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2020-03-03 10:14: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刘湘玉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苏轼和陶弘景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一个是北宋,一个是南朝,但他们才气过人、高雅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一个因为被贬谪外放,一个是主动辞官隐居深山,都具有一种“闲”的气度。这里的“闲”是无案牍劳形之清闲,是经过命运之蒸煮烹炸后才有的气定神闲,是一种“人闲桂花落”的诗意之闲,在他们那里,“闲”是一种境界,没有“闲”,就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可以说,这两篇美文是“闲”出来的景致。

苏轼工诗擅词,散文也是冠绝一时,对后世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正直敢言,挺挺大节,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出其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被小人嫉妒、中伤、排挤,几度遭贬,一生坎坷,《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文短小精悍,仅84字,但有因有果有经过,有叙有议有描写,字里行间贯穿一个“闲”。作者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也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是“闲”。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采用侧面描写来写月光,虽未直接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这种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境界,正是因为“闲”而来。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唯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陶弘景也是一个“闲”人,他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历名山大川。因为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赋“闲”,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苏轼不同的是,他当时不是不被重用,而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南史》说他:“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在《答谢中书书》这篇小文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钟情和体悟。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仅68个字。比起上文来,它句式更整齐更错落有致。在内容上,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无不涉及,可谓尺幅容千军,片言阅百意;在描写角度上,有俯有仰,有左有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表达上,记叙描写自然流畅,议论抒情游刃有余。那云海弥漫的群峰,清澈见底的涧水,五彩斑斓的石壁,青翠欲滴的竹林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闲静之美;那美妙的猿啼与鸟鸣,夕阳下腾跃出水面的鱼儿则为我们展示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命动态之美。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如果不是一个沉醉于山水的“闲”人,怎会描摹出这般清丽的山水画屏?《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两文结尾都是画龙点睛,恰当议论,抒出心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看,除了我和张怀民这般“闲”人,还有谁能够享受这般“闲”之境界?这里的“闲”字包含了酸甜苦辣万千感慨;《答谢中书书》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除了谢灵运和我,再也没有人能这样融情于景的了。欢乐、愉悦、得意、悠闲自在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一个是被贬的“闲人”,一个是归隐的“闲人”,他们境遇有别,但其“闲”出来的景致却是同样的鲜活而又美妙。读罢,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致,均在我们面前活了起来。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_练习题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经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提纲版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doc》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