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演讲活动策划书

2020-03-01 18:50: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从“师德”、“师风”说开去(定稿)

在奋斗中学全体教师会的演讲

2009.4.17

涌 从“师德”、“师风”说开去

开头语:

一个退休教师给这么多在岗教师讲师德、师风,有点班门弄斧。不过,华罗庚说过:“要想弄斧,必到班门”,也就是说,下棋要找高手,耍刀要找关公。当年华罗庚去美国讲学,专门讲美国的长项自己的短项:矩阵几何、偏微分方程、多复变函数。这是一种谦虚,因为他是去美国取经去了。我今天也是向老师们取经来了。

五年前,我曾和老师们谈过学术修养问题,谈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今天,应学校之约,重点谈谈师德和师风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师德”?“德”在中国政治哲学里至少有三千年历史了。古人讲所谓“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第一。“师德”即讲教师要“立德”。“师德”二字出自《汉书·礼乐志》:“浚则师德,下民咸殖,令问在旧,孔容翼翼。”意思是有深法众德,故能生育众人,久有善名,其容甚敬。我们今天讲的师德与原词有所变化,但含义还是类似的,有师德,守师矩,能教出莘莘学子的教师,必然享有美名,受人尊重。

什么是“师风”?“师风”的本义是指教师的风度。今天,“师风”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它包含了教师的行为规范、风格特色、教学张力等等。

师德和师风分开来是两个概念,合起来是一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一个旧命题: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同时要对学生负责。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校园内孔子 1 雕像旁一块石碑上刻的那十二个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立”,是立得住,站得稳;“达”,是行得通,做得到。教师自己立得住、站得稳了,再要求学生也立得住、站得稳;教师自己行得通、做得到了,再要求学生也行得通、做得到。而要想做到“立”、“达”,就得有本事。近代作家王统照在《荷兰鸿爪》一文中说,“犹太人凭自己的本事能在世界各地站得住、站得稳。”„„大家知道,许多师范院校的校训就诠释了这一道理。如北师大的校训先是“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后改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内师大的校训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漳州师院的校训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什么叫“师范”?“师”是学习,“范”是榜样,“师范”就是学习榜样。当然,校训中的“师”变成了名词。

以上算是几个解词,也算是一点理论。下面围绕师德、师风这一大命题,讲七个小命题。我把师德与师风揉合在一起,把教学与教育揉合在一起,把授课与做班级工作揉合在一起,既说“师德”,又说“师风”,更多的是漫谈一些相关的话题,这就是所谓“说开去”。

一、勤奋与浮躁

勤奋应该成为一个人的本分。不管天老地荒(时间),不管天涯海角(空间),不管天昏地暗(局势),都要勤奋。因为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这八个字被许多人误解了:认为“学而不厌”是针对学生说的,“诲人不倦”是针对教师说的。其实,《论语》里这两句话都是针对老师说的,或者说是孔子针对自己说的。教师要先有“学而不厌”的收入,才会有“诲人不倦”的支出。要想支出多,首先要收入多。而要想收入多,唯有勤奋。我这个人笨拙,记忆又差,但我 2 勤奋,我是靠“勤”来补“拙”的。我至今每天读书三万余字,每年读书三十多本。我深知读的东西越多,就越感到自己无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郑和对明成祖朱棣说了一句话:“在大海里走得越远,越感到世界是无边无际的。”朱棣后来又对郑和说:“各国给大明进贡的东西越多,我越感到空虚。”(大意)这两句话很有深意,很富哲理。为此,我请名家为我刻了一枚闲章“书到用时方恨少”,盖在我四千多册藏书的扉页上激励自己。我有各种工具书67种,还觉得不够用。我记性不好,就作圈点,作批注,作摘录,作笔记,以便需要性查阅。我曾经给一张小报写过一篇教学随笔,题目叫《眼睛和嘴巴》。从当前“眼球经济”重于“嘴巴经济”说起,即一个人花在眼睛上的钱(如旅游、着装、化妆、照相、摄像、影视、装饰„„“饱眼福”之类的消费)远远多于花在嘴巴上的钱。由此联想到读书与教书的关系。上帝既然给了我们两只眼睛,一个嘴巴,那就是告诉我们应该“重眼睛,轻嘴巴”,换句话说,就是“看两次,说一次”。“看两次”即多读书,准备一桶水;“说一次”即要说好、说精,说出一杯去掉渣滓的纯净水。所以,教师要勤奋,多学多看;要精炼,少说、说精。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勤奋钻研的例子,这不是一个常例,而是一个非常时期非常怪异的特例。说的是*中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于道泉的故事。(这个人应胡适之邀从伦敦大学回北大任教,这个人1924年陪同泰戈尔访华并任翻译,这个人为学藏语住进了雍和宫,人称“于喇嘛”。)系里开批判会批判他整整三个小时,他却一边闭目沉思,一边用手拔自己的胡子。主持人说:“大家帮助你三个钟头了,你也表个态,说几句嘛!”他颇感惊讶:“什么?帮助我。三个钟头了?对不起, 3 我一句也没听见。”原来,这三个钟头他一直在琢磨“一语对多语”的翻译机械化问题。有一个成语叫“法出一门”,这个“门”就是勤奋。蒋经国有一句名言:“我们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我送大家一幅叠字联:“终日忙忙,不甘碌碌;常年辛辛,不嫌苦苦。”与勤奋对立的是懒惰和浮躁。懒惰且不去说它,只讲介乎勤奋与懒惰之间的浮躁。因为浮躁已成了当前全国各行各业自上而下的一个通病。浮躁是轻浮、空泛、投机,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变相懒惰,是一种严重影响国家形象、经济建设、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丑陋行为。大而言之,欺人骗世的数字政绩,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兴师动众的层层验收,言过其实的宣传语言,形形色色的文字炒作„„中而言之,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数学家刘克峰称为“魔鬼式的考试技巧训练”。高考内容的反复无常,中小学教改的花样翻新(这一层我不便细说„„),博士院士的造价作秀(最近浙江大学一副教授论文剽窃被国外揭发,轰动了海内外,结果是本人被开除,浙大校长作检讨,教育部长作反省。)小而言之,一切活动都冠名“工程”,一切行动都说成“打造”,“气氛”一律说成“氛围”,“观念”一律说成“理念”(好象“氛围”、“理念”显得高雅);成语严重变形变味,止咳药广告是“咳不容缓”,洗发液广告是“一瓶如洗”,卖石头标牌上写着“石全石美”;分明是“五一”七天长假,最近突然变成了“3+2+2长价”,我至今不懂什么是“非常6+1”、“幸运52”。(是一周、一年?)至于网络语言就更离谱了:梅花的“梅”突然变成了早已死亡的“呆呆”,而且意思也变成了呆头呆脑;当明亮讲的“冏”(jiǒng)居然变成了“囧”。像一个人口大开、眉下垂,哭丧着脸,意思也变成了郁闷、无奈、悲伤。刚刚学会了“人肉 4 搜索”,又出现了“阿尔法女孩”;刚刚弄懂了“甲壳虫”(用私家车做广告),又出现了“考碗族”。英语、粤语、上海话、客家话杂揉在一起,不伦不类,不知所云;“非诚勿扰”、“过把瘾”、“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大腕影视片名,让人莫名其妙,如坠五里雾中。所有这些,影响了中国的形象和国家的建设,搞乱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道德法则,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纯洁心灵和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打个比方,他们都象椰子树,虽然长得快,树干高,但根底浅,经不住风雨洗礼,所以大家去海南看到的椰子树几乎都是东倒西歪的,远不像香樟树,长得虽慢,但根扎得很深,年代愈火愈结实,而且有香味,能防虫。

老师们,我们要经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辛,大家记一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勤奋,不要浮躁。不想勤奋就想获得声誉,不想奋斗就想超过别人,那就象《百喻经》中说的,不盖

一、二层楼就想盖第三层一样,那是“空中楼阁”。大家再记一句话:“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九章·抽丝》用一个故事结束这一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五十来岁已老气横秋,然而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却爱上他并嫁给了他。学生柏拉图问:“老师,您是怎么样把小姑娘追到手的?”苏:“请看天上的月亮吧,你越是拼命去追它,它越是不让你追上;而当你一心一意地赶自己的路时,它却会紧紧地跟随着你。”老师们,当我们一生勤奋,一心一意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赶我们的路时,荣誉、幸福就会相随而来。

二、谦虚与骄傲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谦虚如果只注意表面修饰的话,就变成了虚 5 伪;骄傲是一种丑陋,但如果摈弃掉蔑视别人的弊病后,剩下的就是“自信”和“才干”了。而自信和才干是一种力量。国学大师钱钟书十分谦虚,不接受任何奖励,不会见任何记者;著名医学家钟南山说,我是个医生,我想用更多的时间去查房、会诊、教学、研究;计算机专家王选生前说过,“我当院士是过去时,现在却搞成了现在时,甚至是将来时,而诺贝尔奖永远奖励现在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最近卸任了,他仍然是一脸笑容,一身从容,谈及执教八年的成绩,仅仅八个字:“过去的事,不提也罢。”当教师的更要谦虚,更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温家宝总理有一次在同济大学演讲,要同学们“仰望天空”,要同学们“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我们要永不满足,要达到最高境界。

既然说谦虚,为什么又提出骄傲。我说的“骄傲”有另外的含义。先看例子:孔子说“如有用我者,三年其为东周矣!”钱钟书读清华时要“横扫清华图书馆”,还说“整个清华没有哪一个教授能当我钱某人的导师”,所以他出国去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当年说过“我把天下的书都读了”,他写的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不允许编辑改动一个字。中国文人中“最后两条辫子”之一辜鸿铭(另一人是王国维)当年拒绝别人剪他的辫子说“凡欲剪我辜某辫子者,必须用德、法、意、俄、希腊„„十几国语言下哀的美敦书。”这些话看似骄傲,甚至狂妄。但认真看其行动,却完全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宏愿,是一种张力。孔子一生不遇,诸侯如果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一年至三年是有变化的。钱钟书写《管锥编》同时用了七种文字,引用了千余名作家的上万部著作,你能说他“横扫图书馆”是骄傲吗?陈寅恪被誉为“一部活字典”、6 “一座图书馆”,他懂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失明后全凭记忆写作,他让助手从图书馆某架书上取某本书,翻到某页找资料,准确无误。最后二十年频频出书,两本隋唐史专著轰动了学术界。你能说他骄傲吗?辜鸿铭虽然顽固,但他精通十几种语言却是货真价实的。难怪当年许多外国学者来中国说:“故宫三大殿可以不看,但不能不看辜鸿铭”。最近,著名画家范曾作客“艺术人生”时说自己“略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主持人朱军挑战式地问:“您不怕有人说您骄傲、说您狂吗?”范曾笑着说:“这不是狂,我是为民族而骄傲!我每天五点钟起床读书。我用了八百个小时下决心读懂康德的“三批判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能说我骄傲吗?”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北京有一位相声演员叫郭德纲,他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这个称谓既谦虚又骄傲,响彻了娱乐圈。他拒绝上中央台,但照样轰动,他的相声段子超过了任何相声演员。所以,结论是:真正的骄傲是一种浅薄,是一种盲目,是一种无知;而上述例子却是一种求知欲,是一种责任心,是一种自信力;是一种承诺,是一种才干,是一种深沉。

三、错误与忏悔

一位名医说“操术随时可误人”,教书也一样,难免出现错误,误人子弟。原因:一是任何人都会有知识的“盲点”,二是任何人都可能有小的失误。爱因斯坦、爱迪生在科研中犯过八大错误,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大师霍金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02年中国),中科院士、数学教授基本听不懂。陈寅恪在牛津大学用十几种中亚古语讲东方学 7 和汉学,欧洲众多学者听不懂。我念大二时,著名学者余冠英讲《诗经》,助手帮他写了满满两黑板“诗经”篇名,然后他上下左右、纵横捭阖,讲了两小时,学生们基本听不懂。这是知识“盲点”。前边提到的那个辜鸿铭给学生讲《晏子春秋》,把“晏”写成了“宴”,学生给他指出了错误,他自我解嘲地说,中国字真讨厌,“晏”与“宴”不过是把“日”字上下颠倒了一下,意义就不一样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主持人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lâ)读成了yuâ;著名学者余秋雨把“致仕”解释成了“做官”,被人指为“硬伤”(致仕即退休,致,归还。);红遍全国的“百家讲坛”坛主易中天讲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把“扛”(gāng)读成了káng。我这个教语文的多年来也读káng,错了。原来读káng是指用肩膀承担物体,如扛锄、扛枪,读gāng是指用双手举起重物,如扛鼎。这是“失误”,所以,教师给学生把知识讲错了,(不管是别人指出的,还是自己发现的)不要回避,不要爱面子,而要勇于纠正,向学生认错。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说:“课堂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他们让我吃惊并改变了我的看法。”所以,当教师要有“三不怕”:不怕知识有“盲点”,不怕讲错知识,不怕学生问住自己。当年我把蒋介石故居“丰镐房”的“镐”(hào)读成了gǎo,我羞愧难言,后来做了纠正,因为我忽略了“丰镐”是西周国都丰邑、镐京。园艺学家陈从周一篇500余字的短文(《郑逸梅选集·序》)我读了两个小时,数学家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一篇700余字的小赋(《杭州会议赋》)我读了半天还有不懂的地方,自觉汗颜。学生问问题问住老师的事时有发生,老师不要脸红,更不能生气,课余解 8 决就行了。一次,一个初中生问我“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谁?”我当时只记得两个:埃斯库罗斯,欧庇里得斯,我告诉他第三个作家名字也是五个字,我明天告诉你。第二天我告诉他是索夫克勒斯。美国百货零售商的龙头老大沃尔玛公司有三个基本信条,其中一个是“太阳落山原则”(另两个是“十英尺原则”、“尊重个人原则”),即顾客和员工的任何要求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得到答复,也就是当天的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现在学生手中的资料、习题多得很,随便拿出一两道题问住了老师不足为怪,你不要埋怨学生问偏题、难题,也不能说完“我下去给你解答”以后却没了下文。如果这样,几次下来你的教学威信就扫地了。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老师是著名学者潘光旦教授,他在《大学一解》中提出了著名的“从游”的师生关系。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大,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他把师生比成鱼,教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大小鱼都在学校这个“水”中游泳。虽说是“从游”,但重要的是教师要亲自“游”,而且要“前导”。“前导就是示范力量,榜样力量”,“前导”就是“濡染”效应,“观摩”效应。教师先游,学生从游,就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

教师有了错误,纠正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忏悔?错误是完美的亏损,弥补了亏损仍然完美,甚至更臻完美。但这还不够,还要深刻反省,还要虔诚忏悔。我为什么会出错?为什么解不了题?为什么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还不是自己学识浅薄、孤陋寡闻、能力不行?所以忏悔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道行(hãng),是一种责任;忏悔是良知的闪 9 耀,是师德的升华,是师风的体现。曾子“日三省吾身”,廉颇负荆请罪,诸葛亮自贬三级,巴金写《真话集》,勃兰特(前德国总理)在华沙犹太人墓前下跪,冯·卡门爬上三楼到钱学森办公室向自己的学生承认学术错误„„这都是不同形式的忏悔。古今中外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任何人都会有错误,任何人都不能讳疾忌医,任何人都要有能撑船的博大的胸怀。

错误也罢,忏悔也罢,最终目的是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北京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当年坚持计划生育的真理,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新人口论》,公开与毛主席唱反调,与王亚南辨是非,惹出了大祸。周总理善意地劝他写个检讨,保他过关。他痛苦地说:“我年近八十,现在孤军作战,虽然有我敬爱的领导的劝告,但我也不能放弃真理”。真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响当当铜豌豆。”

四、严厉与柔情

有一个观点很奇特:一个好学校如果没有几个“杀手”,断然没有资格叫名校。这里所谓“杀手”是指有的老师以严格要求学生出名,严格到不近人情、激怒学生的地步。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有“四大杀手”,钱学森、华罗庚都是。钱学森讲星际航行概论,期末考试能考整整一天,有的学生被担架抬出考场,最后,一个班仅仅有两人及格。华罗庚对学生的简单提问厉声训斥:“这种问题不要拿来问我”。还有一位老师只给学生打59分,学生回忆说:“这个老师太残忍,一分都不肯多给我。”但若干年后,这些学生评价这些老师的种种“残酷” 10 是“杀人的敬业”。有了当年教师的“残酷”(严厉),才有后来学生们的“辉煌”。大家还记得当年“马家军”教头马俊仁他也是一个“杀手”,“残酷”到运动员王军霞等集体“叛逃”,爆发了“双十二事变”(1994.12.12)。我校也曾有过这样的“杀手”,一位老师站在讲桌上监考,不让一个学生抄袭作弊,甚至和一个学生打了起来。现在我校有没有这种“杀手”,我不清楚。但教师责任心强,要求学生严格,是没有错的。有时看似不近人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严格总比纵容好。现在的学生难管,但还是要管的。

当然,严格中要有方法、技巧,严厉中要体现柔情,用过去的词来说就是“母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陶当校长的时候碰到一件学生打架事件:一个男生与另外几个男生大打出手,有人报告了陶校长。陶校长通知该生放学后(注意:不停学生的课)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因事耽搁,等回到办公室看见那个学生已经等着他。陶笑着说:“对不起,我迟到了,你很遵守时间,在这里等我”。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奖给你”。这个学生本来是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的,没想到校长说“对不起”,还给他糖块,他惊讶地接住糖,不知说什么好。接着陶校长问他打人的原因及过程,学生说,那几个男生欺负一个女生,我看不惯就动了手。其实,陶已调查清楚了打架的全过程,心中有数了。于是他又掏出了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你很诚实,没说假话,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腼腆地又接过了糖。陶接着问:“别的男生欺负女生不对,可你首先打人也不对呀!”学生说:“女生是弱者,我是打抱不平。”陶又掏出了第三块糖说:“你有路见不平勇于相助的精神,很好。再奖你一块糖。 11 但是,那几个男生也是你的同学,你可以劝解,不该动手打人,一旦打坏了怎么办?”学生说:“对不起,老师,我错了。”这时候陶校长又掏出了第四块糖说:“好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回家了,这一块糖也属于你。”学生激动地接住了第四块糖,眼泪花花地离开了校长办公室。

陶校长的四块糖是事先准备的,还是随机应变,我们不去管他。我们赞赏的是他批评教育学生的技巧和效果。有时候我们把学生的错误缺点看得过重,批评方法又不对头,所以往往使矛盾激化,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学生抽烟、打架、说脏话、恶作剧„„这是中学生的常见病。大家想一想,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有没有这些毛病?我们当年受老师批评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态?所以学生的一般小毛病可以忽略不计,或者以开玩笑的方式,和风细雨地化干戈为玉帛。

学生有了过错,教师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或弟妹看待,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包括学生的早恋也是一样。中国人大附中有一位班主任叫王金战,他讲过一个故事:班里的一个女生最近学习状态不佳。一天,她主动来找班主任。一坐下,王老师就问:“是不是失恋了。”那女孩很惊讶:“您怎么知道的?”王说:“我也是从你们这么大过来的呀!”女孩说:“我喜欢上一个男生,可他不理我。他说他有女朋友,但我知道他没有。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老师说:“那个男孩的确很优秀,你也挺有眼光的。”女孩很高兴,觉得老师理解自己。老师接着说:“这个男生更优秀的是,他知道爱护自己,也知道爱护你。他很会处理事情,他知道现在学习很重要,学不好,将来没前途。他对自己负责,也对你负责,所以他比你更成熟。”下边,王老师说了一 12 句精辟的话:“拒绝,有时候也是一种爱护。”女孩说:“好像是这么回事。”老师又说:“恋爱的感觉是美好的,最好别捅破。今天好好学习,等高中毕业后,你们都考上了大学,我给你们俩撮合,好不好?”女孩问:“真的吗?”老师说:“真的,我看你们俩挺般配的。”女孩高兴地说:“老师,您真好。”大家看,王老师多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真是“润物细无声”啊!

中学生恋爱是单纯的,往往只求今天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我们不必把中学生谈恋爱看成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当然,最终还得他们自己解放自己,老师提供的只能是建议、帮助、开导。

听说我校学生恋爱风气很浓,到底该怎么办,校长们、老师们、班主任们是会有办法的。

恋爱是一种诱惑,其实,来自外界的诱惑多得很:影视、网络、手机、MP

3、MP4,马上开始使用的3G,辅天盖地般向我们袭来。诱惑力是何等厉害,杀伤力是何等强大。

五、个性与宽容

人是有个性的,知识分子尤其有个性。我们不能按一个模式要求,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标准化”不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特别是杰出的人才,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还以陈寅恪为例,很多中央领导要看望这个“怪人”,但他就要挑选,他见陈毅、郭沫若、见胡乔木、陶铸,就是不见康生、周扬。因为他知道,前者是和他谈学问、谈生活的,而后者是向他索取、有所要求的。领导请他去历史第二研究所任所长,他提出了领导不能接受的条件,被拒绝了。又让他去中山大学,他又提出“三条件”(不参加政治学习之类),陶铸对他网开一面, 13 让他研究他想研究的问题,结果成绩卓著,蜚声海内外。陶铸称他是“广东三宝”之一(另二宝是红线女、《羊城晚报》),还专门为他在住宅前修了一条白水泥路(照顾他的视力),这就是著名的“陈寅恪小道”。(这条路至今保护着,他的小楼准备开辟纪念馆——麻国庆)

当年包九中有一位物理老师叫陆家羲,性格古怪,毛病不少,如他拒不参加校运会裁判工作„„包九中不要他,结果外国专家发现了他,他被请到了中科院。

教师也一样,只要他肯学习,善教书,有成绩,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毛病不要过分指责,领导更要宽容。这里我不妨提及我校原来的一名青年教师。他留八字胡,戴太阳镜、黑礼帽,拄文明棍,当然还有西装革履,一派绅士风度。学生还给他起了一个不雅的外号(赵油头)。他性格急躁,和领导吵嘴,和学生打架。生活中他独树一帜,在校园里,在小陕坝,大家可以想象是一道怎么样的景观。但是,他讲课十分精采,深受学生欢迎。现在在包头依然是名师,我女儿是学语言的,每次提及他都很佩服。所以,你可以看不惯他,却不能指责他。

政治大事如陈寅恪,生活小事如二位老师一样,其他如教学手段、教授方法、讲课风格一样,花样繁多,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各有故事,千万不能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1律。美国有“说唱教学”、“全身参与”,中国有“疯狂英语”;历史学家易中天讲两汉人物时脱鞋做示范,讲什么是“跽”(jì,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的坐姿),什么是“箕踞”(jījù,两脚伸开像簸箕一样的坐姿),什么是“踞坐”(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的坐姿。)音乐家陈钢(《梁祝》作者之 14 一)用一把铅笔在纸上作曲而不用电脑,他说看着冷冰冰的机器写不出东西;大作家余秋雨至今不学电脑,照样年年出书。学者刘文典(27岁任北大教授,当年一怪公开顶撞蒋介石„„)在月下讲《月赋》(南朝宋谢庄的代表作),学者闻一多在晚上讲《天问》,他边讲课边抽烟,还给学生递烟,听众只剩两三个照讲不误(战争原因),一个学期没讲完一首《天问》,让学生臧克家终身难忘。章太炎的第一高足,音韵学家黄侃每讲到一个紧要地方就停下来说:“这里有个秘密,靠北大这点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请我吃饭。”(开个玩笑,老师们可不能学黄侃,这正像中央台“想挑战吗”栏目的警示语“专业演出,不可模仿”,何况奋中老师的“薪水”够令人羡慕的了。)其实,这是黄侃“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讲课技巧。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岳霖讲课时常常把学生看作学者,以学者对学者的态度研究问题,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你以为如何?”陈寅恪讲课喜欢抱一大摞书,让学生大开眼界。谢冰心讲课十分严肃,从来没有笑容。美学家朱光潜讲课只看顶棚,语言学家陆宗达讲课只看地板,二人就是不看学生。陆的学生许嘉璐讲课不看讲稿,只看学生„„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的个性、习惯、特点,都是一个个的与众不同。注意,“与众不同”有时也是一种美丽。教师既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还要有自己的艺术魅力、风格魅力。有人说,真正的教学艺术是高科技(如多媒体)无法比拟的,很有道理。《说文解字》频道中台湾学者企业家余世维的电脑操作远不如他的语言技巧和表达能力。结论是:领导要“不拘一格用人才”,教师要“不拘一格当教师”,还要“不拘一格看学生”。这次人代会上,山东首教育厅长发言,提倡校长要有“书生气”和“人文气”,而不要 15 “官员气”。有了书生气、人文气,就会融入学术中,就会改变学校气氛,就会出现和谐局面。

六、读书与兴趣

当老师的要爱书、买书、借书、读书。犹太人有两句格言:“学者比国王伟大”、“书本是甜的”。我家里挂一条幅:“文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说,国家的任务是脱贫,人民的任务是脱愚。贫而愚会受人欺侮,富而愚的危险性会更大。我们不敢说要“横扫奋中图书馆”(十几万册书是扫不了的),但人人要养成借书、读书的习惯,要培养读书阅报的乐趣。08年国家统计国民年读书率仅为4%,人均年读书4.58本(还是实用“充电书”多,如试题、电脑、股票之类,人文书少,文艺书少),而日本人均年读书18本,以色列芬兰人都是12本。两者一比较,借用赵本山的一句台词:“悲哀,太悲哀了。”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但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再加一乐:“得天下图书而阅读之,四乐也。”须知,“最有味卷中岁月”。

谈到爱书、读书,我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女性酷爱读书的故事。浙江宁波有一座私人藏书楼,叫“天一阁”,是明朝进士范钦建的,藏书七万卷,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这“天一阁”是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私人图书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参观过这个地方。宁波知府邱铁钦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为了得到登天一阁读书的机会,她托姑夫做媒,嫁给了范家的后代。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范家家规严格而苛刻:不准女性登阁读书。最后钱绣芸郁闷含恨而 16 死,临终前她哭着对丈夫说:“芸草(指书)既不可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她愿的芳魂与书为伴,了却了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钱绣芸爱书的故事是感人的,女老师也许更受感染。老师们,爱书吧!读书吧!教师的学识有了深度、高度和宽度,才会产生教学的精度、量度和质变。韩国家庭藏书500本以上的占国民的93.3%,是中国家庭藏书数的三十倍。老师们应该多买书,多读书,应该拥有自己的“天一阁”。再过六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大家多读书吧!

这个命题中的“兴趣”不是指个人的生活兴趣,如钱学森爱吹小号,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袁隆平爱开小汽车,而是说,读书要有兴趣,做学问要有兴趣,教书也要有兴趣。兴趣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语言学之父”、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另三人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说,他一生做学问是抢着“好玩”的态度,即从兴趣出发的他精通英、德、法、日、西、俄多国语言,会说中国的32种方言,外号叫“赵八哥”。奇怪的是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的是数学和物理专业。他对语言的巨大兴趣使他成为了一名语言大师,而不是数理学家。赵元任有一个有趣的比喻:对于学术,要怀着“女人对男人的爱”;而对于艺术,要怀着“男人对女人的爱”。意思是搞学术要像女人爱男人那样有恒心,搞艺术要像男人爱女人那样有激情。我们当老师的既是搞学术,又是搞艺术(不仅指艺术老师,也指其他老师的教学艺术);既要有恒心,又要有激情,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

兴趣怎么产生?兴趣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陈景润读中学时, 17 数学老师沈元一个“皇冠明珠”比喻让他对数学着了迷(“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他执着追求,研究出“1+2”的“陈氏定理”。这就像孔子说的“我欲仁,仁则至矣”。(我要做好事,好事就到我身边了。)我退休后给初中生讲语文,不用任何教材,完全是自己编写。往往是从小孩子的兴趣出发,启迪引导他们的爱好。娃娃们爱收藏美女照、名星照,我就给他们讲收藏(当然不是马未都讲的专业收藏),讲什么呢?讲火花、古币、集邮„„仅一节课。讲课时我出示了许多实物,让学生传阅,他们很感兴趣。第二天一个学生拿来一枚“崇宁通宝”让我看,我又讲了几分钟宋徽赵佶(jí),说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画家、好书法家。“崇宁通宝”是他的字迹,叫“瘦金体”,是“铁画银钩”,又说茅盾、溥杰的字就是瘦金体。有一次,我用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了一个“法”字,他们也很感兴趣。“法”字古代有两种写法:灋,(

),一楷一篆。现在法院大堂和法庭中央往往有这么一个字。解剖一下这两个字:去(

),去掉邪恶;氵( 水,

),一碗水端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廌(

)即“豸”(zhì),指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春秋时齐庄公断案用獬豸“触不直者去之”。(古代法官戴“獬豸冠”)讲完这个古怪有趣的“法”字后,我让他们记几个和“法”有关的词,如法网恢恢、不二法门、法不阿贵、官法如炉等,让学生从小有“法”的意识。

七、文科与理科

这个命题四年前我曾经给全校学生详细讲过,今天从教师的角度,讲另一个侧面。

18 文科与理科是碰撞的。又是相融的。有两个生动的例子:一个是中科院院士裴钢与女作家王安忆(《长恨歌》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茹志鹃女儿)有一次精彩的对话。裴:“科学给人更多的幸福”;王:“科学对艺术是一种侵犯和剥夺。”裴:“网络先进,代替了会面,代替了书信”;王:“那就没有了‘有朋自远方来’的乐趣,没有了‘家书抵万金’(杜甫诗句)的亲情。”裴:“现代化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大为改观”;王:“吃的好了,得病的却多了。住的好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疏远了。出行方便了,交通事故却增多了。”裴:“分子双螺旋结构是美,陈省身设计的几何图形是美”;王:“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才是美。”(分子双螺旋结构:两位英国人1953年生物研究中发现DNA的结构是双螺旋。杨振宁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讲到这是二十世纪的大发现,图形是美。陈省身教授设计“数学之美”挂历送人。丘成桐讲《美丽的数学》,刘克峰(浙大数学中心主任,丘的学生)讲《快乐的数学》,这几篇数学讲演稿我这个语文老师也感兴趣,剪贴了。)裴王二人一个“发难”,一个“回应”,碰撞得很厉害。最后,当然是握手言和。裴说:“科学家+酒=文学家,”王说:“文学家+逻辑=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谷超豪也说过“数学×文学=丰富的人生”。注意,等式中的“酒”有热力,有激动的资料;而“逻辑”思维又是文学家必不可少的。中科院士李大潜说:“科学家要在科学上有所建树,不光要有科学家的严谨和专注,还要有诗人的激情和遐想。”前几天看到一篇报道:华东师大一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刘定一,教数学已经38年,最近从事跨学科名师培养的“通识教育”,给老师们讲开了《论语》,他有一篇报告叫《人文与科学的美丽邂逅》,指出许多《论语》研究者注释《论语》的多处错误。以上 19 诸例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和文学应该融合、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冲出“中世纪的黑暗。”

现在是知识经济形态时期,特别要注意知识交叉、学科渗透、文理互补现象。举两个浅显的例子。一个是大家都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两个小孩子辩论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人近,争论不休,路遇孔子,孔子也不能决。这篇古文很好讲,但讲究课后如果有学生问你:“老师,到底哪个小孩儿说得对?”恐怕大多数语文老师跟孔子一样,回答不上来,这就难免让学生说你“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聪明啊)一般说来,语文老师讲清字词句就行了,但如果有一位语文老师知识面宽,有一些理科知识,或者请教一下物理老师,问题就解决了。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光学中的“视差”和“消光”现象。“视差”是:看上方远,看四方近;日初看的是斜边,远,日中看的是直角边,近。“消光”是:光线亮看东西小,光线暗看东西大;仰视看东西小,平视看东西大。其实,日初、日中同人的距离是一样的。这样一讲,不仅语文课讲清了,涉及到物理知识也讲透了,也许因为一篇小古文还会激发学生爱上物理学呢!

第二个例子是,史书上说舜、项羽、沈约、李煜、王莽等人都是“重瞳”,即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其实,这是史学家(包括司马迁)犯的一个低级错误。所谓“重瞳”其实是一种眼疾。李敖认为是白内障,还有人认为是瞳孔畸变。我们讲《项羽本纪》时,不要简单地照注解解释,涉猎一些专业知识,或问一问眼科大夫,就不会以讹传讹,犯低级错误了。所以,我建议文理科老师不要单打一,要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互通有无,争取做“兀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争取达到 20 前面提到的“通识”。(“兀”中的一横表示一门主要专业知识),下边的两竖表示另外的专业知识,一横两竖要融会贯通。(这里只取一种解释,“兀”还有别的解释。)

以上杂乱无章地讲了七个小命题,说明一个大命题;教师要讲师德,教学要树新风。认真教好下一代,自然乐在其中。我已经老了,不在第一线教书了,但我还在学习,还在关注教育,关心学生。“青春虽已逝,白发不空增,足以慰平生”,“愿老骥雄心,不让年轻”。我用这几句词和大家共勉。

谢谢!

2009.4.14最后定稿

21 板书内容

要想弄斧,必到班门

立德、立功、立言

《汉书·礼乐志》“浚则师德,下民咸殖,令问在旧,孔容翼翼。”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师垂典则,范示群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一、勤奋与浮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眼睛和嘴巴》“看两次,说一次。” “终日忙忙,不甘碌碌;常年辛辛,不嫌苦苦。” 于道泉

法出一门

呆呆(梅)

阿尔法女孩

考碗族

香樟树

苏格拉底

二、谦虚与骄傲

钱钟书、钟南山、王选、陈忠和 仰望天空

止于至善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陈宣恪

辜鸿铭

范曾

郭德纲

三、错误与忏悔

操木随时可误人

知识的盲点

霍金

余冠英

余秋雨

致仕 易中天

力能扛鼎

gāng káng 丰镐房

陈从周、丘成桐 太阳落山原则

潘光旦

从游

前导

濡染观摩 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曾子

廉颇

诸葛亮

巴金

勃兰特

冯·卡门

马寅初 铜豌豆

22

四、严厉与柔情

杀手

杀人的敬业

陶行知

四块糖的故事

五、个性与宽容

陈寅恪小道

陆家羲

陈钢

易中天

箕踞

踞坐

刘文典 闻一多

黄侃

金岳霖

冰心

朱光潜

陆宗达

许嘉璐

余世维

不拘一格

书生气

人文气

六、读书与兴趣

学者比国王伟大

书本是甜的

脱愚

最有味卷中岁月

天一阁 范钦

钱绣芸

芸草

4.23世界读书日

赵之任

陈景润 我欲仁,仁则至矣。

赵佶

瘦金体

獬豸 不二法门

法不阿贵

官法如炉

七、文科与理科

裴刚

王安忆

长恨歌

双螺旋

美丽的数学

快乐的数学 科学爱+酒=文学家 文学家+逻辑=科学家

数学×文学=丰富的人生

通识教育

人文与科学的美丽

邂逅 涩泽荣-“论语”与算盘

士魂商才 两小儿辩日

孰为汝多知乎 视差

消光

重瞳

兀型人才

23

大学生演讲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演讲策划书

演讲活动策划书

演讲活动策划书

演讲活动策划书

演讲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演讲策划书(推荐)

大学生公益演讲策划书

大学生创业演讲策划书

大学生创业演讲策划书

《大学生演讲活动策划书.doc》
大学生演讲活动策划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