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

2020-03-02 22:08: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轼《定**》课件文字稿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 苏轼《定**》

主讲教师:王玮

山东师大附中 “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 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 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 的好朋友。”

—林语堂

苏东坡是个沐雨吟啸 的漫步者,是芒鞋胜 马的逍遥客,是无雨 无晴的大智者。 请完成作业:

自读第二册“读本”第38篇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第189页)

山东师大附中2015年3月

苏轼《定**》课标分析

本课相关教学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参照以下课程标准 第一,关于课程目标

“课标”所强调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思考、领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鉴于此,本堂课的主要流程就是通过诵读带动学生的思考领悟,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谈到所读出的来的苏轼形象时,当有的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时,以先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之后总结修正的方式来纠正错误理解。

第二,关于选修课的诗歌与散文教学

针对“课标”相关内容的第

一、

二、六条进行了教学设计:

第一条: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 相关教学设计:课后作业为拓展阅读,趁热打铁,加强对苏轼其人的了解。

第二条: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相关教学设计:读赏结合,以读促赏,以赏带读,具体到词语、单句的诵读,通过学生比读、教师邻读、学生反复读来充分咂摸词句味道。

第六条: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相关教学设计:仿写句子练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用新颖的、个性化的称呼来为苏轼命名。

第三,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评价 “课标”明确:“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

相关教学设计:课后作业为拓展阅读,不拘泥于课文内容,阅读效果评价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

后续相关作业为写相关随笔,这种个性化的文学体裁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轼《定**》教材分析

《定**》是鲁人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里面的第二首。

本单元前言中明确了这一单元的鉴赏重点——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又是诗歌鉴赏的触媒,读者凭借它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第10课的第一首词是《水调歌头》,这首词因是初中所学,所以高中阶段对该词不做处理。所以《定**》是选读教材中所学的苏轼的第一首词。

该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通过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来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词作字面意思看似简单,但其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较大的理解难度。将这首词作为一课时的讲读文本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在两篇讲读文本中《水调歌头》已学

第二、这首词所体现出来的苏轼的形象可以为之前学生已学已悟的苏轼形象作补充

三、这首词的语言风格与以往苏轼的诗文不同

四、由小事悟人生大道理的写作思路也可以让学生有所借鉴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本课在设计上着重考虑了以下两方面:

一、选读文本以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辅助点拨,不刻意拔高。

二、侧重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设计相关教学环节——用文字描绘你心中苏轼的样子。

苏轼《定**》学情分析

本课开设在高二学年下学期,已完成五册必修的学习,其中学习过的苏轼的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对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过的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沁园春长沙》等,对词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基于对作者、文体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词时并没有太大的距离感。

本文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难度。学生此前对苏轼思想的理解止于他是一位英雄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高唱“大江东去”,歆慕“千古风流人物”;他是一位神仙——《赤壁赋》中畅想“羽化而登仙”,畅谈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定**》所蕴含的是词人对待个人宠辱的态度,在经历过是是非非之后的达观和超脱。学生要理解到这一点既要有对苏轼生平的了解,又要有人生经验的体悟,更需要的是对文本细致的咂摸。学生在没有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用40分钟的时间体悟到这一层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的点拨既要到位,又要适度,既要引领,又不能刻意拔高。

这首词是由道中遇雨这一件小事引发了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清新自然。这样的写作思路也可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借鉴,而且语言风格也为学生所喜爱并易于模仿。同时本词不论从诗人形象的把握,还是对词句的积累,都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素材。

苏轼《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其内涵,并用准确的词句表述出来

2、能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鉴赏词人形象,并用准确的词句描述词人形象

3、能够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体味关键词句的内涵

【教学方法】

1、引导法: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诵读法:对关键词语能反复诵读,能过诵读理解深意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读过一个“羽化而登仙”的神仙苏轼,也读过一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豪杰苏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词作《定**》,看看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二、初读(达成目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1、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整首词两遍,尽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单生读,师生点评

提问: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得是否正确。 预设:(1)“已而遂晴”:“遂”suì,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í (2)“一蓑”与“烟雨”间连读好还是停顿好?

明确:稍作停顿,从词语间的意义联系上看,不是修饰“烟雨”,表示“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烟雨”的意思

三、品读(达成目标:体味情感,鉴赏形象)

1、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要求:继续来读,尽量地读出你理解到的情感,同时思考一上课老师的问题,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

2、交流讨论

教师要求:我们一起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谈。 预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潇洒的苏轼”:

教师:结合着词作中的描写,展开想像,用三四句话描绘一幅苏轼雨中行吟图。 (2)“悠闲的苏轼”:

教师:是不是无所事事的悠闲?

明确:对风雨释怀后的内心的优悠自在的表现(诵读体味)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1)“轻松的苏轼”

教师: “轻”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拖泥带水会比马轻快吗? 明确:字面意是“轻快”,深意是没有官场的纷扰而来的内心的轻松

(2)“无畏的苏轼” (诵读体味)

一蓑烟雨任平生。

“豁达洒脱的苏轼” 教师:“烟雨”是什么意思?用“风雨”替代“烟雨”行吗?

明确:“烟雨”是“风雨”的意思,象征着人生经历的苦难。不能替代,“烟雨”是指轻笼烟雾的蒙蒙细雨,而不是狂风大雨。用“烟雨”表达了对苦难的蔑视。(诵读体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旷达淡然的苏轼”

教师:(1)“归去”哪里?

明确:现实中无处可归,只能回归心灵。预设学生回答及教师点评 ①“归去田园”:苏轼在写完《定**》四年后,即1084年,重新回归官场,怎能说他想“归去田园”? ②“归去官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任知密州时所做,在词中也有“我欲乘风归去”的说法,怎能说他想“归去官场” (2)为什么说“无晴”,前文明明说了“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虚写。所谓的“无晴”是指自己的内心已归于平静,风雨和晴天都已无所谓,达到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

(结合学生的讨论书写板书。板书预设:“潇洒、无畏、回归内心、豁达”)

3、写作练习

教师要求:同学们谈了自己所读出来的苏东坡,他或潇洒、或无畏、或超脱,无论是哪般,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苏东坡。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心目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幻灯片展示)

请同学们仿照林语堂的这段话,写下你从《定**》中读出的苏东坡。 (学生写作练习) (学生写作展示)

四、畅读(达成目标:背诵全词)

教师要求:让我们把《定**》中的苏东坡深深地记在心中,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背过。

1、学生自由背诵

2、学生背诵展示

五、结语

一首《定**》,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苏轼的魅力。如林语堂所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的魅力能够感染你的十七八岁,更能启迪你的二十七八岁,震撼你的三十七八岁,还有以后、再以后。愿同学们课下继续用你们的心去感悟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和心灵。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展示)

“课下请完成作业自读第二册“读本”第38篇《苏东坡突围》(第189页)”

苏轼《定**》评测练习

1、本课课后作业设置拓展阅读:自读第二册“读本”第38篇《苏东坡突围》(第189页)

2、后续写作练习《苏子,我想对你说》

苏轼《定**》效果分析

《定**》是一篇选读文本,在教学目标设定之初,没有将目标定得很高。基于这篇词作是诗人形象的自我展示,且内涵深刻,因此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词人其人,能够背诵全文,达到积累名篇佳句的目的就可以了。所以从课堂问题设计到课后作业难度都不大,但难度不高并不意味着学生无所获,通过相关途径可以了解并肯定本节课学生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一、课后作业完成效果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拓展阅读,作品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阅读调查表明,学生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对苏东坡其人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对其诗文的阅读兴趣也有所增加;阅读过程中有熟悉的感觉,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相关联想。相关阅读调查问卷如下:

1、本文最打动你的一处是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本文过程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余秋雨笔下的苏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上苏东坡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后续写作练习效果

在完成课后拓展阅读作业之后进行了一次写作练习,写一则随笔,题目《苏子,我想对你说》,字数不限。通过批阅可见,学生的文章情真意切,广泛引用苏轼诗句,对苏轼其人了解更为全面,不乏佳作。教师选取若干佳作进行了展示。

三、学生反馈

通过课下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多表示有所收获。学生认为收获最大的是对词作的基本内涵理解了,并且能够背诵全文了。较少学生谈到自己诵读方面的收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本堂课在诵读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

苏轼《定**》观评记录

听课教师:山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马艳文

优点:

1、教学设计:

①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贯穿全文,教学设计整体性强,问题明确; ②读赏结合密切,鲜明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特点;

③诵读、鉴赏、写作多项基本技能得以训练,整堂课充实有效。

2、文本解读:

①文本解读细致,引导问题设计巧妙精准。

②文本重点难点语句解读恰切,相关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③预设充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做了充分地预设和相应点拨设计

3、课堂生成:

①教师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诵读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师生配合较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②整堂课生成较为流畅,预设的重难点均落实较好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指导不足:难点之处应该大胆的讲,不能囿于“不讲少讲”的怪圈。如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学生对“回归内心”这一说法理解地并不透彻。

2、个别细节处理地太拖沓,浪费了时间。如“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断句,解决这一问题用了三分多钟。

3、应再加强诵读的比重,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自己悟出诗句的意味,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苏轼《定**》课后反思

《定**》这首词用一句流行语来说是“浓缩的都是精华”。这首词很短,正文仅62个字,可是却字字珠玑,句句深味,字面意思看似浅近,但要想摸透个中滋味着实不易。深奥的人生哲理、曲折的人生经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遥远陌生的。这篇课文究竟要让学生理解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怎样去理解是本课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教学设计之初我先将这两个问题做了定位:

一、引导学生对文本理解到何种程度:自读体悟,教师点拨,不刻意拔高理解。

二、怎样去理解:诵读品味,读赏结合,不让语文味流失。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始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从导入语的情境设置,到中间环节的穿插,到结束语的收束都以这个问题一以贯之,使整堂课设计浑然一体,不旁逸斜出。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能理解到怎样的程度就到怎样的程度,实在理解不透的,先将诗词背过。就像犹太人主张儿童要下“生吞之功”,就是说,不懂不要紧,先吞下去,将来有了社会经历,慢慢会懂的。这些记住的东西,将来一开窍,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本课设计对文本理解不做过高要求。

其次,尊重语文学习规律,通过读、赏词句来把握文本,把握诗人形象。边读边赏、以读促赏、以赏带读、读赏结合,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达到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前预设中,感觉这种形式的品读可能比较松散,比较零碎,中间还要穿插教师的引导问题,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流程设计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生成上,个人感觉存在以下优劣之处。

1、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诵读,个别难解之处经过老师点拨后,能够用准确的词语口述或文字描述苏轼的形象;在诵读理解文本后能当堂背诵,学生背诵展示效果良好。但对于最后一句话“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解读处理得有些简单,因这句话的解读是由一位学生做答,答得比较准确,但其他学生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到位。

2、诵读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通过诵读比较、点评、反复读等各种方式,使读贯穿整堂课,学生的诵读由一开始的不愿读、不会读转变为主动举手读、读出感情。整堂课没有设计齐读的环节,考虑到诗歌的诵读和理解是个性化的,不必统一。但整节课的诵读以单句读为主,没有全词整体诵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感知。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范读效果会更多。

3、预设充分,充分地估计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及回答,师生配合流畅自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比如,对“一蓑”的理解不当,通过深究,彻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

4、教师引导问题穿插合适,基本上每句话的理解都以学生自主解读—教师问题穿插— 学生解答加深理解— 学生朗读体悟的流程一步步读出苏轼的形象。

这堂课结束之后,有学生给了我肯定的评价,自己感觉学生还是有收获的。在教学细节处理上还需待改善。对于选读文本的教学,让学生学所能学、学所愿学应该是基本的导向。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能说出自己学到了什么,应该就是本课最大的价值。

定** 苏轼

苏轼《定**》

定** 苏轼

定** 苏轼

定**(苏轼)

定**苏轼定

定**·苏轼

定** 苏轼

苏轼 定**

苏轼`定**教案

《苏轼定**.doc》
苏轼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