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03-04 01:23: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题目: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段晓蕾 学号:42012100007

52年级:2012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学院(部、所):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固本强基的伟大的战略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一个阶级都有两个队伍,笔杆子队伍和枪杆子队伍,而枪杆子队伍最终要靠笔杆子队伍来领导,通过上课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讲解和自己阅读相关的书籍,并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谈一谈现代互联网对意识形态领域额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现状挑战影响力

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它深刻改变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切实提高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原本是美国军方的研究项目,最初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能在紧急状态下保持畅通的通信网络。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迈出了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一步。20世纪90年代,整个网络开始进行商业运营,向公众开放。几乎在互联网商用之初,我国就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今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形态方面,信息传播以文字形式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转变。目前我国网上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占互联网流量的50%以上。二是在应用领域方面,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三是在服务模式方面,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服务模式使互联网的平台功能更加突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新的提供者、创造者。四是在传播手段方面,传统互联网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随着3G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正在成为新潮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今天,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这使得更多的人有几乎参与到社会舆论的构建中来,施加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出现网络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网络化等新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件解决的重要力量。

“天价烟”、“天价吊灯”、“最年轻市长”等社会、时政事件的关注,也无不从网络发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已经对现实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总的来说,互联网促成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途径,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起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

互联网大大削弱了传统的社会控制。由于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工具,政府往往视之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牢牢掌握起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长期以来,政府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把关人”,人们接受的是经过帅选的信息,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选择余地不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源头更加多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互联网能实现低成本的大范围信息传递。任何人不需要通过政府机构批准和检查,就能够在网络上制作网页,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栏乃至及时通信工具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权力迅速向社会发布转变,国家的权威也大大削弱。在新的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要能说服人,为民众所信仰,发挥其功能,难度越来越大。

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互联网技术发展于美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对IP地址、域名解析、搜索引擎、新闻源等大量信息基础设施拥有主导权。目前,网上超过80%的信息是英文的。互联网商用不久,就有专家指出:这种新的技术优势“使得美国得以利用其强大的‘软力量’手段,发挥它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美国政府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通知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容易了。《纽约时报》宣称,互联网与中国进行历史 性大决战,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在互联网的斗争中败北。美国国会拨专款,用来对付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采取的网络监管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使种族主义、宗教仇恨等信息在网上传播,并渗透到网民的思

想意识之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上有较大影响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要看到,只要我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网络世界的而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并且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西方传媒信息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和仆从。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巨大冲击,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

三、提高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力

发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力,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舆论,提高网民参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说服力、辐射力。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和驾驭互联网

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网络舆论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情,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领导干部不愿、不会、不能应用互联网与群众保持沟通,就很可能变成现代社会的“聋子”和“瞎子”,就难以实现正确的领导。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和掌握舆情,听民声、察民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上舆论。还强调,对网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要客观分析、正面回应,不能漠视、回避。有鉴于此,应该把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能力当做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勤于上网、善于上网,主动地、经常地、真诚地在网上与群众交流,以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吸收民智、激发民力,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力

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站登载新闻的重要来源,应不断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网上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导向和标杆作用。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上宣传人民网、新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是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其他网方式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时间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重点新闻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重点新闻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海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重点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地设置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

在适当增加对网上理论阵地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要着力建设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网站,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网”工程,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建设网上党校——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开发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加快党校教育现代化步伐,扩大党校教育覆盖面,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尽快实现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以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这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上,要避免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搬到网页上的机械的纯文字的教育宣传,要用多种表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内容变成众多的主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用幽默的,

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用包括卡通、漫画、戏剧、游戏、影视作品、小品等形式表达教育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民族歌曲、健康的音乐放在网页上,使人们在欣赏浏览中愉快地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灌输。开展心理咨询,对人们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人群。 利用互联网开展细想政治工作,是适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认真总结高校创办“红色网站”的经验,切实建设起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细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