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2020-03-03 22:46: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全球板块构造图

全球板块构造图

板块构造

世界板块构造图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Wilson,1965),该理论对生物地理学影响很大,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上很多植物和动物分布,只有通过我们现在掌握的有关板块构造的理论才能够解释。

我们这个行星表面,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板块均包括大陆和海洋,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分界线是海岭、海沟、大的褶皱山脉和大断裂带。这些板块就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飘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进行非常缓慢的移动。大部分陆地或者全部大陆都在板块之上,所以当板块运动的时候,各个大陆之间就表现出了相对运动状况,我们称此为大陆漂移(continent drift)。

大陆板块具有三种可能的运动形式:第一是新板块的形成,在板块交界处或者边缘,由于熔岩涌出和冷却产生新板块,这类边缘板块一般都沉积在海底,但是如果这些板块上面有陆地,那么陆地就会随之而相对运动,这种边缘可能由一块大陆中间的断裂开始。比如东非大峡谷(The great rift valley in East Africa)就是两个板块分离初期阶段的例子,当这两部分大陆彻底分开之后,海水就会淹没断层部分,进而形成一个新大陆。分离的初期,这两块陆地还具有相同的植物和动物区系,原种的灭绝和新种属的进化导致两块陆地的动植物区系发生变化。

第二种板块运动形式是板块相对趋近运动,如果一个或者两个板块边缘都是很薄的海洋岩壳,那么,一个板块就可能滑向另一个,当两个板块运动到一起时,它们之间的摩擦造成戳穿和剧烈运动,因而产生地震带。海洋下沉岩壳向更深层地壳运动,在接近热核(hot core)深层时融化,然后融化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现象。如果这两个板块携带着大陆,那么,它们将相互接近。大陆壳比海洋岩壳密度小,所以,如果一个大陆接近一个下沉板块边缘的时候,就不会滑向另一块岩壳的下面,所以,就会防止它下面的板块继续下沉。如果两块板块各具有一片陆地,相互碰撞时都不会塌陷退让,撞击的结果形成长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就是由于4000-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相撞形成的,现在仍然在缓慢上升。

第三种是板块边缘相互碰撞滑开,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 断层(fault)显示向北滑动的太平洋板块和向南滑动的北美板块。

可见,目前的大陆都是由一块被称为泛大陆(Pangea)的超级古陆分离形成的,大约在2亿年前分成两半,一半是Laurasia,另一半是Gondwanaland。一旦大陆被分割成不同的陆块,互相之间就被浩瀚的大海彼此孤立,同时每块大陆上的动植物也被隔离,各自独立进化的结果导致目前彼此不同的生物地理格局。

因此按照目前的板块学说,约可将板块边界分类如下:

(1) 建设性或分离型的边界(又称扩张边界,divergent boundary):两个相邻板块向互相分离的方向走,如大西洋著名的中洋脊。

(2) 破坏性或聚合型的边界(convergent boundary):两板块冲撞在一起时,其中一块板块受到挤压而俯冲进入地函,形成隐没带。如菲律宾海板块隐没到太平洋板块下面,产生全球最深之马尼亚那海沟。

(3) 存留、转换或剪切型的边界(transform boundary):这个边界与扩张边界都是近乎垂直的面,最典型为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断层。

根据勒皮雄(Le Pichon)等人观点,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 -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 -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洋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有十二个板块,包括:

以陆地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欧亚(Eurasian)板块、阿拉伯(Arabian)板块、非洲(Africa)板块、北美(North American)板块、南美(South American)板块、南极洲(Antarctica)板块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Pacific)板块、菲律宾海(Philippine)板块、纳兹卡(Nazca)板块、可可斯(Cocos)板块、印度-澳大利亚(Indian-Australian)板块、加勒比(Caribbean)板块。此外,还有人划分出许多微板块,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正处在热烈的讨论之中,尚无定论。

关于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人们有很多解释。但首先这个驱动力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能产生足够大的力;2,必须合乎物理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基本原理;3,符合根据地球物理观测得出的地球内部性质;4,驱动力所产生的效应要与现代岩石圈的性状和动态相一致,也就是说能圆满解说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驱动力就是地幔对流,虽然这中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除了地幔对流以外,人们还提出了俯冲板块动力拖拉机制、顺坡下滑机制等。这些说明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让人怀疑的地方。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地幔对流模式中软流圈是主动的,岩石圈是被动的;其他几种模式中软流圈是被动的,岩石圈是主动的

2010-05-18 17:21

近年来世界各地大地震一览

2010-4-14 15:35: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截至目前,青海玉树7.1级地震已造成300人死亡8000人受伤。玉树县固定电话通讯中断,当地土木结构房屋倒塌严重。震区一水库出现裂缝,有关工作人员正在采取放水等应急处置措施。

2010年1月12日 海地强震 20万余人死亡

当地时间12日下午(北京时间13日5点53分),海地发生7级强烈地震。地震中大量建筑严重受损,海地首都太子港变为一片废墟。据估计此次地震将造成20万余人死亡。

2009年4月6日 意大利6.3级地震至少294人丧生

2009年4月,当地时间6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发生6.3级强烈地震。地震至少294人丧生。拉奎拉市所处阿布鲁佐大区受灾最重,造成1万多座房屋损毁,大约4万人无家可归。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约7万人死亡2万人失踪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5人遇难,374171人受伤,失踪18467人。

2007年8月15日 秘鲁8.0级地震510人死亡

2007年8月15日,秘鲁当地时间约18时40分(北京时间16日7时40分),秘鲁发生8.0级强震,波及首都利马东南部约140公里范围,造成510人死亡,超过1500人受伤。

2006年5月27日 印尼爪哇岛6.2级地震5782人死亡

2006年5月27日凌晨5点54分(北京时间6点54分)左右,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6.2级地震,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导致5782人死亡。217000座房屋严重损毁或是完全被毁,34万人在这场地震中流离失所。

2005年3月28日夜,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地震,地震至少造成1300人死亡,其中包括约500名遇难的华侨。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地震海啸23万人丧生

12月26日早晨,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20世纪以来第5大、40年来最强烈的里氏8.9级大地震。地震引发了全球50年来最大的海啸。这场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20余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4年2月24日凌晨2时30分,摩洛哥北部山区荷赛马、菲斯、塔扎发生6.5级地震,地震至少造成564人死亡。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3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地震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的70%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在地震中基本坍塌。

1999年9月21日凌晨,中国台湾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全岛均感受到严重摇晃,这次地震造成2300多人死亡。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神户地区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造成6433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34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亿美元,是日本战后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里氏6.6级地震,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58人,受伤600多人,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

地震

地震

地震

地震

地震

地震

地震思想汇报

地震演讲稿

雅安地震

雅安地震

《地震.doc》
地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