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2020-03-02 12:49: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作者及作品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短篇小说先驱,被誉为世界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于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年幼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病故,之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坡收养;爱.伦坡在养父母那得到过家庭温暖却最后被养父逐出家门;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弗吉尼亚大学退学;虽然是个天才作家,但以写作为生的他一生穷困潦倒。他的死因就如同其小说一样是个谜,人们对于他的死因也有各种猜测。 他的短篇小说对现代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作家柯南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及今天广为流传的各种推理小说都深受其影响。

爱.伦坡主要作品有诗歌《乌鸦》《至海伦》等。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其中主要作品有《莫格街凶杀案》《红死病的化妆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等。他的小说风格怪异离奇,充满恐怖气氛。除短篇小说外,文学评论在他的创作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的论文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的论文等作品至今被视为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他的三部作品以及其特殊角度对小说和诗歌进行分析。《乌鸦》《厄舍古屋的倒塌》《椭圆形画像》

《乌鸦》

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

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下面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

《乌鸦》是爱伦·坡1844年创作的。其叙述的是一位经受失亲之痛的男子在孤苦无奈,心灰意冷的深夜与一只乌鸦邂逅并叙述的故事。基调凄怆疑惧,源于不可逆转的绝望,随着乌鸦一声声“永不复生”而加深,直至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终行。然而,各种悲情基调的渲染更是凸显其哥特式的文学风格。

哥特式文学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家族诅咒等。 1.内容

1.1哥特式的场景

首先是诗歌所使用的哥特式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凄清的氛围。诗歌在开篇就给人一种压抑,凄悲的感觉。阴森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神秘而忧郁的男子,不祥的乌鸦„„在阴郁而寒冷的午夜,周围的一切均可谓万籁俱寂,而屋内的狭小空间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忽明忽暗,突然一阵短暂的敲门声在他房门上叩响,但当他打开房门查看时,却只有无情的黑夜与肆虐的狂风。然而,当他回到屋内,之前的敲门声却再次响起,乌鸦在这时飞入他的房间,并栖息于他房门之上。

但为何选择午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午夜意味着恐怖与神秘,各种幽灵与魔鬼总在此时出没。这种令人发怵的氛围,为乌鸦的出场奠定了基调。诗人将故事设置在一所幽僻而狭小的屋子里也是别有一番用心。首先,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对构建孤僻而隔世的哥特式恐怖气氛有着绝对的帮辅作用。第二,小屋正是两位情侣的爱巢,这个屋子依旧如此,然而曾经的欢笑却随着女主人的香消玉殒而一去不返。男子守着物是人非的屋子,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悲伤。如此设置场景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使读者对男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2哥特式的问答

其次是诗中哥特式的问答,更是给男主人公给读者增添了无尽的苦闷与绝望。乌鸦用“永不复生”回答了男子所提的所有问题,在每次提出问题而都得到相同答案之后,男子意识到乌鸦给的回答将永远是消极的“永不复生”,但他却反复地提着问题,幻想着能得到让人满意的答案。早已注定的否定答案使男子遭受到的折磨愈加严酷。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爱伦坡将其强烈程度由弱到强进行了精心地设计。使得读者越读就越能感受到气氛的恐怖,与此同时,这些问题还带领着读者去解读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哥特式文字的魅力在愈来愈深的恐惧感中慢慢绽放。 2.文体

写作文体方面诗人更是用了一系列的象征手法与特殊的韵律为文章加分不少。

2.1象征手法

为创造神秘而恐怖的氛围,爱伦坡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夜半的敲门声象征着鬼魂或者超自然能力。根据古老的传说,只有鬼魂或神秘力量才会在可怕的半夜敲响人们的门。当诗中的男子开启房门,除了无垠的黑夜就别无他物。当他在黑夜中呼喊已逝爱人的名字时,黑夜以回声的方式呼应着他的呼唤。黑夜不仅仅代表男子内心的惊恐,更象征着他对深爱之人不可复回的深深绝望。门,既是荒野与室内文明的边界,亦是非理性与理性的分界。雅典娜神像代表着智慧与理性,而象征着死亡,鬼魂,噩梦,魔鬼,黑暗与孤寂的乌鸦却始终栖息在神像之上。乌鸦的统治势力随着男子的提问逐渐扩张,直至它的阴影笼罩了所有其它象征。

2.2韵律与节奏 “奇特的韵律与节奏使《乌鸦》成为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韵律与节奏作为该诗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为其成功构筑了哥特式的恐怖基调。

尾韵在诗歌《乌鸦》中可谓通篇可见。在诗中:lore, door, more, Lenore, nevermore„等词汇都讲述着同样悲凉的主题,其中尤以“nevermore”作为全诗的诗眼,将整个基调引入阴郁之中。 “nevermore”仿若丧钟一般将男子推入苦闷的深潭,同时预示着死亡的不可规避性。

而节奏也在本诗的音乐感与恐怖氛围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诗歌的节奏即诗歌的抑扬顿挫与舒缓疾促,是诗人根据诗的内容对语言进行精心安排而成,可加强整首诗的音乐感。

英语诗中主要有四种节奏,即长短格,抑扬格,扬抑格与抑抑扬格。本诗所用的最主要节奏方式为扬抑格,即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重,后者为轻。 采用扬抑格为全诗带来了相对的稳定感,这与诗中对恐怖词汇的连续使用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与加强了紧张而惊恐的基调。

扬抑格仿佛人的呼吸,让整首诗富有动感与音乐感。使用扬抑格也正符合男子逐渐变化的心理状态,即从最初的镇静到后来的恍如梦境一般的状态。忽强忽弱的节奏被系统而有序地运用,读者亦见证了主人翁的内心情绪慢慢升上幻想的巅峰,继而跌入幻灭而悲痛的谷底。随着节奏的变化,读者可看到男子从幻想到悲痛最后到绝望的过程。

哥特式文学有许多无法被其他文学流派所取代的显著特点,是向读者呈现主人翁内心悲痛与忧思的最好方式,且哥特式风格能更好地在对夜晚与周遭环境的刻画中融入恐怖的元素。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爱伦坡很好地对主人翁发狂的内心状态进行了惟妙惟肖地塑造。

《厄舍古屋的倒塌》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理论的集中体现,他用细腻的笔触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为了达到恐怖效果他在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别具匠心,使小说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为其要达到的特定效果服务。 1.句法文体方面

1.1词汇方面

为了渲染恐怖、压抑的气氛,小说从开始就大量使用具有忧郁、压抑性的词语。在小开头的第一句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 dark, and soundle day in the autumn of the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ively low in the heavens, I had been paing alone, on horseback, through a singularly dreary tract of country; 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 within view of the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中总共有六十个单词,但表示压抑的词语就有十个多。这从开头就营造了沉闷、抑郁的气氛,让读者从一开始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但作者并没有到此为止,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更是大量使用消极、抑郁性的词语, 把读者一步步地带入那个古老、沉闷、恐怖的小说世界之中。

1.2 句子层面

综观整篇小说就会发现, 作者倾向于使用语法关系错综复杂的长句。这从侧面传达了主人公纠结的心情和神经过敏却又无法自拔的精神状态。下面这个句子由103个单词组成, 远远超出了一般英语句子的长度。He was enchained by certain superstitious impreions in regard to the dwelling which he tenanted, and whence, for many year s, he had never ventured forth- in regard to an influence whose supposititious force was conveyed in terms too shadowy here to be re - stated – an influence which some peculiarities in the mere form and substance of his family mansion, had, by dint of long sufferance, he said, obtained over his spirit -an effect which the physique of the grey walls and turrets, and of the dim tarn into which t hey all looked down, had, at length, brought about upon the morale of his existence.它盘根错节, 句中有句, 冗长复杂。读起来让人觉得漫无尽头,理不清头绪, 甚至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这恰恰反映了主人公那种被那象绳索一样的迷信感觉所困扰、束缚, 却又无法摆脱, 以至于感到压抑、难挨的精神状态。虽然在小说中作者大量运用长句来表达复杂的内容和纠结的情感, 但作者并没有放弃短句的使用。短句结构简单, 语法关系明确, 明白易懂, 能产生干脆利落的表达效果。

2.主人公罗得瑞克的病态自恋人格分析

自小说问世以来,主人公罗得瑞克与其妹妹玛德琳的关系,以及他将妹妹过早关入棺柩的动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罗得瑞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罗得瑞克对玛德琳的爱实质上是一种自恋行为,正是这种过度畸形的爱才导致了哥哥将妹妹活埋以及兄妹俩乃至整个厄舍家族的毁灭。 2.1 罗德瑞克性格的扭曲

罗德瑞克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生活在恐怖、与世隔绝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逐步侵蚀并扭曲着他的心灵,使他逐渐成为环境的牺牲品。“他那颗仿佛与生俱来就永不停息地散发着忧郁的心把整个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变得一片阴暗。”并且他对朋友说:“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作者还提到,“他谈到他的疾病,是天生的,一种精神方面的病,他的症状是,患者被一些不可名状的感觉所控制。他只能吃最最无味的食物,只能穿特定质地的衣服,他受不了任何鲜花的香味,也见不得一点光亮,除了特定的几种声音和弦乐外,别的任何声音都会刺激得他恐惧不已。”“我”通过罗德瑞克断断续续的含糊暗示,又了解到他精神方面的一些其他特点,罗德瑞克说对自己所住的古厦有一种迷信的心理,这些年来他从来不敢在这里到处走动,这种迷信的影响力太模糊了,简直无法言传。然而,无论是古厦的形式还是建材,或是那灰墙、角楼以及那包围着古厦的惨淡的池塘,都给他的精神造成极大的压力。罗德瑞克的这些心理状况以及他的各种言谈表达,是他心理扭曲变态的一种表现。

2.2 罗德瑞克性格扭曲的原因

对于罗德瑞克性格的扭曲,我们可以从他自身存在的“自恋心理”的问题和他自始至终生活的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进而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性格扭曲的内部原因——“自恋心理”

罗德瑞克极端自恋,其妹妹玛德琳只是哥哥心中一部分自我的影射。“我”在盖棺的前一刻注意到,厄舍兄妹长得一模一样,罗德瑞克告诉他,他们原来是孪生兄妹,彼此之间有着简直无从理解的共鸣。而兄妹俩容貌的相同和“无从理解的共鸣”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所必有的区别和界限。我们可以说,哥哥实际上是另一个妹妹,而妹妹就是另一个哥哥。罗德瑞克深爱自己的妹妹,即另一个自我,是一种自恋行为。与其说罗德瑞克因爱上另一个自我而表现为自恋,不如说是他极度自恋的病态心理导致他爱上妹妹。

但是兄妹俩的性格又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他妹妹是他的一个分裂体,代表着罗德瑞克已经丧失的坚强、勇敢等积极的一面,而他自身则是软弱、疯狂、非理性的化身。兄妹间的性格的差异使他与妹妹发生了乱伦行为,而心理上的罪责感使他把妹妹提前送上了黄泉之路。因为妹妹的死也是他自我一面的丧失,于是他对朋友说:“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很明显,罪恶感、恐惧感和焦虑已把罗德瑞克折磨得生不如死。

因此,在这之后,当他看见玛德琳走过时,“他把脸深深地埋进双手中,瘦骨嶙峋的十指比平常更苍白,指缝间正滚淌出热泪。”玛德琳的出现时刻提醒着罗德瑞克犯下的丑恶罪行,使他无法自抑地留下痛苦的泪,最终与妹妹一同丧命。正是他扭曲的自恋心理使他以及整个厄舍家族走向灭亡。

(2) 性格扭曲的外部原因——生活环境

小说中通过“我”的叙述可以很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幅画面:在“阴郁、晦暗、岑寂的秋日中的厄舍古屋,古屋前氤氲环绕的山池,倒映出灰色的芦苇、惨白的树干、茫然眼睛似的窗户”,古屋内鬼影幢幢,曲折的回廊,哥特式的大门,“窗户又长又窄,尖尖耸起”,四壁的玄色帐幔,乌黑的地板,破旧的家具、书籍和乐器也未使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叙事者“我”来探望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厄舍先生,心情却和所处的场景一样的萧杀,茫然惆怅,又说不出所以然。“我”在小说中提到,看到眼前的这些景象,心中极感压抑,这感觉就如吸足了鸦片的人从美梦中醒来,重新回到冰冷的现实中一样。“我”心里冰凉冰凉的,心猛地往下一沉,感到一阵恶心—无论运用何种崇高的想象力,这种忧郁感都是无法驱散的。

古屋内回廊曲折,鬼影幢幢,古屋内的听差蹑手蹑脚,家庭医生“慌慌张张”,一脸的“奸刁和惶惑”。这些一连串的词语把厄舍古屋周围颓废破败、死气沉沉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那种阴郁、压抑的气氛描写得更充分。在读者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的情况下,这种气氛会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和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通过对罗德瑞克居住的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生活与世隔绝,身边仅有几个仆人、一个家庭医生和久病不愈的妹妹玛德琳。苦闷、压抑、悲凉的生活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使他为人格外谨慎,从来不苟言谈。厄舍先生认为:“他们家公馆的外表和实质上的一些特色,使他的心灵受了感染;灰墙和塔楼的模样,还有倒映出这一切影子的暗沉沉的山池的模样,使他这个人的精神受了影响。”封闭的环境也是对厄舍先生的精神枷锁的象征,多年来精神世界所依附的外部环境终于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以至于让厄舍先生“完全明白自己那位理智国王快从宝座上摔下来了。”

“我”见到厄舍先生时“既同情又害怕”,据厄舍先生自己解释,是因为家庭遗传的精神疾病和古屋的特点、环境感染了他的心灵。他处于极端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理智和疯狂在他的体内做着最后的较量,对丧失理智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惶惶不可终日。正如他自己所预言,“我就要死了,我肯定会在可悲的愚蠢中死去。就那样死去,不会有别的死法。我怕将要发生的事并非是怕事情本身,而是怕其后果。”

环境的恶劣以及压抑给罗德瑞克造成了无形的折磨,他的心理由此走向扭曲。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罗德瑞克所处的环境使他的性格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是开始扭曲变形,他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3、结语

总的来说,罗德瑞克之死是可悲的。他所生活的恶劣环境对他的内心施加了不利的影响,使其内心运作机制紊乱、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破烂不堪的古屋里,罗德瑞克缺乏正常的人际交流,又错误地爱上了自己的妹妹,犯下了乱伦之罪。他欲把妹妹活埋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适得其反。虽然最后在玛德琳的召唤下,他的良知被唤醒,但在朋友的无知阻拦下又无法得以抒发,最终同玛德琳一起命赴黄泉。

《椭圆画像》

《椭圆画像》讲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为画家丈夫做模特期间被压抑,被忽视,在生命被耗尽后,最终死去的故事。

女主人公的形象尽管活泼可爱,美丽绝伦,但仍处于被男人掌握,操纵的角色中,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姑娘认为对她还说那是件可怕的事情。可她柔婉乖顺,,终于还是在塔楼里坐了几个星期„„孤零零的塔楼上那缕惨淡的光线把姑娘照的枯萎了。她的身心都遭到了毁损„„然而她还微笑着,静静地坐着,一句怨言也没有。”女性形象是缺乏个人意志和话语权的形象。

画家的妻子其实就是美丽的载体,但她却缺乏个人意志和话语权。 她本身意识到画家对于艺术的热爱会掠夺丈夫对她的深情,“她憎恨艺术,因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她害怕调色板,因为它们夺去了爱人的笑脸。”但她仍然压抑了内心的排斥和抗拒, “温顺在的塔楼上坐了几个星期”。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纵然有绝世美貌,也只是宝贝物化,被工具化了的人,她的美貌只使她成为画家眼中的精美模特。在画家眼中,她不需要关心,不需要爱,是没有头脑的空壳。画家在用高超的画艺赋予画作生命,而原本有生命的新婚妻子却在日益枯萎,生命正在从她的身体里流失。整个绘画的过程, 女住人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未曾说过一句话, 只是微笑和静静的坐着,只有身体在场, 精神却是缺席的。 知道画家最后完成画,“他开始浑身发抖, 脸色苍白,目瞪口呆。然后,他大声惊呼道:‘这就是生命!’可当他蓦然转眼看心爱的妻子时, 她已经死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爱伦坡的《椭圆画像》”是以男性为叙述中心的,女性在古寺中缺乏话语权和精神世界,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与19世纪的社会现实是很符合的, 美国女性当时对男性依赖性很大, 她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甚至感情上都不是独立的。

总结

埃德加·爱伦·坡所追求的“美”不同于一般简单的视觉美或精神道德美,而是一种“天国之美”(beauty above),或者说他想创造的是一种“超凡之美”(supernal beauty)。爱伦·坡的死亡恐怖小说风格诡异,在坚持对美的追求并融入唯美风格后,他的恐怖小说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性深层灵魂的探索,愈发显得深邃幽婉,可谓是哥特风格小说的经典代表作。

虽然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伟人,但坡作为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

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他的的确确是一位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家。在《美国文学选集》中,“坡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探索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坡的作品不但影响了十九世纪的柯南·道尔和罗伯特·斯蒂文森,也波及了二十世纪的威廉·福克纳和T·S·艾略特;坡是美国现代文艺理论的首批创建者„„对后来的作家和评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对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各种文学体裁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谓“鬼才”“怪杰”,既是神话亦是事实。能兼具诗人与评论家秉志的埃德加·爱伦·坡是奇才,他的作品充满绮丽的想象与缜密的分析;他追随美,而美却附着于哀怨的亡灵之歌,与恐怖和诡异相伴相生。正是具有这样的生命精神意义,爱伦·坡的作品才能这样经久不衰,长期活跃于人们的眼前。

美国文学

组员:袁婷婷

爱伦·坡及其作品解析

周春萍 庞丹 薛丽洁 刘向东李鹏娟

The Raven(爱伦坡作品)英文读后感

爱伦坡 诗歌原理

爱伦坡侦探小说鉴赏

(全英文论文)爱伦坡的黑猫解读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爱伦坡诗歌《乌鸦》中的哥特式体现

艾伦坡的诗

江姐作品分析

哈姆雷特作品分析

美术专业作品分析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doc》
爱伦坡作品及其视角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