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辅和李中堂

2020-03-03 14:00: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首辅与中堂

去年把熊召政的四卷本《张居正》看过之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但苦于读研伊始,需要把大量精力放在这该死的法律上来,也就失了那份冲动。一晃又是半年过去了,难得这清净的时候,又把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关于张居正的部分读了一遍,顺便把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也一并读了,竟燃起了自己的写作欲望。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当政的前70年和他当政之后的60年,明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就是两个字“混乱”。只有在张居正执政的这十年比较清明、安定。但是,对张居正这个人的评价在历史上是毁誉各半的。赞美他的人把他比作周代的周公,说他是圣人;骂他的人把他比作是朱温、王莽,说他是禽兽。。《明史》盛赞张居正“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清代人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梁启超先生三百年明王朝独服张居正。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

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

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

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

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明清两代,治世之能臣很多,仅著名的晚清四大名臣就值得

大书特书。但笔者唯独对明之张居正,清之李鸿章抱有极大兴趣。

同样是中兴之臣、同样毁誉参半、同样挽王朝危难于既倒。唯独

不同的是居正的结局比中堂悲催得多,一生呕心沥血延缓的政权

却用最无情的手段将自己毁灭,这是居正生前没有想到的。而中

堂却在卖国贼、汉奸的骂声中度过自己的晚年,但他为之奉献一

辈子的满清王朝却在他死后给予了一个汉人能够得到的最高荣

誉,也算是完满了。张居正和李鸿章都是在时势造英雄的时代背

景下崛起的,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具有中国封建特色的官场政

治,更有在坚持这种特色政治下的对国家社稷的改革坚持,他们

不仅仅是为了当官而当官,他们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具有真正的

政治理想。不幸的是,二者都不可避免的触碰到了这种特色政治

的根本——体制问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中提到: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

字一笔抹杀。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

解”。笔者深为赞同此说法,因此这里用具有中国封建特色的政

治来指代古代政治传统。中国的政治家与西方的政治家面临的困

难有所不同,中国的政治家除了要积极贯彻自己的施政理念外,

更不能忽视为官之道,尤其是处理与不同人物和利益集团之间的

关系更是能否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明太祖洪武十三

年,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朱元璋以此为契机废宰相,这是中国古

代政治一大重要变革,后机构演变为内阁,内阁首辅逐渐扮演了

类似宰相的角色。但由于明代机构设臵的一些缺陷,宦官乱政的

现象较前代更为明显,盖因司礼监的特殊作用,内阁首辅必须妥

善处理好于掌印太监等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协调组织工作。张居

正之于李鸿章,除了要和皇帝搞好关系之外,更要和掌印太监冯

保搞好关系,而李中堂在上层政治上倒不必面临此雷同的问题。

二人虽然都是权倾天下之人,但在鼎盛时期,当万历还较小、一

切都需要张先生的时候,整个国家,整个朝政都是居正一人说了

算,改革纵然会遇到阻力,但只要他执意推行,亦可得以实施。

相较之下,中堂大人却受到很多的掣肘,自己一手创办的北洋水

师却因为腐败的朝政导致很多想法不能付诸实践,很多时候自己

的话说了并不算数,李鸿章难做得太多太多。

宦海沉浮一世,诸多得失,无论是张居正还是李鸿章,他

们都是被时代卷进了历史潮流的人。改革改革,一旦要改革,必

然要剥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你当权时革了他们的命,他们寻

得了机会便是要革你和你后代的命,尤其是这种改革触及到一定

底线的时候。而居正之伟大之处在于:以他的政治智慧并非不知

道自己的做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他是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

无畏气概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哪怕身败名裂。张居正是一个职

业政治家,他有着极高的政治天赋,隆庆二年的《陈六事疏》、

三年的《请饬学政疏》都是比较经典的直陈时弊的奏疏。制定改

革的方案不难,关键是这个方案怎么去实施,因为天地有变数。

像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你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可以

死掉,你就不要国家苍生了吗?君子讲气节,你耻与小人为伍,

你把苍生丢哪儿去了?当政治家和当好人、当清流是不一样的。

所以,张居正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这个国家富国强兵的

理想能够实现,他躺在地上,谁在他身上拉屎拉尿、踩他、弄他

都无所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在中国传统政治的环境之下,

能够有这种气魄的确实不多了。当然,张居正并非完人,他有自

身的缺陷,所谓人无完人,他的缺点并不足以否定他的功绩,尤

其是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下。

李中堂与张首辅的情况略有不同,中堂大人的时代是西方世

界科学技术全面领先中国的时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内要

变革图强,外要抵御外侮。张之洞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事实上是两种文明的激烈交锋,李鸿章之理想除了维护没落的清

王朝统治之外,更在于振兴我四万万华夏同胞之民族富强。中堂

之悲剧正在于梁启超所说:“我悲中堂之遇”。 梁启超写《李鸿

章传》,大抵是客观的,他自己曾说过一句话,倘若李鸿章地下

有知,“当可宽慰 ”。不过,梁启超替李鸿章树碑立传,并非仅

仅希望李鸿章九泉之下得到宽慰。在《李鸿章传》的结论中,梁

启超说“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将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

后之君子,何以待之?”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

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

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

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中堂之艰难

尽显露与此。

中国之古代史,政治史是一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史之政治人

物乃是活的政治体现。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读书人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更使得知识分子有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光宗

耀祖的欲望。在这样一个官的国度,当官的多,当大官的多。但

当官后真正做事的少,为国家社稷着想做事的就更稀少了。古往

今来莫不如此,历史的潜规则换了个外套仍然存在于当世,居正

与中堂之境遇,换做今日又何尝不是一种哪怕前面是地雷阵、或

者是万丈深渊,也在所不辞的气概?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总有

惊人的相似,但在体制的束缚下,人终究会败给规则,人制定了

规则却最终被规则所奴役。正如笔者看到的笑话:楼主说:“反

腐反腐,竟有那么的艰难么?楼下一人回帖:“你试着亲自割一

下自己的JJ看”……

在中国,真正的政治人物必须即是政治家又是政客,政客的

身份是为政治家的身份打基础,倘若要有所作为,则首先必须成

为政客。不过一旦做了政客,自己的修身信仰也就不复存在了。

吴思提到新官堕落定律:“所谓堕落,当然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

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

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第一

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和人间大学的教育。

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

子男盗女娼。”满口仁义道德并不可怕,怕的就只剩下男盗女娼。

表面话要说、实际活也要做,要说表面话才能做实际活。我们的

政治家们总是要比西方的政治家辛苦得多啊。毕竟我们是一份精

力做两样事,甚至是多样事。

张江陵与李合肥之幸是时代之幸,二人之不幸亦是时代之悲

剧。毕竟在中国,客观准确评价一个人实在是太难。笔者一介布

衣读张居正与李鸿章,并不是要读出个宰辅中堂,也不是要读出

个光宗耀祖。读的是个对历史的明白,读的是个以古鉴今。纸上

谈兵容易,实践行动困难,当你了解了某些变革如同割自己的小

弟弟一样困难,那就不用去瞎操这些操蛋的心了……王聪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东莞市中堂镇

李 张 陈 赵

中堂镇老年人感受

张娅培优辅差计划

培优辅差计划总结和记录张秀洲

澳大利亚维州首张罚单赦免申请书

学习李振华张珊珊

中堂小学骨干教师认定制度

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

感恩发言稿(施中堂助学金)

《张首辅和李中堂.doc》
张首辅和李中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