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之《文明与野蛮》

2020-03-03 01:16: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书评之《文明与野蛮》

《文明与野蛮》这本书是由罗伯特·路威著,吕叔湘翻译的。罗伯特·路威(1883-1957),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曾对北美平原的印第安人做过广泛研究。他对克劳族印第安人的研究堪称典范,著有《克劳族印第安人》一书,还曾汇编了三册克劳语教科书。路威其它的重要著作有:《文化与民族学》、《初民社会》、《初民宗教》、《国家之起源》、《文明与野蛮》、《社会组织》等。

《文明与野蛮》这本书对人类文明文化史的描绘和阐述可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吕叔湘先生之称为“外行内行都能欣赏的科普读物”。它从人最日常的吃饭穿衣说到弹琴写字,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可谓上下古今,无一不谈,又无谈不妙。但本书带给人的不只是有趣而已,读者还能由此认识到“所谓文明人有时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有时候倒很文明,认识到文明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的宝贵遗产里搀杂了许多渣滓,要时时提高警惕。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要追究明白某种思想或风俗是天性呢还是习惯,只有一个办法,经验;所谓经验,并不单单指我们一成一洲或一国家的经验 ,也不单是整个西方文明里的经验,要行遍天下,到处考察过了,这才当得经验二字。我个人也是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的,我们用筷子吃饭和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瞳孔会放大。用筷子吃饭是一

种经验的传递;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瞳孔放大是一种心理反应的天性。然而,用筷子吃饭放在西方是行不通的,可见,经验也是有地域差异的;西方人,几乎全球正常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瞳孔都会放大,这就是人的天性。

人们的习惯、习俗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没有什么别的理由,只因为我们生活在若干社会群体里面,所以就有各式各样的经验,才会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种类,文化多元化才会形成。把一个西方人放到中国,让他生长在中国,他一样会用筷子吃饭,一样不会习惯吃带着鲜血的牛肉。跟伙伴学,是人类的天性;就算是最最高等的猿类,也没有这样的本领。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观点,跟伙伴学,是人类的天性。黑猩猩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但是,他不能把这样的经验交给子孙后代,不能把这样的“技术”传给他的“邻居们”,所以黑猩猩至今也没能走上文化或者文明之路。人说猢狲是最会模仿的,其实不然,他们才不会管它的“主意”、“发明”是否传世。猢狲之所以为猢狲,所以老在文化的边界上徘徊而永远走不进去,就是这个原因。然而人类,是非常注意向周边的人学习经验的,我们学习前人种田的经验、与人相处的经验,学习治国的经验。还有读史使人明智的名言。为什么人如此在乎向前人学习经验?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提高行动效率,这就是他的诱惑所在。学习经验对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史很有帮助的,但是它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又是有阻碍的,限制我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经验对于我们来说,真不呢不过说完全是

好还是坏。

书中有谈到,文化是怎样开始的?绝不会发轫于一个天才的灵感。文化,是以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系统作为载体的人类精神。人类创造了文化,不同地域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形成了文化间的差异,文化纷繁复杂。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复杂的结构。可能过去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不同地域间的交往会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甚至是在想相互间的正常认识都是相当的困难。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似乎让情况变得更加的复杂,更难以让人明白其中的关系。首先表现明显的就是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同化,很难说这是好还是坏,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民主、人性化的思想都是好的,有利于我们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民生活的有尊严,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其中有一些思想,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的,容易引起国民思想的混乱,比如有的人接受西方的性欲至上的观点,有的又比较传统,就容易引起社会思想的混乱,就形成判断是非的道德观存在着严重的差异,现在似乎看不出它的危害,时间长了,其实很不利于形成全社会人民共同信仰或者说是认同的道德观,引起社会思想的混乱。中东地区,会为了不同的宗教信仰而长年战争,这些说到底也是不同的文化不能共存,相互不能接受对方,这也是文化的复杂所在的原因之一了。现在国际社会倡导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文化观念,我也真的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像这样的方向快速进步。或许是我过于悲观,我觉得这样的局面似乎不会出现,最后的局面不是同化别人就是被人同化。

似乎有关文化的东西说得太多了,自己又好像只了解个皮毛,不

好意思接着写了。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初民想尽种种方法去打死一只熊或鲸鱼,然后很有礼貌似的向它赔罪。他在尸体旁边絮絮不休,求告那熊或鲸鱼的灵魂去告诉它的同类,说它在此颇受优待,庶几它们闻声而集,都来供他屠杀。”想要告诉我么什么呢?有些自认为是文明的人类,做着似乎很有礼貌的事情,看着挺文明的,其实都是表面现象,想要用这样的表像来掩盖罪恶的事实是行不通的。什么是真正的文明,什么又才叫野蛮呢?文明和野蛮是相对的,只要不侵占、剥夺别人的生存空间和权益都可以叫做文明吧,我想。反之,则是野蛮。还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礼貌不叫文明。抬手一耳光后再说对不起不叫文明,那是野蛮。也就是说,标榜的文明其实可能是真的野蛮。他认定人兽出于一源,比达尔文还要厉害。

书中有一章是讲服饰的,看了之后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有一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认为衣服的发明可以看作是为利用而创造的,如果说是为遮羞而创造,那应该是后人强加的想法。衣服,可能是因被利用而创造,更可能的是因为美观而被创造。因为在大约距今两万年前的人们,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钻孔、抛光技术,做一些项链之类的装饰品,正式因为对美的欣赏。我相信,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对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否定这样的“野蛮”时代是存在着对美的追求的,所以服饰的产生最可能的原因是对美的欣赏,最不可能的原因就是用来遮羞的。为什么说不是用来遮羞的呢?想想西方的著名雕塑大家就会明白了,人类是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殖器

官是丑陋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欧洲男性的愚蠢,亦复旗鼓相当,他们有他们的假发,在剧烈运动的时候,假发当然不很牢稳,所以网球之类的运动便不复得上流人的青眼。假发初起是阔人的标记,英国有一个时期据说要叫当大夫的不戴假发比叫他不收诊金还要难些。”这也算是一定时期,特定空间里的时尚和流行吧。不太同意作者的观点,时尚而已嘛,怎么能说是愚蠢呢?要说他们是假装文明,我还能勉强同意。如果说一定把一种流行偏激的看做是愚蠢啊,不可理喻啊什么的,那么评价这本身也是不够客观的,不够尊重人的选择的。就像在90后世界里流行的非主流一样,不懂得欣赏的,也不要给予批评,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审美。我自己是不喜欢的,但是,不批评,就当是别样的风景线吧。但是,也仅仅是这样的盲从,可以称作愚蠢。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还是挺多的,似乎也尝试着思考了一些问题,这样的游戏也是挺有趣的。文明或是野蛮,不能靠自己去贴标签,要放在我们大家的眼前,由事实来评说。

这本书也是值得大家去读的,文字、内容是很生活化的,也很有画面感,读来不会觉得枯燥。

10级历史教育:何静

2011/11/9

“文明与野蛮”话题作文

野蛮其身体 文明其精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书评

文明的野蛮——谈利比亚战争

独裁与野蛮的古罗马——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四)

书评—读后感之《檀香刑》

野蛮生长读后感

《野蛮大妈》读书笔记

《野蛮生长》读后感

野蛮生长—读后感

《书评之《文明与野蛮》.doc》
书评之《文明与野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