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南充

2020-03-03 08:01: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文化南充

自从进入大学后,我才知道四川有个南充。在之前,我对南充毫无映像。现在,我已由原先对南充的一无所知,变为现在对南充的无所不知。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通过日常的见闻,我对南充有了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南充的文化。现在就让我来谈谈南充的文化,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南充这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历史名城吧! 南充的历史

南充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夏代为“有果氏”之国,殷商属巴国,周为巴子国属地。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巴子国国都迁阆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灭巴,十一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市)。秦代郡县建置依旧。

西汉初,析阆中县置安汉(今南充)、充国县。新莽时更安汉县为安新县。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境内置巴郡,辖安汉(郡治)、阆中、西充国(充国更名)、南充国县(析充国县置)。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郡治迁阆中,隶属未变。三国蜀汉、西晋、成汉时,郡县依旧。东晋时,阆中为北巴西郡郡治,辖西充国(郡治)、南充国、安汉、羔羊县(今仪陇境)。

南朝宋时,巴西郡为僚人所聚,郡县迁今绵阳市境内侨置,辖阆中(郡治)、安汉、西国(西充国改)、南国(南充国改)、羔羊县。南朝齐时,郡县建置依旧。南充安汉阁朱德故居唐代,隶山南西道,境内置3州,辖阆州(阆中郡)阆中(阆内改,州郡治)、思恭(今阆中境)等19县。

五代时,州县设置未变。后唐于阆州置保宁军,于果州置永宁军。北宋,境内置3州,辖隶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县。南宋,境内置1府,辖隶潼川府路的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县及隶利州路的阆州阆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县和蓬州蓬池(州治)、仪陇、营山、伏虞、良山、相如县等2州15县。 明代隶四川布政使司,境内置2府,辖顺庆府南充、西充县和蓬州、营山、仪陇县,保宁府阆中(府治)、南部等1州6县。清代隶四川省,境内置川北道,辖保宁府阆中(道府治)、南部县,顺庆府南充(府治)、西充、营山、仪陇和蓬州(县级州)等2府1州6县。 中华民国初,隶四川省,境内置嘉陵道,辖南充(道治)、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蓬州改)等7县。民国24年,境内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南充(区治)、蓬安、营山、仪陇、西充、南部等6县。阆中隶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隶川北行署区,境内辖南充市(区治,区直辖)、南充、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等1市6县;属南充专区(治今岳池县九龙镇)。1952年撤川北行署区,隶四川省,南充专区治迁南充,辖县未变,南充市改属南充专区。1953年撤剑阁专区,划阆中县隶属。1968年南充专区更名南充地区。1991年1月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区、南充市及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顺庆(市治)、高坪、嘉陵3区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5县,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南充是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环节。西晋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四川南充人。《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在史学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陈寿因《三国志》而成名,南充也因陈寿而成为“三国文化之源”,陈寿青少年时期读书的万卷楼也成为三国旅游的著名实体景点。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后人为其修建了“桓侯祠”以为纪念。此外,三国蜀汉名将王平死后亦身葬南充,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留下了众多三国题材景观。 宗教文化

南充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汇聚了众多宗教文化遗迹,构成了南充多元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丝绸文化

南充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有“丝绸之都”、“水果之州”的美称,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心脏”美誉。

南充古朴而钟灵毓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60余处,既有名扬遐迩的胜迹名苑,又有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古城阆中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风景秀丽、白云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还有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自古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南充人陈寿,以其所著《三国志》,使故土成为三国文化之源;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等将帅故里常常勾起人们对故去伟人的思念。这里也有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丝绸文化独树一帜;民间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等也是独具特色。

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南充丝绸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久负盛名,唐代即为宫廷贡品。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丝绸文化

文化产业

文体龙头企业纷至沓来

近年来,我市把引进文化产业项目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共招引文化体育龙头企业80多个,引进资金25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累计实现收入100多亿元,近10万人吃上“文化饭”。

为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要求,我市按照“9+1”的模式,全面规划和实施西山三国文化产业园、高坪凌云山民俗宗教文化产业园、阆中春节文化主题产业园、蓬安相如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文艺演展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艺术培训业、体育彩票业八大产业。

市文体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体育发展格局,文化体育发展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力争把南充建设成为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文化体育强市南充民俗文化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川北大木偶源于民间,服务民间,融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刻于一体,剧目丰富,表演别致。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以因果报应,才子佳人,升官发财的世俗题材为主。解放后,整理、移植了《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幽王回宫》、《出岐山》等剧目。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川北大木偶进行了系统地拯救、提高、发展,剧作家们改编了《美人鱼》,创作了《玉莲花》、《巫山神女》、《小铃铛漫游记》等剧本,充分发挥了川北大木偶的独特造型效果和表演技艺。

川北大木偶享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19

53、1975年,仪陇木偶剧团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木偶、

皮影调演,在怀仁堂等剧场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89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艺术节上,川北大木偶又以新的风姿晋京在主会场演出,观众为之倾倒。几十年来,从事川北大木偶艺术的演职员走遍巴山蜀水以及汀、黔、秦、滇的部分城镇,行程近百万公里,观众达晨万人次以上。80年代以来,川北大木偶开始走向世界。1987年,受国家文化部派遣,南充木偶剧团出访前苏联、芬兰,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图拉、赫尔辛基、波里、拉赫底等六个城市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88年,南充木偶剧团又以“中国大木偶剧团”的名义出访新加坡,在加东丽宫戏剧院连演12场,场场爆满。1990年,又赴印度、荷兰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展示了绰约的风姿,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演都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独特的木偶艺术”。 川北皮影

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贺喜的性质。在庵观寺庙演出“求神还愿戏”;在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演戏庆祝;红白喜事演“喜戏”、“寿戏”;为祈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请戏班演“秧苗戏”、“雨戏”、“丰收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皮影犹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 川北灯戏

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它是以南充为中心,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农郁的酬神娱人赛会色彩。其构成较完整形态,至迟不晚于明末。由于川北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崇尚多神的民俗,在川北灯戏早期的天上地下32神(或32戏)中,儒、释、道三教并存,豪杰义士甚多,善神恶鬼皆有,变幻多端,扑朔迷离,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土风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

川北灯戏土生土长,内容多系风土人情,民间世态。传统剧目达300余个,皆以短小精悍见长,俚曲口语成趣。过去表演者除农民自娱自乐外,带专业性质的多系端公。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又吸收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和民间歌舞,其声腔分为正调(灯弦腔、苦板、十字韵、联八句类)和杂调(各类民歌、时调、小曲类),表演形式分为天灯(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演员表演在起唱时,必先击鼓锣一响“咚旦”,别具韵味。剧目《闹隍会》、《秀才买缸》、《灵牌谜》参加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振兴戏曲会演,首次献艺于成都,轰动艺坛。1987年又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华,并获得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南充

南充基本资料

南充工业园1

南充主城区商铺

南充中心汽配城

南充市场调研方案

南充中考卷

南充炼油厂实习报告

南充创业好项目

南充婚礼2880套餐

《文化南充.doc》
文化南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