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2020-03-03 05:59: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生活

一、语文的构成

语文知识——语言(偏重工具性) 语文产品——言语(偏重人文性)

二、语言和言语二分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提出来的,对这一学说引进中国有贡献的是方光焘、陈望道和高名凯。陈望道是最早专文介绍语言和言语区分的中国学者。

三、语言和言语的界定

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 △历来对言语的不同理解:

(1)指用语言手段表现一定思想的表达形式,即言语作品的形式;并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方光焘、施文涛1959;方光焘1961;岑麒祥 1961;王希杰1984)。 (2)指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表达形式的总和(高名凯 1960;刘叔新1992)。 (3)指言语活动和言语产物的统一体(戚雨村、吴在扬1961;岑运强1994)。 (4)指言语活动的产物,即说出来的“话”(田茹 1961)。

四、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1.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定义,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成员共用的工具;言语是个人性的,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所写的过程和结果。

(2)语言是潜在性的,语言系统是稳定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言语是显在性的,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3)语言是空间性的,语言系统的各种结构成分是有限的;言语是时间性的,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工具说写出无限多的话来。 2.关于语言与言语区分的一些例子

以下例子中,语言和言语是不能替换的。

①汉语、英语等都是历史地形成的民族语言。

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③你走的时候言语一声儿。

④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

⑤赵三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他什么也没言语。

五、语言和言语的统一

1. 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语言的言语,也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言语的语言。 2. 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即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态,即语言规则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3. 语言来源于言语,并潜在于言语中,但又反作用于言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

六、二分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所谓语文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是语言和言语的双向发展。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

七、几个概念

1. 语法:组词成句的规则。 2. 语言和言语三要素:

(1)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结构部件,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律。

(2)言语三要素: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是言语的活动者,言语环境是言语的背景条件,言语作品是言语的物质成果。

3. 言语环境: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根据这些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的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两大类。

(1)情境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的场合。所谓场合,就是指交际事件发生时的情况,包括交际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现场环境是指交际发生时的自然景象和事件情形;而人际环境是指“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

(2)背景语境:是相对情境语境而言的,包括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 4. 语言内容和形式

(1)语言内容:指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所指。它有两个特征,一是概括性,二是客观性。

(2)语言形式:即语音,它是语言的物质载体。 5. 言语内容和形式

(1)言语内容:是指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语言与言语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这种结合,是言语主体的创造。

(2)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言语环境相结合的方式。

6. 语文生活: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之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7. 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

八、两个思考

1.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讲深讲透”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采取讲深讲透利少弊多。其理由如下:

(1)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理由是任何作品都是由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构成的,阅读作品就是经由语言形式达对语言内容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主观(读者)向客观(作品)靠拢的过程。

(2)这种方法忽略了言语主体的创造性,有违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变得僵化死板。这种方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痼疾。

(3)这种方法是“填鸭式”“满堂灌”的代名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作用,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形式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不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讲究教学的民主性,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养成了以听代思的习惯,只知道对教师作简单的模仿,不知道如何去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会失去吸收知识的兴趣,而且产生了厌学情绪。

2. 为什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对话能力?

(1)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而对话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一方面语文是一种生活对话,与语文对话隐喻了与自然的对话,人际的对话也隐喻了与自我的对话;另一方面,生活也就是一种对话,人通过对话获取对象,在对象中确证自己。通过对话,人重新构建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话不仅仅是我们时代的哲学主题,也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主题,也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主题,又是我们时代的语文主题,即我们时代的人的主题。 (2)对话过程与理解过程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对话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 。

(3)对话的原始意义是交谈,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真正的对话要求对话主体必须具有对话意识。有了对话意识,即使默默无言,也是一种对话。在对话中对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自我的意义的获得和价值的实现,因此,不尊重对方就是不尊重自我,对方意义的缺损就是自我意义的牺牲。人必须在另一个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即主体间性(P28)的体现。

第二章 语文素质

一、素质与语文素质 1.素质

总结目前大家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种:一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以生理层次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特征;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主要指在主体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人格特性融成一个统一体。 2.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是指借用“素质”的原始意义创造出来的语文学概念,它是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修养。

语文素质不仅仅是一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思维等方面的素养,还包括人的语文体验、语文直觉、语文感悟、语文想象、语文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包括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思维、体验、直觉、想象、情感等要素,还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总之,是一个人语文生活所需要的修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所谓两个层次,就是直觉的层次和非直觉的层次;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三个方面。即语文素质的四个方面是指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其中,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感,语文素质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是从属于语感这个核心的。 3.语文素质的要素构成。(P34~P35)

语感

直觉层次

语文思维

非直觉层次

双基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本技能

语文素质要素构成层次图

二、语感的特征与地位 1.语感的特征

(1)语感的心理特征:

语感既是一种人的言语心理行为(语感过程),又是一种言语心理状态(语感结构)。 语感作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P38) 语感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P39) △思考㈠:如何理解语感的迁移功能?

①语感能够使主体通过最少的言语激发来获得最大的信息,即超出言语向外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极值效应,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迁移。

②每个人都有一个词库(个人词典),其结构形式呈现为网状结构,网络中自然会有许多的节点,又称为信息聚焦点,提取或激活某个节点,思维和意识就沿着网络通道同时向所有方面扩展,直到涉及整个词典。

③语感迁移的关键就在语感结构中的节点的自动化程度和开放性程度。语感能力的高低,就是指节点的扩展激活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大小,就是指节点扩展激活所涉及的范围的大小。

△识记㈡:什么是言语表达式?

所谓言语表达式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成分的综合概念。从它的内部构成来看,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从它的外部联系来看,则又包括言语本身和言语环境(语境)。言语表达式既体现着语言的规则,更体现着言语的规则。

(2)语感的言语特征:

言语对语感过程和语感表现的支配、制约作用,以及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上的相应表现。 △思考1:在言语研究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哪一个更为重要,为什么?

如前所述,言语内容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具体含义,言语形式则是指言语表达式。因此在言语学研究中,言语形式更为重要。因为,言语形式是语感的直接心理界面,是语感的感应点。言语形式可以说是语感的中介,它一方面联系着言语对象,一方面联系着言语主体。总之,言语形式是语感的门,语感就是通过这道门达到对言语内容的直觉同化。

△思考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1.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

(1)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言学;而不是相反,根据语言学来创造并使用语言。①汉语的语言现象极为微妙,许多有关规律尚在探讨之中。②即使确定的知识,如果依凭它们进行听说读写,效果将会很低。③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无论多么丰富完备高深都不可能完全解决认读中所碰到的所有问题。④任何人包括语言学家不可能在听说读写中理性地刻意地去使用语言规则。

(2)语感是人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 ①语言本身就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感,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的对象的科学研究。 ②语言现象是一种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并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也非实证科学所能完全测得准的。可以说,语文首先是一种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

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1)语文素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语文智慧。这种语文智慧集中体现在语感上。语感的心理特征是直觉,直觉有三个特点:知情合一(顶峰体验);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理解和观照合一(凝聚为意象)。语感的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实现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之后,又继续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的理性内容。它把理性过程凝结在感性形式之中了。这就是语感的智慧性质的根本。

(2)从智慧理论的角度看,语感也是一种理解。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知性的理解,它靠逻辑、分析和思维达于事物的本质;一种是完形(格式塔)的理解,它靠直觉、顿悟和灵感达于事物的本质。前者是以“物”的方式展开,但言语作品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它与人的心灵是同一种“力”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它与人的心灵有着同一种“力的图式”,它天生与人的心灵“同构”“共振”。所以以“格物”为特征的知性分析方法由于它与对象的“隔”,其实是最难达到对言语作品本质内容的理解的,它不仅在效率上极差,最不经济,更主要的是,这种理解始终存在着一种止于表面、局部与个别的弊端,导致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后者的理解发生于主体内部的“完形功能”,即人内部的某种组织、结构、联系,这种存在于人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联系是在与对象同一种“力”的作用下完成的,二者在整体上、结构上“同质异构”,因此,发生于它的理解活动可以直达事物“力的图式”,直接从整体止、结构上把握该事物。由此可见,对言语作品的理解,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还是这种直觉的感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语感的智慧性质,也就是由完形功能决定的顿悟。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从属于语感素质。 (1)四种素质不在同一层面上。

(2)语文知识与技能本身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它们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

(3)语文思维相对于“双基”要高一层次,上的意义要大,但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感(加上词感与文感)。

三、几个概念

1.语文思维(P48)

所谓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语文思维是语文素质的四方面之一,属于非直觉层次。

2.语言知识和语文知识(P50、P52)

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的第一方面是语音知识,第二方面是词汇知识,第三方面是语法知识。

3.语文技能(P53)

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关键是两个,一是自动化,二是巩固的。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心智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指语文心智操作技能。语文技能是语文素质的四方面之一,属于非直觉层次。

4.技能与能力的关系(P54-P55)

所谓技能,是指动作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自动化;所谓能力,则是指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另一方面,技能又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一。

第三章 语文课程

一、课程: 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为着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教学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各节点可以视作一门门具体的科目与一项项具体的活动,节点与节点的连线可视作经验通道与学习进程。 课程的三个特点,即:基于教育,在教育中,为了教育。

二、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在学校教育进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基本规律与要求,借助语言和言语产品,培养提高学生语感与文感能力,为实现此种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一门学科课程。

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眼里的“语文”是指以语言为根本,以听说读写为途径,以“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综合体。 (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三、语文课程目的

语文教学目的的特征:规定性、可行性、预期性。

四、语文课程内容、

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文章

文章就是言语产品。

文章的三个层面: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词语和语法。第二,义理层面(核心层面),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指文章的结构,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义理。第三,语用(交际)的层面。

二、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 2.语文教材三大特征: (1)文选的形式 (2)模糊的序列 (3)丰富的内容

三、对话型教学观念究竟新在哪里?

1.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学生,对话型教学重学生。对话型教学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他应当而且可能成为言说说,成为他者的对话者,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则更多地把学生看成是“容器”,他只能而必须接受训诲,接受传授者所传授的一切。

2.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人作为人的生活实践,在语文生活中就是对话实践。

3.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纯真的动机、美好的意向、诚恳的态度是对话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言语作品生成和理解的积极力量,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话型教学首先关心的是学生是不是守住了说真话、不撒谎这一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4.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目的体现于过程,因此重过程是必然的。由于并不指望得出完全一致的结果,许多分歧就不一定要加以消除。

四、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

1.学生对对话的需求有其特殊的迫切性。 2.学生前理解(前认知)的相对贫乏性。

3.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同化形式:浅表同化、疏陋同化、片面同化、孤立同化、错失同化。

五、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 1. 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

2. 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3. 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

六、如何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1.对话双方人格平等 2.对话总是真诚的

3.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七、语文教学方法的核心——师生合作

八、课型:是从一堂课的总体上认识的类型,比如我们常说的“讲读课”,就不能把它理解为“讲授法”或“朗读法”、“默读法”之类的。

九、朗读的性质

1.朗读时一种生命活动,而非纯物理、生理现象。 2.朗读是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而非有口无心式的“念经”。 3.朗读时对文本意义的创造。

十、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

一、默读能力三要素:理解力、记忆力、速度。

二、默读方法:

1.浏览法:检索式、跳跃式、框架式

2.精读法:逐字逐句式、多面选择式、适时重复式、议论评说式

十三、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快速性、持久性、正确性、条理性四个方面。通俗地说,就是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对,记得清。

十四、感受: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

十五、联想的类型:

1. 接近联想:指由不同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

2. 类似联想:或称相似联想,是指由不同事物之间形或质的相似或接近而产生的联系。 3. 对比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十六、

1. 想像: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 2. 想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①构造言语形象 ②注入情感动力 ③创设相宜环境 ④营造民主气氛

十七、语文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 1. 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 2. 激发主体意识 3. 适时合度 4. 因材施教 5. 注意评价

十八、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1.词语选用的比较 2.句子结构的比较 3.不同体裁的比较 4.作者、作品风格比较 5.选材立意比较 6.谋篇布局比较 7.人物性格比较

十九、理解:是人们逐渐认识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关系、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校里的教育测试与评定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总结)性评价”。

二十一、评定和选拔功能:“四度” 1.效度:也称“可据性”,是指通过测试有效地测出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真实水平,也就是根据测试分数所作的推断是否正确和适当的问题。

2.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测试的结果是否没有误差,是否可靠的问题。 3.难度:表示题目的难易度。

4.区分度:也称鉴别度,表示试题对被试学生水平鉴别能力的指标。

二十二、

1.语文试题的几种基本类型 ①标准化试题 ②客观型试题 ③主观型试题 ④口试

2.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 ②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 ③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

④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十三、国内语文测评现状

①对各种测试类型不同功能的认识不够清楚。 ②各个学时段的测试划分不清。 ③由于将目光盯住校外统一测试,所以,从学校领导到语文教师都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评定,重视学习结果的评定,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定。

④测试过于频繁,测试方式单一,造成教师与学生都处于高度焦虑状态。

二十四、语文测试改革的动态和趋向

①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②减少题量,简化题型。

③语文高考的阅读试题以考课外材料为主,中考试题也有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外材料的趋势。 ④考试的方式和试题的编制酝酿着改革。

二十五、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心智)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二十六、教师在进行“诊断性”“形成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以评价。 ②教师应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③教师应注重“自我评价”。

二十七、视听媒体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能同时提供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刺激信息,加快对教育信息的接收速度。 ②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展现实际过程,缩短感知和理解过程。

③能充分利用“蒙太奇”艺术手段,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像等能力。 ④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打破时空限制。

二十八、语文视听媒体的教学应用 ①主体式教学 ②补充式教学 ③复习教学 ④个别化教学

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体育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物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doc》
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