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2020-03-02 08:0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年雪燕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2.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思考: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什么?是谁建立的? ②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历史?

2.导入:秦始皇首次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局面,那么我国封建社会是否一直维持着秦汉时期这样的统一局面呢?并非如此,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汉时期之后,进入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

1.介绍第四单元所要学的主要内容 2.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3.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1 ②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③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④了解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4.学习小组内就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5.各小组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解答,然后老师进行引导。 6.问题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哪些相同点?

7.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实力强于孙刘联军,反而失败? 8.班内交流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意见

9.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具备了统一北方的条件(政治才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

但他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军南下有一些不利因素,孙权、刘备各有优势、联合抗曹等)

10.引导学生从三国鼎立的“鼎”字含义分析三国时期历史的主要特点。(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新课小结

1.指导学生画知识结构树

2.引导学生揭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学生从《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找出三国时期长沙属于哪国。(比较:战国时期长沙属于楚国)

2 2.学生思考:有没有出土文物证明长沙属于吴国?(长沙市走马楼一带发现大量简牍,建议同学们参观长沙市简牍博物馆。)

(五)知识巩固、能力提升的训练

1.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下列战役中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 )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4)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

2.改错题(下面这段关于三国鼎立形成的材料,有5处错误,请用横线标出并在下面更正。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200年他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南方奠定了 基础。208年,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抗击曹操军队,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军队,赤壁之战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操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 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了吴国,后定都建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7课《麋鹿》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第20课_三国鼎立_教学设计_教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
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