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2020-03-02 07:38: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弘扬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家园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育出了灿烂、伟大的民族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表现出独具魅力的性格、气质和品质特征;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烂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与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相比,自然地理有较大的差别。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追求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众多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各民族冲破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

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一、弘扬“养浩然正气”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和谐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充满和谐的眼光,把学生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修身立德”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和谐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

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和谐的状态。

三、弘扬“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和谐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

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完善和谐的步伐。

四、弘扬“天人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构建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周围无时不刻都萦绕着许多和谐,我们的家园中,一股和谐之风正弥散开来,全社会在各方面正欲实现协调和谐。我们都是黄子孙,建设和谐家园,我们义不容辞。

实现和谐,我们要勤于修身,少年壮志当拿云。周恩来总理12岁

立下了宏大志愿——“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并以此勉励着自己奋斗一生。在奋斗的一生当中,他遭遇了生活的苦难、不幸,他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与其他前辈一起创造了和谐的新中国。

实现和谐,诚信是一剂良药。没有了诚信,世界将会变得晦暗,人与人之间会产生隔膜,互相欺骗。我们应该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邻居,感谢关心、爱护我们的人,在我们的周围创造一个和谐的小环境。无数个和谐的小环境加起来,就会建起一个和谐家园。

善于交往,和谐人生之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和谐的交往会像一场甘雨,滋润有一情感之苗,像一朵绚烂的花,开在人们的心间。把分享改成共享,“小我”之心瞬变“大我”。中华美德,“礼之用,和为贵”,曾子避席向孔子求教,孔融让梨于兄弟,张良帮老人穿鞋……亲情需要沟通,父母的心便是子女的天堂;社会也需要沟通,在文明礼仪的基石上建起和谐的社会。

关注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中国人,就当做中国人该做之事。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使社会和谐,就要奉献,才能提升生命价值,达到自身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保护环境,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今,环境正在逐渐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风频频,干旱严重,南极出现臭氧空洞……,大自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发现的生命载

体,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拉起大自然的手,享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美妙。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弘扬民族文化,共建和谐家园。迈步前进吧,让我们去拥抱明天美好的朝阳!

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

弘扬民族文化总结

弘扬民族文化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服务民族经济

《弘扬民族文化.doc》
弘扬民族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