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生态农业调查报告分析

2020-03-01 19:38: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台湾地区生态农业调查报告

一、台湾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少人多,土地总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总人口2300余万。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农民(外出工作者不作农民统计)人均纯收入约20万元(新台币,下同,约合人民币4.5万元)。台湾农业年产值近4000亿元,占总GDP的1.5%,其中农作物43.4%,林业0.13%,畜产32.1%,渔产24.4%。农作物以水稻、水果、蔬菜、花卉、茶叶为主,水稻一年两熟、三熟,种植面积54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水果面积345万亩,产量260万吨,主要水果种类有芒果、香蕉、菠萝、柑橘、荔枝、番石榴等,特产有槟榔、莲雾、释迦等;蔬菜面积255万亩,产量300万吨;茶园面积24万亩,产茶1.75万吨,生产制造的茶叶有红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等,其中包种茶与乌龙茶驰名世界;花卉种植面积约21万亩,其中蝴蝶兰出口额达5200多万美元,每年出口成株种苗3000万株。畜牧业中生猪年饲养量1700多万头;牛饲养量16万头,其中乳牛占75%;鸡饲养量1亿多万羽,鸭1000多万只。渔业年产量130多万吨,其中养殖渔业占22%。

虽然现在台湾已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但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后期始,台湾农业发展进入停滞期,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小,经济地位十分低微。80年代之后,由于台湾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台湾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初提出发展“精致农业”,近年来又

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引导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即由原来的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阶段,再到产业经营和效益农业阶段,目前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台湾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明显。台湾属人多地少地区,尤其是高山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4。历史上以盛产大米、甘蔗等为主,从70年代起,台湾积极推出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以县、乡为单位,按不同区域条件,积极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南部的屏东县以热带果树为主,盛产木瓜、莲雾和淡水水产为主要特色农产品,中部云林、彰化等县市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形成全台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还有阿里山的茶叶、峨嵋乡的东方美人茶、集集镇的香蕉集中产区、信义乡的青梅生产等等,每个县、乡都有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农业区域化特色十分明显。

第二,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60%。台湾十分注重农作物品种改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近来台湾以水果为主的地区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层出不穷,提高了台湾农业的竞争力。台湾正在出现一股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的风潮,期望以高科技带动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第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较高。一是法律法规完善,农产品安全标准齐全。目前已制订颁布了《食品卫生管理法》、《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农药残留检

测要点》。在有关农产品市场和畜牧等法律法规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也都予以明确。二是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检测体系健全。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别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负责,分别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另外,畜产会设立了畜产品药物残留检验实验室,负责培训屠宰卫生检查兽医师,派赴各屠宰场进行屠宰检验检查。三是推行农产品质量论证。在果蔬方面推行GAP(吉园圃)、CAS(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有机蔬菜的认证,在畜牧方面推行ISO、HACCP、GMP认证。四是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每个果菜批发市场均设有果蔬农药残留超标快速检验室,对进场交易的果菜进行抽样快速检测,确定安全后,方能进场。如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将送当地卫生局进一步检测,确认具体超标数,并追究供应人的法律责任,重者可判刑。

第四,休闲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台湾的休闲生态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生态农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初具规模特色,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乡村夜宿、旅游胜地等几种类型。 第五,农会组织水平较高。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的农民组织。根据台湾农会法,农会实际上是社区性农民合作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农会,每个农户都可以参加,实际上户户都参加了,一户只能有一个会员代表,外地人或企业也可参加农会,只能算赞助会员无选举权。农会作为社团组织,农民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

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农会分为乡镇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互相配合,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农会的主要功能有农业推广、供销经营、金融业务、保险业务等多个方面。

第六,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台湾农业水利、农村交通设施均由政府拨款修建。全台湾农村的基础设施都很完善,从平原到丘陵山地均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第七,品牌战略加速了规模和产业延伸效益。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延伸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台湾农业发展就是在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理性的品牌战略实践中实现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双重发展,并赋予传统农产品新的时代、生态和社会概念。台湾具有百年基业的知名企业联米集团超越了传统理念,禀承了“与稻香共生、与自然共存”的经营理念,提出超意识概念,成立了亚洲首家由民间企业成立的集生产、加工、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稻米博物馆。游客通过时兴隧道、古色古香精品馆、道香风云馆、稻香学院等八个主题区,既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经历风雨,也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有大致的了解,展示了企业产业链延伸新方式,再通过品牌战略,最终实现了宣传企业、展示产品、突出理念、增加收益的目的。

第八,资源整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发挥产业资源优势,由单一产品生产向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整合“产、官、学、研”各项有利资源,集合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群策群力的强大力量,共同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台南县正是按照这种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台湾兰花科技园实现了兰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兰花科技园的开发主体与权利主体为台南县政府,在完成规划与公共建设后,采取了公办民营的模式,将园区管理交由公开遴选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运作,管理公司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及管理资源,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采用国际行销运作方式,建立起国际研发技术、市场讯息与世界行销的国际兰花交流平台,实现了产、官、学、研的有效整合,不断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

二、对大陆地区农业发展启示

台湾农业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标准化生产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培育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学习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要在提升综合效益上做文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进一步提高科技措施费比例,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农技创新,探索“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加强适用技术和品种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要加大培训投入,

创新培训方式。针对专业农民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针对核心农民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针对一般农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是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和培育一批组织健全、运行规范、功能完善的农民合作组织,在数量上求突破,在质量上提层次。要通过财政补助、先建后补、基地建设等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大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安排用于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

三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改造力度。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坚持统筹规划,通过以水利、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区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农村新景象,增强项目区功能,形成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促进项目区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要加大标准化生产扶持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标准化生产,不仅关系消费者的健康,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综合开发应加大投入,在项目立项上大力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生产,突出规模种养。加强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同时项目区要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生产。

五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保护扶持力度。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对农业支持不包办,主要体现在政策保护与扶持上,体现在对农业区域生产设施的规划布局上,体现在执法和综合服务上,而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依靠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承担,即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农业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进一步研究出台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科技开发、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品牌、农会组织、休闲观光农业、土地流转、灾害防御体系、农业风险保险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与支持。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加强检测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从生产基地和市场入手,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加强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扩大其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生产经营知识,使其变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利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确保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调查报告

台湾地区重要水库水资源情势分析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我国台湾地区“宪法”

台湾地区高考历史试题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

《台湾地区生态农业调查报告分析.doc》
台湾地区生态农业调查报告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