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学论文

2020-03-04 06:40: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中国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从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家五个方面观照中国的叙事资源,他的叙事学理论根基于他对作品不辍的阅读,对今天的叙事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本论文简要论述了叙事时间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时间的表述形态、叙事元始形态、叙事时间形态阐释了叙事时间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叙事元始 时间形态 时间速度 变异形态

一. 何谓“叙事”

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它是关于叙事文本的形式的理论。“叙事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于年发表的《语法》一文中。然而,作为一门科学,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确立,叙事学也被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和经典叙事学。。文学结构主义的基础是索绪尔的语言论,因而因而我们也可以说西方叙事学发源于语言学理论。尽管“叙事学” 一词在年才由托多罗夫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世纪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而在中国,“叙事”这个词早在先秦时就出现了。那个时候的“叙”是用顺序的“序”, 主要是讲奏乐或者丧葬仪式上的顺序,使乐器的摆放和仪式的进行,都整然有序。它和空间的左右、时间的前后都有关系,只不过它最早使用不是在语言表述的领域,而是在中国非常看重的礼仪领域。叙事这个词一直到了六朝的《文心雕龙》才出现,《文心雕龙》里有两次提到过叙事,但它还不是作为一个关键词来讨论的。真正名词化了的“叙事” 这个词的出现,是在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里面,《史通》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专门设了一章叫《叙事》,他说“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 叙事专门作为一种叙事法是在唐朝出现的,而作为一种文类或文体,是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朱熹有个嫡传弟子叫真德想秀,他编过一本书叫《文章正宗》。书中就提到“叙事” 在这里叙事包括历史的叙事,也也包括一些散文的叙事。到了公元17世纪的明清之际,中国的评点家就超越了史书、小说、历史等文体的具体界限,趋向于把叙事抽象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智慧了。中国叙事学以史为源头,以史为重点,它是从史学里发展起来的。我们中国人实际上是从史学和文化学来看待叙事,因为史学和文化学在中国是优势文体。这样才能发挥东方思维的优势。

二.时间的表述形态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这里就包含着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思维方式在里面,它不是说我有年你没有年,我有月你没有月,而是顺序不同。顺序不同就是意义不同,它说明你的第一关注点的不同,即你首先关注什么,第一关注点之后的你的整个思维的范式是怎样的。顺序不同主要体现在第一关注点和思维的范式上。那么中国人对时间是怎么考虑的呢?

来看看我们的甲骨文,甲骨文用甲子记日,先记日,再记月,再记年。当时的年叫“祀”, 每年大祭祀一次。因为当时的“年”字是一个人背着一捆稻子,这个“年”就是年成,有一点收成的意思。这个时候日月年和英文的表达是一样的。到了商周之际,那时用金文,也就是钟鼎文,当时有一段时间是先记月,再记日,再记年。到了《春秋》和《左传》的时候,我们变成“年—月—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迁呢?它又是怎样完成的呢?细心读《左传》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左传》上记载了两次“日南至”,“日南至”也就是冬至点,就是太阳到了最南的那个点。鲁嘻公五年记载了一次,鲁昭公二十年记载了一次,这中间相差一百三十三年,一百三十三年中有四十九个闰月,加以约简就是十九年要有七个闰月,这是中国的闰年的定制,有这个闰月制度以后,阴阳才能合历。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月亮转个圈就算一个月,转十二回算一年,那么十几年后,春夏秋冬就会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找到了冬至点也就找到太阳运行的轨迹,有这个十九年七闰的制度后我们才能够有阴阳合历,才能把握太阳年,把握春夏秋冬,才能对“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中国人经过漫长的对世界构成和运行模式的探索,终于把天干地支记时的方式贯穿于“年—月—日” 时标顺序系统之中。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做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①这种时间意识和整体性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叙事作品的时间操作方式和结构形态。“年—月—日”的时标顺序体制伴随着时间整体性的文化密码,储存在中国人的潜隐的精神结构之中,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于中国人对世界的感觉方式和叙事形态之中,成为中国叙事学表述的一个独特方式。

三.叙事元始形态

对叙事作品来说,与作品的叙事开端相对应的时间范畴,杨义先生给它起了一个独特的名称:叙事元始。所谓“元始”,“ 意味着它不仅是带整体性和超越性的叙事时间的开始,而是时间上的整体性和超越性所带来的文化意蕴的本原。”、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到叙事开端中的叙事时间上或整体上的布局或超越时空的变幻,而且要解读出这种叙事时间掩盖下的文化密码。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体现于并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书写形式及时间观念意识形态。“叙事元始的功能,一是以巨大的时间跨度,储存天人之道的文化密码。二是以湍急的时间流转速度的冲力,激发历史发展逻辑与天人之道的对接和呼应。”②

(一)时间跨度

从时间整体性的类型来看,中国小说往往在叙事的开篇就建构出一个广阔的时空格局,给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历史时间背景,似乎是把叙事时间作为进入作品叙事世界的通道。这就是时间的大跨度。

长度不及万字的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开头,就属于历史性时间类型。开头先从朱元璋建国,扫荡胡尘,定鼎金陵写起,再到永乐皇帝起兵靖难,迁都燕京,然后交代明朝第十一代天子万历皇帝平定三处楼寇之乱,其中之一为发兵滨海,因兵粮不足,所以朝廷允许宦家公子,富室子弟纳粟入监去做太学生。在这种金钱与政治的买卖之中,便造就了一批靠家族经济而获取身份的纵给子弟,他们自视风流,于青楼中寻欢买笑,情结美眷,却又难逃门第家规观念的束缚。在这两难的选择中,文中代表太学生阶层的李甲,意料之中地选择了家族门第而放弃了所谓的爱情,同时也毁灭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美好期以及她作为女性的人格价值。

由于叙事元始的时间内涵不同,以及它所引导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结合点不同,因此在有才华的作家笔下是不会陈陈相因的。“叙事元始巨大的时间跨度,具有冲击力的朝代更替,反省了王朝的盛衰,沟通了文化与世俗,天道与人道的融合。”③

(二) 时间凝止

历史性时间类型属于高速的大跨度的时间形态。除了上文提到的那种大的时间跨度的叙事元始形态,还有一种小的时间跨度,甚至于小到凝止的时间形态,这种时间形态也是一种跨度,只不过这种跨度比较小,甚至于无限小至于零,我们把它称之为时间凝止。叙事时间凝止的状态,通常出现于介绍风俗民情,地理景观之时,故事人物都不参与观察。《警世通言》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 ,原注为宋人小说《碾玉观音》它的入话部分排比了宋代诗人和南朝名妓的十一首泳春诗词,除了开头两首有仲春、季春的时间变化之外,其余都是反复辩驳春天是如何归去的:

王荆公看见花瓣儿片片风吹下地来,原来这春归去是东风断送的。有诗道:‚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苏东坡道:不是东风断送春归去,是春雨断送春归去。有诗道:‚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我们从中完全看不出时间的流动,故事时间处于凝固的状态。

四.叙事时间形态

(一)叙事时间速度

叙事时间速度是故事发生的实际的历史时间长度和叙事文本的长度相比较而言的。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提到:“故事中的时间跨度(以分、小时、天、月、年等度量)和本文再现时所占的篇幅长度(以行、页等计量)之间的关系,亦是一种时空关系。一般情况下,这类时空关系所产生的度量尺度是速度。”叙事速度表现两种变动形式:加速和减速。也就是叙事速度快与慢的两种表现形式。若用较短的文本篇幅描述较长的历史时间的故事,那么叙事速度就快;相反,若用较长的文本篇幅描述较短的时间发生的故事,叙事速度就慢。在叙事速度的快慢转变之间,叙事者不可避免地投入了自己的知识、情感、观念和哲学思考。叙事时间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叙事的节奏,而节奏的快慢又决定着文本叙事的疏密度。

《醒世恒言》第连卷《隋场帝逸游召谴》开头写道:‚‚单表隋场帝篡周灭陈,奄有天下,一统太平,真个治得外户不闭,路不拾遗。‛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公元588年,隋文帝挥兵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国家——陈,统一全国。单单是“篡周灭陈” 这四个字就跨越了年的时间。而得天下易,治天下难。治理天下且能有所政绩显现是一件长久而缓慢的任务,而文中“外户不闭,路不拾遗”, 朴实无华的民间生活状态中就体现出了隋文帝在位期间所做出的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并且这些政策在有效地运行中获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样就把时间的飞速流转暗合于不涉时间概念却又蕴含时间意义的文字表述之中。公元600年,杨广被立为太子,与前文隋朝灭陈的时间差距长达12年,这12年间的历史仅仅用不到600个字就概括了。历史时间远远长于文体的叙事时间,叙事速度飞跃流转是可想而知。杨广如何从太子登上帝位的,先写文帝有疾杨广和宣华夫人同侍疾:

‚平旦,夫人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发乱神惊,归于帝所。文帝怪其容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浊然泣曰:‘太子无礼’‛。

于是文帝又想诏杨勇回宫,但杨素百般阻挠,并与杨广密谋取文帝而代之。随后,文帝驾崩,“明旦发丧,使人杀故太子勇,而后即位”。 ,这只不过是一日之间或是更短时间的事,文章中却用了500多字描述,与前12年间用字不足600相比较来说,这一部分的叙事时间速度可以说是极为缓慢的。可谓减速形式。

(二)时间的变异形态

如果说叙事元始在宏观的层面上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时间背景,叙事时间速度在纵向矢量上呈现出了时光在蒋的变迁,那么时间顺叙的变异形态就使这一时间流淌变得曲折多姿、跌宕起伏了。值得注意的变异形态有四种:倒叙、预叙、插叙和补叙。 2.1 倒叙 中国小说往往是先以一个广阔的时空结构开头, 神话小说则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历史小说则从三皇五帝讲起,所以在叙述的时候难免要追溯一下来龙去脉,这就使得倒叙成为不可避免了。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生于郑武公十四年,此时已经三十六岁了。但是依附在《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条目之下,《左传》写道: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这段倒叙文字,把时间倒转了三十六年以上。在母子兄弟交恶的情形下,郑庄公采取的养痈自溃、坐待其毙的政治权术,在弟弟段的阴谋暴露之时,发兵讨伐之,攻克了京、鄢等城池,驱使段出奔到共邑。

倒叙是叙事者有意地介入,它井不单单是一个时间错乱的文体,而是通过时间的错乱造就文章的曲折气势,表达某种复杂的情感,并在两者之间潜在着某种审美张力。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这只是对于自然时间而言的。在叙事文学作品中,时间的顺序是可以商量的,倒叙作为叙事者的一种叙事谋略,使文章增加了气势曲折之感,表达着叙事者对世界的某种感觉形式。 2.2 预序

预叙和倒叙在时间顺序变异操作中,是处于两极的概念。预叙是在当下揭示了故事的某种结局,超越了时间,把叙事的触手伸向了将来的时间点。预叙的功能,往往能够给后面展开叙事构设枢纽,埋下命脉,在预而有应中给叙事过程注入价值观、篇章学和命运感。

小说《爸爸爸》中也有多处使用了预叙。小说第五部分鸡头寨与鸡尾寨战前鸡头寨以砍牛头的方式进行战前预测,“如牛进,则预示胜利,否则是失败。”结果“牛往前倒了”,人们欢呼声一片。马上要打仗了,鸡头寨的汉子们不去磨刀利剑,,不去练兵准备,而是以这种荒谬的方式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必然预示着战争的失败,而战前预测的结果是“牛往前倒”, 这更是作者对落后传统文化的一种反讽。更加荒唐的是小说第七部分,在战争连连失利之后,大家开始胡乱猜测,觉得丙崽很神秘,“你看他只会说‘爸爸’和‘X妈妈’, 莫非是阴阳二卦?”于是大家把丙崽抬到了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 开始磕头伏拜。丙崽吃着大家给的美食,听到了麻雀的声音,于是“手指定了一个方向,咕哝一句‘爸爸’”。 汉子们欢呼起来,觉得是胜卦。并把丙崽胡乱指着的方向的意义理解为“火攻”。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预叙,以这种荒诞不羁的方式打仗,体现了鸡头寨寨民的愚昧落后,必然预示着最后整个鸡头寨的结局。 2.3插叙

所谓插叙就是把叙事时间倒转,追溯往事。但由于篇幅过短而不足以称为倒叙。它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手法。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使文章有更清楚的脉络。

在《棋王》中,小说的开始就插叙讲“我”的家庭背景,随后当“我”在火车上知道这个人就是王一生时又插叙进王一生的事迹,从而读者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王一生是一个“棋呆子”的事实,既不觉得突兀又能为下文王一生逐步成为棋王做好铺垫。而对于王一生作为一个贫寒子弟是如何成为一个棋迷并最后成为棋王的,小说也是通过插叙来进行解释的。原来王一生在小时候就偶尔发现一本棋谱并产生兴趣,后来又遇一精通棋艺的捡废纸的老人,得到他的指点和磨炼加之自己对象棋的浓厚兴趣才最终成为棋王。而且王一生下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更是为了他含辛茹苦的母亲。所以在他终于战胜冠军之后才有那样又激动又伤心的表现,从而突出了王一生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并非一味地沉醉于下棋而不顾其他的棋王。

在叙事时间的变异形态中,还有一种形态称之为补叙。补叙之所谓补叙,是因为它补充了情节和意境的完整性。补叙涉及到的时间己经超出了现有叙事时间的覆盖范围,伸展到以后的叙事中心的时间范围。

引用:① 杨义《中国叙事学》第129页的第一段

② 杨义 《中国叙事学》 第132页的第二段

③ 《三言叙事艺术研究》 第12页的第一段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2.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9月 3.杨义,中国叙事学的文化阐释﹝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三期 4.王明科、朱明阳,《论杨义的文化会通论》 ,2014年8月

5.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一期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论文

中国律师学论文

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读书笔记

叙事学研究

教育叙事论文

论文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论文

《中国叙事学论文.doc》
中国叙事学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