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1

2020-03-03 03:58: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走近名师,触摸语文

周小红

3月26日,我和殷丽志老师赴武汉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中小学语文名师观摩教学活动‛的培训 ,聆听了四节生动的语文观摩课和四场精彩的报告。

一、蒋晶军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报告《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

(一)蒋军晶,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改之星,杭州市临平一小副校长。他执教的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发表的演讲稿,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深奥。蒋老师采取从表达角度切入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和小组内讨论画出重点语句,理清整篇文章的布局,并引导学生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

(二)报告《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

蒋老师说人类永远是借助问题学习和思考的。关于‚怎样提问‛,他谈了自己的几个观点: A、关于‚问什么‛的问题

·要多提表达类问题

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它‚写了什么‛,但是,我们更应学习它是‚怎么写的‛,这样的学习就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征,突出了‚语文味‛。如教学三年级的《花钟》,重点是作家怎么表达花开的时间,怎么表达花开的方式,而不是死教什么时间什么花开。再如五年级的《将相和》,教学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两人对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如果能注意到廉颇的语气是‚我廉颇‛、‚他蔺相如‛;而蔺相如是‚廉将军‛、‚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我们‛, 小组讨论学习就会发现廉颇与蔺相如不同的性格特征。

·要多提体验类问题

一个能享受到阅读乐趣的读者,往往能通过语言还原当时的情境,往往能通过语言的深度进入他人情感和世界观内部。例:《月光曲》,可设计如下问题: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尊称盲姑娘为‚您‛?

②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

③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

④贝多芬为什么愿意再弹一曲?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帮助学生走进人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要多提诠释类问题

诠释类问题是相对于事实类问题而言的。事实性问题指那些比较容易在书中找到定点答案的问题。例如问文中人、事、时、地、物(who、what、when、where、how)的问题。诠释类问题则需要读者统整、分析、梳理书中的内容,然后依托文本得出自己的答案。如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全文提一个问题: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

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另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的幸福。

还有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会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关于诠释性问题,蒋老师还提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问题不要太多。问题太多,学生的经历和智慧就会消耗在你不停的问题转换中。

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快太早太多听到学生的问答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③要及时应对学生的问答。学生回答问题的各种能力还在发展当中,老师要适时点拨、启发、梳理、归纳、总结。

·要多提批判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是相对于认同性问题而言的。认同性问题是指那些指向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答案要求为答案寻求解释的问题。批判性问题恰恰相反,他鼓励学生质疑,读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要多提延伸性问题

延伸性问题是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而延伸出的问题,是联系生活、关注当下的问题,多以if来开头。例如: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书中的人物最向你生活中的那个熟悉的人接近?在你看来,树立哪些部分最贴近现实生活?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那段类似的经验吗?等等这类问题。

B、怎样才能提出好问题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了解儿童阅读心理。

蒋老师酷爱儿童文学,对许多书中的情节都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他说每个学龄段孩子的阅读心理都不一样。比如

一、二年级学生爱看好玩的、有趣的,结局美好的;

三、四年级学生爱看友情的、冒险的;

五、六年级学生爱看侦探的。要自己先读过了,才能推荐好书给学生看,他在班上组织了班级读书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读过的书名写在纸条上,贴到教室前面。

二、武凤霞老师的《渔歌子》和报告 《古诗文教学的思考实践》

(一)武凤霞,特级教师,国家骨干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她执教的《渔歌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前的巧妙安排。她先用‚记忆力测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出示‚翠绿、青绿、火红、山青水秀、五彩缤纷、从容自若……‛等描写颜色和神态的词语让学生识记。后来讲到‚﹙ ﹚的西塞山、﹙ ﹚的桃花、﹙ ﹚的细雨……‛的时候,前面让学生背的那些词都用上了。假如学生平时没有什么积累,有课前的词语作铺垫,也是没问题的,接下来概括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二)报告《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武老师也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报告中阐述了古诗文教学的三个方面: A、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文?

武老师引用了南怀瑾的两句名言作答,很有说服力: ①教材中‚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②‚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少年时期熟背一些古书的效果。‛ B、古诗文教学的要求及现状

①《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②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 解析为主,淡化意境; • 以画解诗,稀释了诗情; • 扩写成文,稀释了诗的意蕴; • 重统一认识,轻个性解读; • 教师古诗文底蕴缺乏; • 重背默,轻诵读。 C、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①教师古诗文的底蕴决定了教师教学的宽度。在讲述这个问题时,武老师还为我们补充讲述了诗词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指所描写的景物或营造的意境带有自我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指作者将自己融入客体所构造出来的意境。),展示出她自身深厚的古诗文底蕴。

②相关文化素养的匮乏决定了教师教学的高度。 D、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呢?

①准确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用典。 • 什么是‚意象‛?

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有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 ②不妨让学生猜一猜词句的意思。 ③理解时应该虚实结合。 ④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1)要把诗文放在文化的背景下阅读; (2结合作者的生平了解。 ⑤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 诗歌的诵读有三个层次: 一是读正确。

二是读出节奏。如四言‚二二‛节奏;五言‚二二一‛及‚二一二‛节奏;音断气连。 三是读出感情。 ⑥古诗文不妨试试吟诵。

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吟和诵的区别是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曲调。

三、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和报告《追求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张学伟,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1989年从教,扎根农村16年,2005年调入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工作。张老师的这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精心的板书设计是一个亮点。他抓住喝酒、上冈、打虎三个场面,分别通过对话、心里活动、动作,对比突出了武松‚亦人亦神‛的特点。作为人的特点,武松倔强、犹豫、惊慌,作为神的特点,武松酒量过人,胆量过人,力量过人。张老师把这些重点有序地、很自然地体现在了板书中。

(二)报告《追求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 A、语文教学的三大误区:

①多读书就能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读书,还应注意几点:

(1)读什么书。

(2)怎样读——要领悟,要积累(悟、背)。 ②教方法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了解方法不等于能掌握和运用方法。应引导学生悟法——实践(悟到——练到——得到)。

③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其实,阅读首先是为了阅读,同时也是为了表达。 B、张老师的教学主张: ①学习语文主要就是学习语言; ②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习得;

③学习语文的主要做法是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C、张老师的追求:

·构建简单高效的语文课堂

·把语文教到学生心里,也教到学生手上重视读书 ·重视学生 重视效率

D、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 ①‚简、活、实‛——课堂教学‚短平快‛ (一)文本研读——挖(抓住文眼)

(1)《林冲棒打洪教头》:金圣叹评林冲四个词: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两个字:忍、狠。

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川西纸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听众人介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鲁智深要结识他,‚ 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

(2)《咏柳》——剪(呼应妆、丝绦、碧玉) (3)《山行》——其创造在于‚叶比花美‛ (二)内容筛选——选: (1)《珍珠鸟》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 地点越来越近(笼子四周、屋里、小桌上、杯子上、手边);

• 动作越来越亲:屋里——落、站、撞;小桌上——挨近、蹦、喝茶、啄笔尖、啄手指)——选出‚撞‛和‚啄‛ • 导读:换它为我,换我为他——体会珍珠鸟的感受(问:

1、撞;

2、瞧我的反应;

3、‚啄‛——要说什么) (2)《翠鸟》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选‚蹬开‛(和’踢开‛等比较)和‚贴着‛(手势)来表现翠鸟捉鱼之快,飞行之捷,技术之高。 ②课堂操作——转(化繁为简,整合训练) (1)课文《少年闰土》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大哭‛——东家的少爷可以撒娇,依恋闰土不愿分手便大哭;‚躲着哭‛——忙月的儿子只能压抑情感,偷偷哭。折射出两人身份的不同,读出一份沉重(少年已识世事艰) (2)《雨点》

雨点落进池塘里, 雨点落进江河里, 在池塘里睡觉。 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小溪里, 雨点落进海洋里, 在小溪里散步。 在海洋里跳跃。

先弄清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字面意思,再弄清其引申义——换词体会用词准确,最后联系起来体会其社会语义——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其存在及运动的方式不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再见了,亲人》

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件事?(救伤员)——请同学读。哪些词引起你的注意?(丢下、背起、唯一等)——什么是‛唯一‛?大娘为什么只有这唯一的亲人?——师:是啊,大娘的亲人,有的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牺牲了,有的被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由此可见,这唯一的小孙孙在大娘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可是,当敌机飞来的时候,大娘,她背起的是志愿军的伤员,丢下的是自己的小孙孙,保护的是一名普通战士的生命,失去的却是自己唯一的亲人。——教师范读,停顿处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残垣断壁……)——指导朗读 (4)《游园不值》

转换角度,以小草、杏花、柴扉等写心理话

四、吴琳老师的《生命生命》和报告《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吴琳,特级教师,北京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教学中,吴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作者杏林子选取的小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充分体验作者内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为全场老师展示了‚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范例。

(二)报告《让学生爱上阅读》 吴老师说:

‚指导阅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热情点燃热情,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读者。‛

‚语文教师就是在课文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赫尔墨斯,要让学生读得懂,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最好的解释。‛

A、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讲座中,谈起自己所作的课,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到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中跳动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吴琳老师都了然如胸。这一点足以让每一个语文老师敬佩与感动。吴琳老师说:‚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首先要是个最好的读者。‛我们必须走入文本,细细地品味,读出蕴含在简单文字背后的情感,我们不是要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传递给学生,但只有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读懂教材,课堂上我们才能从容应对。 B、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细读文本,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教材,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留意的细节,才能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C、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

在阅读中,语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度,人生理想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它是照亮人的一生的灯塔,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但是这种引领不是简单的告知,不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如清风拂面,如细雨润物。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当学习了丹顶鹤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丹顶鹤飞临黄河后快乐嬉戏的场面,问:‚你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一生说:‚我真羡慕丹顶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另一生接着说:‚是啊,丹顶鹤多开心啊!如果我也能像他一样该多好啊!‛‚他不用像我们一样,整天地呆在教室里学习。‛老师连忙收住话题:‚大家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丹顶鹤也很羡慕你们呢。‛这位老师应该说很有教学机智,但这样的说法可能很难令学生信服。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出示地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丹顶鹤的行程是多么遥远,想一想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丹顶鹤会经历怎样的艰辛,然后告诉学生: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们才有了这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的学习正如丹顶鹤的搏击风雨,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艰辛,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后的快乐。这样的话,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会更深,对文本可能会有更深层的感悟。 D、读出课文的文字美、人文美

我们既要读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也要读出课文中人文的美、作家思想的美,从而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大起来。 E、推荐好书、鼓励课外阅读。

吴琳老师说:‚学生在课内学习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学游泳,要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还需要在大海里搏击风浪。‛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富有童趣、适合学生读的书。吴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些富有童趣的书,有:《爷爷一定有办法》《失落的一角》《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一片叶子落下来》《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马提与祖父》《放电影》等。 F、语文教师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用教师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最后,我用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 的话与大家共勉: ‚如果我当小学语文教师,我会努力地读很多书。我要让我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

‚假如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要努力地去写。我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只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几句评语,那样的话,学生可能从中得到鼓励,却看不到远方。‛

走近名师 倾听名师

走近名师 走进新作文

走近名师 激励人生

走近名师感悟经典

走近名师 观摩有感

走近名师,感受经典

走近名师,感悟新课标课堂

书评:沐浴阳光,走近名师

走近窦桂梅 感受名师魅力

走近名师享受诗意语文

《走近名师1.doc》
走近名师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