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鲁迅杂文

2020-03-01 17:11: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品鲁迅杂文

从古至今,对于鲁迅杂文的否定与辱骂从未间断,对于此我深感遗憾,于我的心中鲁迅是一个伟岸的人,有着铮铮铁骨的为人。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所强调的立足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热风》);"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坟》);"五卅"运动与"三一八"惨案中对残杀中国人民与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大革命失败后对于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的抗击(《而已集》);对以上海为中心的3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商业社会的透视与批判(《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以及儒、道各家的重新审视与清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等。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地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因此,他的杂文毋庸置疑的成了众人批判的对象。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观照,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鲁迅杂文的犀利、尖锐、还在于他超"常规"的联想力。人们最感惊异的是鲁迅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他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几乎是俯拾皆是,构成了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模式,例如,文人雅士的小品文"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与"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小品文的危机》)。这本不相关的事,经鲁迅妙笔牵连,就达到了"戏谑化"的艺术效果,"高雅"的"恶俗化",这其实是揭示了更大的真实的,显示出鲁迅的"尖锐"之极。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深刻性,触及了人们心中最隐蔽的劣根性,让那些“面子至上的”中国人批判不断。

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坏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

这就是说,鲁迅的思维的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他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竭力排除其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快刀斩乱麻地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先生一生热爱祖**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鲁迅的道德文章是我们民族的精魂,后世师法的高标。

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鲁迅,但我至少敢说忘掉了鲁迅的时代就是一个该灭亡的时代。 只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也只有读鲁迅,才会了

解,国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严重。鲁迅留下的不是几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绝不是文章那么单纯,他留下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他被誉为"民族魂",我觉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忘记了鲁迅的时代,我只有深深的忧虑。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读后感

浅谈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 文档

《鲁迅杂文》读后感

文段摘录 鲁迅杂文

《品鲁迅杂文.doc》
品鲁迅杂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