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 课堂讲义 第31讲

2020-03-04 01:2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内容提要:本讲主要讲述土地勘测定界的概念、目的和意义及土地勘测定界准备工作的应用和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的相关内容。

二、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掌握土地勘测定界的概念、目的、意义和程序、土地勘测定界的权属调查及地类调查。

熟悉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依据、特点及原则。

了解土地勘测定界的准备工作。

第九章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是地籍管理中用地审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建设用地审批科学、合理、准确的手段。

经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成果可以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的基础资料和依理。

第一节土地勘测定界的概念

土地勘测定界(以下简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收(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用地从立项到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

以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为例,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在整个用地审批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如下(图9——1):

一、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依据、特点及原则

(一)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依据

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依据是:《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

(二)土地勘测定界的特点

土地勘测定界不同于工程测量中的施工放样。土地勘测定界侧重于地籍管理的内容,是在调查清楚用地范围内的土地权属、用地类型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实地定界工作,其内容包括调查与测绘工作;

而工程中的施工放样仅仅是根据用地需要进行的拨桩、放线工作,是一种狭义的测绘技术工作。

勘测定界工作除具有一般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外,根据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综合性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内容兼有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放样测量三者的内容。

2.特殊性是一项为用地审批服务而衍生出来的特殊性技术工作。

3.精确性土地勘测定界成果直接服务于用地审批工作,同时也服务于土地管理

的其他工作,其精确性应与土地管理特别是地籍管理的工作要求相衔接。

外业严格按照明《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内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实时自检、互检,从而达到最终成果的精确性。

4.及时性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程进展速度,这就要求勘测定界人员准确、及时地提交勘测定界成果,提高审批效率。

5.法律性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对用地审批、土地登记等具有一定的法律性。

(三)土地勘测定界的原则

1.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是指土地勘测定界外业测量应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2.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1)依法并与现状结合的原则。主要是指在勘测定界地类调查中,按照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以现状地物为主,结合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实项目用地地类。

(2)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的原则。主要是指在勘测定界权属调查中,因长期以来,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薄弱,土地权属关系混乱,土地权属的变化(尤其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往往与国家政策有关,应充分考虑到因其变化的历史背景,尽量维护现有土地权属状况。

3.符合地籍信息管理的原则主要是指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应做到图、表、数具有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

4.符合充分应用地籍资料的原则主要是指在土地勘测定界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已有的、最新的地籍资料,包括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最新的土地登记资料以及土地权源证明材料等,从而大大提高勘测定界的工作效率。

5.符合有效检核的原则主要是指在充分应用已有地籍资料的同时,应对原有地籍(图、表)、土地登记(册、卡)等进行有效检核,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同时在土地勘测定界过程中,对发现的有关项目用地设计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二、土地勘测定界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实施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工作符合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进度,必须有条不紊地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开展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按照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准备工作阶段、外业工作阶段、内业工作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及归档阶段。各个工作阶段之间的关系,见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框图(图9—2)。

第二节土地勘测定界准备工作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在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涉及勘测定界单位与用地单位及用地范围内各土地权属单位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

进行勘测定界工作之前,应在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收集用地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城镇地籍调查资料、收集各土地权利人的权属证明材料,实地调查用地范围内的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权利人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放样及测量工作,并撰写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编绘勘测定界图。

因此在进行勘测定界工作之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尤其在组织协调工作中,要做好人员分工,以便快速准确地完成土地勘测定界任务。

勘测定界工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协调工作、收集资料、实地踏勘、制定技术方案、工作底图的选择和整饰。

一、组织协调工作

(一)工作协调

具有资质的土地勘测定界单位在接受用地单位的委托书后,要安排了解土地管理知识、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人员进行工作的前期协调。

协调工作包括与用地单位及相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具体时间、了解用地范围内的权属状况、收集相关资料等。

此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管理,密切配合、协调好有关部门的关系。

对于大型项目用地的勘测定界工作,可以成立以地方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乡镇政府主管领导、建设项目用地单位负责人、勘测定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勘测定界协调组,负责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权属、地类调查涉及到用地范围内的很多部门,只有做好前期的协调工作,才能降低工作难度,使土地勘测定界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最终成果的客观准确。

(二)组织工作队伍

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三个主要阶段,因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要分工明确,对于大型勘测定界项目要成立以下的工作组:

(1)成立外业调查组,选派熟悉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具有多年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经

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初期工程计划的编写,在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负责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保证提交成果的质量。

(2)成立外业测量组,组织技术过硬的测量队伍按经批准后的用地设计和有关技术规程,实地界定用地范围,测量界址点坐标,并埋设界址桩、标定用地界线。

(3)成立内业整理组,进行内业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包括外业调查成果的收集整理,各类土地面积的量算、汇总,技术报告的编制,土地勘测定界图的编绘等内容。

二、收集资料、查阅有关文件

土地勘测定界前期收集资料是很关键的工作,资料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进度。

资料准备包括收集相关技术规定、用地批准文件、相关图件资料、相关权属证明文件及控制点成果等,并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

(一)收集相关技术规定及用地批准文件

收集《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城市测量规范》、《土地登记办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等作为开展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政策保障。同时,上述技术规程也是用于向用地单位或土地权属单位解释的法律、法规依据。

查阅由用地单位提供的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及规划用地范围图;批准的施工设计和有关资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前期对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以保证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合理、合法。

收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建设用地单位提供的土地勘测定界委托书,明确任务要求。

(二)收集相关的图件资料

勘测定界工作应尽量搜集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1:10 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基本农田界线图、测区范围内的航片、土地权属界线图、用地单位提供的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用地范围图以及比例尺不小于1:2 000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地籍图、地形图作为编绘勘测定界图的基础图件;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及航片作为现场调查核实权属及地类的主要图件资料;基本农田界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作为编绘勘测定界时转绘基本农田界线及农用地转用范围线的基础图件;用地范围图及项目用地工程总平面图作为勘测定界时放样测量的基础图件;土地利用现状图还用于制作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

(三)收集权属证明文件

权属证明文件的收集包括土地权属文件、征收(用)土地文件、土地承包合同(协议)、土地出让合同、清理违法占地的处理文件、用地单位的权源证明等,作为权属认定的依据。此外,还应搜集工作范围内各种用地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产权资料作为权属检核的依据。

搜集不全的相关权属证明文件也可以在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时补充搜集。

(四)收集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

搜集用地范围附近原有平面控制点坐标成果、控制点点之记、控制点网图、原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有关坐标系统的投影带、投影面等资料,作为布设勘测定界控制网的依据。

搜集用地界址点拟定坐标(设计坐标)或与定界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放样元素,对于线性工程还应收集中线点设计坐标、线性工程占地宽度表及各类曲线元素。

三、现场踏勘,制定技术方案

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收集的控制点成果资料,了解项目用地附近的各级控制点的标石完好情况和现场通视条件,以便制定合理的勘测定界技术方案。

(一)技术方案的内容

(1)用地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权属状况、地形地貌等。

(2)工作程序、时间要求、经费安排、人员配备情况。

(3)工作底图的选择、测量方法、成果要求。

(4)控制网的布设方法、测量所需仪器状况、技术依据。

(二)技术方案的编写

技术方案要由工程负责人严格按照各种技术规范,特别是《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的要求,会同主要参加的技术人员讨论后

(三)技术方案的审核

技术方案编写完成后,工作单位的主管领导要亲自审核方案的可行性,经与技术人员论证后批准施行。

四、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是指土地勘测定界调查工作用图,是外业调查、转绘、面积量算、编制土地勘测定界图的基础图件。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从准备到外业调绘、内业转绘,都是在工作底图上进行。

(一)工作底图的选择

勘测定界所用工作底图应是用地范围内的现势性较好地籍图、地形图或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应与勘测定界图的比例尺相同,一般不小于1:2 000,大型工程经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工作底图比例尺可不小于1:10 000。

二底图、蓝晒图或计算机电子图均可作底图。

大型工程用地,例如水库库区、大型线状工程等的勘测定界一般用航片与地形图相结合作为工作底图。

(二)工作底图的整饰、修测和补测

确定好工作底图后,应对工作底图进行整饰。工作底图上应保留用地范围内及适当的外延区域的地籍、地形要素,对用地范围线可以用带颜色的笔进行勾勒,便于外业调查的清楚、准确。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对工作底图进行数字矢量化处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图的编绘和输出打下基础。

工作底图的现状不能满足勘测定界工作要求时,应对用地范围附近和用地范围内的地籍要素和地形地物进行修测或补测。

为了保持图件的现势性而进行的野外简易测量,称为图的补测。

当地物、地貌变化范围不大时,采用一般补测;

当其变化范围超过三分之一以上时,则需要进行重测或重摄。

补测可在航片上,也可在工作底图上进行。

在具有近期大比例尺地形图或相片平面图和影像图的条件下,最好直接补测在图上。

在用地形图做工作底图,进行调绘时,也可现场徒手在图纸上进行简单量算、绘制,待回到室内,利用计算机进行精确处理,将补测内容输入到计算机中。通常外业补测与外业调绘结合进行。

地籍调查 课堂讲义 第5讲

地籍调查 课堂讲义 第32讲[推荐]

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物业管理实务精讲班第31讲课件讲义

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汇报

地籍调查多选题记忆

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

地籍调查法人身份证明书

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地籍调查实习心得体会(推荐)

《地籍调查 课堂讲义 第31讲.doc》
地籍调查 课堂讲义 第31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