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2020-03-03 14:04: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嘉峪关市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调研工作的通知》(嘉办字〔2017〕167 号)要求,市教育局认真梳理总结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教育基本概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5所,其中幼儿园50所(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园41所),小学18所(含三个小学教学点),独立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教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高等学校2所(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嘉峪关分校、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0767,其中在园幼儿9351人(民办园6768人),小学16588人,初中8143人,特教学校51人,普通高中6151人。全市有在编教师2350人(未含酒钢职教部分)。

二、主要工作成就、亮点和经验

(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1.加强教育顶层设计 我市从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高度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自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修正稿)》《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统筹解决教师紧缺问题的意见》《嘉峪关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嘉峪关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嘉峪关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和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嘉峪关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嘉峪关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嘉峪关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嘉峪关市全面改善义务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2014—2018年)》《嘉峪关市校车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嘉峪关市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把教育事业纳入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通过教育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市教育发展方式得到积极转变,城乡教育规模总量显著扩大,教师队伍学科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得以提升。

2.调整城乡教育布局

2006—2010年,根据国家“撤点并校”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城镇化进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少的趋势,我市在谨慎、稳步的前提下,在充分论证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先后撤销了峪泉镇黄草营小学、新城镇泥沟小学、横沟小学、观蒲小学、文殊镇冯家沟小学、文殊小学和团结小学,保留新城镇中心小学、新城小学、文殊镇中心小学、峪泉镇中心小学、安远沟小学5所小学,保留文殊镇河口小学、新城镇野麻湾小学和长城小学3个教学点。经过调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办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10年以后,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已基本满足城乡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再没有撤并过农村学校和教学点。

2013 年,我市出台了《嘉峪关市2013年—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明确了今后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主旨:依据国家政策、三镇人口变化情况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做相应的微调,在学校规模和数量上不进行大的调整和变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上,逐渐缩小城乡办学的差距。

2014年,我市出台《嘉峪关市城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3—2016)》,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任务目标主要有:将市育才学校初中部撤并到市六中,育才学校变为完全小学。启动建设明珠学校二期工程,筹建明珠初中部,解决紫轩及周边住宅区学生上学问题,同时减轻实验中学办学压力。新建胜利路小学综合教学楼,协调解决胜利路小学操场问题,使之成为达标学校。完成市第四中学综合教学楼扩建工程,适度扩大四中办学规模,均衡班级人数,使之成为达标学校。启动南市区筹建学校的工作。启动市酒钢三中搬迁至新校区工作。启动市实验中学教学楼扩建工程,扩大实验中学办学规模,均衡班级人数,使之成为达标学校。对市酒钢三中旧址与近邻的市师范附属学校的资源进一步整合,使师范附属学校成为达标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胜利路小学教学楼已经进入验收阶段,实验中学综合教学楼、酒钢三中旧址新建学校、南市区学校建设项目正在有序实施,其他规划任务均已完成。

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我市配套新建了富民、建林和讨赖河新区三所幼儿园,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三所幼儿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有望2018年秋季实现招生。

(二)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1.保障教育经费稳步增长

为确保各级各类教育生均拨款足额到位,我市制订了与中央、省上出台政策相配套的经费保障配套措施,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经费补助资金分担机制和拨款制度,提高了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市把教育作为财政专项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均高于省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切实履行“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法定要求。2012-2017年,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均实现了逐年增长;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提成、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提成、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等各类资金全部实现了按比例应征尽征并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2.加大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力度

我市制定实施了《嘉峪关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嘉峪关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幼儿园建设,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2012年至2017年,新建幼儿园8所、改扩建幼儿园7所,投资1.63亿元,新建、改扩建园舍面积4.9万平方米。 根据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各级政府分担、管理以县市为主的体制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校车安全工程等国家政策。2012年至2017年,共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287万元 ,5083名学生享受生活补助;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上级资金与市级资金的投资比例,共配套市级资金303万元;新购11辆校车,实现了专用校车全覆盖,全面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安全乘车的问题。

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我市抢抓机遇,有效解决教育发展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得到极大推进。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全面改薄” 项目已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投入资金达1.3亿元,其中市级资金占比达70.2%,位居全省首位。校舍建设类项目已使用资金10358.27万元,实施项目54个,新建或改扩建校舍41232.40平方米,改造运动场107948平方米,修缮围墙1653米。设备购置类项目已使用资金2227.86万元,实施项目58个,购置直饮水设备154套,监控设施54套,采暖设备9套,图书14000册,课桌凳7221套,计算机1077台,多媒体教室设备247套,实验室设备10套,音体美器材27套。目前,校舍建设类项目整体完工率达到五年规划的96.30%,设备购置类项目年度计划任务已全部完成,资金投入已超过规划资金的27.5%。通过“全面改薄”项目实施,我市中小学校已经配齐配足了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了“班班通”设备、宽带网络、安保监控设备、直饮水设备、办公室电脑全覆盖,科学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设备、学生计算机、图书装备全达标。从生均教学资源来看,我市农村学校已经优于市区学校。

2012年至2017年共投入4.13亿元用于中小学D级危房拆除重建项目、C级危房加固改造等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新建、改扩建,共计消除中小学C、D级危房63393平方米,新建和维修改造校舍17.63万平方米;利用中央和省级薄弱校舍改造专项补助资金和市级预算内资金828万元实施了七所农村中小学学生食堂建设项目,新建农村中小学食堂面积3240平方米;加大“绿茵操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截止2017年9月底,共投资4055.5万元,完成了19所学校共162306平方米塑胶化运动场改造,全市中小学运动场塑胶化率达到了100%。

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实施以财政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鼓励公办普通高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补充办学经费。加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基本建设的投入,2012至2017年共投入3500万元用于改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投入3.83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25568平方米,消除C、D级危房15918平方米,投资2425万元新建、改造运动场面积26100平方米,彻底改善了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

制订落实《嘉峪关市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投资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面更新、购置特殊教育教学设备,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面推进“三残”儿童少年的“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落实了义务教育残疾学生免费政策,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优先保障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享受生活费补助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的资助政策。截止2016年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了6000元/生、年。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和《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精神,进一步加强嘉峪关市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健全“贷、奖、助、补、减、免”的职业技术教育助学体系,加快发展市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制定了嘉峪关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根据我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围绕钢铁冶炼、旅游业、光伏发电、长城文化园区、华强文化产业园等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扎实推进中高职“2+2+1”和“3+2”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推进教育公平方面 1.实施阳光招生政策

制定《嘉峪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嘉峪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办法(修订)》,进一步简化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就学手续,落实以居住证为主的招生政策,取消婚育证、务工证查验。积极做好军人子女入园入学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中坚决贯彻三项制度:一是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二是切实落实“阳光招生、均衡分班”制度;三是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政策。认真研究普通高中招生办法,确保适龄学生入学机会公平均等。高中阶段招生考试采取网上阅卷方式,考前采取网上填报志愿。对文化课考点考场进行规范布置,体育考试邀请家长代表、纪检部门等到场监督,确保考试客观、真实。

2.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

教育局制定了《嘉峪关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2017-2020年)》,计划到2020年,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消除在5%以内,基本实现班额均衡,办学规范。2017年秋季学期起,我市严格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坚决杜绝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产生大班额班级,自然消除31个大班额班级,全市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不超过15%。在从数字上限定班额的同时,我市加强校车管理,已安全接送农村寄宿学生近9千余人次。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米、面、油、蛋等大宗食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食谱丰富营养,供餐安全规范。通过这些举措,农村学校的吸引力不断提高,通过解决“农村弱”问题,使“城市挤”难题得以缓解。

3.关爱特殊儿童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目标体系,作为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评价和绩效考评重要依据。加强特教指导中心建设,办好市特殊教育学校,努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上学的权利。大力推行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积极探索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开展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实名调查登记,做好动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1.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实施国培、省培、市培、校培等五级教师培训制度,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国家级培训项目4项,22人;省级培训项目19项,2652人;市级培训项目5项,729人。市级培训逐渐从大规模通识性培训向分学段分学科的菜单定制式培训过渡,与陕西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签订了培训合作意向书,建立培训基地6个,利用重点师范资源优势,结合我市教师培训实际需求开展“点菜式”培训,培训效果显著,赢得了学校的认可和教师的欢迎。日前,陕师大和东北师大培训正在组织进行,总人数160多人。稳步推进5321学校发展联盟校工程,截至目前,先后有176名(人次)教师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一学期),学校中层管理人员有近70人次在校际间进行了(短期)交流。举办各类交流、展示、竞赛或研讨活动三百余场(次)。

2.提高师生待遇

落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实施了《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农村在岗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水平的批复》《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嘉峪关市教育系统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嘉峪关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高了中小学中小学班主任费,落实行农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将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提高15%,使农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高于同职级城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子女入学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按照城区同等规模学校分配比例的1.5倍分配指标。落实了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农村无编教师“四险一金”等待遇。通过教师职称破格评审政策,适当扩大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对已经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直接聘任相应职称,实现“即评即聘”。进一步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五)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 1.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细化素质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完善了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中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严格课程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我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出台《嘉峪关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意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严格执行“一教一辅”,严禁任何学校和个人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坚决治理乱收费、乱发教辅资料、在职教师乱办班等行为。

2.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研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纳入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启动并开展了甘肃省“快乐校园”创建评估活动,截至目前,已认定市级快乐校园14所,省级快乐校园7所。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省教育厅要求,继续开展省级“德育示范校”评选推荐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5所学校获评省级德育示范校。全力抓好体育工作,认真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走“普及+特色”之路,形成有效的校园足球普及推动机制和校园足球文化。深入实施艺术教育,探索建立嘉峪关市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拟吸纳社会美育人才解决美育教师不足问题。认真开展全国首批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工作,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全面铺开,覆盖全体学生。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甘肃省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甘肃省纸飞机模型赛”等活动。仅2017年上半年就有一百余件作品在省级及以上科技赛事中获奖,11所学校获得集体奖。

二、工作推进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专任教师缺编问题突出,一线教师数量不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探究性学习活动安排不足课时或不安排。

二是缺乏上位政策支持,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教师“市管校聘” 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三是城镇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不足与农村基础教育学位过剩现象并存,城区基础教育生师比过高、大班额问题明显。

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特色和学校发展特色不突出,普遍缺乏教育文化底蕴。

五是义务教育考核评估和质量检测还有待完善。 六是教育建设项目投入力度不足,省上及国家对我市资金支持相对较少,造成教育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和安排 今后的3-5年,我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一是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完成各中小学校体育场、多功能厅建设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二是加快义务教育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增加教师编制,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进“市管校聘”工作进程。四是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水平,缩小城乡教育数字化建设差距,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五是着力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监督评估机制。六是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制定农村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七是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国家课程,通过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八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现“待遇留人”。

嘉峪关市教育局 2017年12月28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嘉峪关市教育局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汇报

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纪实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工作总结

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工作总结

(附件1)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嘉峪关市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汇报.doc》
嘉峪关市教育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