董向荣写的《韩国起飞的外部动力》。本书系统地分析了韩国经济从1945年到1965年起飞的历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国际关系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7、法国《世界报》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写的《当中国改变世界》。本书从一个外国专家的角度看待中国经济的观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加上作者的身份方便跟中国的高层频繁接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8、张剑荆写的《中国崛起》。本书从战略的眼光分析了全球的国际关系,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分析了中国的机遇和危机,作者的全局观和战略深度让人五体投地,该书的观点从一个最深的层次分析出了中国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9、《财富》杂志撰稿人贾斯廷·马丁写的《格林斯潘:金钱背后的人》。本书记录了格林斯潘的生平,感受最深的是货币政策如何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者之间平衡的,格林斯潘的成功思想必然是中国央行行长学习的榜样。

10、《哈珀杂志》撰稿人保罗·罗伯茨写的《石油的终结》。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全球能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于主宰人类发展方向的能源问题做了很精彩的描述。

11、弗里德曼写的《世界是平的》。本书对于世界当前正在发生的信息革命的历程和关键事件作了深刻的分析,它对信息革命将要产生的社会各个层次的变革作出了常人不能及的推论,对于指导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有启明灯的作用。

适合20来岁好书经典推荐 好书推荐排行榜

2010-09-28 23:49:5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http://www.daodoc.com/

书是个好东西,读好书也是个快乐的事情。

除了名著外还有很多好书,值得看的好书。

成功人士都在读书,陈安之每年读好几千本,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也在读,读书能使人进步啊,想成功就读

书吧。

时间是自己安排的,读书对我来说就像看电视一样,你有看电视的时间我就有读书的时间。推荐几本好书

一.读书从大师开始

读点大师的书吧,

亚洲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把自己激励成“超人”》、《自己就是一座宝藏》、《为成功改变环境》

美国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陈安之他老师,《激发无限的潜力》、《唤起心中的巨人》、《巨人的脚

步》和《一分钟巨人》

美国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 《思考致富》《成功学全集》

中国行动成功学创始人李践 《做自己想做的人》

亚洲超级演说家、行销大师梁凯恩《别说不可能》《像魔术般改变人生》

创新工程CEO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一网情深》《与未来同行》《世界因你不同》

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别说不可能》(演讲)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乔•吉拉德》

世界第一人际关系大师《攻心为上》

影响力训练创始人易发久《成功一定有方法》、《不是不可能》

首屈一指的个人成长权威人士、《创建你的未来》、《创造自己的财运》

著名财商教育专家罗伯特•T•清崎 《穷爸爸富爸爸》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稻盛和夫《活法》

股神巴菲特,他的书都可以看看,

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美国签证哲学》《图穷对话录》《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骑驴找马》

《邮箱里的灯光》 二.成功学的书

主要是陈安之、安东尼罗宾、拿破仑希尔等人的书

十分十分经典一部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时间管理方面:

首推《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经典

《把时间当朋友》李笑来 很有思想的人

《如何掌控你的是时间和生活》

人际关系方面:

多看看卡耐基的书,《人性的弱点》

《方与圆》评价很高是树

《菜根谭》古人的智慧

《九型人格》很实用的

其他:

《细节决定成败》

《学会站着睡觉》异度成功学

《我不是教你诈》刘墉的其他书也不错

《开放你的人生》写的很好

《舞遍全球》一个芭蕾舞蹈家的自传

《万能钥匙》据说曾经是禁书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唐骏

《赢》

《人生的四大秘密》

《瞬间抓住人心的66个关键》

三.灵修类的书

阿米系列

《宇宙之心》 《星星的小孩》《爱的文明》

《与神对话》很畅销的一部书,共三部

秘密系列

《秘密》《吸引了法则使用手册》《秘密没说完的事:如何拥有好情绪》《失落百年的致富经典》《吸

引定律的秘密-让你心想事成的拉丁神灯》

NLP系列 NAC系列

《少有人走的路》

《苏菲的世界》哲学的

《当下的力量》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新世界》张德芬的,

《世界在你心中》

《水知道答案》很神奇的现象

《生命喜悦的祈祷》

《外星世界》

《圣经》这个不要说了

《心的出路》

《一的法则》

《拥舞生命潜能》许宜铭

《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

《来自宇宙人的信息》

《宽恕十二招》

《梦的解析》弗洛尹德的经典

《情绪的惊人力量》

《萨拉,所罗门指导她飞翔》

《萨拉赫赛斯奇遇记》

四.理财的书

《穷爸爸富爸爸》一系列书,强烈推荐

推荐巴菲特的书,和介绍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书,看看吧

《小狗钱钱》写的很生动,有趣

《股市入门基础》

《35岁前要上的33堂理财课》

《赚钱小窍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赚钱智慧》

《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

《华尔街操盘手日记》

《基金投资入门与技巧》

《一生的理财计划》

《20几岁要懂点经济学》

《你为什么是穷人》

五.教育有关的书

强烈推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哈佛女孩刘亦婷》

《卡尔维特的教育》很好的书

《年轻的战场》张扬 新东方名师在美国留学

《高考在美国》《素质教育在美国》看看美国的教育制度

徐小平《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图穷对话录》《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骑驴找马》《邮箱

里的灯光》

李开复给大学生写的七封信

《曾国藩家书》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读大学 究竟读什么》大学生必读,写的很好《求职,从大一开始》

《王大哥的求职经》求职的事,讲得全面到位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王金战的,

《中国英才家庭造》

《学习哪有那么难》 六.揭露现实的

国企《沧浪之水》《狼商》看了会有不少感悟的

官场《国画》只能在网上看了,禁了

外企《杜拉拉升职记》《思科九年》

中国古典名著:最好看大师的讲解,推荐翟鸿燊的视频

强烈推荐:《易经》博大精深,全球都在研究

《道德经》老子的智慧

《论语》孔子的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外国人都看

七.其他

《致加西亚的信》《邮差弗雷德》工作要忠诚

《让别人无法取代》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

《追求卓越》《基业长青》都是企业的事

《洛克菲勒的忠告》

《谁动了我的奶酪》改变与创新,畅销书

《马云点评创业》创业的看看

《富孩子聪明孩子》罗伯特清琦写的

《态度决定一切》

《二八法则》很实用

推荐第6篇:书籍

书籍,你是我的四季友伴

时光穿梭,岁月流逝。转眼之间,16个春秋已过,在人生长途上留下了深邃的记忆。在这人生的四季中,唯有书籍的相伴,使我不孤单,令我的生活焕然一新,丰富多姿。

书籍,是我的春天友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风拂过,万物竞相复苏。嫩绿的草儿从土地里探出小小的脑袋,花儿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手拿着《读者》,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间小道,闻着芳香,翻动着书籍。书香与花香氤氲着,沁人心脾,让人陶醉不已。此情此景,感受着如此美妙的季节,翻阅着如此隽秀的文章,心潮好似有一条清澈的流水淌过,令我感到无比的清凉与温馨。

书籍,是我的夏天友伴。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阳正可人”。炎炎烈日,空气中充斥着闷热的气息。人们身躺在树荫下,摇着蒲扇,谈论着近来的事件。狗儿伸着舌头,趴在地上不住地吐气。我侧着身子,斜靠在竹床上,聚精会神的看着《海底两万里》,思绪随着主人公漫游到那个神秘的世界里。四面蝉声绵延不绝,杂乱无章缭乱人心。此情此景,阅读者如此惊心动魄的文字,一切外物之杂,全都被拒绝在心扉外,犹如一股飞泉从高山上飞泻而下,激荡着心胸。

书籍,是我的秋天友伴。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漫天落叶飘零,纷纷扬扬,落叶迷恋那枝头的繁华,迷恋母体的孕育,依依不舍的飘落。手里拿着《宋词》,一人独自徘徊在羊肠小道上。朗诵着那曲调激扬的诗词,情感奔放,寓情于山水之间,令人万分喜悦。此情此景,吟诵着如此优美华丽的诗词,心中的潮水不尽的波动,婉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之势。

书籍,是我的冬天友伴。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昏”。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隐隐约约有几株寒梅独立在风雪交加的天地中,傲挺着身子,迎着寒的风,任风雪呼啸而过。我倚靠在窗头,翻看着《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那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令我佩服。此情此景,览阅着如此辉弘的著作,心中的积雪,被炙热的精神所融化,温暖着这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书籍,我人生的四季都印记着你的脚步,你是我人生的友伴。“朋友一生一起走......”,有你的伴随,我的人生不会寂寞......

推荐第7篇:教育学

《教育学》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2.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5.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7.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形态应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右学”,它是当时建立的一所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机构。

8.汉武帝于建元六年在京师长安开办了中央级的高等学府“太学” 9.汉代设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10.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11.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12.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书院全部改为学堂,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终结。 13.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科层次、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4.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年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5.随着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南洋公学上院和京师大学堂的先后创办,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 16.1993年,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7.公元前393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开办了“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正规高等学校,同时也是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是当时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研究的中心。 18.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为德国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威廉 冯 洪堡,1801年创办时设有哲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科,确定以“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为办学方针,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9.1877年将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合并创办东京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近代大学

20.高等教师专业化:指高校教师所应达到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其中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既有学历标准要求,也有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1.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和设想。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2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25.1989年之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6.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75: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为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2、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7.教育对经济的作用P101教育是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社会不断生产熟练劳动力的“工厂”;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准和素质,这些不是生产的直接要素,但可以再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有利于生产革新和技术改造的开展,并且为发展国民经济新的生产部门准备智力型的劳动力;教育不仅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还为经济建设培养计划、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经营人才,这对现代化的大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研成果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28.马克思不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且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P119: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所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就应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各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的任务,而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几

个组成部分,又是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整体作用的有机结构。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为智育、体育、美育指明正确的方向与提供发展的动力,智力是核心,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卫生、审美感受和艺术能力,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智能的基础上,体育为其他诸育的实现提供健康的生理条件,美育则起着协调身心发展,把德、智、体诸方面引向和谐的精神境界,按照美的原则来发展人的素质,使人享受人生的乐趣。 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又是指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充分自由的发展.

31.高等学校课程分类:P128根据课程目标,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与专业职能的关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训练操作技能,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学时或学生人数,可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2.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改革趋势P132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设置和实施多样化;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33.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34.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学形式;时间分配;学年编制(学历)

35.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

36.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 37.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P149教学是高校稳定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是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都要用到的基本形式

38.如何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P161: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39.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方法

40.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备相关的器材和场地、制定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1.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教学效果优异

42.诊断性评价: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 43.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44.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45.如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P188: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的评价;教学基本功的评价

46.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个体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整体素质要求: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等。

4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48.如何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P224树立新型的发展的师生观;重视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性;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49.高等学校的德育内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和诚信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

50.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

51.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52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P25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品德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

53.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而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54.高校校园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55.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文化传

统、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

56.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规校纪、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57.精神文化的特性:P273品格特性:健全性、超功利性、理想性、先导性;形态特性:深层性、稳定性、独特性;传播特性:继承性、渗透性、排异性、持久性

58P277如何建设高等学校校园文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2)以社会主义最高理想为目标,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3)以传统道德为依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观

(二)重视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 (1)努力改善,优化硬环境:校园规划的科学化和人文化;校园设施的现代化(2)努力营造,提高软环境: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充满个性的文化品质

(三)积极引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1)开展校园社团活动(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四)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高校文化组织具有两个层次:校园文化的指导性机构和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组织机构

59.高等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60.高等教育多样化:教育结构与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主体与构成多样化;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

61.高等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既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一种重要趋势。 62.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307:(1)高等教育的国家化:跨国家、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2)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主体构成多样化、筹措资金多样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将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4)高等教育的终身化(5)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63.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P316:(1)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重构---素质教育观(2)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更新---科学化、现代化、综合化(3)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4)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社会化

推荐第8篇:教育学

教育学

1、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始于欧洲中世纪大学。

2、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3、19世纪初,德国人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及学术自由的思想。

4、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是“威斯康辛思想”。

5、蔡元培北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兼容并包 ,学术自由 。

6、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最早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7、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8、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表现在: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可答:传播知识、创造知识)。

9、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对文化的传承、改造、创新。

10、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

11、专业培养目标包含: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

12、通才与专才的区别,可以通过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来考察。

13、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为11个学科门类(科),71个种类(类),249种具体专业(种)。

14、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是: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6、教学过程必然具有教育性。

17、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小规模化、短程化、场所多样化。

18、高校科研评价先后经历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计量评价。现在大部分采用计量评价和同行评价。

19、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教育性和学术性。

20、我国学位制度的领导机关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

二、名词解释(概念辨析)

1、高等教育学是旨在探索高等教育规律和意义的一门新兴教育学分支

学科。

2、[辨析]高等教育和中学后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中学后教育是完成了中等教育但无法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青年提供的短期培训,介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它不等于高等教育。

3、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制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逐步优化的过程。

4、[辨析]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 :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品质、知识创新品质、社会服务品质和社会贡献品质的优劣程度。高等教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能够获取最大的收益。两者都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逐步优化,但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化不一定相对应地带来高收益,高等教育效益的优化也不一定能带来质量的优化,两者不成正比。

5、[辨析]专业和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质:职业性和学科性。学科,是指文化和科学的知识依据其内在逻辑而划分的门类。 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学科是一种知识领域,在我国,学科是第一次层次的专业。

6、专业口径:是专业培养人才的职业适应面。

7、[辨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通才教育采取的是大专业模式,业务覆盖面较宽,人才的职业适应面较广;专才教育采用小专业模式,业务覆盖面较小,人才的职业适应面较窄。

8、[辨析]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是从层次上反映了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高等学校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是课程类型上的各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在的逻辑。

9、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人适合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活动经验,是通过认识和掌握知识的活动发展认识和改造

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改造和形成主观世界的过程。

10、[辨析]学分制和绩点制:学分制在选修制基础上发展起来,学分,是衡量各门课程“必要学习时间”的单位。绩点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只能反映学生学习量的多少,而绩点则能显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高下,特别是平均绩点更有助于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

11、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使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12、教师: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

13、[辨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从高等学校内部权力结构上看,高等学校管理主要存在着两种性质的权力,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反映的是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管理权。行政权力是组织赋予管理阶层的职责和权力,它体现在高等学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之中。两种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关系,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模式。

14、[辨析]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影响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管理层级是指组织管理纵向上的权力划分跨度。管理幅度是指某一特定层级对下一层极直接管理的人数和机构数,反映了某一特定层级管理者在工作职责上的横向跨度。两者存在着矛盾,管理幅度减小会相应增加管理层级。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两者的影响。

15、[辨析]学历与学位: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历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仅证明一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过程,而学位代表了一个人学习的水平和层次,是对一个人所学知识达到一定水平的认可。(所以一般来说,学位的价值更高)。

三、简答

1、什么叫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其特点为高深性、专业性和正规性。

2、简述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其中,政治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这些要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在性质和侧重点上有所区别,政治通常具有强制性特征,经济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科技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文化在观念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具有惯性和潜在性,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具有直接、显性的意义。

3、简述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在哪些方面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4、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衍伸与实际应用。

5、我国高等教育分成几个基本层次?

在我国,高等教育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即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亚层次。本科和专科属同一层次。

6、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高等学校课程文件是什么? 高等学校课程文件包括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主要部分。课程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

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课程标准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8、实践教学为什么重要? 这是由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教学过程是从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的“过渡的阶段”。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9、简述高校教学原则中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0、简述高校教学原则中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使教学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统一,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11、简述教师权利的内容。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四、论述(一题,书上没有标准答案,自由发挥)

1、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示。

2、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中的核心职能。

3、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滑坡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高校扩招带来的吗?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何认识。

推荐第9篇: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

1.1高等教育 1.1.1高等教育者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分科教学)

4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5,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概念。

6,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劳动简化率的概念,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2)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33%。(3)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 35%。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1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一)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12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13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中国:老子是个人本位观,;孔子是社会本位

☆14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1.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2.通过科研发展科学3.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 15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创建于11世纪初)。中世纪大学的代表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6世纪整个欧洲都有了大学。美国哈佛学院,1636年;1895年 天津中西学堂,1898年 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二)19世纪德国大学首先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

1810年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首先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1862年 美国《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6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对象创办的宗旨,现在依旧是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 2.1教育学

2.1.1教育学的宗旨

√17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9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3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0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个宗旨,两个重点)。 21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2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现实)。(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3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2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调节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2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2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论基础)(简答)

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①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30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搞定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31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德基本途径;2 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3.1价值学 3.1.1消费着

32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33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源于柏拉图。18世纪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终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占主导地位。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

☆34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36通才与专才教育之争,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整个过程。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 3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2在西方,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中世纪,实行分科教学,在“七艺”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在通过法学、神学、医学三科的分科教学来培养律师、牧师和医生。 。

39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差异。

☆18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特征: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4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美国 马丁· 特罗提出 毛入学率小于15% 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 大众教育,大于50% 普及高等教育。英才高等教育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

43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

(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4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在大众化的前提下,高校在各自条件下办出特色。

46当代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三种学说:1英国 西尔佛: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是分阶段的。“积极差别待遇”2瑞典 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3英国 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 48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50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一)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51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第四章

52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那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水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 △53学制建立的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要受社会政治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54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55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特征: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1初等学院和短期大学(我国是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56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

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57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其他。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59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60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但并不是哲学学科。

61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有四种: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德国,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法国,学士,硕士,博士与英美代表的水平不同。 62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我国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64我国招生:统一考试,交费上学;我国就业制度: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

65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私立名牌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70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71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7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指责、权限的划分等。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校外)和微观管理体制(校内)。 7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74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995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 75我国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76高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77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78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7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

√84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85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86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87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位。

88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89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重点院校(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一般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90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91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1一体化模式2多样化模式。

91.1: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92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93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形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94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95高校教师的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96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2创造性;3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

√97高校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职务结构 “倒金字塔形”(多高级职称)“卵形”(多中级职称)“金字塔形”(多中级和初级);第二,学历结构;第三,年龄结构;第四,专业结构。

☆98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结合97)

△ 10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

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6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8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是指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10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1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使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学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茫茫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12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第九章

15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17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有哪些?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是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9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

20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增强。

2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有哪些?为什么有这样的中间过渡性?

1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2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原因如下:1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2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3大学过程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

22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其他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24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该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能力离不开知识,是在对一定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的发展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做到:第一,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地状态;第二,充分挖掘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第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三,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把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统一起来。第一,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第二,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由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由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第四,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

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第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

26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27课程分类: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分为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以一门门学科为中心)和核心课程(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科知识)3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4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时数看,分为大、中、校、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时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0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将要大刀队总的要求2 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3教学活动 4 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31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说明、正文和附录。 △33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基本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3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6结合课程设置实际,谈谈课程建设的意义?

1课程建设的意义:第一,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第二,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第三,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第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2课程建设的内容:第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第二,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第三,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第四,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等。

3课程建设的要求:第一,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第二,教材要合适;第三,教学资料要完整;第四,考核手段要科学;第五,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六,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37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38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 39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制):班级教学制,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1632年)。我国,1862课制。清末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优点:扩大规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学合作;缺点:单一,忽视学生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0班级授课制的几种形式:A.美国19世纪末 巴达维教学法 B.欧洲 曼格依木教学法 C.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放教学”D.50年代初英、美等国 “协作

教学”。

41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42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毕业设计(论文)。 43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等。 44备课的基本要求: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2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3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48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地教学制定。特点: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地稳定;缺点: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地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49学分制的含义及特点: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分分量地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优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地发展。缺点: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地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50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地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53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1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54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也成为课堂讲授法。讲授法的优点:1教学效率相对较高2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地费用要低的多3通用性强。

缺点:1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地被动2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地课程尤其明显。 ☆55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地信息适合学生地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地技巧5教学手段地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地教学目标而定。 △58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地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地相互配合。

☆64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65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66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许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说,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两者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 第十二章

☆6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地位与作用?

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客观要求 2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 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70高等学科科研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71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地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地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 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 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地原则5 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72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教学内容2.研究教学方法

73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大学教师能过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用教育理论装备自己,可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以减少在实际教学上的探索时间。

第十三章

√78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它教学环境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第十四章

8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观点有: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的;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9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努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向积极的方向转化)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9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原则(一方面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加以积极的引导)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91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 5参观访问法6品德评价法。 9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一般教学。

93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

推荐第10篇:教育学

一、填空与选择

1.在西方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

2.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初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私学当属其国的稷下学宫。

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6.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为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

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五育并重:国民、实利、世界观、道德、美感教育

7.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柏林大学对其的发展:确立哲学系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设立“习明纳尔”和研究所、开创研究生的教育先河,孕育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

8.1857年莫利尔提出了一项通过增地建立农工学院的议案,即:赠地学院,其中,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就属于赠地学院。

9.威斯康辛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科研);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

10.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制度.

11.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是舒尔茨,拒他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功于教育.因此,1979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文化

13.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14.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具有两重性:主观性和复杂性

*高教目标制定依据: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需处理好关系(心与身、德与才、社会品德与个性心理、才子素质的相互关系)

15.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6.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

*高校课程结构:横向(必修、选修)、纵向(普通教育课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 17.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18.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19.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国古代第一部《学记》中总结了“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

20.18世纪,德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原则体系。

21.“文以载道”是寓思想性于教学中。

22.教师要体现“博与专”的原则,要做到“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东一点”。23.19世纪初,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4.班级授课制是各级各类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在17世纪有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整理完善并基本形成。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25.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教学活动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26.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27.教学方法三大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传递内容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28.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29.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值得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

30.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科研的主要阶段:确立选题和申请立项、研究实施、成果审核、成果评审和鉴定、成果登记申报、成果推广和应用

3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题申报:选题力求准确、论证力求充分、设计尽量细致、填写要求全面

32.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有:激励法、计量法、权力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科研评价的方法:同行评价、计量评价 33.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93年通过《教师法》;1995年通过《教育法》;1996年通过《职业道德法》;1998年通过《高等教育法》。其中《教育法》是基本法,由全国人大通过外,其余的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通过。

34.教师主要包含两个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本质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形式特征。

35.教师的教育情境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育自我

36.高等学校组织具有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 37.我国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8.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39.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40.美国的学位分为,包括协士(又称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英国的学位分为四级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级博士。法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德国只设有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两种层次。我国的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4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42.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提交“从经营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论文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和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

43.至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二、判断

1.直观性教学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2.教学方法是教师示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4.知识与能力成正比(√)不成

5.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单一的是专才。(√)

6.课程是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7.教学活动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不是 8.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9.启发式教学法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10.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

11.教学评估事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12.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三、简答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机会 6)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2.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

1)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2)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4)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3.基础教育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的表现?

1)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2)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4.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他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5.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6.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简述或论述)

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即是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7.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

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 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3)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8.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 表现在:①认识对象的特殊性②认识的条件和形式有所不同③教学认识过程是有限的

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活动(双边性)

表现在:①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在认识、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 表现在:①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智能和智力②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③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④师生交往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作用。9.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包括那些? 优点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是班机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不足之处:不能充分的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10.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

2)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两极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

3)第三,要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构思和方案。教案必须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或者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2) 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活跃

1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科学性3)内容的逻辑性4)语言的感染性

13.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依据教学具体目的和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其条件和特征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方法的适用范围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14.高等教育研究内容有哪些?

1)研究教学对象:即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既要研究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

2) 研究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探讨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及教材的编写等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用于改进课堂教学和其它教学环节。

4)研究教学组织形式 5)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15.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或者价值)是什么?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思品教育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16.教师的劳动特点是什么?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激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17.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如何分类?

1)政治素质: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2)职业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4)能力素质: 教学内容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包括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心理素质包括: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趣和顽强的毅力 18.教师权利的内容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权力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四、辨析

1.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其目的为直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你分析其看法。

1)这是高等教育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为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人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主张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单向选择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因此,要针对我国教育实际,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2.有人说,大学老师不用象中小学老师一样上课认真,可以随便上课?你怎样认为这种观点?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3)评价一堂课的指标

3.我国有学者预算、、、、、、5次职业转换,因此4年大学不能管一辈子,谈谈该看法:大学要进行素质教育

五、论述

1.能否结合任教的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述评?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需依据的准则。它具有双重属性,即实践性和科学性。

2)教学原则体系包括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不是单一的;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⑥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以上八条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最重要的两条原则。

2.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作用(或者为什么把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1)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科技革命的成果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需要大批

科技人才的努力。

2)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①通过科研,高校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在城各学科体系中地位。 ②通过科研,师生之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

③通过科研,使教师更加紧密联系实际。 3)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4)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5)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中世纪大学的意义:①是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代表的独立形态的高教机构②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③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科技进步对高教发展:①拓宽空间②改变专业设置、丰富内容③改革层次结构④强化科研⑤强化与产业联系⑥提升社会地位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课程)、独立性(师生关系)、创造性(活动结果)、实践性(与社会联系)

*问答法的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问题②问题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③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④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素质

1、素质是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训练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其遗传获得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和质量水平。

狭义的素质就是指人品,广义的素质是对人的德、识、才学、身心的综合要求和综合评价。

2、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偏向的急功近利的、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情感等因素全面与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的内化。 实施

1、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指导思想,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和和谐长远的发展,注重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和功底体现着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2、大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思想重构专业教育,即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而且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即更多的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的悟性和灵性。

其次,培养专业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即也就是通过大学生的显性课程与稳性课程、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3、人的素质发展的鲜明特点:一是强调整合,二是强调内化。因此,素质教育更注重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提供多方面的条件,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学习、探索、领悟、提高。 重点、难点

1、大学素质教育的中坚;哲学教育和批判性思维。 〈1〉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才能高屋建瓴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跨越人文和科学思维。

〈3〉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才能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和掌握其他具体的方法。

2、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人文与科学

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要努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努力通过科学与人文两者文化间

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

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难点:发展情感(情感教育)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了学校的上风,学校教育往往偏重学生的逻辑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体验层面的教育;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落后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提高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选择好讨论的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的结构、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小组的成员组合和环境

高教科研的原则: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个体研究和集体协助相结合、计划选题和自由选题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优先的原则

洪堡高教思想:第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学术自由的原则(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挚肘;二是学者,要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们可以不受任何威胁地探索真理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

高校教学方法特征:师生共同控制知识传递、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学术自主性独立性增强,教师观念变化)、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第11篇: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 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 自然人→社会人|| 婴幼儿→成年人,成熟|| 小我→大我◦ 可能性与选择性、现实性||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共性与个性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非特定化

◦ 儿童同时又未成熟

2.能动性 ◦ 自我意识、自主、自觉、自我建构和塑造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利

不平衡性:◦ 不同的系统或方面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可能 会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阶段性: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是有差别的 整体性:在发展中的人的各个方面(生物性、社会性、个体性)又是相互整合的,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人的发展中起作用的因素

遗传 环境

教育(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

个体能动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目的(含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应从属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通常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 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课程概述

课程的内在要素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

课程的三个文本载体: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个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类别

◦ 结果性目标 ◦ 体验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的领域 ◦ (1)认知领域目标 ◦ (2)情感领域目标 ◦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择:◦ 间接经验的选择 ◦ 直接经验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 直线式和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 博比特:《课程》(1918)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现代课程理论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学、思、行统一。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已休察,居敬持志。*苏格拉底:诘问,助产——产婆术。 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现代教学)。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模仿、偏差、纠正。 卢梭:自然教育。 *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席勒: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赖因: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法(传统教学)。 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读书指导法

(四)练习法

(五)演示法

(六)实验法

(七)实习作业法

(八)讨论法

(九)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上课制

(三)道尔顿制

(四)分组教学制

(五)特朗普制 翻转课堂、The Aalborg PBL Model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 素的有机结合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最重要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等级量表(典型表现、最佳表现)

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问卷、交谈

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核对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档案袋法(portfolio)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 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有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由”。) 德育原则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活动与交往都具有德育价值。 方法

◦ 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 榜样:典范、示范、评优◦ 锻炼: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 修养: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奖惩: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 制度:合理有序的环境、明确的行为规范、价值导向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1)热爱教育事业,又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

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各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第12篇: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时代、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P3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 P6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有效的作用于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教育活动所接受、理解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教育的本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的形态: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三) 原始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5.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P8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模仿是遗传性的)

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 5.双重需要说 P12 6.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7.教育学的萌芽(17世纪以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通过《论语》记载的言论来体现。他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 孟子的《学记》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论述教育的著作。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8.教育学的形成(17世纪-19世纪中期)

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英语的洛克《教育漫话》,提出来了著名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正式形成。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第二章 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决定着教育目的;

4……………………..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具有引领社会的作用。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教育目的的作用: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4.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

a.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5.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新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e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单轨型;双轨型;中间型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性质:a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4.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

5.教师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业务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的能力;5.运用教育机智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7.创新能力;8.学习和研究能力;9.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能力。

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独立思考、民主合作。

6.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7.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理解学生;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3.课程的类型: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实现课程实施的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实现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第六章

教学

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2.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度的。

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 有引导的认识。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领会知识;(主要环节)3.巩固知识;

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与学辩证统一;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辩证统一;

3.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辩证统一。

8.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与教材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师自身的素养及所具备的的条件;

5 .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

9.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 10.发现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科学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A 个别教学制: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的教。

B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按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C 分组教学制

D 特朗普制:大班40%,小班20%和个人40% E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备课要制定好三种教学计划:第一,写好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第二,写好课题(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写好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二)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语言清晰;6.双边活动积极。

(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四)课外辅导与答疑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与测定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德育。 2.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4.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2.班级管理—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3.班集体的一般特征:a明确的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d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组织和管理班集体?)★★★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6.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A 品德教育;

B 教书育人;

C 指导课外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D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E 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工作;

F 做好家长工作;

G 评定学生操行。

7.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8.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参与性;

2.形式灵活多样性;3.内容丰富性; 4.方法独立性; 5.辅导力量多面性;

6.考核结果的自我展示性。★★

9.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三)个人活动 ★ 10.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一,目的清晰明确,计划严谨周密;

第二,内容和形式要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第三,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第四,课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发挥学校优势,依靠家庭和社会力量的配合。

1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启蒙;而社会教育则影响最广泛。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2.在身心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额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

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13篇:教育学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世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和(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

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

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

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

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

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

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

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

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

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

8

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

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

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

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

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

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

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

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10

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

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

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

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

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

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

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

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

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

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

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1

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

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

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

1

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

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

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

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

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

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

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

1

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

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1

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

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

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

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

1

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

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

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

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

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

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第14篇:教育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 试题

一、选择题I 1.一般来说,学校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2.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文化类型 D.社会文化观念 E.人口质量

3.便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E )。 A.分科教学 B.个别教学 C.问题教学 D.班级授课制 E.分组教学

4.教师劳动的价值,一般来说具有( ACDE )价值。 A.政治价值 B.道德价值 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 E.发展价值

5.父母是子女永远的教师,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E )特点。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E.终身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6.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 .的特点。

7.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是____。 8.教学原则是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一。

9.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式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是-----一。

10.课外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活动、____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 6.义务性7.蔡元培8.基本要求9.心理咨询法10.群众性 小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1.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切地说,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

12.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是指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3.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动机,使学生产生“我要学习”需要;(2分)

(2)感知认识,让学生对所学对象形成正确的表象和想象,获得感性认识;(2分) (3)理解知识,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分) 14.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教养功能(2)教育功能;(3)管理功能;(4)社会化功能;(5)发展的功能。(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5.论述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

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既是环境、教育等影响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

非智力因素,不仅是一个完整社会人的重要品质,也是一个人智力因素能否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的重要前提条件。

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兴趣和动机。

1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3)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 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大教学论》E.

A.夸美纽斯 B.洛克C.卢梭 D.赫尔巴特 E.杜威

3.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CD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E.学校中心 4.“温故而知新”,是指教学应遵循( C )。 A.循序渐进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全面发展原则

5.班主任是通过( ABCE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 A.观察 B.谈话

C.研究分析书面材料D.调查访问 E.参观

6.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标榜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这表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做到( B )A.全面施教

B.以身作则C.民主平等D.爱严相济E.要求一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7.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__社会现象______,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8.中小学学生是处于_迅速发展时期___ 一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 9.学校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_全面发展. 10.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____、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11.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课外教育 ,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

12.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为影响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是_榜样示范法___ 一。

13.严格要求与_尊重信任_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14.班主任要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其前提条件是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5.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6.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四、筒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7.简述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是指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3分)

(2)全面性就是指通过全面的知识教育使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3)义务性指的是每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3分) 18.简述什么是一堂好课?

(1)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运用自如;(4)结构紧凑; (6)教学效果好。

19.简述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1)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3)知行统

一、言行一致,教育者要以身作则。(3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20.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 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选出正确的标号并填写在题后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B )。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师论 E.理想国

2.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注意力、记忆力、( ACD )等五个方面。 A.观察力 B.情感力

C.思维力 D.想像力E.意志力

3.最早提出活动课程思想的是( D ),他主张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通过锻炼、劳动与观察来学习。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布鲁纳 D.卢梭 E.杜威

4.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BD )。

A.讲授法 B.谈话法C.演示法 D.讨论法E.参观法 5.教师的劳动特点有(ABCD A.创造性

B.长期性C.示范性D.被动性E.复杂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6.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其教育思想被视为是一--- 教育派的代表。

7.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____ 的现代化。

8.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行 ---- ,反对注入式。

9.维果茨基关于____ 的研究,为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10.老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

11.社区教育的实质是实现教育的 ----- 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6.传统7.教师素质8.启发式9.最近发展区10.教书育人11.社会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13.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4.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分)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2分) (3)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地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2分) (4)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2分) 15.简述课外教育的基本内容。

(1)社会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劳动技能学习活动(4)文化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6.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1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3分)(2)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消除所短,扬其所长;(3分)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 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

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 分,共12分)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 BD )。 A.机会 B.规模 C.性质 D.速度 E.理念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BDE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均衡性 D.不均衡性 E.个别差异性

3.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朱熹 E.韩非子

4.意志品质教育是( D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社会公德教育 D.健康心理品质教育 E.社会主义教育

5.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 C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巴班斯基 E.马卡连科 6.班主任是通过( ABCD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 A.观察 B.谈话

C.研究分析书面材料 D.调查访问 E.参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的《---------》,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视为是---------派的代表。

2.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之间的矛盾或 关系,教育与----------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3.维果茨基关于--------的研究,为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 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4.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____,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5.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产婆术”,在西方被称为____ 或苏格拉底法。

6.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是---- 1.普通教育学 传统教育

2.社会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顺序可变为:人的身心发展 社会发展) 3.最近发展区4.教育方针5.启发式谈话6.说理教育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2分)(5)教师素质现代化;(2分)

2.简述贯彻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德育原则时要注意的问题。 (1)进行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认识问题;(3分) (2)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正面教育,还要注意疏通他们的思想障碍;(3分)

(3)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即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对学生积极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 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思想政治素养;(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4)教育理论素养;(5)教育能力素养。

五、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 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分)

(2)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联系实际;(2分) (3)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2分)

第15篇:教育学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脱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色。

(二)、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学区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与这一个类似的还是“老子英雄儿好汉”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用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生知识程度的又一个方面。这一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一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生,难度就较大,但任何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一个优势就是记忆能力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几年的学校生活,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一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一些。与你同行提示您,必要时的一些理想化的实例(甚至是虚构的,有说服力的)都可以写出来,增强自己在论述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去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当然,所有这些也必须符合现实,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作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还是离不了与你同行提醒您的,任何论述题都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做基础的。

(三)、实例分析

论述题,有的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类题也是同学们感到最难以作答的。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学校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师的行为。

回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结合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热爱。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此来对照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

(四)、论述题的套路

论速题的答法也是有套路的,先看懂了题目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先答题目中核心概念的解释,这一点类似于名词解释,这一点有时非常必要和重要,而又是不少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然后根据要求举一些例子,论点要分开写(如

1、

2、3等)。每个论点的开头第一句话写理论上关于问题的解释或者思想,然后简单阐述。阐述的过程中就可以加你要举的例子,根据例子在把开头的中心思想用其他的话重复一遍,这些就要发挥您自己的创意和语言才能了,当然,也可用教材或资料上的原话(如果您记忆好的话)。最后总结,能简明的回顾这个题目。基本上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字数的多少。个人以为字数不宜太少,毕竟这是论述题,不是简答题,简答题可以只写要点,不用展开论述。页面篇幅以占这个题给您的空间的2/3多,甚至能占满也是不错的。假设即使您答题的理论点是错的,阅卷老师一般也会给你一定的分数的,无法相像,只是短短的几句话,阅卷老师会给你高分。

教育学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教育举措?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8、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谈谈对人人可当班干部的干部轮换制的看法:

14、如何贯彻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

1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17、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

20、试述编制试题的要求:

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试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⑴教育与生产力:

①教育受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ⅳ、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ⅰ、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ⅱ、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在生产新的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科学创新、知识创新。生产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⑵教育与经济基础:

①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ⅰ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受教育机会的分配 ⅱ、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以经济基础具有复制—强化或者削弱—消解作用

ⅰ、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

ⅱ、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

ⅲ、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从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学校往往是新的思想和理论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 ⑶教育与政治制度: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

ⅰ、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ⅱ、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领导权一般是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的:首先,利用手中的国家机器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利用经济力量掌握教育的领导权;最后,以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来影响教育,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各种读物的发行,各种活动的举办,等等。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ⅰ、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ⅱ、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高等学校已成为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⑷教育与文化

①文化与教育的共生关系

ⅰ、人是文化动物,这是一些学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人所下的定义。

ⅱ、“人是文化产物”,无疑深刻地隐含着“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这一思想。

ⅲ、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国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ⅳ、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动的文化要素;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二者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V、全面地认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②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⑸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具有指向性的能动的教育变革过程。

①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与内在特征: 一般特征:a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b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内在特征表现为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化”已是当前教育政策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已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在的目标,也是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社会的民主化,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的民主化。 “教育主体性”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的教育,用多样化的教育造就富于个性的一代新人。教育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是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想主题的继续,是“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强调。 ②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ⅰ、学校教育面临挑战:改革学校教育,用新的时代精神来重建学校教育体制,才是教育的真正出路。

ⅱ、全民教育与“学会关心”: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从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面,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当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为在全民教育中适应“学会关心”的时代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人口教育;信仰教育;世界和平教育。

③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 ⅰ、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是60年代富勒、赫钦斯等一批欧美学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设想。《学会生存》一书中归纳了这一设想的主要观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特别倡导发展非正规教育。

ⅱ、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ⅲ、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相近的思想观念的兴起: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同期,西文国家还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等相近的思想观念。“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域里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回归教育”,是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传统教育视学生辍学为消极行为,而回归教育认为可以化作积极行为,即在一定时期内主动离开校园,就业、旅行和进行社会活动,尔后重返学校,这样会提高学习效果。回归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个人离校和复学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⑴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 ⑴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 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ⅱ不均衡性;ⅲ稳定性和可变性;ⅳ个体差异性

4、概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要点。⑴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分工和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了生产分工的需要,于是原始的自然分工变成了不同生产个体之间的分工,分工便带上了社会性质。表现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它造成了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分工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达到了它的顶点,同时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因为大工业要求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承担社会局部职能的个人。 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涵义

①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性质以及个人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他把资本主义生产征的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又从资本主义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条件出发,论证了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人的发展领域包括一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方面,而自由时间“就是财富本身”。自由时间是人的后天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因此称其为“真正的自由王国”。 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①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③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换加速,从而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④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⑷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唯一方法。马

克思从三个方面对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考察:①考察了男女青少年参加现代生产劳动的可能性②考察了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和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而出现的各种新型学校③考察了当时制定的工厂法中有关使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相结合的条款④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油察力提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已经在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未来教育的特征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期末复习论述题 绪论

一、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谈谈你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二、结合你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谈谈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一解释教育实践 二指导教育实践 三推动教育改革 第一章

一、试论教育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⑴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⑵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⑶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⑷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举例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课本

7、谈谈你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教育要现代化一教育自身的现代化.⑴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⑵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二教学现代化的内容⑴教育观念现代化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师素质现代化.第二章

1、联系实际,试论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务个环节中.

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 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我们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帮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章 参考题

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五个方面.智力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其次,智力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智力整体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上.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时期,教师应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要夸大它.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我们教育培养人不仅是给学生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要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而差异又往往比智力因素大,只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未予关注重视罢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教师应全面培养,不可偏废.

二、结合自身经验与教育实际,谈谈正确认识学生的意义.

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生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相对于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也可促进发展,教育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第四章

一、请搜集资料或结合自身实践,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国教育传统继承与批判的认识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什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中,许多教育理论术语本身的含义与以往传统中的基础教育术语的含义不同,比如“课程”这一教育理论术语的含义,本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意义非常明确,可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各项教育科研理论成果中,其含义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这反而不利于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这本身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一种间接否定。那么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传统中的继承与批判问题呢?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的,“教学论在困惑中做出的抉择,无论以怎样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怎样的冲突,无论那些改革家们怎样充满自信地宣称他们的超越,‘继承’都是不可改变的,具体的改变超越不了抽象继承。

2.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来源问题的认识关于教育理论的大规模全面移植,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两次:一是刚刚建国时的全面移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二是这次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全面移植的发生和移植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是具有一些现实的条件的。

3.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性因素问题的认识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条件性因素促使我们长期内采取分层推进的策略,而不是短期内近似“一刀切”的全面推开。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过高地估计了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却过低地估计了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作用,这可以通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和形式上的轰轰烈烈与实践和内容上的轻描淡写相比较清楚地看出来。事实上,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育教学经验远比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来得直接、有效果。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对出现问题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有许多问题还是缺乏预见性或是超过了已有的预见的,比如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一些现实条件比如生存状况问题等等。 第五章 参考

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进行分析。

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所谓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书本知识,理性认识;所谓的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自实践而获得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直接一间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任何知识都是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三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 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 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你的的教学实际经验,分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主要由兴趣,叫维,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要素组成.一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在认知中发展.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天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内驱力用于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泉.二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一般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增强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动机,肖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四、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反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是: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地联系实际 .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五、联系课程改革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贯彻一,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第六章 参考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是:一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作出科学的估计,目前,学生有很大的潜力未被发掘.二要做到\"及时而教\"三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所接受新知识的最高限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讨论法的教学效果.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可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深准确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各抒已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普遍提高.讨论法可分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讨论,短时间讨论,运用讨论的基本要求是:一充分准备二讨论时要对学生启发引导三作好总结

二、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吃透新课改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不断深化,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交流方式,倡导创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展现学生的个性等。做到这一点为优,否则为劣。举例略 第七章 参考

1、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

2、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二人生活环境和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等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的制约作用.三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根据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把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而应当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

一、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点在德育过程中,即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③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 者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行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教师当学生表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二、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者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新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想结合原则,就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⑵要在严格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⑶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不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教师平时如果尊重学生,一定得到学生的加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学生为人等,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机会,反而处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结果可想而知.所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 学生的最佳方法 参考

3、结合实际,分析教师应该如何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德育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边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前后连贯.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要注意抓媸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青少年成长的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教育影响前后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第二,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和连贯.第三,要努力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主力连贯一致

三、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答:说理法是通过事实道理,与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教育方法.说理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吕德言行的理智性.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理,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说理要有民主性,针对性,真实性,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比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爱说话.教师在教育时只能利用说理教育法来教育,讲明好动是活泼的体现,爱说话是小学生的特点,但好动说话都影响自己学习,又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样学生一定会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缺点如何改正.

四、讨论如何才能运用好心理咨询的方法.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影响人思想品德的因素,不仅有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认识问题,还有心理上的障碍,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迅速发展时期,他们朝气蓬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但也有种种的困惑和疑虑.比如,对一个本来学习很努力但因各方面给予的升学压力造成心理紧张,焦虑,恐惧而导致学习成绩,学习效率下降的人,再给他讲如何为四化刻苦学习,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更加痛苦和紧张.许多事实表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从政治思想入手,从道德,纪律上入手,而且也注意从解决心理矛盾入手,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咨询疏通心理障碍,往往会使德育收到奇效.心理咨询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防止出现变态心理,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德育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能使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关系融洽,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运用心理咨询法,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包括正当行为和失当行为)中了解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要关心爱护学生.真挚的师情,会使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把深藏心底的秘密告诉老师,便于教师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第八章

一、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任务很多,内容也较为丰富,责任重大,其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而且要关心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首先,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促使本班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在活动中培养其艰苦朴素的思想和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再者还要研究和了解除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班集体活动,做好校内外的协调工作,做好评价值工作,还有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二、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 第十章

一、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教师应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归纳起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和对集体等方面.也就是说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应自学自学自觉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事业中追寻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正如陶行知所说的,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师应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时刻要想着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对学生:真心热爱.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沟通师生的感情桥梁.对教师:团结协作.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师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应集体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认识

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灵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各自具有其特殊性,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现实的教育基础.在做思想工作时,更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立足现实,不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不断发现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台可以灵活利用广播,电视,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创造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我们需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富有创造性的人.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2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认识.

能力素养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除具备一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教材的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教材分析和再创能力:教师要具备教材分析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思想体系,对定义,原理,定理等要逐一推敲,准确,科学,简练地掌握其本质内容,能深刻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思想因素.其次教师要能完整,艺术地再创出教材内容,通过合理的组织,以一定的顺序,科学安排主次详略,精心营造教育情境,使学生能清晰,准确地理解教材.言语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逻辑性强而简练.组织管理能力从教育方案的制订,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外教育的指导,到班集体的组建和管理及各种活动开展,无不需要教师精心的组织管理.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事着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本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30联系实际,试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意义.一教师的进修提高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 二它是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需要三客观存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四教育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和能力

十一章 课本P422 试论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合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一三结合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⑴三结合教育盒和的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⑵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⑶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二三结合教育盒和的基本形式⑴互相访问⑵通讯联系⑶家长会和家长学校⑷教育讲座

1、论述教育的起源?27页 答:

(一)本义教育起源论

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43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50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52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5、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见简述题

12、13题

6、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7、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8、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9、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有:

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二、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10、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164页

答:

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1、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177页

答: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

三、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2、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97页3条(该题包含两个小简述题)

答:

一、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单独是简述题)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简述题)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有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论述学校管理过程运行原理?

答:

1、导向原理: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效能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目标正确,效率越高,所获得的成s效越大目标错误,效率再高,也只能是负效益。

2、循环原理: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循环式向前推进的状态,学校管理过程各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循环运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管理周期。

3、动力原理:学校管理在向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动力和助动作用,而激发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启动学校管理系统市郊运行的关键。

4、反馈原理:学校管理过程是通过主动调节实际工作状态和目标值的偏差,以使管理活动始终保持既定的管理方向,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控制过程。

5、功效原理:管理活动就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构成管理对象系统的各种要素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管理投入与管理工资之间并非必然的等量关系,即管理事功是不守恒的。

14、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P270 答:

1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校长书记的关系)

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班子的关系。

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的关系。

15、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答:

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

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

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16、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答:

1、鉴定功能。

2、改进功能。

3、激励功能。

4、管理功能。

5、研究功能

17、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P226 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论证发展、学习、教育之间的关系

3、简要评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举例分析成就动机的培养

5、根据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6、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个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7、试论述创造力的培养

8、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9、根据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自己的人格特征设计自己的未来形象。

10、举例论证差生和优生的主要区别,并提出差生的教育措施。

11、如何根据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管理课堂纪律?

12、如何编制一份好的测验?

教育学论述题

1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答: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

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

⑶教育;即社会因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

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

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

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和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3论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答:⑴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①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②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

③小学生的记忆发展特点 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⑤小学生的想象发展特点。

⑵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⑶小学生的意志发展特点; 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总之,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感 知不精确,对时间和空间知觉较模糊,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间的联系和特点。看图不知去观察画中所要说明的关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观察,帮助他们从复杂的现象中分出主要和次要的,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小学生的注意一般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有学习,还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品德,分析是非等方面入手。 4你怎样理解“优等生”“差等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教育?

答:优等生就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方面都 获得很好的发展的学生,或者说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

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

优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对他们实行跳级制,使他们早日成才。第二,加大学习量,提高教育要求,以使他们发展得更好。第三,对优等生更应严格要求,切忌只抓学习不抓思想。第四,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等生,既要表扬也要批评他们的短处。

差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 是集体中的一分子。第二,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入点。第三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

如果能按以上的教育方法,想信优等生会发展得更好,差等生会迎头赶上,从德智体向优等生靠拢。

5为什么说活动课程的是针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弊端提出来的?它的进步意义在哪里?试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借鉴其合理成分之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引起注意?

答:因为传纺学科的课程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现活动课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通过解决学习者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课程适合儿童兴趣,需要经验,在培养学生自律创造性、自学能力以及个性发展方面都 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活动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力图使其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当前,活动课程还应该注重地区性,城镇与农村学生的发展来区别、因为地区、城镇、农村的学生智力、视野、知识差别还挺大,需要分别对待。 6论述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五个阶段来掌握知识。 答:学生的认识过程主要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和掌握知识须经历一个过程具有一种因期性的规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基本阶段对提高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引起动机,引起动机方法有①使 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动机。②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向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二,感知知识,一般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直接感知是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访问、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力劳动等方式直接接触所学事物,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间接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电化教学 手段等为学生提供的形成。三,理解知识,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感性材料,要动用典型事例说明教材的主旨,以奠定理解知识的基础,其次,要给概念经明确的定义,概念的表述要简明、准确,使于学生掌握。再者要引导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尽量利用已有概念来促进新的概念的形成。

四、巩固知识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记忆的指财,以促进其记忆力的发展。

五、动用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7论述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答:⑴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价值,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喻小学课本讲到林巧稚小时候上生物课时老师提问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圆形、绿色。老师不直接回答把他们带到树林里,让学生采集树叶,然后加到教室里,这时同学就回答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多种答案。⑵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在教学中应从正面教育学生,童第周小时候学习成绩差,经过努力来成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⑶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 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样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 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形式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 中传授知识只有一种手段,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在教学 过程中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⑴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⑵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⑶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两者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 9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答: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是人们对一个人思想品德作为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知、行、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行成的观念,与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情,即思想道德情感 ,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的思想品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即要重视客观存在们的联系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知、情、意、行是教育学生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的。

10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答:知行统一原则是指点在德育过程中,即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

一、言行一致的品格。言行一致、知行统

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的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一致的品格。③知行统

一、言行一致,教育 者要以身作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知行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教师当学生表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 1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过程中教育者即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者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严格要求与新尊重信任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想结合原则,就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的要求。⑵要在严格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⑶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不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教师平时如果尊重学生,一定得到学生的加倍尊重,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学生为人等,肯定会给学生的发展机会,反而处处不放心、不信任导致结果可想而知。所心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 学生的最佳方法。 1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让德育的说理教育法产生实效。

答:说理法是通过事实道理,与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教育方法。说理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吕德言行的理智性。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理、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说理要有民主性、针对性、真实性,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比喻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爱说话。教师在教育时只能利用说理教育法来教育,讲明好动是活泼的体现,爱说话是小学生的特点,但好动说话都影响自己学习,又影响别人的学习,这样学生一定会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缺点如何改正。 13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 答:特点是指某事物与其它事物相比较而具有的独特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是由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要根据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者的接班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这一点在2000年前孔子就提倡过,已实践2000年了,表明因材施教是教好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现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的不断创新上。同时突出在教育机智 上。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学生从小学生一年级到高中需要12年。教师劳动更有示范性,教师以自己的才学,能力品德去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去教育学生。平时教师应处处作为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语言行为来影响学生。

14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 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务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应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归纳起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的对集体等方面。对事:忠诚热爱,对工作精益求精精,对学生真心热爱,对教师团结协作。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 者,缺一不可。一所学校如果缺乏团结协作,不管教师综合素质如何?都不能发挥整体作用,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来弥补缺点,学校真正能培养出国家所必须的人才。对于敬业方面,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肯定。关于对学生往往关心优等生,放弃落后生、差生,特别是中学最突出。这样做就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待今后加以整改。

现代教育思想部分论述题、简述题答案 第一学习单元 论述题

2、如何理解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答:由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里,获取知识的能力,适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和每个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以,这种创新性的能力也就是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当我国谈论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时,谈论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而对于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创新扼杀创新精神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新本质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3、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政府那种只重书体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理解体系,结构和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学校课程,建立新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变过分强调学习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生教学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工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职业学校的衽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掌握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支工、支农、支送、及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地的建设。

4、实施素质教育,应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素质超级市场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对现代化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代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画等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它能力。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老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它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是个不能削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

6、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答:广大教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其次,要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再次,要不断学生,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自己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强调学习的同时,广大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7、联系实际谈谈你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的。

答:1.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2分) 2.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3分) 3.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有所进步。(3分) 4,改变只重视智育的做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2分) 5.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分)

6.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3分)

凡能较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以分析讨论的,计5分。 第二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1.为什么不能学生成为“缺乏主体精神的人”? 答:面对丰富的信息、面对着五光十色,充满无限选择性的世界,学生不得不学会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主动地去筛选信息,主动地寻求指导和帮助,主动地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也对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多高的要求,创新精神正是主体精神的一种集中表现和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时代,一个缺乏主体精神的人是不合适宜难以适应的。 2.试列举三条应试倾向的极端化带给学生的危害。 答:首先,“应试教育使教学活动专于书于知识而脱离实际,这不仅使用权学生装得不到真才实学,而且往往使用权学习班活动变得枯燥无味,使儿童青少年生活失去活泼,亮丽的色彩。其次,“应试教育倾向倾向”重视所谓智育,却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品质、身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得不到健康成长。再次,由于追求合乎考试的标准答案,“应试倾向”对学生强求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及积极主动性的培育,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的发展。 3.概括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

一、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1)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后,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班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2)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二、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全协同活动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装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四、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5.如何理解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与发展方式。

答:任何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和练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学生之间的天资、个性、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方式。 8.试归纳培养主体性的成功实践的思路。 答:

(一)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全现主体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师生关系的要点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

(三)学校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应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原则。12.什么是“科学”?

答:科学英文为science,本义是知识,它源于拉丁文的scio(知识)后演变为scientia(知识)最后演变成今天的写法,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科学,科学主要是指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包括三部分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

15、简述高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

1、信息技术大放异彩。

2、生命科学全面造福人类。

3、新材料与新的制造技术层出不穷。

4、人类活动向太空、海洋和地球深层进一步拓展。

5、人类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与自然协调发展。16. 括科学教育思想基本观点。

答: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教育的课程应该体现现实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科学教育的进程应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科学教育要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17、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素养是什么? 答:现代科学教育必须使学生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素养。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素养至少有以下几种: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等。

18、简述科学素养的成长规律。

答: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学科学、用科学、探索科学的活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构成科学素养的各要素汇总,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学成的”,而科学方法和能力、习惯、态度、精神等主要靠“养成”和“练成”。科学素养的成长要求科学教育活动必须是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的。

19、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教师的角度讲,应该注意什么

答:(1) 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包括提供相应材料和条件,问题要适合学生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3) 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认真验证假设; (4) 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研讨和协作; (5) 教学活动的气氛要宽松、民主,教学过程要始终保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0. 如何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答:

(一)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等科学活动和科技成果

(二)要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的重要问题

(三)要充分挖掘科学教育内容的人文价值 22. 什么是“人文”?

答: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指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相对应,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风俗习惯,礼乐教化等。 23. 什么是“人文素养”与“人文教育”? 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这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24. 概括人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

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

三、人文教学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的是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接近自然、善待自然是现代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26.简述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答: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化人,一般意义的人文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高尚、高雅,要使人有更开阔的心胸,要使人更加注重精神追求。

三、综述题

3、为什么说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答:(1)教师教育过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活动,回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真正目的。

(2)自20世纪80年代发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围绕着改进教育过程,改革教育方法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创造出一批卓有成效的理论与与经验,所有成功的教育实验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活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4、你认为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答: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在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合理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不存在权威关系,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信,又让每个学生都会尊重别人。

5、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主体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本质观,它的本质在于: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身心活动,对各种内外影响加发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结果离不开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学习与生活活动的主体,不仅要重视教,更要重视“育”,要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班级中唱主角,把学生当主体,让学生惯于管理自己;要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教师指导要到而不越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

6.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高明的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为每个学生创造尽可能适合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和发展。试举例说明。

答:同意。孩子的出生、生长,接受能力,所处环境,各人的素质等都各不相同,这要求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套各个学生,比如在数学教学中,一是计算题,学生可以用心算,学生也可以用笔算出,而基础差的也可能要瓣手指,如果教师一问地讲一种方法,那其他的2个学生或许就不能接受,反而可能会将自己原来的方法也否定,从而更加无法下手。

7.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业上落后是一点缺陷,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而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因为他不但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于痛苦之中。试举倒说明。 答:同意,学业仅是一个人的一方面,学业上落后,但也许他其他方面比较好,比说,乐于助人,爱劳动等等。

8.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为什么?

答:同意,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应有个学生的样子,学生在学校中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那些社会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养成那些社会要求他们具备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主体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生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己活,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人的生活来说,他自己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发展权。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每个人一辈子都不得要做“学生”,这样一来,学习意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学习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一种特殊的过程,评价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 9. 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要为教师和学校实施主体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管理行为应该多一些民主参与,多一些依法按章自律。总之,要在解放学生的同时,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还教师和学校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充分调动教育系统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试举例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同意。要探索新型号的教育管理模式 ,

(一)改革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主体教育思想追求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保障。现在不少学校,教师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鹜地完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考虑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不是不考虑许多教育以外的因素,比如学校对自己工作考核标准,家长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条件等等。学校的工作也与此相似,学校除了考虑如何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要考虑怎样符合上级的有关规定,怎样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做如这种管理是权威式的,是对教师或学校一种单向的要求,假如这种管理过于微观,以至影响到教师或学校庆有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那就会对教师或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造成干扰。 11. 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的处理意见。

案例:某学校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对语文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来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生病请假了。后来双方对不上号,才知道他是有事了。这个学生被找回来以后,学校和老师应该对他怎么处理呢?

答: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固然有错,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反省的应该是老师和学校。班主任应找这位学生谈心,表示理解他这次的行为,承认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希望他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而不要擅自离开学校。学校应该规定,如果学生对老师要讲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可以不听课,可去校内图书馆自学。

12. 请阅读下面这则案例,谈谈你对这种班主任事后的建议。

案例:上课铃响后,某班主任刚准备上课,发现几个在课间踢球的学生衣冠不整地跑进来,一于当众大声斥责说:“XX,你是体育委员,这个头带很好,请欣赏一下尊容,那德性!”不料,学生不服气地嘀咕一声。老师问:“我说错了吗?”学生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什么‘德性’?老师怎么骂人!”学生的反诘让者老师大为难堪,为保住面子,老师放慢了语速,加重了语气说:“今天你违反了中学生行为规范中不得和老师顶嘴这一条。今天你带的什么头?扮演的什么角色?你必须在全班检讨,挽回影响,我等着看你的表现!”然后不容分辩,又把其他几个学生训斥一通后宣布上课。

答:这样的事情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是经常的。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如在上例中这位班主任老师在冷静下来以后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教师“要面子”,学生也“要面子”,于是主动向学生道歉,沟通了师生之感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13、有人说:“实践主体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任性发展。而老师不必规范和引导。”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错。因为: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20. 有的老师说:“我有粉笔、黑板、课本教学的成绩,并不比那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老师差。我又何必去用那些时髦的东西呢?”请评论这一观点。

答:首先肯定这些老师的成绩,但是不足的。其次,使用多媒体比较形象,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他比粉笔、黑板、课本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再次,多媒体是一种多效率的,他比粉笔,黑板使用起来比较快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

2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答: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和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1)政府社会应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2)学校则需要持别的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3)教师要重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 25.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认识: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超越人类自身的高度上看待人,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换句话说,现代社会要求人们能够把人与自然同时纳入自己的视野,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装接近自然,探索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答: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衣食父母,而且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人们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放松,灵魂的安宁。而长期脱离自然万物生活就会变得灼热,污秽、枯燥犹如沙漠中的跋涉。(罗素语)古往今来,多少热情地讴歌过大自然给予人的莫大愉悦,这绝非偶然或娇情。所以,大自然应该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现代人不公需要接近自然,探索自然界还必须善待自然,曾几何时,人类看着自己的力量一天天壮大,看着自己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误以为自己可以完全征服自然,大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让人类懂得了自己不能站在大自然的对面,南昌是要置身大自然之中,人不仅应该与和谐相处,而且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实,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26.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中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案例: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宝”字。老师问明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元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了这些情况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的。 答:很妥当,这位老师虽然没对那位拿了字典的女生说一个字,但是教育行为已经完成了,无疑,老师的举止要对这位学生产生了难忘的积极影响。 富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应该把教育活动看作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和感受,即不仅要通过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技能等,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生活过程的完整的意义。

一、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2分) 2.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的人道精神,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5分) 3.老师也没有采取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的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这些都的发挥,教育活动就会成为外在于学生的苦差事,让学生强制接受的苦闷的生活,最终又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呢?(2分)

二、老师的做法并不妥当。因为:

1.老师出于保护学生的心理,动机无可厚非,但老师为此而不惜自己做假,当众隐瞒了自己完全知道的事实,这样做并不好,至少有了不讲诚信、欺骗学生之嫌。(2分) 2.学生无论有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做不道德的事情,而老师过于强调客观原因而忽略学生行为失当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更大的危险,基本上只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表面的善良可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自掏腰包的做法并不可取。(5分) 3.老师煞费苦心营造一种所谓的“人文环境”,其行为是否妥当,案例情节表明在“数年以后”才从学生的来信中得到肯定,这是不是也太冒险了一点?如果这位学生在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占小便宜没事儿”的侥幸心理呢?后果实在不堪设想。因此还是应该即时说清楚,再个别加以解决为好。(5分) 27.试分析下面这则案例,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案例: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得面面相视,而后捂住嘴埋下头嗤嗤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象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丑的女孩当作了笑谈的资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去了。后来,老师通地让女孩子办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为什么是真正的美和美的价值。渐渐地,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很美的眼睛,女孩的脸上终于有了快乐、自信的笑容。

答:人文教育特别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领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真切的情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去实践他们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们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将是肤浅的,脆弱和缺乏根基的。

若严格说来生活中任何活动都含有人文因素,都可以看作是做人的过程,所以,做人的锻炼可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比如洒水扫地做起。当然,仅仅是洒水扫地并不必然能培养出自觉、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平常事还要看怎么做。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养成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

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中的人际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方面,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每个学生本人都是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创造者。教育者应努力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

第三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3. 简述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特征。 答:(1)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2)乐于发表意见; (3)时间观念较强;(4)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5)计划性较强;普通的信任感;对周围的较多的信任;(6)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7)对新式教育感兴趣;(8)比较尊重他人。 4. 什么是创新素质? 答: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教育另搞一套,而是把创新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 5. 简述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答:创新性学习的两个特征: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是积极直面人生,认真识别生存背景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参与性指的是把个体思维社会化的实践,参与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4. 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实践教育思想是指导我们素质教育实践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主长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主性,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实践教育思想还主性,应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配套改革,使实践教育有一个制度保证;实践教育思想还要求,应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

三、综述题

1. 为]什么说知识经济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答:知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知识的时效性,即没有永恒不变的知识,二是知识的无限增殖性。即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用得越多,产生的新知识也越多。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

5. 如何理解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基础? 答:教育为知识的传播铺设了道路,也使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占有者和自身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经济的各个环节,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是以教育为依托的。要产生新的知识。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知晓知识的创新探究过程,掌握前人在该领域所达到的成果,离开教育,显然是办不到的,要使新知识,新技术广为人知,扩大它的影响,使个人的发明创造成为众人共享的资源,离开了教育,无论是传播的受众面,还是传播的深度,都会大打折扣,新知识,新技术,还是一种潜在生产力,人们只有掌握,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它,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由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6. 如何理解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答:

(一)第三次主全教会关于创新素质的规定,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重点目标的根据。

(三)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教育工作的要求:(1)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2)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单纯传授文化知识的做法,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相融合的过程。(3)学校教育必须改变入式教学方式,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使终身泥塑成为普遍趋势。(4)学校教育要改变把创造能力仅看作是增加学生一些创新技能的认识和作法,在全面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 7. 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2)创造各种教育环境,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3)再次,贯彻创新教育原则,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8. 试举例说明什么是创新性学习。

答:创新性学习就是要求能善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 9. 试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下面这则案例的看法。

答:案例:我国某学校,来了一位美国的访问教师,对中国孩子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美术教育。有一次,他以“快乐的节日”为题让孩子们画画。结果,很多孩子画是圣诞树,而且一模一样。他惊叹之余顺着孩子的视线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同样的圣诞树。于是,他把墙上的圣诞树盖起来,要求孩子们仍以“快乐的节日”主题,重新画一幅画。这一回,孩子们咬着笔头,瞪着眼睛,无从下笔。

答:孩子们对“圣诞树”的复制,只能体现出孩子的模仿,而“无从下笔”则体现了孩子的创造性的缺陷,说明了我们一些教师正津津乐道地“复制”式传统灌输,这种老传统观点已不能够适应现代“孩子”的需求了。 12. 试举例说明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

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讲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们就可以不重视知识了,可以不要理论了。其实不然。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理论,仍然需要知识,但是,知识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被赋予实践性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掌握知识。但是知识教育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这里有四层含义,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知识应当为生活服务,为实践服务,否则知识就是空疏无用的;二是为学习知识考虑,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习效果是比较扎实的。 13. 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通过学习实践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人格的必要途径,实践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面的素质教育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应当包括实践教育。没有实践教育,就谈不上全面的素质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的一种时代特征,由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和生产力劳动相联系一起,越来越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5、试举一个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谈谈你对如何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认识。答:“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明确规定的。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问题。这一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认识到,也是我们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关系的大前提。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然,在具体实际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教材P183—184。

第四学习单元

二、简述题

2. 简述“自我导向学习”。

答:其一,强调学习主体本人对学习负有大部分的责任。其二,学习者本人要知道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学会学习。 5. 简述超地越围墙的大教育观。

答:一切厂、企业、行业和机构都有教育的功能,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的一切组织和部门之中。学生也不仞仅仅局限于正在成长的中的青少年。而是扩展到主体社会成员。学习的方式同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各种开放的实践的,活动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一起共同完成着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任务。 6.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一、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二、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三、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四、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五、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与和谐的社会。

7. 简述全民教育思想的基石涵义。 答:满足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包括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是终身学习人类发展的基础。所谓全民教育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8. 简述教育民论思潮的宗旨。

答: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教育机会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综述题

1. 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

答:终身教育与素质的内在的一致性使终峰的发展必将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终身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会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向素质教育方向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你如何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有哪些学习设想和计划?

答: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如此,才能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个人的实际情况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设想和计划:(1)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2)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3)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要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民教育思想的理解。答:全民教育思想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思潮。其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学习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追求公平、摆脱贫困和共同发展,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全球问题,从而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全民教育与人的“基本学习需要”的满足;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全民教育需要加强国际联合行动等。

全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教育现代化需要确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两大理论,素质教育实践也应当贯彻和落实全民教育思想,我们要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继续把实现“两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搞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教材P210—223。

5、从全民教育思想角度谈一谈当代教育的使命: 答:(1)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全民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教育概念。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其基本内容有:全民教育是满足所有人(包括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可以使任何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有能力并有责任去尊重和依赖他们共同的文化、语言和精神的遗产,促进他人的教育,推动社会正义事业,保护环境,宽容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制度,从而坚持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和人权,并为这个互相依存的世界建立国际和平与团结而努力。教育发展的另一个但更基本的目的就是传递并丰富共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些价值观念中,个人和社会发现了自己的特性和价值。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而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教育和培训。 (2)普及教育的继续与发展

全民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普及教育。从教育的范围和面向的对象上来说,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全民化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全民化就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教育普及,才有可能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初等教育普及和成人扫盲。全民教育思想着眼全球,从解决人类普遍关心的、困扰人类的一些世界性问题高度,来审视教育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要扩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而且必须采取始终如一的措施来减少差异。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最为紧迫的就是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

(3)全民教育是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基本手段

全民教育对于“人类困境”问题解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缓解贫困。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全民教育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4)国际间的联合行动,推动全民教育运动发展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强调,要在世界各国有效推行全民教育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心理学速记材料-论述题

点击数: 1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四、论述属

1.试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5)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 (6)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试述学与教过程及相互影响。

(1)学与教的过程包含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4)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随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3.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8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①教育心理学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提供多种方法。

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③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3)帮助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中学时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4)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5)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2.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意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2)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3)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4)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

1.评述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4)完形一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5)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

2.试述布鲁钠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4)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5)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6)提倡发现学习。 3.评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4)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

意义即心理意义。 (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是一种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对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习理论。但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此为该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4.试述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太教育启示?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

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5)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6)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作出某些调整。

(7)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8)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存在着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 (3)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4)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5)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谈谈教师为什么应该全面关心学生?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另一个层次的需要,它们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3)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是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使之转化为新的学习需要。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样,学习者一方面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甲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5.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谈谈学生对学习结果的不同归因对以后学习行为的影响?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四个因素。即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维度;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2)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3)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如果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4)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如果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激发下一步的活动动机。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为促进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会阻碍迁移的产生。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4)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四、论述题

1.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缺点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是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缺点是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仅凭模象直观容易产生认识错误。 (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缺点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2.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运用实物直观的效果较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采取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结合中学教学的,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4. 运用记忆规律,谈谈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

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3)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人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5)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论述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对于复杂的技能应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阶段,掌握局部技能后,再过渡到完整、复杂的技能。 (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2.试述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

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1)分阶段进行。因为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 (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所谓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有关研究表明,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5)教师在集体教学

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说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

(1)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的,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 (3)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利用策略等。

2、试举例说明常用的复述策略的方法? (1)深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6)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7)排除相互干扰(8)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9)多种感官参与(10)复习形式多样化(11)画线

四、论述题

1.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举例说明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塑造策略?

(1)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2)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策略一般有: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四、论述厩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4)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3.试述利用群体约定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的操作程序?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8)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4.举例说明价值辨析的基本程序?

价值辨析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包括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和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三个过程。(2)赞赏阶段。包括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和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两个过程。(3)行动阶段。包括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两个过程。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动。

5.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

第16篇:教育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

摘要:众所周知,高考制度既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又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它承载着素质教育导向、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公平维护等诸多重任,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中新课程实验自2004年启动至今,全国除广西等个别省区之外的绝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课改实验,与课改相对应的高考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正在全国铺开,在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要遵循怎样的原则?会遇到什么困难?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改革;原则;困难

2010年,教育部明确全国各省(市、区)高中全面进人新一轮课程改革,2012 年,新课程条件下的高考改革将在全国各省铺开。这项改革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课程方案(实验)为起源。已有16个试点的省份陆续出台新课改条件下高考方案,各省统考内容和考试科目安排呈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新面貌。笔者力图透过新课改下的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的原则,探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高考改革的方向。

一、新课改条件下高考改革凸显的变化

新课改的主要特色是将过去高中教育统一的课程安排,改革为多元的模块式菜单型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按照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即学生在学习共同的必修模块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应的模块,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是学习不同课程内容的学生。课程内容多元性带动了高考方案多元性的演变,使高考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选择,实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重点。 新课改条件下的各省高考改革方案形式多样,其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高考方案的向多元化发展

各省的高考改革围绕新课改的多样化原则,形成了格局统

一、形式多样的高考新方案。如海南的“3+文/理综合+基础会考”;宁夏、北京的“3+文/理综合”;山东的“3+文/理综合+基本能力”;广东的“3+X+理科/文科基础”。另外江苏方案采“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浙江采用分类考试模式;形成“3+文理综合+自选模块”;“3+文/理综合”;“3十技术”三类考试方案考试方案的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分数结算方式和择优评价机制。打破了过去全国高度统一的高考评价体系,使高考的多样性以区域形式在全国展开同时,在16个省市开展的高考分省命题,不但打破了高考一张试卷统天下的格局。也使新课改高考设计更加贴近地方教育发展要求。科目和内容安排更加多元,个性更加鲜活。

(二)、考试内容由统一转向多元

新课改实行走班式教学和选择性的课程安排。从同一中学毕业的学生,可以自

行选择部分不同课程内容学习,体现了教育以全体为基础,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要求。高考选拔对象也同步变为面对有着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学生。

新课改高考的各学科考试内容从过去统一版式变为有选做内容或附加内容,甚至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不同招生专业的考试科目也不相同,考试内容从统一转变为多元。如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卷的多题选一的设计,浙江的分类考试、自选模块考试、多次考试的可选性设计,江苏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可选性安排等,都刻意安排了高考改革的选择性架构。

(三)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向平台

新课改教学中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理念,学生的成长过程比教学结果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关注,高中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不但要关注其文化知识的掌握结果,更要重视他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受此影响,高考的综合评价从过去的思想政治情况评语转为各种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综合评价。如山东的“基本能力测试”江苏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分数形式计人高考总分,更多的省份如浙江、安徽等则是以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不同侧面评价学生表现,采集学生不同年度的会考成绩、综合评价结果及实证材料等内容进人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二、高考改革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高考改革的系统性原则是制订改革方案必须首先把握的一个原则。高考改革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过程,绝不会一朝得法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高考受制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与社会观念,以及就业和劳动分配制度等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考改革尤其要避免设计中的应时性或形式化的短视现象,如果仅针对某一突出问题进行孤立的论证和思考,可能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教育层面上甚至是社会层面上更大的矛盾。比如,“一考定终身”是人们几十年来共同谴责的弊害,但如果简单地改为多次考试,将直接涉及教学计划、考试负担、分数平衡及录取、考试收费等,甚至涉及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体制等诸多因素。因此,高考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协调互动的一个系统工程。

(二)、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的原则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 年开始扩大招生,大学的年招生量和在校生规模连续六年一直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幅度,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跨越。北京、上海等地区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逼近60 %的水平,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接近发达国家同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形式,高考理念也始终定位在这样的层面上。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了大众化、普及化,而社会对于高考仍普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的思维模式中,如对于公平的要求、对于择优录取的要求、对于命题的要求,等等,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录取的原则

对于高考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目前社会的关注点集中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及其结果的使用上。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对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的是,这两种心理有时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表现出来。第一种心理反应,认为高考“一考定终身”,录取时不考查、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公益活动表现、日常学习行为等,斥责这是高考的最大弊端,声称“非改不可”。 第二种心理反应,一说到综合素质评价,就怀疑其准确性、可用性,担心一旦同录取挂钩,就会破坏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此时又呼吁万万不能使用,只用根据考试成绩。这样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对于仅以考试分数录取方式的深恶痛绝,同时却对参照非考试记录录取表现出更大的担心。 从长远的观点看,高考如仅仅针对科目调整或变换分数组合进行改革,排斥其他评价元素的加入,其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对于实现高考改革的根本目标来说一样没有实质性意义。长久以来,高考的价值取向固化为分数的至高无上,不突破这一传统的价值理念,高考自身不可能产生突破性的改革。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这将为建立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奠定基础。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的建立不仅有赖于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更有赖于学生的日常评价和记录的充分与完善,有赖于基础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

(四)、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

20 世纪80 年代末,考试业内人士就关注到了考查能力的问题。90 年代中期,高考内容的改革逐步进入到了可操作性阶段,提出了能力考查的改革目标。此后,能力考查的研究继续深入,一直深入到如何考查综合能力的问题。1999 年2 月, 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高考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 高考命题不再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覆盖率,而是注重考查思维方式、思维容量和思维层次,注重考查考生继续学习的潜能。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改革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在反复经历着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探索过程。 目前,能力考查存在几个突出的难点。首先,是大规模的纸笔测验形式的限定,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动手操作等其他形式表达的能力难以考查;其次,能力的分类、能力的表达形式和考查能力的操作性依据还有待深入研究;再次,表征能力、学科能力的各种要素和要素的特征尚不明确,能力立意命题没有操作标准。

(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原则

近30年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始终是贯穿高考改革的一条主线,尽管其中有些波折。以发展的眼光看,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因此也是未来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同时,自主招生也是一种高校甄选与高考统一考试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考察筛选,又以统一测试保证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

(六)平稳过渡的原则

高考改革平稳过渡是各省设计改革方案时自觉或不自觉的遵从的一条重要原则。各省的改革方案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是在本省原有高考模式基础上的改革,因为各省的高中教学和社会认知基本上适应了原有的考试形式,平稳过渡的主要 意义是保持考生和社会心态的稳定。同时,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往往在中

学教学中被加倍放大,平稳过渡就是要不因高考的左右摆动使得中学教学疲于跟从,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尽管人们对于高考改革有着较高的期待,但两次高考改革中的调查却显示出原有的考试形式具有较大的“惯性”。在21世纪初的改革中,当“3 + 综合”替代原有的“3 + 2”科目组合时,高中教学界对已经十分熟悉的原有高考模式具有相当程度的留恋,而在这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调查中,人们又表现出对“3 + 综合”模式的留恋。其实,这种“惯性”体现了人们希望稳定,对大起大落的改革变化的排斥。对于高考这种高利害性的事物的变革,平稳过渡是社会最易于接受的改革方式。

高考改革的原则对高考改革走向是一种粗线条的描绘。其中,“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是当前和将来高考改革中都要始终遵从的原则,因而带有根本性;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正在进入到高考改革操作中的理念(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多年来只是进行了小范围的探索)。可以预见,这三项原则在今后的改革中还将占有更大比重。

三、高考改革的困难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高等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以及改革具有很大难度等原因,高考制度的改革并不尽如人意,难以有效适应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这既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教育因素有关,也与高考自身面临的两难困境密不可分。具体而言,高考改革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考改革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高考不仅是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还承载了更多的附加要求,包括社会人才观的引导、素质教育的导向、高中学业水平的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学生创造潜能的甄别等。与此同时,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也集中反映到了教育领域的高考竞争中来。在社会多重压力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统一的考试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自然会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和非议。如有学者认为,统考是泯灭民族创造性的罪魁祸首,取消统考是“中华民族更新教育文化功能、应答新世纪挑战、走向中兴的最关键一环”。也有人大代表指出,“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考虑废除高考的时候了”。还有学者认,高考阻碍素质教育,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更有学者在长篇报告文学《高考殇》中对高考大加批评,结论是“把高考送进坟墓”。不可否认,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自有其弊病;但如果废止考试制度,则必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传统的人情关系社会中,以高考分数作为主要的录取依据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可以说,在目前还找不到更科学的替代办法时,高考仍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激烈的高考竞争致使考生负担过重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习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招致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批评,要求中学“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是改来改去,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如故。那么如何认识考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高考制度是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片追”、文理偏科、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中学,“考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片面应试的结果就是智育一支独秀,高考也因此被批评为“异化的高考”和“考试地狱”等。其实,应试教育的出现并非由高考制度本身造成,而是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高考竞争的实质是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差别,如城乡差别、脑体差别等,高考选拔实际上起着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第一次社会分工的作用。只要存在着社会差别就必然存在高考竞争。

(三)、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难以适应大众化阶段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整个高教系统更趋完整和丰富,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出现。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多元化、结构的多层次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行的高考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往为选拔少数精英而建立的高考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比如,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共用一张试卷,难以选拔和甄别类型多样的合格学生。此外,入学机会的增加和入学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扩大招生考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高考科目、内容、形式、录取等方面的改革都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现实的挑战。如果继续沿用录取精英的考卷去招收30%、50%甚至是70%的学生入学,对中学教学的导向和高校创新人才的选拔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步优化、培养目标渐趋多元的情况下,高考应从考试科目与内容、考试形式与录取制度等方面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以使高考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高校分类发展的要求。

总之,由于受基本国情、传统文化及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考竞争不断升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考的结构性竞争开始凸显;报考规模的不断扩大,民众维权意识的不断高涨,都使高考改革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教育问题。因此,高考的旧问题和新挑战同时并存,高考改革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高考凸显了适应新课改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悄悄的影响着高考的发展。这些变化不都是积极的有益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客观的分析。认真学习把握高考改革中的原则,不断细化、完善或者添加新的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原则。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充分考虑考生和高校的需求,灵活地实施自主招生的改革。

第17篇:教育学

《中学语文教学论》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陕西师大,月刊 《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出版,月刊 《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月刊 《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教育心理学》路海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实用文章分析法教程》尹相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王攀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胡定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语文教育文化学》曹明海,陈秀春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学案例分析》但武刚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徐云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学语文教学法》,朱绍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徐越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语文教育学》,张鸿苓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陈毛美郑蓉芳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钟为永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初中语文教科书指要》,朱绍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塑造教师》[美] Carolyn Orange 著,吴海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学习论》,韦志成主编佟士凡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语文教学设计论》,韦志成主编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主编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文教学论》,韦志成主编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王纪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研究性学习》,霍益萍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顾振彪著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张理华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语文教育科研导引》朱绍禹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学科研究动向》朱绍禹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000年第2版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宁鸿彬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彭小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师礼仪实训教程》金秀美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8篇:教育学

教育学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小题) 1.“教学相长”一语出自___________。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道德经》 2.卢梭的人性观是___________。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不善不恶论 D.善恶兼有论 3.《教育漫话》一书是___________的著作。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D.裴斯泰洛齐 4.___________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

A.教育评价 B.教育目的 C.教育体制 D.教育方法 5.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_____。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社会学 D.教育方法 6.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___________ A.个人本位目的论 B.社会本位目的论 C.神学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7.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教学法是___________。

A.快乐教学法 B.“纲要信号教学法” C.“掌握学习”教学法 D.导学式教学法

8.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___________。A.小班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 D.分组教学

9.1902年清政府仿照日本的学制颁布了___________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新学制 D.壬子癸卯学制

10.根据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和实施教育目的的需要而建立的整个教育组织系统叫做___________ A.教育体制 B.教育目的 C.教育规划 D.教育制度 11.美国学者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____________。 A.心理模仿 B.生物本能 C.人的理性 D.生产劳动

12.中国施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____________。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与____________。A.幼儿园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4.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____________。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5.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6.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____________。

A.说服教育方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7.欧洲封建社会中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

A.六艺 B.七艺 C.七技 D.四学

18.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存在差异,这说明教育具有______。

A.永恒性 B.继承性 C.阶级性 D.历史性

19.在我国首次把美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A.鲁迅 B.蔡元培 C.陶行知 D.杨贤江

2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____________的信条。 A.鲁迅 B.蔡元培 C.陶行知 D.杨贤江 21.我国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A.《学记》 B.《中庸》C.《论演说家的教育》 D.《论语》 22.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____________。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23.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________。 A.1951年 B.1949年C.1950年 D.1952年

24.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________。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25.在教学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贯彻________原则的要求。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巩固性

26.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___________。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C.读写算教育 D.军事体操教育 27.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皮亚杰 B.赞科夫 C.维果茨基 D.苏霍姆林斯基

28.下列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表述错误的是________。A.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重要影响B.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D.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29.“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洛克

30.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指的是________。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31.夸美纽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__。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32.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______。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3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________? A.1993年 B.1986年 C.1996年 D.1995年

3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________具有重要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35.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 D.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36.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指教学原则中的________。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7.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________。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38.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案的国家是________。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39.“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________。A.基本技术 B.基本智力 C.基本素养 D.基本技能 4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________。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41.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42.在封建社会时期,欧洲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 A.“四艺” B.“五艺” C.“六艺” D.“七艺” 43.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生理前提因素是 。 A.遗传 B.身体素质 C.生理成熟度 D.个体活动 44.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在________三门课程中。

A.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 B.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

C.教育学、管理学和分科教学法 D.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行政学

4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________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性

46.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称为 。 A.教学 B.教学过程 C.上课 D.课堂讨论 47.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称为 。 A.教学原理 B.教学规律 C.教学原则 D.教学要求

48.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试图解决问题或得出某种结论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提问法 D.访问法

49.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 。 A.编写教案 B.设计板书 C.分配教学时间 D.设计教法 50.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C.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1.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________。

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人的教育》 52.教学是:___________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53.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A.“四艺” B.“五艺” C.“六艺” D.“七艺”

5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55.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56.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57.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于1930年出版的______。

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学》 D.《教育原理》 58.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59.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应以能力发展为主而相对忽视掌握知识的理论主张称为 。 A.现代教育论 B.传统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形式教育论

60.根据评价的性质和作用,旨在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上的证明的评价类型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小题)

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____________现象。

2.在欧洲封建社会,曾出现过____________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教育系统。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

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__。

5.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 和德育方法。

7.教学评价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总结性评价和____________评价。

8.中外教育家曾提出了很多德育原则,其中赫尔巴特提出____________原则。

9.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____________。

10.两种对立的教育方法思想是指____________和注入式。1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12.针对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应做到_____________。

13.我国唐朝,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两馆”,其中两馆是弘文馆和________。14.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____________。

15.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_____________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6.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______________。

17.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心理模仿论,二是________论。18.“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此观点是教育家_______提出的。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 20.课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_____和综合课。

21.备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__和________。2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________和________。 23.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_______、________和法纪教育。 24.课的类型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双基”教学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26.我国中等教育承担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和________。27.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

28.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

29.在教育史上,围绕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曾经出现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理论的争论。30.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________和________。

31.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________ 。 32.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 。

33.一般来说,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称为________

34.教师的素养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它们是职业道德素养、________ 和能力素养。

35.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工作方式,称为________。36.将学生按照年龄和学业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________ 。

37.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自愿、灵活和________

38.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___

39.1957年,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_______的劳动者。40.在评定学业成绩时,除了百分制记分法,还有一种基本方法是________ 。

41.凡是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活动,称为________ 。 42.在我国首次把美育列入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43.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___________,时间是1912年。44.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________ 。

45.在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________ 。 46.青年初期又称________ 期,相当与高中阶段。

47.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___________。48.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观点,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直至得到确认为止的一种学习方式是________ 。

49.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________ 。 50.教科书的编排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线式,二是________ 。 三.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小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3.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教学评价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5.简述现代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6.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哪些原则?

7.简述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8.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9.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0.教育应如何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1.简述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1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3.简述教育学和教育科学的关系?

1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具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 15.简述中小学开展课外校外活动的要求。 16.广义的教育是指什么?狭义的教育是指什么? 17.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

18.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别? 四. 论述题(每题12分,共6小题)

1.请结合教育实践,论述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德育原则。

2.试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分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和积极意义。3.结合实际试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规律。

4.为什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6.试述对一个合格人民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

第19篇:教育学

《教育学》读后感

--张占勋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我个人收获和体会:

这本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第20篇:教育学

第一章 概述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⑴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心学研究的主要范畴)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学和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⑵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⑴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⑵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⑶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⑷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发展概况⑴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⑶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⑷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

6、7岁)童年期(

6、7岁-

11、12岁)少年期(

11、12岁-

14、15岁)青年期(

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

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般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

14、15岁至

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⑴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⑵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⑵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表象的束缚⑶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感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⑷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实行是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具备的特征: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⑴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⑵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⑶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总和心理特征⑴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干对自卑感(5-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⑵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话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⑴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⑵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意识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学生的认识差异及其教育含义⑴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识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幅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⑵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⑶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二、

1、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学生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性格、气质方面的弱点;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策论和认知风格。

2、成就动机和自我意识是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性格特征包括:意志、情绪、理智特征和对现实的态度。性格是指在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认知差异可以从认知方式和智力差异来理解。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浴场依存、冲动与沉思型、辅合于发散型。

4、智力应包括学习、问题解决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5、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与种族差异。

6、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发展特点: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迅速分化;出现矛盾冲突并促进自我的研究;自我同一性开始得到确立]、人生观的形成与稳定、价值观的发展和稳定。

7、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自我教育的作用:全方位认识自我,消除自我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悦纳自己;不断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完善自我。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9、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乳儿[0-1]、婴儿[1-3]、幼儿[3-

6、7]、童年[

6、7-

11、12]、少年[

11、12-

14、15]、青年[

14、15-25]、成年[25-65]、老年[65以后]

10、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是连续与阶段、方向与顺序、不平衡性、差异性。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其中与个体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和教育。

11、历史上关于影响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和霍尔,是由先天不变得遗传决定的,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本质];环境决定论[华生和斯金纳,重视环境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使完全有环境决定的,完全否定了儿童的遗传因素等];二因素论[吴伟士和斯滕,提出折中的观点,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甚至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且认为是在生理遗传与环境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得到发展的]

12、遗传、环境、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前提和生理基础;社会环境和教育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及条件下,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固定不变,是动态的。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⑴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⑵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⑶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⑴获得与消退⑵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是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的不同的反应的行为。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主要是受强化规律的制约。⑴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

之分⑵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⑶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⑷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他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实践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⑵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展说⑴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⑵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⑴学习分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⑵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⑶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使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 ”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⑴知识观(建构主义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⑵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他人替代。⑶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有快有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就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3、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转换理论

(2)现代的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人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知识直观:(1)知识直观的类型:直观是主体通过归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摸象直观:摸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③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型)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摸象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活动律、组合律。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1)知识概括的类型: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地运行知识概括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部分: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的进程: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②干扰说③同化说④动机说

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概念: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技能的作用: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技能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操作的饿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副顶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心智技能的形成须经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⑶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我国心理学界一直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⑴原型定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⑵原型操作(就是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⑶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⑵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⑶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概念(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⑴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⑵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⑶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资源管理策略⑴学习时间管理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⑵学习环境的设置⑶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⑷学习工具的利用⑸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⑴主体性原则⑵内化性原则⑶特定性原则⑷生成性原则⑸有效的监控⑹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⑴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演讲、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⑵程序化训练模式(所谓的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六步骤⑶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⑷交互式教序模式⑸合作学习模式

九、

1、问题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成分:任务的起始状态、目标与中间状态。

2、问题的类型:据问题的明确程度—界定清晰与界定含糊问题;据问题解决情景中有无竞争对手——对抗性与非对抗性问题;据问题解决得人数的多少——个人解决与合作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的过程。特点是:情境、目标、认知、序列、差异性。

4、问题解决得类型:常规与创造式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得过程:发现、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者、动机的影响、情绪、人际关系。

6、问题解决得能力的训练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知识经验储备的数量和质量;训练学生问题解决技能,提高自动化的程度{鼓励学生自习界定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解决气氛[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反馈;为学生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7、创造性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8、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征是:流畅、灵活与独特性。

9、鉴别创造力的方法:发散性思维测验、创造力的测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创造性格行为指标的调查问卷。

10、影响创造性的发展的因素是:创造性与知识、技能、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

11、创造性培养的原则: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榜样;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改革考试内容。

12、创造性培养的方法: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造适宜的条件、采用发散式提问的模式、摆脱习惯性思维]

13、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基本步骤:发现目标、发现事实、发现问题、形成想法、发现解决办法、接受发现。

十、

1、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道德认知具有独立与全面性;感染与理智性;自觉与稳定性。

2、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包好认知情感与行为成分。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质和倾向。包括道德认知、情感认知{知觉想象与伦理的道德情感}与行为认知。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心理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特征式:是一种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本身;是一种内部倾向;是后天通过

学习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个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与行为的预先安排与准备有关。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标准,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规范或道德标准及其意义的认知;道德认知包括道德知识、道德评价与道德信念;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去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及在评价他人和自己言行举止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情感等,在形式上可以分为直觉、想象与伦理的道德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5、品德与态度的关系:二者的涉及范围是不同;加之内化程度不同。

6、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的,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共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权威阶段[6-8]、可逆阶段[8-10]、公正阶段[11-12]

7、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法、三个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惩罚服从、相对功利、寻求认可、遵守法规、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8、强化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可以分为正负强化。

1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学习的,可以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以此引导观察着在今后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

10、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有:道德价值观辨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1、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条件:外部条件——社会文化、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一般过程是:依从[从众与服从 ]、认同、内化。

12、态度和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和条件: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1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言语说服、榜样示范法、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观辨析法[选择、赞赏、与行动]、恰当的运用奖励与惩罚。十一:

1、群体的特征: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使一个组织结构,由自己的行为规范;成员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倾向,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与影响;成员有强烈的群体意识与归感,一定的权力与义务。群体形成的阶段:形成、风暴、正常化、发挥作用的阶段。

2、群体的分类:据群体是否真实——假设与实际群体;据群体的构成构成原则和方式:正式与非正式群体;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大与小群体;参照群体;松散、联合与群体。

3、群体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性别助长与脑力及立法}、社会惰化{社会惰化较少出现:成员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号召或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以群体成功为工作目标;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体相信群体每一个成员都像自己一样努力工作}、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行为参照、群体的一致性与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服从{产生的原因:群体成员的态度、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个性因素}、模范{产生的原因:年龄与阅历、榜样行为与社会评价、相似形}、感染{产生的原因:感染者与感染此激发出者的相似性;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4、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个人认为群体有鼓励富有冒险型的倾向;责任分散;社会文化价值观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5、防止群体思维的发生: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果;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观点和意见;领导者引导每位成员提出的意见惊醒批判性的评价,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充分研究一切警示性信息,并确认对方会采取的各种可能性为等。

6、班级的基本特征:班机的目标特性、价值特征、行动特征、情感特征。班集体形成的阶段:前班级体阶段、雏形阶段、成熟阶段。

7、集体规范的作用:积极——协调集体成员的行动,增强集体成员的行动,活动的一致性,提高整合水平,统一认识提供判断比标准,约束和纠正偏离集体规范的在行为‘消极——使集体成员墨守成规,限制了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成员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心理相容;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行为上具有一致性;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类型:情绪爱好与利益型。

9、非正式群体对班级体的影响:积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信息沟通快捷}消极{阻碍班级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10、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协调班级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支持保护正面型的非正式群体;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调动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班级体{用共同的感情基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死刑动态和对班级体的一些意见;领导者具有较高的威信,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做好思想工作。

11、人际交往的种类:按交往的组织系统——正式与非正式交往;按信息流动的方向:上行平行于下行交往;按沟通方式:口头与书面交往;按交往的符号系统:语言与非语言交往。

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系统的开放性、交往的自主性。

12、人际交往的四个阶段:定向、情感、感情与稳定交往阶段。

13、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与移情。

14、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与抱怨别人;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15、人际交往的原则:交互性、功利与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的原则。

16、群体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有两个以上的个人所得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心理上存在共同情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结构。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以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人际交往是

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是指人与人的沟通信息的过程。十二:

1、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知识、理解知识、时间作业、检察巩固。

2、教学心理水平分类:记忆、理解与思考水平。

3、如何运用测验:注意有效测验的有效条件;依据教学目的,使用相应的测验;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与平时表现向结合。

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点和结构:选侧或制定策略必须对教学方法等要素加以考虑;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是供教师和学生操作的综合性方案;涉及多种因素。结构——组织陈述管理策略与反审意识。教学策略的类型:一般与特殊性教学策略{方法内容方式任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

5、教学策略的发展阶段:策略单

一、策略多元、策略相对、个体化阶段的策略。

6、课堂管理的特点:多维、即时、不可预测、公开与历史性。

7、课堂管理与教学功能的作用:促进功能{形成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制定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协调课

堂教学的步骤;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课堂群体的问题的技能;调整班集体的结构};维持功能{维持优良的班风;缓和冲突,巩固班集体;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减少紧张与焦虑}

8、群体动力的内容: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与课堂人际交往和关系。

9、课堂气氛的重要意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出一种催人奋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注意集中,获取知识。

10、课堂上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期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与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习。

11、课堂纪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社会化了解各种行为准则;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形成成熟的人格特质;学生道德准则和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蜜湖畔和担心,降低焦虑。

12、维持课堂正常教学的最佳策略: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非语言线索的运用;有选择的强化正当行为;赞扬其他学生。

13、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教师促进、集体促成、任务促成与自我促成的纪律。

14、教学水平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心理影响程度。教学策略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设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课堂管理是为创立和保持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措施和程序。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来的公共情绪状态。 十三:

1、心理教育的任务:实践任务i——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挖掘各种心理潜能;心理咨询与心理指导;维护心理健康。理论任务是促进心理科学理论发展。

2、心理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发展任务和对应策略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优化非认知因素。

3、心理教育的原则:发展主体协同活动平等成功原则。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环境陶冶。

4、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5、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概念具有相对性;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7、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师范、惩罚、自我控制法。

8、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肯定性训练。

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的认知、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映适度;优良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较好适应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行为。

10、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点: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12、心理教育是针对人类心理机制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类的心理机能,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全面发展,维护人类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

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十四:

1、教学设计的分类:乌美娜的以产品、课堂与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将教学设计分为宏观{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与评价的方法}与微观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两类

2、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学习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3、教学方案的编写:文本式{课堂教案、文字稿本}、表格式{活动与内容驱动式}、流程图式。

4、对学习者的总期望是有: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职业及职业的新发展、工作岗位的技术变化、学习者个人要求。

5、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内部与外部参照法。

6、学习目标分析的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

7、布卢姆将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8、教学人欺侮分析的主要内容: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清香、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9、学习目标: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10、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步骤安排、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与支持系统。

11、我国的课堂教学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构成。

12、教师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讲解、演示课堂问答练习游戏讨论实验实习作业。

13、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集体授课、个别化教学与小组相互作用。

14、教学策略:以教士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掌握学习、发现学习、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作学习的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定义目标行为、评价初始行为、制定列联计划、实施与评价列连计划。

15、教学媒体的分类:我国邵瑞珍据教学媒体的作用分为非投影视觉、投影视觉、听觉与视听媒体。据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视觉听觉视听交互多媒体。据媒体表达的手段:口头、印刷于电子媒体。从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完全基本与基本不可控。按能否及时反馈信息:单项与双向。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真实性模拟性与符号性。从传递的范围:大规模、集体教学用和个别化教学用。

16、对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表现、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17、媒体选择的经典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做的经验——筵席、设计、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广播与录音机、静止图片、电影、教育电视、展览、野外旅游、演示;抽象的经验——言语符号、视觉符号。

18、媒体选择的过程模式:问题表模式、矩阵式、流程图式、算法式模式。

19、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环境中任何一个能够提高特定反应发生概率的时间都是强化。强化可以采取社会、物质与活动强化。 20、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则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为满足一定的社会人才需求,充分掌握学生特征,对教什么、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十五:

1、教学测验的分类:据测验实施方式——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验;据测验解释时采用的标准——长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据测验内容差别——成就、能力、人格测验;据测验目的——描述、诊断与预测性测验;据接受测验的对象——个人与团体测验;据时限不同——速度与难度测验;据测验材料性质——文字与非文字测验。

2、教学评价的分类:布卢姆据教育评价在、教学评价工作中的作用——诊断、形成与总结性评价;据评价时的比较标准——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评价;据严谨程度——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团体与个体评价。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与激励冬季功能。

4、信度系数的种类:重测、复本、分半语评分者信度;效度的类型:内容构想实证效度。

5、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有专门机构或学者进行编制、试题的时限等的解释是不同的、都有常模为依据、测试规模大。程序是:仔细分析有关的教学计划教材和测验——据目标,发展和修改项目,改善信度与效度——在更大人群样本中进行施测——确定测验的常模。

6、标准化测验的选择与使用:对测验人员的要求;选择和使用测验的要求{对测验目的的准确定位;与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和测试对象匹配;对测验性质有准确的把握;把测验分数与其它来源的资料结合使用。

7、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优——客观计划可比性,缺——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不能有效促进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对偏离样本化的受测者预测性较差;对结果的不当使用;公平性。

8、教师自编测验的计划:确定测验的目的;确定要考察的结果;列出包括的课程内容;写出考试计划与细目表。

9、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自由与固定应答型。

10、教师自编测验的原则: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应能促进学生学习。

11、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案卷分析、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i}、情绪的评价。

12、教育统计学:描述、推断与实验设计。

13、教育测评是指运用适当的测验、仪器和技术搜集信息,并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评价体系,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描述、分析和评判的过程。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据此对学生现有的行为水平进行度量的过程。评价是通过特定手段和技术获得信息并形成判断和教育决策的过程。标准化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或水平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由教师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和测验目的,为特定的教学服务。

十六: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应侧重那些方面! 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开始于从教前的职业教育。师范生或正在接受师资培训的知识分子,只要意识到自己准本当教师,就应开始具有教师的角色意识。这种教师工作的感性体验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而且还应注重角色体验这一环节,使教师在实现角色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反馈。

1、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

一是客观因素: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家长对教师的态度等。二是主观因素:教师的各种心理品质、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师的外表、生活习惯等。主观因素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其威信形成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在广度上由言到行,在深度上由浅入深,概括为由局部威信发展到全面威信。

2、何谓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概念:是指教师敏锐的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

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决策并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洞察力、思辨力、反应力、判

断力、应变力。

这种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教育突发情

境做出积极反应、果断决策、灵活处置的能力。

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与职业品格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与身心素质。

4、教师有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是: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育性与导向性、复杂与相对单纯性、自主性与创造性、长期性与集体性、示范性与角色的多重性。

6、通过那些途径建立起教师威信: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7、教师威信的保持:教师要使自己的品德和心理素质及业务能力永远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教师要有清晰的角色意识。

8、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与业务素质: 基本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信息驾驭和教育预见能力。

业务素质: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学

监控能力、师爱与期望、教育机智。

10、教师主要扮演的角色:学习的指导者、人格的塑造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

11、教学反思常用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12、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进会场想到自己是教师,用社会对教师的期待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角色知觉指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对社会期待的理解。教师威严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威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iehe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位思考队向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教育机智指教师敏锐察觉学生身上的席位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决策并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尝试做小型课题教学,可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

《教育学书籍.doc》
教育学书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