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2020-03-02 20:40: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 12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教学难点: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2.复习角。

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

④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吗?指名学生把写的过程予以汇报。 教师加以总结,展示教材第86页第1题的图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3 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知道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公式推导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直观图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教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怎样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回顾与整合。(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复习回顾】

1.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1)周长

周长: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由于周长是计量物体周围长度的总和,故采用长度单位。 (2)面积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3)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半径为1㎝的圆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

综合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不能比较大小。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C=2(a+b)

S=ab 正方形C=4a

S=ab平行四边形S=ah 三角形S三角形= 梯形S梯形=

圆:C=2πr

S=πr2。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 14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的特性及其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立体图形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第4题的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 2.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指名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4.长方体与正方体。

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6.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呢?你能说一说吗? 组织学生观察,书面写一写,小组议一议。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并板书: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圆是底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课堂作业】

做教材第90页练习十八第9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学生说一说,再进行集体评议。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 15 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长)。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字母公式:S长=(a×b+a×h+b×h)×2 S正=6a2

S圆柱=2πrh+2πr2 2.复习体积的计算。

后面我们一起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

(1)围绕目标自主复习。学生在教材第88页用字母表示出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边写边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出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这样一些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6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并能按要求画出图形。 教学难点: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按要求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出示图案

教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数学知识?(轴对称),今天我们就来回顾相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与变换) 【归纳整理】

1.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的轴对称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采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教材第93页第1题中的四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剪纸的对称轴又是什么?

(2)组织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学过了哪些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 2.展示教材第92页旋转设计图案。 组织学生议一议,正方形的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了多少度。 通过上面的图形,你知道什么叫旋转吗?

在旋转方向上有几种情况?(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教师小结: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时,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同时再旋转不同的角度。

3.展示教材第92页平移设计的图案。

(1)教师:这位少先队员采用了什么方法设计图案?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第三种几何变换——平移。

(2)教师:由平移变换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指名学生汇报,(只是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平移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二是确定平移的距离。) 4.你会按照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吗? 提问:图形怎样放大?怎样缩小?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与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距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确定物体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也可以用方向和距离表示。)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

(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用数对、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归纳整理】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街区平面图。

提问:仔细观察街区平面图,从图中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提问:街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200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0m) 2.根据比例尺提出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1)如果从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 (2)学生讨论路线。 教师:这几条路线就是要走的路程,那怎样求出实际行进的路程呢? 学生:先量出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路程。 (3)学生测量,汇报图上距离。

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学校到公园大约需要走多少米的路。集体订正。 提问:你们还想知道哪些距离? 3.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图。

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分别是哪几条?哪条路最近? (2)请你写出图上的七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3)银行在小明家的什么位置?小明家在邮局的什么位置?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结:先横着看,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看,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两个数用“,”隔开。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1)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教学重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2)姓名、性别(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填好统计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根据题目的要求有选择的选用统计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教学重点:各类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如何设计调查表,今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制作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归纳整理】 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教师: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例4。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交流。 重点汇报。

如:从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 (2)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如: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验活动等。

(3)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订正,使学生明确并板书: a.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 b.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 c.确定调查的方法;

d.进行调查,予以记录; e.整理和描述数据;

f.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和决策。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CCTV-3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一歌手评委亮出的分数是:9.87,9.65,9.84,9.78,9.75,9.72,9.90,9.83,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由此引出课题: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复习回顾】 1.复习近平均数

教师: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用处?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展示教材第97页例5两个统计表。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②小组合作学习。

a.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是多少?

b.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吗? c.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③小组汇报。

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汇报: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2.复习中位数、众数

(1)教师: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明白: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归纳小结】

1.教师: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2.教师: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谈学到的知识及掌握的方法。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依据数据和事件分析并解决问题,作出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选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出示情境图。

表哥:我想看足球比赛。 表弟:我想看动画片。 表妹:我想看电视剧。

教师:3个人只有一台电视,他们都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决定看什么节目呢?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办法确定谁有权决定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抽签、掷骰子。 2.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都不错。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可能性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1.教师:说一说学过哪些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下面举出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判断这些事例的可能性。

(1)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一点东西。 (2)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3.解决问题,延伸拓展 (1)教师: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各说一句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2)展示买彩票的片段。

组织学生看完这些片段,提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想对买彩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说点什么呢?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

第22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思考(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难点: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

11、

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2.揭示课题: 【探索规律】 1.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方案一: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②交流汇报。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总结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3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思考(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1.小结: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 【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 3.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不可能和B、C同班。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投影仪)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板书: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

6、7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4课时

教学内容:绿色出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

2、过程与方法: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重点: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5课时

教学内容:北京五日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中探究,加深对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教学教学重点: 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等知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游行程?” 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6课时

教学内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利用具体的实例,探索合理支付邮资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5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0页) (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0.8×2=2.8(元) 1.2×2+0.8=3.2(元)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7课时

教学内容: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过程: 【复习讲授】

1.教师: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 2.组织活动。

(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第四幅图,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教师: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白: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4.1.1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4.1 几何图形 教学设计 教案

几何图形描摹画教学设计

几何图形教学反思

第9课 画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几何图形说课稿

几何图形教案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doc》
几何图形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