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实习报告

2020-03-01 17:43: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认识实习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此同时,贫困悬殊也越来越厉害。然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老话题再次得到我们的注意,大一的第一个暑假,我有幸来到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中学的留守儿童一起生活学习,通过这一个月的实地观察与交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里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实习单位: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中学

认识实习时间:2011年7月14-2011年8月13日

认识实习任务:通过与该校的留守儿童相处与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一)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生活现状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爷爷奶奶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五分之四的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小部分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生活条件基本上都属于中下水平。这种普通的生活条件在留守儿童身上是常见的。

2.学习态度

实习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五分之一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并且,他们都有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学习习惯差,作业也不能及时的完成。大部分的孩子在没有大人的监督下,他们根本就不会想到学习,只顾着玩耍。这样的学习态度真的是宁人担忧啊!

3.学习目的

实习结果表明,大部分孩子被送来上学只是为了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且这部分孩子在学校表现也欠佳。随着对新事物的吸收,他们

对于中学毕业后的打算,一半的学生选择继续进修,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就业,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好现象,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自身素质。更有益于青年人改变自己的现状。

在几年前,一般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中学生有继续学习深造的人数远远多于在家务农的人数。现在,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新知识、观念的吸收,农村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龄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在以前,大多数的农村孩子都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没有几个能改善当前自己的生活质量。渐渐的,随着求知欲望的增强,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

要求不一。尽管网络信息非常发达了,但是在农村中,很多孩子还不知道使用电脑,更不会拥有自己的电脑。中学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这样才能缩短他们与城市孩子的差异。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 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 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

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总而言之,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缺乏父母的即时关爱,又有隔代教育,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四) 解决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对策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1、孩子自身方面。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改变自身不良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多与家长、老师沟通。即时反应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校要好好学习,积极向上。

2、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

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即时跟子女取得联系,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3、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制度化的家访,把孩子的情况即时的反应给家长,让他们知道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应该对学习成绩不还得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社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要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虽然是件简单的实习活动,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也是需要技巧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习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更好的体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同时也希望多次参加这样的认识实习活动。

留守儿童实习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实习报告.doc》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