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论文

摘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不断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濒危。本文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强调要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及其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文化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是人类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现语言趋同的趋势和少数民族语言被同化的现象,强势文化遍布各个角落,而弱势文化则越来越无立足之地,我们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大面积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就使得对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以分割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因此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一、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民族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它们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提炼、记录和整理。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如: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民族文学艺术作品都要依靠民族语言来表现,其中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是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和见证。

二、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时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也不可能准确,毫无价值。因此,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本民族语言的传承者,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前途。只有做好民族语言的教育工作,让民族文化以书面的形式进入课堂,才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艺术等人文知识,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可以说,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民族文化的过程,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他们保护、发展自己文化与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政府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一些能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政策与法规,加大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投资力度,从各项政策、措施、财力上倾斜照顾。

(二)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汉语文是较先进的语文,是我国的通用文字,毫无疑问,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好汉语文。但在民族地区,考虑当地的语言环境,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教育,即使在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也绝不能以汉语文代替民族语文。

学校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教授、各种选修课程的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民族语言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得以展现,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这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动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双语兼通、热爱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语言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从而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财富,无论失去哪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白乙拉.内蒙古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抉择[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8).

推荐第2篇:传承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创意单位:秦布地小学

活动范围:秦布地小学全体学生

一、活动目标:

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道德的场所。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重要措施。思想道德的教育途径很多,有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在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新童谣》、《唐诗三百首》和《三字经》为载体,以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班队活动课为平台,大造声势、大力推广,然后以美文诵读、课本剧、读后感的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后评出爱家乡、爱祖国、读书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星级少年,并号召全体学生像榜样学习。在读读、写写、说说的过程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升华了学生的人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学生的思想,达到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目的。

二、因材施教,务实见效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所以我们安排低年级学生学习《新童谣》,童谣的历史渊源流长,古代称“小儿歌”、“孺子歌”,童谣的形式自由、活泼,句式、句节不拘一格,童谣的语感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童谣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对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情操、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想像力,特别是在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代童谣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内容融进了新的时代气息。对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

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于向上的性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无可代替的作用。

我们安排学生利用习字课,活动课,诵读《新童谣》,还利用班队课,红领巾广播进行新童谣竞赛。再结合他们学以至用的情况,评出文明少年。

2、古诗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折射,古诗开启了中国文化的长河,记录了深厚的文化韵味,抒发了作者千姿百态的喜怒哀乐。

我们安排中年级同学学习古诗,不但出于务实,更重要的是相对低年级来说,中年级同学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了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

以杜牧的《山行》为例,诗中山中的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形象美、视觉美、且又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起到了化龙点睛的神韵美。

学生读完此诗,细细体会,用鲜艳的彩笔画下了山中的美景,把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融入到笔下的画境之中。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该诗描绘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污浊的“方塘”。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对注释的理解,明白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方塘,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明白了知识只有不断复新,不断注入新的理解,才能进入新的意境,有着新的体验。

再如于谦的《咏石灰》以托物言志的方式,描写了石灰的独特个性,结合诗歌中对作者的介绍,学生读懂了这是一个有情操、有抱负,不怕各种打击,宁愿粉身碎骨也要留取清白在人间的清官,对自己的自律,对黑暗社会的抨击。

通过对《古诗三百首》的阅读,学生的语感流畅了,想象丰富了。仿佛走过时光隧道与古人对话,对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视觉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后通过古诗擂台赛评出擂主,为古诗作画,评出我最喜欢的古诗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3、《三字经》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字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就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而言,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古代留下的教学教材中,流传最广、时间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三字经》其美感体现在外在形式,如精炼齐整的建筑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辞雅对工的绘画美,史事丰富的意韵美,如兰似松的品行美。

我们安排高年级学生学习《三字经》,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明白和谐社会是一个大概念,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小集体构成的。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无论在家庭还是在集体,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独生子女重索取轻付出;重自己轻他人;重享受轻劳动;重成功轻失败的种种现状,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感恩、谦让、勤奋、进取”的思想品德教育,并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璀璨的民族文化如细雨滋润心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总结、提升

通过道德教育的实践,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我校每学期都让学生为老人擦桌、捶背、打扫„„把孝心从家庭扩大到社会。还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爱心义卖活动”,所得款项捐助了本镇多名贫困生,为特殊贫困的学生,学校还为其交了校服费、保险费,买了书包和学习用品。

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误区和心理健康的困惑,我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校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老师人人懂点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人人明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员参加的“大合唱”。结合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障碍。抓好学生的日常心理疏导,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

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更能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所以学校要及时、全面的地监守这块阵地。进行道德教育,高谈阔论是收效甚微的,道德教育如春雨滋润,如小溪流淌,是需要途径需要过程,需要载体的。我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主题和以《新童谣》、《唐诗三百首》、《三字经》为蓝本的教育措施,既切合实际,又务实见效。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知道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十年树树,百年树人,我们将不遗余力的致力于此项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懈努力。

推荐第3篇: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协会申请书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

成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

一、前言

二、民族同化问题

三、民族文化传承

四、民族经济问题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六、基金会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七、基金会的职能及作用

七、结论

中国以东方巨人的身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巨人拥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这些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集合而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东方巨人的文化被湮没在经济大潮之中,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将来的东方文明也将随着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而远离历史长河。

放眼望去,今日的台湾、香港甚至于日本、韩国,中华文化似乎在那里更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民族文化不应仅仅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应该是包括汉族的56个民族的综合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等等理论,使我们的国民正在一步一步丧失着我们固有的文化,以文字和语言而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认识祖先留下的字迹--繁体字,我们还有多少孩童能够举起毛笔奋笔疾书,我们的唐装汉服只有在巴黎的时装会上屡屡出现,我们的春节习俗甚至于快被圣诞节所替代,这些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殆尽,这不是文化的进步,而是有可能使我们民族亡族,甚至于亡国的。

我们在了解一下我们的少数民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必须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在城市里与那些不曾熟识的人们混居,说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做着自己不曾想象过的事情,慢慢的他们也成为钢筋水泥中的一员。再也想不起那远古的呼唤,再也想不起大山的豪迈,更想不起祖先的文字、教诲和传承。他们脱去了几千年的民族服装,他们忘却了祖辈传唱的歌曲,他们忘却了世代相传的手艺,他们只会在钢筋水泥里为了金钱的诱惑而去打拼,但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未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及保护的必然产物。

我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汉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已经消失殆尽,那么汉化的少数民族又能有多少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民族大同的国家,一个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能走向历史深渊。

二、民族同化问题

汉族做为56个民族之首,做为文化的主导,做为经济的先行者,决定了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随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高的目标,只能一步步的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融入到汉族文化及生活方式中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受着汉文化的熏陶,慢慢的将自己迷失在这经济社会中。

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在以前我们认为自然地民族同化是一种进步,其实不然。文化不应有先进、落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历史发展的依据,我们不能评说哪种文化更先进,就像我们不能评说是西方文化更先进还是东方文化更先进一样,中国四大发明造福了全世界,而恰恰是我们的火药被西方世界发扬光大后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的印刷术早欧洲几个世纪,但是现在我们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去采购欧洲的印刷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欧洲人的文化比我们好,更不是欧洲人把我们同化了,而是他们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了。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空间和作用,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受到所有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所谓的同化在现在看来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实都应该是一种退步,是人类文明的退步,是人类忽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突出表现。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赤裸裸的精神入侵,他们主要是借助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人口数量等优势,对处于劣势群体的民族从肉体到经济,再到精神进行着摧残,通过差别化慢慢的将弱势民族同化殆尽,使其不再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体系,使其丧失自我文化传承的能力,从而达到世界大同。这种做法就像现在的自然界,人类在过渡的开发,过渡的使用,过度的杀戮后造成了很多的物种的灭绝,当人类发现生物链的尽头每一个物种都是相关联的,这些物种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慢慢消失,此时人类想再进行物种保护已经为时晚矣!那些消失的物种无法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民族文化大同,多民族文化灭亡,那时剩下的就会是部分民族的强大,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甚至灭亡。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中国人5000年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家庭,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大家是兄弟姐妹,民族融合生活才能和谐,民族同化那就只能是貌合神离,每一个民族的包容性不同,有的民族同化后仅仅是民族的消失,但因为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而成为顺民。而有的民族表面被同化,可是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往往会选择背道而驰,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幌子聚集为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因为世界经济的大环境造成我国以经济强人的身份站在了世界的前端,所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里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有汉族文化的传承。随着外来文化、舶来品的侵入,中华文化正在无形的退出世界舞台。

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汉族人口未增反降,10年间在人口的减少中,计划生育是人口减少的一个方面,而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无力使民族的凝聚力降低,移民增加我想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吧!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美国共有华裔居民430万人,其中约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1年居住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移民总数为4037.8万人,其中出生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中国移民为223.1万人,占全部移民总数的5.5%,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中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第二大海外移民来源国。这仅仅是美国的移民数据,整个欧洲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为什么移民已经成为了潮流,80、90年代的移民是为了经济发展,去挣更多的钱,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把大量的美元背回了国内,支援了国家建设。现在呢?移民是把更多的人民币带往国外,究其原因既是经济的强大,同时更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没有了文化也就失去了传承,那就丧失了信心和理念。

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形成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是当前随着民族文化的流失,再加上民族的同化,造成了很多人的信仰丧失,远离故土。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保护、传承,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同。如果民族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教育传承,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孤掌难鸣了!

三、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今社会被狭义的理解了,局限于形式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们目前的传承基本是沿着物质文化而延续,忽略了真正的精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是几件衣服、几件工艺品所能简单代替的。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反应历史的首要是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文学,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所至。

民族文化不是几位传承人所能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系统的进行培训、培养、教育,最后使其既可以传承,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首要,我们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经济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高速的腾飞,生活水平在极速的提高,那么民族文化是否应该适应潮流将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策划团队根据语言、文字、技能以及环境等等方面对这些区域进行职业策划。使民族文化转变成经济效益,使民族传承人可以守住自己的故土。其次,在民族文化得到有效转化后,所面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是关键,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延续传承的命脉。教育应该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相结合, 汉文化是作为外交的手段,民族文化作为经济的来源。例如:书法,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书法,只是因为他的普遍性不够,而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雕刻,每个民族都有和本民族所处区域相关联的技法,但是在历史上由于他们地处偏远而让这些文化无法展现,从而渐渐远离历史舞台,只能以文物的形式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都可以作为民族的专业课和传承文化深入挖掘,因材施教。最后就是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专业的研究,深入的挖掘。例如彝族的文化,彝族文化的形成按照人类起源来推断,最少早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几千年,按照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彝文化中冶炼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为什么最后彝文化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之一,我想和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地处高原以古代社会的运输能力,即使走出大山也很难再返回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无法吸取更多的先进经验使民族文化未能得到更多的营养。那这些文化有可能在深入研究后,可以给予现代人类对很多历史问题的解释。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作为博众家之长的汉文化更应该进行系统的教育、传承,目前的教育机制只强调了世界的,而丧失了民族的。我们的汉文化从伦理到人文,从社会到自然等等方面都早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知识的涌入,我们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方向,当美国人在学孙子兵法时,我们却在忙着移民、忙着出国深造,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流失的代表,他已经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所谓的丧失信仰,有文化才能有信仰,无论佛道教 ,还是孔孟儒,甚至于耶稣基督,都是文化造就的信仰,而并不是信仰产生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一个民族的存在,他更会是一个国家的兴亡之所在。

四、民族经济问题

民族经济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如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活动;在目前社会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经济直接决定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

民族经济的特点 (1)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牧业等。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产模式。(2)地域性。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该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方式、范围等特性。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巨大差别,直接来自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差异性。(3)相对落后性。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本国境内的主体民族。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与汉族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4)复杂性。民族地区的经济一般比较复杂。不仅有一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其特殊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就使得民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5)国际性。在许多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有的民族甚至是跨境而居。我国大约有30多个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这些民族经济的模式、发展范围和程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民族经济的严重影响。

2、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切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脱离了文化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导致“文化决定论”的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期,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种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基础,文化由经济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又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是冲突亦或是契合?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冲突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另一种是一致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一致的。

我们更倾向于一致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是由科技决定的,科技越发达,所替代的人工就越多,那么富裕的人工就进入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随着科技的发达,手工艺术品也越来越具有自身独到的价值,那么民族的手工艺则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反而认为即将经济现代化越高,人类对自然回归的意愿更强烈,那么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更有展示的空间。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进行保护、恢复,围绕着原始文化做文章,还是进行拆旧建新给予人们假象,让人们无法体验到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生产力高速提高,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会更强烈。民族文化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反而会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道德约束,成为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辅助动力。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基金会的成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性质,那就是公益事业,但公益事业不仅仅是用钱来改造社会,而应该是用爱心和精神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保护、传承成为常态意识,那么就不需要大家总是来捐款进行某种事情的维持。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让我们看看简单的传媒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我们现在各大电视台除了频繁的广告、卖假药的,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公益广告宣传什么?养老、赡老等等社会问题。这就证明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被大众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5000年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怎么突然把为人的本分都要拿出来一再的提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缺失。自古以来教育幼儿的启蒙是三字经,其中有孝于亲,所当执,早就告诉我们从小要孝顺父母,而我们天天在喊有多么文明,有多么进步,可现实是那样的残酷,儿时的启蒙要用来提醒所有的成年人,这就是文化的缺失。那么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必须要成立基金会,来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2、信仰需求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所谓的信仰危机,以中国基督教徒(没有评判之意,只是因为基督教属于舶来品而例举)为例,1997年官方文件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000万人,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瞭望时代周刊》上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中国大陆基督徒共有2305万,2305万就是基督徒占全中国人口的1.8%。我们不品评基督教的好与坏,我们只是需要这些数据来支持,支持什么?支持我们的文化缺失,基督教再次兴起不是什么人在做动作,而是我们的老百姓找不到了方向。“*后”很多人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不再有孔孟之道,不再有佛道儒教,大家充满活力冲向共产主义,那时的人们有一点私心都不好出门见人,孩子们从小学习雷锋、赖宁,唱着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大人们学习邱少云、焦裕禄、孔繁森。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造就了中国的中流砥柱们。随后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这时不再有文化的传递,拥有的是“金融弄潮儿”、“海归”等等,百姓不再比谁更敬业,谁更爱国,而转而变成了金钱崇拜,谁有钱谁就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文化在金钱面前处于了下风,然而当百姓的日子过得安逸之时,突然发现无所事事了,空虚了,金钱把人们压的无法喘息,又无法找到释放之地,教会在这时适时的进行了宣传,用教会的大家庭把人们越聚越多。教会通过什么方式,那就是上千年的教会文化来将我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可怕的事情,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国将不国!

3、历史责任

我们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有责任来传承我们的千年文化,来保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称号,让后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多么的自豪。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内涵,从四大发明到哥德巴赫猜想,从儒家治国到社会主义,从四大名著到诺贝尔文学奖,从孙子兵法到伊拉克战争,从丝绸之路到WTO,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人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孩子从课本里不再能够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学,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的成人已经开始毫无道德底限的去挖掘金钱,我们的官员家属、子女移民率高达百万。中国文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于世界,而现在当日本人篡改历史教育国民时,我们却让鲁迅走出了国民教育的舞台。当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我们中国人的幼儿正在学习A、B、C。当世界人民都在游长江参观中国的第一长河学习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国人正在美国大型商场血拼。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民族的文化,失去了民族的信仰。作为一个良知尚存的中国人是时候站起来了,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4、同化严重

中国共拥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严重开采,土地的过分开发,贫富的严重分化,造成了很多的少数民族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他们被城市的奢靡生活所迷惑,为了能留在这些纸醉金迷的大城市,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甚至于自己的祖辈。渐渐的,他们只拥有户口簿上民族一栏的区别,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族了。

多民族文化,多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对历史、对自然的贡献,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存在的原因。例如: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粮食,水稻最早的种植和培育就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隋代著名建筑师宇文恺是鲜卑族,辽代针灸家耶律达里特是契丹族,写作《农桑撮要》的鲁明善是维吾尔族等等实例不胜枚举。为了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要站出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基金会成立所将具备的条件

本基金会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后,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本基金会为了能尽快的投入到民族文化拯救当中去,已经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资金方面

本基金会发起人为北京泉鑫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该公司涉及金融、旅游、租赁、广告、农业和景区开发等多个领域,资金实力雄厚,交游广泛,具备投资和融资的实力,同时更具有将民族文化转化成民族经济的优势及经验。该公司目前正在云南进行相关的民族村落保护、修缮、开发。现有项目为泸西县城子古村(彝族)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因该公司将陆续在云南境内进行民族文化、建筑等保护、修缮和开发,特成立该基金为了能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该公司前期准备捐助200万元做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后期会随着项目的增多对基金会加大捐赠金额。

二、开发研究

本基金会目前已经联络了清华美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多所大学院校、出版社及协会,准备聘请了部分民族文化的专家、教授做为基金的顾问,为基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出谋划策,指导工作。

三、仁德阁注解

仁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心安理得地行仁道。有智慧的人则是利用仁德,当做处事的规范准则。

2、“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3、“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4、仁德阁就是要将民族文化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四、项目规划

目前,本基金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第一个项目已经确定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城子古村进行,城子古村是彝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我会将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把这里做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基地。

四、会址

我会已选定会址在昆明市高新科技园区和成国际大厦1703室,总面积320平方米,分为办公区、研究区、展示区;培训区将设立在各大学院校,主要由本基金会联合各院校的教授进行培训及文化传播。

五、人员

我会聘请了多名大学的民族学家作为我会的咨询顾问,同时联络了部分大学的学生会,很多学生愿意投身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已经有了很多的志愿者支持我们的民族保护传承大业。

七、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我会下设多个部门对基金进行管理,分别为基金公关部、基金核准部、基金策划部、基金管理部、基金教育部五大部门。

基金公关部的职能和作用

公关部的职能是负责对外宣传、融资两大功能。 公关部的作用(1)、协调基金会与外部连接的关系,能够让社会重视基金会所作的工作,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2)、在对基金会对外的宣传同时,邀请更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公司、集体、人群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使大家一起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基金核准部的职能和作用

核准部的职能是对所使用的资金进行前期核实,中期调研,细致核查,准确应用。

核准部的作用是(1)、要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建立档案,对于每一笔资金申请都要有详细的调研报告。(2)、对申请的项目按照缓急进行资金的使用排序,使资金能够及时的有效的发挥作用,保证文化能够准确传承。(3)、保证每一笔基金都应用在所对应的项目之中,保证每一笔基金的使用都落到实处,保证每一笔基金都产生效力。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和作用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对外进行立体宣传策划、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整体策划。

基金策划部的作用(1)、要策划宣传方案,让国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重视,让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2)、基金的使用仅仅是启动的资金,策划部要根据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所在区域,民族人数等为他们设计出中长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计划,最终形成文化转变为经济,使民族文化可以真正延续、传承。

基金管理部

基金管理部的职能进行财务审核,资金审批,定期公告,资金透明。

基金管理部的作用(1)、对内进行资金的严格审核,在接到核准部的通知后,对资金使用再次进行审核,按照资金的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2)、对外定期做出资金的使用报告,做到资金内部监管,外部监督,透明使用,多重监督。

基金教育部 基金教育部职能是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基金教育部的作用(1)、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协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制民族历史文化材料。(2)、根据这些民族历史文化、所在区域有针对性的编制教材,既要保证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八、基金会的成立的目的及业务范围

本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使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

本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资助少数民族边穷地方教育,资助民族文化历史材料的编制、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传播,唤醒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

九、基金会的工作思路

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将围绕着唤醒、保护、传承、透明、循环五大要点展开工作。

唤醒:主要是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中华民众了解自身的历史,学习民族的历史,尊重民族的历史,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使后人在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对现有的古籍、古建筑、古文化进行保护、修缮,使其得以在后人的面前真实展示,通过保存下来的实物文化立体的展示在后人面前,使后人可以直观的学习、体会文化的历史。

传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根据各民族特色制定特色的传承教育方案,既保证各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又保证民族文化的立体展示,还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透明:基金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位有责任的中华民众捐款所来,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会一定做到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位,做到透明清晰,做到帐实相符。让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受到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物尽其用。

循环:基金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快速的恢复起来,就要做到循环。循环就是通过对文化的深入解读,根据各民族文化特点开发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使其可以有效循环,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力的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拥有动能。

我们将通过以上环节,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效的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众从民族文化中找回自己的信仰,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推荐第4篇:富拉尔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富拉尔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民族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我作为这些民族中的一份子更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了如指掌,以及对它地继承与传承出谋划策。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有些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近几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我所在的家乡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反应。是我所在的达翰尔民族文化不至于没落或者是消失。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达翰尔族

在富拉尔基区下属有一个少数民族乡是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居住在这的达翰尔族是一个智慧、奔放的民族,“达斡尔”意即“开拓者”。但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给富区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将会给达翰尔族文化带来诸多影响。

一 达翰尔族民族传统文化概述

达翰尔族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经过长期的共同创造长期的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与汉文化相比,达翰尔文化具明显的地域性多居住于北方以及西部交通不太发达多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因此也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民族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舞蹈、音乐、建筑、服饰、语言等。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达翰尔族概述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在浴血奋战了半个世纪之后,离开了世居的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大兴安岭、嫩江流域。人口12.14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文。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

(二)生活习俗及民间艺术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狩猎业曾经是达斡尔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达斡尔人积累了许多狩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下套子、设陷阱、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达斡尔是农业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词汇中细腻地反映了谷物、蔬菜、野兽、野禽、家畜、家禽、鱼类、树种名称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做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

二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乐曲为例,我们现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的乐曲,都是从这个基因库中调取资料,创作而成的。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没了它,新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

我们所言“保护”实际上包含了保存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文化大环境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

(一)对少数民族文化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如文化部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对这些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四优先”的政策。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二)据法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法律依据和准则。

四 富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采取的措施

富区下属有一个少数民族乡,基本所有达翰尔族人都居住在这里,区政府出资兴建希望小学、希望中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支持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式生活教育学习资助。

经常举行大型民族歌舞活动。如,民族舞蹈比赛等。以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曲棍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在“黑灰节”那天给达翰尔族人留有了充分的空间进行庆祝。让其传统习俗和文化得到充分发展。

我认为富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推荐第5篇: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推荐第6篇: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湘西民族文化是以湘西土家族、苗族为主所创造的民族文化,是湘西发展的特色文化。如今,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茅古斯舞、苗族的特色苗语和跳香等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正在寻求传承发展之路,它们在湘西青少年一代的身上也鲜有踪迹。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不了解民族文化,又谈何继承与发展文化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湘西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才显得格外迫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知道学校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犹记得第一次接触“摆手舞”是在高一,当时全校举办“摆手舞”比赛,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热情高涨。我才第一次觉得自己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我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中的一员。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了《民间文学》,才发现湘西还有很多民族特色文化:西普兰卡的传说、土家族的茅古斯、苗族土家族的特色服饰、油粑粑米豆腐等特色小吃„„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以上就是我对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推荐第7篇: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范孝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文化建设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应该从小环境做起,来成就我校的大环境。在全校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全体师生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同学们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将来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教养。

当前,从古诗文的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探究改革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文化,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振兴和弘扬中华的民族精神而奋斗。今天在我校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正是我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我校的古诗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推荐第8篇: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蒙古语文 结课论文

姓名: 董迁彤

学院: 矿业与煤炭学院 班级: 采矿12—1班 学号:1272101133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丰富多样。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同汉族使用同一的汉语,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中,属汉藏语系的有29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属阿尔泰语系的有1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属南亚语系的有1个民族;还有1个民族的语系尚未定论。民族之间互通语言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汉语普通话,日益成为各民族主要的交际语言。新中国成立前,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包括通用汉文的回、满、畲3个民族)。文字的体系,有比较原始的象形表意文字,有音节文字,有字母文字。字母的形式,有藏文字母、朝鲜文字母、回鹘文字母、傣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共7种。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如傣族使用4种文字,蒙古族使用两种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又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史诗,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有价值的科学典籍;建造了很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等,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我国目前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515项,约占项目总数的42%。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集中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或源于民族发展历史,或源于生产实践,或源于重大历史事件,或源于宗教信仰,或源于居住环境。以饮食为例,淮河以南从事稻作农耕的各民族及东北的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从事麦作农耕的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则习惯于吃面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及全国山地丘陵区从事杂谷栽培的各民族以玉米、高粱、谷子、薯类为主食;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民族则主要吃糌粑、酥油茶、牦牛肉以抵御寒冷的气候;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以擅长制作各类鱼类食品而著名。各民族都有一套特殊的烹调方法,把各类食品制作成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的美味佳肴。著名的如维吾尔族的烤馕、抓饭、烤肉,蒙古族的“手扒肉”,哈萨克族的忽迷思(马奶子),回族的涮羊肉,赫哲族的刹生鱼,朝鲜族的冷面、辣白菜等。

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包括宗教性节日,如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十分隆重;藏传佛教的传大召、传小召、瞻佛节,在藏族、蒙古族和部分纳西族、门巴族群众中影响很大。农事节日,如彝族等民族举行火把节、藏族举行望果节以庆祝丰收。纪念性节日,如满族的颁金节以纪念民族名称的确立,苗族的四月八以纪念英勇就义的苗民首领。商贸性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要举行各种商品的交易。此外还有一些文体娱乐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要举行摔跤、骑马等比赛,规模很大,气氛热烈。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既包括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特点也非常鲜明、突出。

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是与汉民族同生共长的民族。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有人认为《黑暗传》为汉族的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饮誉世界。《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成就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建筑、服饰、风俗等诸多方面,既保持和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和容纳了现代文化。艺术种类繁多,仅演唱艺术就有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侗族的大歌、回族等民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八宝铜铃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数百种。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壮族的三月

三、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苗族的跳花节、布依族的歌节等,都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盛会。

三是独具的民族语言文字载体。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通用汉语言文字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一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将近6000万人使用着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特别在边远民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人口比例更高。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报刊、广播影视节目、图书等,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

四是地域特色浓郁。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十分辽阔,从白山黑水到椰风海韵的海南岛,从台湾中央山脉到位于我国陆地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从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从西南云贵高原到西北黄土高原,从武陵山区到塔里木盆地,均有分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彩色。从大的文化形态上看,有高原文化、雪域文化、绿洲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各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看,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地域特色。我国还有3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这些民族的文化无一不具有深厚的边疆地域特色。

五是在精神价值上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我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同时,由于地域、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既深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演进速度的空前加快,云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发生着变迁。从总体上来讲,由于汉族(中国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一些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民族习俗和禁忌被改变和突破——“神树”林不断被砍伐;农耕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面前显得苍白疲惫;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仪轨的吸引力变弱;传统社区权利架构下的习惯法和行为规则也因国家政权的强力渗透而趋于瓦解„„这些都直接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保护产生了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不管是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方面还是非物质文化方面,要对这些文化的发展传承都需要大量的物力及人力资源,投资方面也不容乐观。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让这些少数民族自己重视自己的文化,使自己有义务性的去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让上一代注重培养下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时常让下一代受到自己的文化熏陶,培养和增强下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明白自己的也是维护历史世界文化的使者,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的伟大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就会流露出少数民族的气息,让其他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产生神秘感,使其他民族感受的到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气息。

作为蚩尤的后代们,我们都有义务对他的历史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我们应该以拥有爱的心态对待这些难得的历史遗物,爱我们的祖先,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的传统,爱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朴素的美。在这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里。对于我们还能拥有这一个自然的,原貌的,原生的家园。我们不为外界繁荣的世界所动摇,我们还能静下心来做自己的小生活,没用外面的喧嚣,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推荐第9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地理学者有责

各位同学,诸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现在我身后的除了我的主题外,还有就是14年5月7日关于穿青人身份被承认的一则消息。虽然目前国家民委还不肯松口,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祝贺中华民族再添新丁。【开场】

但在欢喜之余,我们也能够从中反省出一些道理来。

为什么穿青族到现在才得到国家的部分认可?稍稍百度一下,我们就能知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种种信息都在明确的显示,他们应该被称作“穿青族”而非“穿青人”。

一直没能得到认可的问题背后,隐藏着穿青人在汉化进程中丢失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事实。然而,又不仅仅是穿青人,有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60%的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就是人和肢体的关系。没有了他们,我们如何更快更好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我国是一个主张民主的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也已颁布多年,可是我们在精心呵护正统汉文化的同时,又怎可以漠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逝呢?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知道去粗取精,但为什么在对待自身多样性文化的时刻又不懂得继承发展呢?

当我们在看到少数民族同学介绍他们的文化时,总能透漏出好奇的眼光。[我看到有人已经放大了自己的瞳孔]人类就是这么神奇的生物,我们总是在特点鲜明事物的面前能表现的兴奋。可见,一个有风格的人或种族往往令人崇敬。没有人愿意固步自封,也没有人乐意与众人相同,而我们自然也不想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呈现趋于单调的场面。

我还想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每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真正得到我们的认识和重视,那么各民族有了一份存在感之后,会不会许多民族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在保护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方面,地理学者的作用不容小觑。

作为地理学者,我们知道他们分布的地域——勤劳的傣族人民在美丽的西双版纳耕作,高山族的儿女在台湾的阿里山上对唱情歌,„„我们最清楚他们在祖国各地的分布情况。

作为地理学者,我们还了解他们各具特色的风俗。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的汉子在摔跤;雪顿节里,藏族人民吃着酸奶子看着藏戏。回族的开斋,维族的古尔邦,还有那彝族排成龙的火把。每一份风俗都是各族人民沉淀出的智慧。

诚然,历史学者知道每一个民族的起承转合,政治学家知道每一份民族政策的变动。可是我们地理学者,清楚的知道少数民族生产力的布局,以及他们的迁徙规律,更关键在于,我们有机会了解每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

传播这些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举办宣讲会进行展览,撰写文章投稿,或者是在自己微博上,说说里,写下三言两语。不管转发量能不能破万,或者能否得到三十二个赞,这些都会是一种极好的表现„„

作为地理学者的我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承担起一份呼吁众人认识与尊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责任。

最后,感谢院马列部举办此次比赛,给了我,一个百分之九十被汉化的土家族演讲的机会。

更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推荐第10篇: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自信的源泉。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滋养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浸染着的是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

清明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缅怀英杰。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的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同学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谢谢大家!

第11篇: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腾克中心校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腾克中心校成立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民族学校,民族学校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带有双重性质。因此,我校作为达斡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自2005年3月迁入新校址时起,我校在传承和保护达斡尔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作为民族学校却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达斡尔族民族特色。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校用图板、照片等形式介绍达斡尔族过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文化体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历史上,达斡尔人在生产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样生产、生活,为什么会形成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品质;通过展示曲棍球比赛、乌春表演、鲁日格勒舞蹈的图板,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活动,更加热爱本民族,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1、文化艺术活动以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活动。近几年,不论是校园文化艺术节还是艺术展演活动都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为主,如:“民族民间广场舞比赛”、“扳棍、劲力比赛”;“达斡尔族歌曲大赛”等等,不仅让学生收到了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艺术展演活动中,孟志娟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歌伴舞《四季歌》、吴永明老师的乌春表演、学生的舞蹈《鲁日格勒》等作为学校的保留节目、品牌节目曾参加过旗庆等多次全旗大型的文艺汇报演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内容。我校一直成立有文艺队,合唱队,有计划地排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如: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

我校的绘画小组开展的活动也以民族艺术为主体,如:“哈尼卡制作”、“剪纸”等都是绘画活动小组的主要教学内容,活动小组的艺术作品布置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活动室。

3、作为曲棍球基点校,我校积极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校曲棍球队成立于2004年,虽然开展时间短,校代表队积极参加旗举办的各种比赛,2006及2007年全旗曲棍球比赛中荣获道德风尚奖,并为上级输送了2名优秀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从而推动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三、以开展课程文化的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

1、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轴,介绍达斡尔族的历史、人物、文化、体育、服饰、风俗习惯,在授课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曲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达斡尔族的发展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坚韧、积极向上的品质,并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2、2009年4月,我校还增加了达斡尔族语言的课程内容。达斡尔族语言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趋于消失的势态,因此民族学校有责任开设达斡尔族语言传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会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今年,我校担任了自治区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申报了“达斡尔族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及“达斡尔族鲁日格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子课题,虽然处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但是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艺术和鲁日格勒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此项活动的成功开展必将会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进一步发展

学校坚持“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领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科研兴校”方略,建立并实施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修、研”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但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创成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腾克中心校所有师生必定会拿出我达斡尔族人具备的坚强不屈的品格,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一代一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腾克中心校

2009年6月9日

第12篇: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义龙试验区雨樟镇交乐学校郝飞,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在的学校位于雨樟镇东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乐方圆几公里内居住着很多苗族、布依族村寨。那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汉墓群,先后出土了8件一级文物,其中“抚琴俑”、“摇钱树”、“连枝灯”,曾参加了北京“中国文物精品展”。文化底蕴浓厚、人性纯朴、热情好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电脑、广播、电视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农村,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由于这种改变,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山歌对唱、舞蹈娱乐、捻线刺绣逐渐被看电视、上网等替代,纯朴的山歌、民族舞蹈逐渐被遗忘,被丢弃,从而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优秀文化,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失传。因此,拯救、保护和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导,整理,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就会被慢慢的遗忘,就像前几天雨樟镇镇政府举办的“魅力义龙,美丽之城”文艺汇演活动,村里面组织的参赛队伍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凭着自己的舞蹈天赋,自编、自演了他们民族的舞蹈,可是不是太规范,有穿高跟鞋去表演的,发型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村里没有专业的人指导他们,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难道就让这些纯朴的民俗民风和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吗?因此,我就叫我们学校的老师去指导他们。

在交乐除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古文化。在交乐村汉墓群里,出土了抚琴俑、摇钱树、连枝灯、带盖提梁铜壶、铜镜、铜车马、镇墓兽、陶鸡、陶灶、水田模型等1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在14号汉墓出土了一枚鎏金的“巴郡守丞”印。由此可见,交乐汉墓是考察汉代军事、政治、农耕、文化的重要处所,很多考古学者把交乐和古夜郎连系在一起。交乐汉墓时期虽晚于夜郎灭国约100年左右,在当时条件下,一个拥有如此先进的农耕技术、发达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巴郡守丞”印所表明的政治中心,没有三两百年是不能形成的,因此可以小心推测的是,在夜郎时代,这里便应当已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夜郎灭国后,经济、文化没有断裂,才有可能在东汉墓中保留下如此精美的文化。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学校可以做的有:在宣传栏进行宣传,让学生都了解他们优秀的文化,编写成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校课程上进行学习,录成视频资料保存等,学校可以组成校本教材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就需要深入农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渊源、现状、分布、结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具体情况,再编写成乡土教材。 因此,这些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我认为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上历史课的时候可以说说身边的文化,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出土的文物了解以前的历史的,教师如能对其有效开发和利用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能激活历史课堂活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会想我们的祖先也有这么牛,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有了自信才有好的人生观。

(我们开展的活动,宣传,学生的收获,心情,爱家乡)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是古老的,也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民间传统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它的广博才让我们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它。

作为一名边远山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我也要呼吁同学们一起关注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将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发扬光大!

第13篇: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少九 王子昱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一个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她的历史、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包罗万象,有古老迷人的汉字,有充满智慧的《论语》,《孟子》,《道德经》,有文学的四大名著,有数学的 《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将来也会持久深远地影响着下一代。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我就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七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亲的怀抱,看到奥运会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1

这泪花代表了我们对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感动,这力量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现代的中国,除了国力强大今非昔比,国际形象良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也打动了世界。作为代表祖国未来的新一代,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之根,熔铸中华民族之魂,让伟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14篇:学校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活动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活动工作汇报

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各位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谨代表落潮井学区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道一声:“您们一路车马劳顿,辛苦了!”接下来把我校开展的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活动情况做一个简单地汇报:

此活动我校早在2010年开始酝酿,2011年春在教育局领导以及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经过充分论证和调查,毅然决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活动;同年秋各项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如火如荼,校园里课余饭后总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已具雏形;到本期全校师生已能较熟练地掌握所学民族民间活动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第一点:开展此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苗族祖先在生产、生活以及不断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民族文明。但由于苗族文化只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面窄、受用人群少,阻碍了它的发展;加上如今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地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苗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大,尤其是年轻人更为明显。苗族文化正在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1 我校把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活动作为特色教育的载体与平台,是出于以下几点目的和意义:

1、苗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凾待保护与传承。开展此活动是应时代要求而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我苗族地区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熟悉本地风俗民情,具备本地苗民特性”的本土优秀人才。

3、通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把苗族民间体育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当今学生普遍厌学,网络问题突出,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的现实情况下。开展此活动,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吸引学生,起到一定的控辍保学作用。

4、为湘西特别是凤凰旅游事业的发展,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以“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契机,培养适合旅游事业发展的人才。比如:花鼓手、腰鼓手、苗歌手、舞龙舞狮手„„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平台,也为他们多开辟一条谋生之路。

5、通过活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谋求学校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走特色教育之路,打造民族教育品牌”的远大目标。

第二点:人员安排与管理

1、人员安排:以行政领导牵头,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2、时间安排:每周星期三下午两节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如要加班练习各组自行安排课外时间。

3、管理要求:全体人员既要各负其责,同时又要服从统一指挥。

2 第三点:资金投入与规模

1、资金投入情况: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先后购买 了大狮子4只,小狮子25只;龙灯2条,配套服装30套;苗族花鼓16面,小腰鼓40个;苗族服装30套;投资修建苗族文化宣传墙70多米,全部用手工绘制彩图。为了做好此项活动学校先后投入13万元左右。总资金投入数量之多在本县同类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点投资相对这样大型的活动还远远不够,今后我们会努力筹措资金加大投入,让活动规格更高,专业性更强,质量更好。

2、活动规模:我校参加苗活规模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一共九个年级15个班级,全校师生800多人都参与。这在同类学校中也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

第四点:目前实施情况

(一)、开展双语双文实验教学,效果好,成绩显著。片完小在州教科所及学区领导支持下长期以来承担双语双文教学实验:九年制小学部也于2007年授牌成为州教科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教学实验基地。实验教学效果突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相关论文20多人次荣获州级奖励。课题《苗族儿童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协调发展实验》已经顺利结题,科研成果获省三等奖。

(二)、为了宣传苗族文化,我校修建了一面70多米的文化墙,以美术老师为主带领两个实习老师耗时1个多月,手工绘制苗族文化墙。这是在原州长的指点下绘制而成的湘西自治州第一面内容最完备、涉及面最广苗族文化墙。

(三)、杨老师根据苗族花鼓动作编创了一套苗族花鼓操,目前在全校两操中推广使用,既好看又实用,深受好评。

杨老师编创此操是从苗族人生产劳动中获得灵感,由耕田、播种、收割、喜庆、纺纱、修筑长城、幸福生活等七个部分组成。它模仿人民生产劳动动作,歌颂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做操时,上下翻飞的彩带、整齐响亮的鼓锤声、宏大的场面、恢弘的气势,给人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深受人们好评。

(四)、开展专门的活动课,把苗族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自2011年9月起,我校为把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做好,多次组织老师深入勾良苗寨拜师学艺,也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手把手教师生练习,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三下午开展专门活动课。

活动课共分两大类,一类是特色组,分别是舞狮、舞龙、花鼓、腰鼓、民间工艺美术和苗歌组;另一类是参与组,以班为单位,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有“十字绣”、剪纸、编织、高脚马、竹竿舞、滚铁环等。现在各组活动进展顺利,学生基本掌握技术要领。

(五)、针对课堂活动,我校已申报相关课题,展开研究。自从活动开展以后,我校课题研究随之展开。2011年11月课题《融民族民间体育娱乐于校园文化活动可行性策略的研究》通过州教科院审批立项;2012年4月经过专家论证正式开题研究;现正在着手在课堂教学中探索研究,寻找科学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预计在7月底顺利结题。

(六)、积极参加当地影响较大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带领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四月

八、六月六等活动,让师生实地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热爱本民族文化。

第五点:今后工作打算

1、组织教师继续深入民间拓展苗活范围,拓深民间文化内涵。

2、以杨老师为主继续完善花鼓操,并编写花鼓操教材。其 余狮子、龙灯、花鼓等组撰写教学案例,以便汇编成册留校共享。

3、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种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挖掘苗族文化瑰宝,推广苗族文化、扩大我校影响,打造学校品牌。比如:四月

八、六月六到勾良苗寨、山江苗寨、贵州松桃等地参加大型苗族文化活动。

4、按计划顺利结题,推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5、认真总结前一段时间开展活动的经验教训,弥补不足,提升质量,把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活动推向新的台阶。

6、继续开展课堂活动,寻找新的课题研究,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真正走出一条特色教育之路,打造民族教育品牌。

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敢想敢做,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年来,我校校风校貌得到空前改观,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校园呈现出一派积极、健康、团结、奋进的景象,到处洋溢着和谐之气。2011年我校被教育局授予“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校”和“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诚然,荣誉是鼓励、更是责任。今后我们一定会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带领下,特别是在州教科院、县教研室的直接指导下把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活动做得越来越好,做成特

5 色、做成品牌。

各位领导,我的介绍就此结束,接下来我将陪同大家亲临现场参观,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2012年5月

第15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

,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

第16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文秘写作-www,wmxz.cn,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既避免了与成年人同时着装民族服装的尴尬,又使纳西服饰自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是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丽江成为旅游热点,并保持着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大理的“三道茶”因其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相联系,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旅游者荡扬在洱海上边观看歌舞表演,边品尝“三道茶”时,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所以恰当的修改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加强与保护。

总之,开发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开发必须合理有度,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云南旅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第17篇: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吉克木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宁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建设,提出“旅文强县”战略,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每年安排三百万元资金由于扶持文化建设工作,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宁蒗是个民族文化大县,而要实现文化强县任重而道远。

一、宁蒗民族文化概括

宁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内陆县,居住有彝、汉、摩梭人、普米、傈僳、纳西、藏、白、壮、傣、苗、回等12个民族,民俗民风纯朴、独特。宁蒗境内居住的12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都是宁蒗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宁蒗彝族的毕摩文化、摩梭的母系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傈僳族的多神崇拜文化,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各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婚俗以及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保护开发价值。

宁蒗主体民族——彝族,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民主改革之前,彝族实行的是奴隶制。彝族信奉原始宗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1

灵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宁蒗彝语属北部方言的圣乍土语。彝族拥有自己的文字,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中唯一的表意文字。彝族文化艺术主要典籍有《玛牧特依》、《勒俄特依》、《阿嫫妮惹》、《阿惹妞》等。彝族创造出十月太阳历历史悠久,比现行的公历更具科学性。

摩梭人是宁蒗古老民族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摩梭”的记载。1959年之前,都以“摩梭族”相称。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人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归为蒙古族。民主改革之前,摩梭实行一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制。摩梭人的婚姻有三种,即阿夏异居婚、阿夏同居婚和一夫一妻制。与此相应,摩梭家庭也有三种形式,即母系家庭、双系家庭和父系家庭。摩梭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摩梭人的主要节日有库史节(春节)、转山节等。摩梭信奉的宗教有两种,一种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即达巴教;一种是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

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来自青藏高原。民主改革之前,普米族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主要节日有吾昔节。信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喇嘛教。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傈僳族源于氐羌部落。解放前,西布河的傈僳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社会;翠玉、拉伯、宁利等地的傈僳族处在封建领主经济社会;金棉乡龙通的傈僳族尚处在原始共耕制阶段。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秋收

2

节等。傈僳族多数信奉原始多神教,有的地方信基督教。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宁蒗历史悠久,境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古遗址有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出土的文物,还有包括永宁境内的日月和、开基桥、白牛银厂址等元明清遗址,有永宁的扎美寺、者波喇嘛寺、蒗蕖喇嘛寺、五省庙等庙宇,壁画有永宁温泉乡贡布经堂壁画。

二、宁蒗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宁蒗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些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甚至消失,但是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节庆活动等领域中仍然有一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宁蒗县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并把它做为建设“民族特色县”、促进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并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和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宁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实施“旅文强县”战略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在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着力实施包括“文化倡导工程”、“文化设施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申遗工程”在内的文化建设发展 “八大工程”。制定了《文化产业项目规划》、《特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

3

等,并把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列入《十一五规划》,将民族民间文化整理、开发、保护、传承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做好民族文化普查,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奠定基础。

2、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的元旦、春节、火把节以及周末都开展文化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连续举办了大型小凉山(泸沽湖)火把节文艺活动、民族民间说唱比赛、女儿国女儿选拔赛、50周年县庆文艺活动。今年,宁蒗县成立了小凉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传播民族文化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3、认真开展民间文化普查。1998年,宁蒗开展民族民间美术及民间艺人调查;2004年、2005年、2006年、2009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审批省级保护区名录1个,审批市级保护区名录3个,审批市级保护传承人名录8名。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宁蒗县目前有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2个,省级文化传承人3名,市级保护区3个,市级文化传承人9名,县级文化传承人15名。征集收购毕摩经书10余卷及毕摩法器数件。

4、出炉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改革开发以来,宁蒗已出版发行或收集整理成稿的民间文艺专集有《小凉山民间文学作品选》、《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宁蒗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摩梭民间文学集成》、《普米族民间歌谣集成》、《普米族民间故事集成》、《宁蒗县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桑玛娓娓》(彝文版)、、彝族毕摩经书彝汉对译本《颂毕祖经》、《毕补比茨》、《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泸

4

沽湖摩梭母系文化风情实录》、《易经与彝族毕摩文化比较研究》、普米《喀尔莎》、《摩梭文化简史》、《普米族简史》等。此此,还收集整理了彝族毕摩经书数百件,与楚雄合作编译《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全集》。

5、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宁蒗县规划和建设了小凉山彝家山寨毕摩文化开发项目、小凉山红鹰民族文化开发民族生态文化园、小凉山女儿国民族根雕文化及民族书画展示中心、中国云南普米族韩规文化传承基地、宁蒗县县城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等。宁蒗县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引导、支持和鼓励政策,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等方面实施系统性扶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6、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或在建西川、烂泥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三馆”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即将实现办公一体化。实施了新营盘东风村委会等3个村级文化体育广场和永宁温泉村委会文化惠民示范村的建设。新民族广场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4000套,解决近14万群众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完成5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完成配套图书10万余册书籍,音像期刊3万余种,切实为乡村群众看书和学习技术提供了有力条件。

5

三、摩梭文化保护和开发的举措

一、近年来对摩梭人文化的保护举措

由丽江市人民政府、丽江市泸沽湖省际旅游管理委员会、宁蒗县政府、丽江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会联合申报《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景观》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完成第一稿申报文本;由宁蒗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宁蒗县文化馆联合申报“摩梭人转山节”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申报成功,目前,“摩梭人转山节”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宁蒗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宁蒗县文化馆正在联合申报“摩梭人成年礼”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宁蒗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宁蒗县文化馆、博物馆联合申报摩梭人居住区内的永宁扎美寺喇嘛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该喇嘛寺院云南省重点文物单位。

二、各级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保护成果

1922年到中国西南游历考察的美国植物学家洛克(Rock,J.F)用了10多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就著作《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其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永宁盆地、金沙江盆地和蒗渠坝子的历史地理;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纳西语言与历史学之父”的“南中泰斗,滇史巨擘”的方国瑜先生,在1944年《民族学研究集》第四期发表的《麽些纳西民族考》;1983年、1987年和198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关于摩梭族群的《社会及家庭形态调查之一》、《社会及其母系制调查之二》、《家庭婚姻调查三》;1999年,由拉木〃嘎土萨主编出

6

版《摩梭达巴文化》;1999年,和钟华出版《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及其现代变迁》;2007年5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拉他咪•达石主编的《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上下册,共110万字。

三、地方政府主导的文化宣传保护

2002年,由中共宁蒗县委、宁蒗县政府组织,在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泸沽湖情韵》音乐歌舞专辑;2003年,由中共宁蒗县委、宁蒗县政府组织,在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神秘女儿国》音乐歌舞专辑;2006年由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委宣传部、丽江市政府、丽江市泸沽湖省级旅游管理委员会组织,在中国唱片公司出版《西部女儿》音乐歌舞专辑;2001年,中央电视台第3频道拍摄《最后的赶马人》(上下集);2001年,中央电视台第3频道拍摄《摩梭女人》(上下集);2004年,旅游卫视拍摄《梦幻泸沽湖》。

四、实施“旅文强县”战略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也是我国首次把文化建设提高到这样高的高度。胡锦涛指出,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

7

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宁蒗县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彝族毕摩文化、摩梭母系文化、达巴文化、普米韩规文化、傈僳比扒文化各有特点。有众多的文化人才,已经形成以彝族毕摩、摩梭达巴、普米韩规、傈僳比扒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人才,以“小凉山诗人群”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创作人才,以各民族歌手为代表的音乐舞蹈人才等三支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文化与旅游只有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宁蒗县不仅是文化资源大县,而且是旅游资源大县,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这篇文章,让文化在与旅游业结合中实现效益,让旅游在与文化结合中提高品位。

(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产业为重点,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宁蒗县目前可以谈得上骨干的文化产业几乎为零,泸沽湖文化开发公司和小凉山文化传播公司初具规模,但未能形成具有广泛辐射力、影响力和拉动经济的大项目,而

8

呈现出“小打小闹”趋势。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也是“撒花椒胡”,没有重点也就效果不明显。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宁蒗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壮大企业规模,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宁蒗县目前在建设工业园区,建议可以在旅游景区或民族文化繁荣的地方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基地。比如可以在泸湖湖景区建设影视文化基地,因为泸沽湖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都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可以加强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联姻”。在县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辐射全县、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18篇: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

旅游中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袁崇方

08级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20081640410

摘要:民俗本真就是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民族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与民族本身的本真特征密不可分的。随着旅游业的飞跃发展,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得地区民俗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美国旅游人类学家格雷认为:在旅游经济中,出于赚钱的目的,任何可以合法地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包装,被定价、作为商品提供和出售给游客,文化被当做商品来买卖。舞台化是商品的重要形式之一。

关键词:开发中保护、原始性、追求本真

一、旅游发展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旅游商品化,基于一种现代经济领域发展趋势的潮流之一,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也随之出现,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获得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的出结论。例如我家乡所在地

位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人和来自木里的少数藏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阿夏走婚制)。自开发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包括我们国内的、国外的游客。使得泸沽湖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旅游大量增收,使得湖畔地区的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泸沽湖和永宁地区的收入差距就拉开了。泸沽湖湖畔居民的收入是永宁地区的两倍甚至是三倍(来自宁蒗旅游局统计的的数据)。然而泸沽湖吸引力不仅是那碧波荡漾的泸沽湖湖水,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婚姻制度。【1】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在全人类都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泸沽湖却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夏”婚姻形态。独特就在这里,许多人怀着好奇的欲望来到云南的泸沽湖看看这个特殊的民族的生活和习俗。

然而由于导游及商家的吹捧使得泸沽湖发展前途是令人担忧的。随着导游的大肆肆无忌惮的乱宣传,以及一些商家的利益欲做了夸大其词,以及一些列类的宣传,对泸沽 1

湖地区的民俗保护,以及当地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导游把泸沽湖摩梭走婚制带上了公众舞台,民族文化商品化,舞台化,大肆鼓动游客参与一些不健康的脱离了民族文化的另类活动。这大大的侮辱了摩梭文化,摩梭女性。至今许多人听说我是来自丽江宁蒗的,就问你们的泸沽湖是不是很开放,可以和许多摩梭姑娘睡觉。我听了真的很无言,也很生气。我觉得这是泸沽湖发展旅游的悲哀。导游素质如此的低劣所造成的。有些民族的东西是不因该拿出来放在公众视野中的,民俗它具有神秘性、隐蔽性。我觉得在泸沽湖民俗文化负面传播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当地泸沽湖的摩梭姑娘:杨二车拉姆,因为她走出云南大山后开始大肆鼓吹他们民族的婚姻,如杨二车拉姆写的类似自传的《走回女儿国》一书中就很无知的把摩梭母系氏族阿夏走婚制度赤裸裸的写了出来,销量还很好。她是无知的,虽然她的宣传使跟多的人了解泸沽湖,来泸沽湖旅游,但她没考虑到正是她的大肆鼓吹导致了摩梭走婚制的负面宣传效应。

另一个方面:就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民俗逐渐消失。

旅游业的发展收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具有历史见证背景的古老建筑被拆毁,被大量新兴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还是以我们丽江为列,对于国内人来说,人人都基本上知道彩云之南有个丽江。现在丽江的旅游业发展得很火,就像当年的大理一样,来云南的游客基本上是走:“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条线,而由于丽江的发展是的大理逐步变得像一个“中转站”一样。在大理停留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游客把时间花费在丽江的游览上。丽江如此发展,使得西双版纳与大理都不敌,使得到丽江投资做生意的人很多,外商等等。然而不要光看目前的状况,我们要考虑的长远些。丽江会不会重蹈大理的覆辙呢。【2】许多丽江当地的特色在消失,古香古色的立即爱那个古城逐渐被喧嚣嘈杂所代替,如今你去古城看看,人多如牛毛。酒吧舞厅的喧嚣会使你内心如何静下来休闲。这就是旅游所带来负面的一个方面。纳西文化也逐渐在消逝。丽江本地的纳西居民被边缘化了。另外由于政府鼓民居迁出使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城缺少了民族的文化元素。一个民族除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这是让人一眼就能识别你是哪个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这一切都比较商业化了,在丽江古城里,如今你很少看见丽江本地居民穿着他们本民族的服饰呢,几乎没有了(除个别年纪大的纳西族妇女)年轻人都是休闲或牛仔裤等等,在重大民族节日会穿下。

(一)、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逐渐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生存已处于濒危境地。在许多民族的节日业逐渐消逝,本来是要求宗族的人才可以参加的(例如在【3】宁蒗地区的毕摩祭祀活动,以及泸沽湖和宁蒗拉伯乡的摩梭和普米族的转山活动)但现在由于旅游业发展,宗教,民族宗族节日也成为了商业链上的一个部分;例如在丽江许多老东巴穿着东巴祭祀服饰与游客合影等。现在人人都有了商业意识了,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却缺乏意识。民族文化是旅游业的载体和发展的基础。

(二)﹑游客“落空感”产生,失去二次旅游的可能(回头客减少)。游者外出旅游、到何地旅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了解,了解的途径包括游客自我知识经验的积累、旅游地宣传等等因素。然而这些都不是旅游者亲身感知到的,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片面性,夸大化,从而导致旅游者从先前获得的信息中形成的对东道主社会的“预期感受”与现实旅游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之间出现了一种差距

(三)、民族文化的趋同化,失去地方特色。旅游地的借鉴式发展模式就导致了文化的趋同性。民族旅游及其文化商品的出现,在某中意义上说是检验一个民族自我认同能力的,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认知能力的。当民族对本民族文化达到一定的自觉的时候,就会产生自豪感,但当外来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利益以及为迎合游客旅游需求的时候,东道主社会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人为地加以改造,形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产品千篇1律,再加上现代化国际化标志在里面,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只是一种旅游产品。这时候的旅游产品不再是地方文化的代表,只是一种经济产品,更严重的是产生民族文化的趋同化,失去了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以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为依托开发各种旅游产品(泸沽湖摩梭文化、丽江纳西民族、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形成旅游过程中的商品交换行为。旅游商品化现象是现代旅游业中不可避免的,它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同时,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而言,它又是一种威胁,如何使旅游商品化在民族文化的“生态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的永续增长两者之间得到平衡,是我们研究民族旅游与民族经济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少数民族被三化:【4】王因权:在“三化”上下功夫中讲到:现在旅游景区的民俗文化在经过包装后趋向于“商品化、功利化、虚伪化”。文化本身脱离了它的母体,变成赤裸裸的金钱骨架。因此这样的旅游发展是可悲的。

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应走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旅游作为平台,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只追求商业利润而忽视古老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该做到相互协调,相关促进的。旅游业的发展因为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物质保障,反过来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又能更好持续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后完善。保持和增加更大的景点吸引力。各大旅游景区应将民俗节日文化通过一定形式展示给游客。像如对待泸沽湖的民俗文化,我们应该尊敬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婚姻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正面进行宣传,适当加以引导,应让母系社族社会走婚制度要有正确的看法。应当保存它固有的那种区域性的神秘宗族特性。以及只是在内部宗族流传的隐蔽性。因为这是一方面继续会保持它的吸引力,因为神秘隐蔽才会有吸引力,如果搬上大众舞台,那就失去文化的韵味,失去地区民族所特有的性质。另一方面在于保护民俗文化不被现代文明侵蚀以致消逝殆尽,当旅游过程中过多的度当地民俗注入过多的商业因素和权力因素而被高度组织化,机构化,舞台化后,民俗旅游越来越脱离民俗原生态环境和生存的土壤,民俗生活被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中、人们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放的方式甚至是一系列符号或民族服饰、民族物品、商业化的歌舞表演来展示被扭曲的历史底蕴的民俗文化,深厚的民俗文化演变成了高度商业化下快速复制的伪文化商品。格林伍德说过:“文化商品化只需几分钟,而几百年的历史却毁于一旦。”

三、旅游业发展未来走向

(一)、杜绝纯商品化现象,走文化保护与发展道路。

我认为商品化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它是链接旅游东道主社会与游客的桥梁,不仅传递着旅游地的社会、文化信息,还是社会经济流通的手段。旅游过程中的商品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同时也给地区带来经济利益,我们要是这种文化得以持续下去,就必须走文化销售的道路,杜绝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纯商品化交易。【5】“旅游商品不仅一种旅游证明的纪念品,也是一种对地方文化起到宣传作用的文化标志物。”在出售旅游商品的时候,做好文化包装工作,使每一件商品出售的同时,也让该商品的文化底蕴被游客所知晓。

(二)、加强民族意识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教育。

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是对文化的开发。相对而言,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受到其他较之更为发达地区的影响,而且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地区的开发商及旅游者,这些本土的、原

4始的、族文化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而变得非本土化,造成民族文化的变迁、涵化、时为了迎合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进行文化的再创造,增强民族意识,让人民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是避免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民族意识增强,才会让人们有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要增强民族意识,就必须有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做好旅游宣传,尤其是服务人员,他们的服务过程就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这能体现一个民族地区旅游质量,同时也是文化宣传的一个途径,让旅游者了解本地文化,从而形成旅游中的文化产品销售氛围。

从泸沽湖和丽江古城的例子可以的出:旅游商品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是旅游商品开发的基础,所以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永续发展,归根结底是对地方独特文化的保护。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文化价值的旅游活动及其商品化现象必然带来一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以文化为基点,发展旅游文化商品,走生态文化的道路,同时要增强民族意识,做到民族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普及、教育,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永续发展。

感谢泸沽湖管委会和丽江摩梭传承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对本次实习提供帮助和提供大量的资料,以及丽江假日酒店的提供资金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彬、包磊: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影响研究

【2】杨二车拉姆:《走回女儿国》

【3】杨晓敏:《凉山的呼唤》.民族出版社

【4】王因权:在“三化”上下功夫

【5】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层次、措施

6

第19篇:七夕节的保护与传承

Yibin University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七夕节”为例

二级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兰威

学 号

101403007

年级

10级

指导教师

黄河

职称

副教授

2014 年 4 月 4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 要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随着西方情人节的传入,七夕节就逐渐失去了他原本的意义,变成了“中国情人节”,但是七夕演绎出来的情感应该是“夫妻相爱,家庭和谐”的一副美好愿望,因为在古时候,由于战争导致许多的家庭都离散,因此人们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达人们的愿望。文章介绍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的由来及含义,比较了七夕与西方情人节的不同,了解了七夕的文化内涵,分析了七夕衰退的原因,以及七夕对现代社会的作用,让人们重新认识七夕,从而促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复合”。

关键词:七夕节;情人节;家庭

I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Abstract

Double Seventh Day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has the rich of cultural connotation.Bu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valentine's day, Double Seventh Day has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meaning.It became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But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emotion should be "Husband and wife love each other, harmonious family" a pair of good will.People through such stories to expre the desire of the people because of the war led many families are discrete in ancient times.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July 7th and the Western Valentine's day.And it compared July 7th and the Western Valentine's day, the July 7t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reasons July 7th receion, and July 7th in the modern society to let the people know July 7th and promote China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the modern "composite".

Key words

Double Seventh Day

valentine's day

family

II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 言 ......................................................1

一、七夕节的起源 ...........................................2

二、西方情人节 .............................................2

三、七夕节衰落的原因 .......................................2

(一) 人们对七夕文化内涵的不了解 .............................3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4

1、公历的运用。............................................4

2、在时间段上,西方情人节较七夕节有优势。..................4

(三)商家对七夕节的宣传不足。................................4

(四) 七夕节没有一个具体的物质载体 ...........................4

四、七夕节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4

(一)有利于现代家庭稳定 ......................................4

(二)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5

五、挽救七夕节的措施 ........................................5

(一)给七夕一个正确的定位 ....................................5

(二)新闻媒体对七夕节文化内涵的宣传 ..........................6 (三) 确定一个七夕具体的物质载体 ..............................6

(四)商界对我国七夕节的宣传 ..................................7

(五)认同七夕,参与七夕 ......................................7

III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1、官民合作,积极开发 ......................................7 (1)维护公历和夏历并存。 ................................7

(2) 把七夕节设为法定假日。 ..............................8

2、开展有特色的活动 ........................................8

总结 .......................................................10 谢辞 .......................................................11 参考文献 ...................................................12

IV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前 言

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越来越多的人去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而很少有人庆祝七夕节,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把七夕节成为“中国式的情人节”过七夕居然和过情人节都成为一样了,在七夕这一天,人们也学习西方送巧克力,送玫瑰花给自己的心上人,导致我国的七夕文化不断的衰退。

随着社会的不断经济化,人们的对家庭的观念是越来越淡薄,因此要是我们能够把七夕节定义为家庭日,这是有助于现在家庭的稳定,有有助于七夕文化的不断传播。本文分析了我国七夕衰退的原因以及深度挖掘了七夕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证实七夕节不是中国式的情人节,而是具有中国传统的家庭日。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七夕节又称 “乞巧节”。源于对织女的织布的崇拜,古代女子祈求能够有织女那样的织布技术,还有就是祈求自己美好的婚姻。每一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晚,在当地都要举行七天八夜的七巧活动,女孩子怀着对“巧娘娘”的虔诚心情,抱着热烈的期盼,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因此称为“乞巧节”。然而“乞巧节”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西方“情人节”,大多数人在西方“情人节”这一天买鲜花、巧克力等送给女朋友,但是在“乞巧节”这一天却没有表示,显得很冷清。

一、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是我过传统文化之一,它源于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统爱情传说,七夕节讲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关于这个传说有很多的版本,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送花、送巧克力就在中国广为流传。在这一天整个花点、巧克力还有其他商品是非常的受欢迎,尽管在这一天的价格是平时的10倍,但是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反观中国的情人节,人们表现的兴趣远远不如西方情人节,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

(一)人们对七夕文化内涵的不了解

根据上线两个饼图可以看出,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认为七夕表达的是爱情,他们

百分之六十的人都完全赞同把七夕节做为“中国的情人节”,造成人们这些观点大部分都是因为西方情人节的传入,由于西方情人节的传入导致人们把七夕节也定义为“中国式的情人节”,表现出了人们对七夕文化内涵的不了解。

首先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讲的都是唯美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们之间还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情人节注重的是恋人之间的爱情,他们到最后都没有成为夫妻,而七夕节讲的是牛郎织女夫妻之间的美好生活,他们有着一男一女过着美好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象征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古到今家庭的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很强的,他不同于西方的民主观念,中国人对家庭的观念之所以很强,就要追溯到春秋甚至更远的时代中国宗法制度的建立。宗法制度他是以血缘关系建立的 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有着严格的族规,这种宗法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对于现在都还有一定的影响,他对人们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们也把家看做是一个避风港,当我们在外面受苦受累时,在家里的人就会叫你回家,因为只要你回到家里你就会感受到家的幸福,感受到家里人对你的关心。家庭是一个人落叶归根的地方,不管你年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当你老了你及会回家了。而在西方,他们对于家庭来说他们更重视个人。他们在子女18时就不会再管他们了,他们认为他们的义务就只是养子女到18岁,并且家是他们的私人领域,更享有法律上的保护。在中国遇到大的事情就需要家人一起来讨论,而在西方他们认为这只是他们自己的事。七夕所演绎的是中国人对家的态度。

其次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什么荣华富贵他都享受过,但是他却愿意嫁给一个没有金钱、没有地位的牛郎,这只是因为爱,因为织女深深的爱上了淳朴的牛郎,由于爱他们跨域了所有的障碍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七夕所要传达的爱。

最后,情人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贬义词,是大多数有钱人背着老婆在外面找的女子,人们就把这种女子说成是某人的情人。因此把七夕节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就更加不妥了。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1、公历的运用。

公历原先是西方国家的用的一个时间计算,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逐渐公历就代替了我国的农历。农历是皇帝批准的所以也叫皇历,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下台了,为了与国际接轨,就要与国际用统一的时间方便计算,于是国民政府就提倡公历,农历就成了民间的了。由于公历只有365天和366天两种较农历简单,算法简单,天数基本的固定的,方便人们安排工作时间及休假时间。在中国的农历,是不小的,中国历法是基于各种现象作出的,因为它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是四个季节划分非常有利的,它包含了月亮的阶段,它是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在现在社会大多数的人们都在过着农历的生日,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也是阴历。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简单的公历的运用越来越多了,人们渐渐淡忘了农历的作用。

2、在时间段上,西方情人节较七夕节有优势。

西方情人节是在2月14号,而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大致在这个时间左右,因此在这个时间里,大多数的人们是有时间来过情人节,而且这个时间的天气较好,适合人们出去游玩,而七夕节一般在8月份左右,在这个时间段没有什么大的节日,而且七夕节在夏天,天气很热,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出去玩耍。

(三)商家对七夕节的宣传不足。

自从我国的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被国家规定为法定节日之后,商家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但是就七夕节而言,企业的关注程度比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因为在这一天搞活动不能给商家带来丰厚的利益。天的农历七月的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家是一个单位体,同时它也是人类感情的纽带,包含着亲情和爱情,这两种感情是不能分开的,缺了其中一种就不能称之为家,夫妻之间感情是否好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在当今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社会中,有利于家庭稳定的七夕文化就显的很重要了。织女冒着违反天条的罪名,嫁给了牛郎,在这之中织女作出很大的牺牲,他放弃了天上的荣华富贵,放弃了他尊贵仙女的身份嫁给牛郎,为牛郎做饭洗衣。当然牛郎也没有辜负织女的爱,当他们面临困难时,牛郎也作出了很多的努力,最后感动了王母,让他们一年见一次面,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家庭遇到困难时是需要夫妻共同面对,才能共度难关,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话叫“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即使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并且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他们都很珍惜,他们不会因为一年间见一次面而放弃他们的婚姻,体现出了牛郎和织女之间那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向人们展示了爱情是不分门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小人”,是成人的一种仪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有时被称为“新牛生日”,这一天采摘野花在七月在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不管是什么文化需要传播都需要物质载体,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当然七夕就可以用黄牛作为物质载体。黄牛本身代表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精神,很符合当今社会浮躁的节奏,让人放慢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牛郎织女家中,黄牛是他们维持生活的唯一工具,当他们快要妻离子散的时候,是黄牛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们一家人的团圆,让他们在每年都能够相聚。并且根据我的调查,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认为黄牛能够代表七夕的文化,所以把黄牛作为七夕的物质载体最合适了。

(四)商界对我国七夕节的宣传

在七夕这一天也是商家促销的一个好时机,在这一天商家可以开发一系列不同样子黄牛的形态。可以把黄牛做成一件装饰品,也可以做成吃的。为什么我们要在七夕这一天也像西方一样送巧克力呢?我们有着自己的特色,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送黄牛就是七夕的一个文化体现,它象征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在情人节人们送巧克力,代表追求爱情,在七夕节就送黄牛,可以表达人们对家庭美好的祝愿,可以打着这样的文化载体来销售黄牛。虽然有很多的人承认黄牛能够代表七夕的文化,但是有百分之五十的人不太愿意在七夕当天把黄牛作为礼品送人,因此就需要商家做好关于黄牛的内涵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做出宣传,作出一些能够黄牛来吸引客人的商品,要让人们重新来认识七夕。其次对于一些珠宝店,可以把他们做成黄牛的形状来销售,并且在那一天有所打折,这样可以很好的给商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五)认同七夕,参与七夕

让人们了解七夕的文化内涵是很容易的,通过一定的宣传就能够做到,但是要让他们从心里认同它并且能够参与其中,这才是最困难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使人们从心里上来接受七夕呢?

1、官民合作,积极开发

首先想要发展一个节日就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帮助,从如今社会来看,许多的文化节都是由政府主导的,由民间组织来开发,然后人们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府和群众。由于七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保护我们七夕,政府应该从一下几点做起。

(1)维护公历和夏历并存。

在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就主张使有公历,公历的使用使我国的传统节日遭受到了很大冲击,夏历是我国的文化成果,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至于政府要怎样维护我国的夏历:首先,在挂历中,政府应该倡导要用要用明显的标志来写挂历,而不是夏历在挂历中总是显得很小,让人们没那么注意,让人们很清楚的看见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次,在工作中,文件上也应该把夏历也写在上面,还有就是报纸、新闻等都应该公历和夏历并用,而不要总是公历。这样就有利于人们对夏历的重视,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风靡之时,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我们也能利于不败之地。

(2)把七夕节设为法定假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和端午节、中秋节等被国务院列入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由于七夕的起源地不明确,因此很多地方都在说自己的地方是七夕的起源地,从而开展一些列活动,就比如说在河南省鲁山县就有牛郎洞和织女洞。鲁山县已被中国民俗协会命名为“牛郎织女发源地民俗之乡”的称号。谁也不能充分的证明七夕节的发源地,七夕本身就没有确切的发源地,那些都只是后人为了发展经济加上去的而已,而我认为七夕是我们全中国的七夕,而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地方,如果我们给七夕确立一个起源地,那么七夕节就有很多的限制,如果七夕没有起源地,那么每一个地方还是能够过七夕,通过活动来感受七夕文化。那么开展一个既有特色又体现七夕文化内涵的活动就迫不及待。

首先,我们可以策划一个传统手工大赛,活动的目的就是展现中国过去的文化传统,体现七夕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把范围广泛一点,不限制在针线上,只要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就行,不限男女。活动的需要宣传的,可以在网上或电视上宣传活动内容,在网站设立报名地点,还可以电话报名,在具体的地方设立报名地点。活动地点要设置在广场,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见比赛的过程,了解我国传统的手工品。

其次,开设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因为七夕注重的是家庭的幸福,所以我们要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在这一天我们组织一个大型的狂欢活动。活动如下:

活动时间我们可以安排在七夕当天下午2点钟开始,地点安排在一个较大型的广场,参赛人数根据你这个广场来确定,在广场的周围我们可以放置许多关于七夕文化内涵的宣传,举办人员要穿着牛郎织女的服装来迎接我们的参赛人员,要让人们充分了解七夕的文化内涵。在活动之前我们就要邀请一些群众演绎出七夕的故事,以及在古代人们在七夕这一天是乞巧、祭拜等一些活动。最后我们邀请大家做一个游戏。我们分三个入口,一个男士入口,一个女士入口,还有一个小孩的入口,给每人发一个面具,和简单的牛郎织女服装,等到参赛人来齐了之后,我们就打开所有的们让参赛者出来,看谁能在最快的时间找到自己的家人,前三名将有丰厚的奖品,当然参与的家庭都将获得黄牛形状的糕点一份一份。这样即让人们了解了七夕文化内涵,也同时宣传了巧果,让人们以后在七夕节这一天想到的不是巧克力而是黄牛。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耕社会的不断消失,以农耕为社会背景的七夕节也在不断的衰退,现在城市的不断的发展,七夕节失去了他的物质载体。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人们对七夕节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并且如今西方情人节的传入,也对七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当今社会中,七夕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来自社会各个地方的支持。政府要支持七夕文化的宣传,商界也要不断的挖掘七夕内涵,从而创造更多的适应社会的活动,还要加强对人们的民俗文化教育,让民众都接受七夕的内涵。在当今忙忙碌碌的社会中,不论男女都忙着自己的事业,人们就忽视了家庭,因此家庭的矛盾就越来越多,而七夕节讲的是牛郎织女忠贞的爱情故事和美好的家庭,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社会中,七夕节的弘扬也变得迫不可及。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谢辞

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终于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我认为黄老师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而且对我们的论文也要求非常的严格,还记得去年交初稿的时候,那满篇的红色颜色的批注,最开始让我一愣,但是我还是一点一点的修改,当我修改了几次,黄老师总说我写的论文不行,文章里全部都是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我确实也不知道我自己想表达什么了,可能黄老师也感觉到了我没有搞清楚我自己到底想写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是什么,黄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了很久,让我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之后我又查了许多的资料,终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这次我以为我能够过关,但是我错了,黄老师说我的文章不够深入,之后黄老师又给提出了许多的建议,真的感觉黄老师的知识面好宽广哦,顿时我就觉得我自己的文章好肤浅,没有一点的说服力,真心感谢黄老师对我的指导,还有一点就是我知道黄老师平时都很忙,但是每次我改好发过去时候,黄老师都是很快就给我批示了,也让我能够及时的改正。

在这一年里,我学会了很多知识,经过这次我才知道原来想写一点自己的东西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首先就是要查阅大量的知识,然后通过你的观察和学习的知识来提出你的观点,这就需要平时的大量阅读,在我写的过程中,黄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议,让我的文章提高了他的价值。

黄老师,在这一年里我真心感谢你对我论文的指导,你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谢谢。

宜宾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宋岩.西方情人节与我国传统七夕节的比较研究[N].琼州学院学报.2009.12 [2].赵佳.七夕,挖掘更多商机[N].洛阳日报.2012.8.24 [3].李静.“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M].新华网。2012.8.23 [4].熊慧.母语负迁移与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3 [5].陶立璠.由七夕谈传统节日的衰落与保护[N].央视国际.2003 .8.02 [6].郑婷婷.七夕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8 [7].王天鹏.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N].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10 [8].魏爱云.传统文化的使命[J].人民论坛.2005.5.4 [9].赵逵夫.从广东七夕节的传播源流看其文化特征[J].文化遗产.2011.3 [10].张勃.以重构求生存-- 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 2004.3 [11].王菊娥.从-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透析“七夕节”的生存困境与出路[J].唐都学刊.2009.5 [12].成立军,马玲玲.从维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看情人节与七夕节[J].科学时代.2007.1 [13].李长茂.论七夕节产生和流行的动因[J].文史.2012.5 [14].韩雷.七夕-浪漫复制与婚姻短路[J].阑州学刊.2011.8 [15].吴文亮.浅析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N].思考与言说.2008.12 [16].宋岩.西方情人节与我国传统七夕节的比较研究[N].琼州学院学报.2009.12 [17].张美琴.中国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之浅析[J].语文学刊.2012.8 [18].马力.中西“情人节”之探源和比较[J].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8.6 [19].李震华.七夕乞巧节的现代文化内涵探析——以广州市黄埔区乞巧节为例[N].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20].温长路.中国传统节俗与健康系列讲座(十六)——七夕节节俗与健康[N].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 [21].张勃.从传统到当下_试论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N].民俗研究.2005.1 [22].邱琦.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J].中华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23].韩娜.初探乞巧民俗事象的发展演变及其存在意义[J].科学之友.2008.10 [24].李霞.七夕节的民俗文化功能[J].学术探讨.2010.5 [25].张静伟,尚论聪.中国文化遗产集成[M].外文出版社2010.7

第20篇: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11月28日上午,由阜阳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和县王成杰名师工作室协办,太和一小承办的“阜阳市小学国学教育教研活动之磨课活动”拉开了帷幕。太和一小的付丽老师和阜阳市北城小学的叶慧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国学公益课。

两位老师以生动的语言,配合精美的课件,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授了《论语》、《道德经》节选。付丽老师开课伊始,带领孩子们学习古代拜师礼仪。

然后选用三则《论语》,运用三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及蕴涵的道理。叶慧老师讲授的《道德经》,渗透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守静处事,清静自行,消除贪念,知足常乐。

两节课的课堂形式活泼新颖,孩子们表现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

接着,参与听课的老师围绕着这两节课展开了观课、议课活动,两位老师先和大家交流了备课设想。然后,听课老师针对这两节课分组研讨。他们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老师们纷纷表示,开设这样的课程,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他们对国学的兴趣。

最后,阜阳市教研室周主任对这次观摩活动作了总结: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让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弘扬国学,以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使之熠熠发光!

(太和一小

李英颖)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doc》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