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中作业

2020-03-01 20:35: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角度谈谈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决定作用。本文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角度,列举高校学风存在的现象, 论述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例如,18世纪法国革命时期属于人民群众的第三等级,是由资产阶级、城市贫民、农民和无产者构成的;我国抗日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阶层都是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但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知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

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要从事精神文化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物质前提:第一,是要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否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第二,是要有必要的物质设备。例如,搞科研,要有实验器材;观察宇宙空间,要有望远镜;捕捉基本粒子,要有高能加速器,搞文艺创作,也要有文房四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果。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例如,我国古代的名著《本草纲目》,就是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而由李时珍加工整理而成的,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书,达八百多册,访

问民间医药的土方达300多条,亲自到荒僻的深山里采药,最后将大堆的材料整理编写,前后花了27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医学巨著,记下了1892种药,一万一千多个单方,成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第一, 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

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

第二,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4)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 尤其是重点高校, 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积极上进, 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 充实自我, 提升素质。他们学习刻苦, 诚信为先, 尊重知识, 尊重教师的劳动, 助人为乐, 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健康成长, 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学习兴趣、学习精力旁移

随着高校扩招, 高中毕业生“要考取重点大学不容易, 要考不取大学也难”, 一项对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比例只占一半, 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20%左右。说明大一新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 学生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现实, 从而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学习心态浮躁, 抄袭、逃课和作弊时有发生。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中间, 从不抄作业的仅占10% , “很少抄”作业的占30% , 有时抄的占45% , 经常抄作业的占10% , 有一位国内著名高校教授这样评价: 如今高校校园内, 抄袭无处不在, 作业、实验和

实习报告、课程论文甚至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部分学生抄都懒得抄, 复制别人的“成品”,只替换名字, 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致。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 高效完成任务。

逃课可以说是大学校园司空见惯的现象, 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 有的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

与显性逃课比较起来, 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 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在逃课, 上课玩手机、睡觉、听音乐、不作课堂笔记, 白白浪费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有的学生认为, 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 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 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作弊行为五花八门, 作弊方式越来越隐蔽, 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 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

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 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 学习动机功利化日趋明显

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 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 但源发于国家社会民族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学习目标, 自我提高动机强, 学习目的更多的是追求个人实际利益, “为了将来就业”成为他们最关心的焦点。因此, 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 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 重专业证书轻基础知识, 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学生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向学, 学习动机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缓慢

积极健康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主动的过程,但是有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80%; 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一半, 自觉、主动学习的占30%;能与教师、同学主动沟通交流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的只占30%; 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仅占50%; 没有逃课、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不到10%; 有过作弊经历的占20%; 认识到作弊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0%; 种种结果充分表明: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存在误区, 意志品质薄弱, 心态矛盾加剧, 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辨性。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又不愿刻苦学习,考虑实际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 主体意识强而自控、耐挫折能力弱。

学习能力下降也十分令人担忧, 有调查结果显示, 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的不到五分之一, 经常去图书馆的只占一半, 每天能坚持自习两小时以上的不到三分之一。大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 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 从而出现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

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另外, 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养尊处优, 唯我独尊意识较浓, 进入大学后,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出现种种不适, 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

(四) 学习氛围不浓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学生学习氛围包含硬环境(校园内环境、校园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 和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教风、风尚、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品位等) , 学习氛围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 一般院校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 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平均在90%以上的仅占三分之一, 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不

到一半。从前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意。学生认为教师课堂课程内容陈旧、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 普遍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林静华先生在《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 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 面对

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 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化,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 发奋努力, 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尚行之风盛行的重点高校尤其突出。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 学习纪律松懈, 不思进取, 意志消沉, 学习懈怠, 成绩下降, 学业失败, 种种迹象表明,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刻不容缓。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此报以漠视。试想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 那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 因此, 加强大学生学习教育、诚信教育, 以促进学风好转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1.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 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风建设主体是学生, 优良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高度的学习自觉性。优美的校园环境, 高水平的学校管理, 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高质量的教学, 优质的服务,都只是形成优良学风的外因, 而潜在的学习动力, 求学精神才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不良学风状况, 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才观、成才观、价值观,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利用一切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意识, 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密切相关, 更离不开自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认识到自己既是优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优良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让他们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 区别对待细化学风建设的对象

大量的研究表明,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看, 人的行为习惯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即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 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 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有时学校对学生的不良学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受到接受能力强弱, 学习基础优劣,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影响, 使大学生形成不同层次的特点, 因此区别对待, 深入细致地研究不同年级, 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开始, 就抓好校纪校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适应性教育、学长指导和诚信教育。通过校级层面、院系层面、班级层面开展系列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不断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始终坚持区别对待, 分层引导, 分级教育管理,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有提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习知识, 提高素质, 锤炼能力结合起来, 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优良学风的创建活动中来。

3. 综合性特点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学风建设的内核

学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 需要教学部门, 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有机配合。要从优化整体结构入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和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学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刻苦学习,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采取多种有效形式, 积极开展融教育性、思想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有一定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活动, 以第一课堂———教室为主阵地, 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辅助, 第三课堂———宿舍社区为有效补充的良好学风建设场所为载体, 深入扎实的抓好学风建设, 把学生的精力引向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意识, 建立全员、上下齐抓共管的机制,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一体的优良学风建设平台,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4. 灵活性特点要求不断创新学风建设的方法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 从总体上讲, 应该是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学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学风的综合效应是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才能逐步形成的,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通过教师、学生和高校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我们抓学风建设同样也存在许多难题, 但是不论困难再多, 问题再复杂, 高校都要贯彻“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育人观念, 以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为宗旨, 育人模式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 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高等学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生力军, 高校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素质教育主张教育要把人培养成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公民, 这样的公民应该具有健全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具体而言,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 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本科教育而, “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路子, 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 结合学校实际和毕业生就业状况, 大力推进因材施教,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 建设品牌专业, 形成优势和特色, 力争成为同类高校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学校。”只有这样,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总之,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复杂、系统的工作,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各种因素, 把学风建设常抓不懈,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哲作业

马哲作业

马哲作业

马哲作业

马哲第二次大作业

马哲作业:中国哲学史

《后来》马哲作业读后感(材料)

马哲论文

马哲 问题

马哲调查报告

《马哲期中作业.doc》
马哲期中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