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20-03-03 12:45: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3、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是由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简答:

1、课程与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相互依存关系,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4、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答:(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5、中国古代课程与教学的弊端有哪些?

答: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2)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

(3)忽视文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传统语文教育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6、中国语文教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古代语文基本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语文教育大致分为古代、近现代(1840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以1919年为界,分为近代和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当代三个阶段。古代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古代神话故事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教育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专制,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主体是“五经”。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对今天语文教学的启示。

答:首先,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借鉴意义。(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同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也存着问题与弊端,我们应尽力避免。(1)问题: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学内容问题,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过分拟古,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

(2) 弊端:脱离语言实际,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脱离应用实际,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忽视文学教育,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传统语文教育是非常欠缺的;忽视知识教育,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8、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在我国,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作了如下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沿用了这一提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负载它的文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他区别于其他学科,而其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他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学科把掌握和运用语言作为教学目的,其他学科只是单纯地作为工具。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但也不要“泛化人文性”,语文也并非“纯人文性”,切忌“语文包打天下”和“四不像”的误区。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语文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产力,社会要求有掌握这种生产能力的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联系实际理解体会,你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偏差在哪里。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偏差:首先,在认识上,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语文教育总体目标上,过分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特的、自主的存在而需要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尤为严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混乱甚至缺失;在教学方法上,只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形式,刻板单

一、单调无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在师生关系上,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语文教学评价上,过分看重智力因素,几乎以分数作为唯一杠杆,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0、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1)国家教育方针;

(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语文学科内容;

(4)语文教育教学任务。

11、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了哪些思想?

答: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12、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

答: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上。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不与其他四个领域在一个层面)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在阶段目标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采用描述性的表述,于是呈现为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3、教材的本质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教材的本质是范例性。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里,都没有完美的教科书,而只是有完美的教师。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是无限的。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教学资源,而是要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教学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4、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答:(1)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5)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15、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功能(1)德智启迪。德,指思想品德修养,智即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3)语文积累。包括语言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

(4)知识扩展。学科学习是积累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关于自然和社会各领域的百科知识,利于视野的开阔。

要素(1)范文系统。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

(2)知识系统。语文知识列入语文教材始于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后来形成系统,包括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四个领域。语文学习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为根本目的,最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3)实践活动系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相配合的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助读材料,是教科书编写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可作为教学参考,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1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答:(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教师素质; (5)依据学生特点;

(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17、什么是读议讲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答:这种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方式,由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把教师、学生的读议讲练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各种情境。它的一般程序为:

1、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

2、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讨论法和谈话法。

3、精讲。主要用评点法。

4、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例如《诗经·伐檀》的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提出疑难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

18、新的学习方式引起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哪些变化?

答: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以下事项构成了语文教学过程:引起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

19、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有哪些影响?

答:(1)教育信息化不仅使教育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而且加快了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教育信息的密度,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教育信息化有力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发展教育的观念、动态执教的观念。

(3)教育信息化更加有力地促进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育信息化有效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20、教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包括单元题目、课文题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是教案的纲要部分。课时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常规教案包括:

(一)课题、课文、作文或单元题目。

(二)年级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

(五)课时安排。或称教学步骤。

(六)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1、课时课型。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5、板书图示设计。

6、教具使用。

7、教后记。

21、自选课文,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活动。(略)

22、思考: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答: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语文教学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

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关系,统一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二者不可偏废。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

总之,科学性是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没有科学性的教学设计是谈不上任何艺术性的。没有艺术性的科学性,也同样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教学实践。

23、你认为目前阅读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1)忽视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

(2)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主要是老师读,学生只是单纯的接收知识。

(3)在教学目标上,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过分强调文本形式,而不注重学生情感的内化。

(4)在教学方法上,几乎以老师的“单向输出式”为唯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培养。

(5)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本为本”,教师的主体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而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与课外阅读实践。

改进:(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读是他们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方法改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手段引导学生阅读。

(2)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

24、你怎么看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 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不可分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后者是“教教材”的动态性生成与提升,没有前者作基础,后者就不可能生成,它是不能离开前者的。所以,如果忽视“教教材”,冷落教材文本资源,单纯追求“用教材教”,教学内容就会失去依据。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适当地“用教材教”,才能使教学内容实现动态性生成与拓展。但同时又是有区别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导的背景下,“用教材教”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在上述基础上,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25、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答:

1、明确阅读的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6、阅读能力有哪些要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答:阅读能力包括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等要素。

(1)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2)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把握阅读的规律。任何选文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的基础上要能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4)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法,对于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情境,结合阅读方法自身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思,处理好博览与精思的关系;做好读书笔记等等。

27、举例说明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答:就教学模式论来说,,基本上属于认识论为基础的系统学习模式,其常规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就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实验来看,阅读教学过程的模式从“三环节”到“十二环节”都有。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引导过程包括预习、解题,如《药》揭示主题等、介绍有关资料,如《七根火柴》让学生听王愿坚的讲话录音等、课前谈话,如《谋攻》先提问:根据你们看到的战争故事或战争理论,你们知道攻击敌人有哪些方法?比较起来哪种方法最重要?研读过程包括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如《变色龙》中五次“变”的作用等、综合阶段,如对《红楼梦》中心的概括等。运用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指导学生背诵《桃花源记》的方法等。

28、阅读教学中“对话”脱离文本的是非。 答:阅读底线问题(自己组织语言)

29、你认为目前的写作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对照阅读教学问题(自己组织)

30、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写作训练的内容与任务有:育人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积累训练,写作首先要积累,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文体训练,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训练;写作速度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1、写作训练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训练方式:有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命题作文与非命题作文,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快速作文与研究性作文,各类文体的作文训练等。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写观察笔记是其重要形式。命题作文训练,老师出题,学生据题作文,命题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供材料作文训练,半命题作文,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按要求作文。想象作文训练,想象是创新的基础。话题作文训练,开放式的作文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自主作文训练,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

32、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4)交流讲评,互相沟通。

33、写作评价及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起什么作用?

答:(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比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34、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见名词。功能:1.诊断功能。所谓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例如通过学业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进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明了自身教育课程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课程提供信息基础。

2.甄别功能(鉴定功能)。所谓甄别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例如通过教育测量和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鉴定,选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做出鉴定,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等。

3.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实际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评价指标所肯定的东西,就成了有价值的,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否定的东西,就成了无价值的,为人们所舍弃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忽视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因此,新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要求相一致。

4.调节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5.促进功能(激励功能)。所谓促进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业评价中,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度,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更加勤奋努力。

6、交流功能。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进行接触交流,既要给被评价者以发展性的建议,又要给评价者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评价双方通过反思来对自己的行为达到一个更清醒、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从而提高人们对语文课程及其评价的认识。

35、语文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革?

答:问题:(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改革:学生评价改革重点(1)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灵活、开放、多元;(3)考试与其它方法结合。

教师评价改革重点:(1)打破传统的以学生成绩论老师业绩的方式;(2)“自评”,反思。

36、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答:语文课程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其方式有:(1)考试法,(2)考查法,(3)评语法,(4)成长记录袋,(5)听课法。

37、谈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作用,一切智力因素就只能在暗夜里沉睡;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崇高的目的和坚强的意志,而智力又完全可能成为邪恶的卑鄙的服务。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二者共同和谐发展。

3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影响。

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所谓对语文课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总的看起来,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对学生的态度好。这也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生对教材、教法、课外活动等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倾向性,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适当的组织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讲课有条理,态度和蔼可亲,有风度的老师的偏爱,就容易引起他对科目的兴趣。

39、从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1)提高自觉性;(2)严格要求自己;(3)反复训练;(4)典型激发;(5)教师的示范作用。

40、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有怎样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师研究的特点。

答:关系: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或是道理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新发现、新认识,从而推动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其理论成果应该建立在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但在实际中,要妥善处理二者关系有一定难度,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二者难以完美的结合。

特点:(1)研究领域的扩大化,研究问题的细密化,研究理论的系统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而生活又是广阔的,语文教学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等因素,决定了语文教师的研究是不断扩大的,而且必须不断扩大;

(2)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与教学工作对立统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研究是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的,就有一定的实用性,用于指导教学。

41、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是什么?联系新课程,谈谈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角色转换。

答:语文教育观的根本变革,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高的过程。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角色转换: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的主宰到平等的交流者;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育的创新者。(原因略)

42、教师要树立怎样的教师观? 答: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现代教师观包含多个方面:(1)教师使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2)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前瞻性。(3)教师素质: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4)专业精神:敬业乐业;勤学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负责、参与。

43、谈谈语文教师要确立哪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答:(1)树立大语文观;

(2)坚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3)围绕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