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2020-03-03 06:25: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摘 要:随着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目前行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利用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与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课程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职教集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改革

2006 年,湖北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三大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始,掀起了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新篇章。进过了近10年的努力,通过参与湖北职业现代制造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改革新动态。

一、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机械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支柱产业的作用。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历了“十五”“十一五”连续十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2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18.41万亿元、18.0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4%和12.54%。2013年1-5月份,全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6,830.31亿元,同比增速为负0.16%,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了7.05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几年,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但全行业将在“十二五”规划指引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机械工业有望继续实现平稳增长。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目前大部分的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由产品转向服务,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与企业保持同步转型。

2.集团化办学的背景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集团的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不同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组建形式的区别,职业教育集团可分为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由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招生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合作内容的特色型职业教育集团和涉外型职业教育集团等。

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精神的切实行动,是新形势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参与培养技能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二、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已经实行多年的“项目引领、学做合一”为基础的单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营造企业工作情境,突出不同课程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及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相适宜的教学模式,实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1)建立校中生产车间,利用集团资源,将企业的某些车间搬入学院,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场景,车间的一线人员可与专职老师共同开发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建立厂中教学车间,将课堂搬到企业中,派遣专职老师和学生共同亲临企业一线,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综合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到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同研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践教学变传统的模拟教学环境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工作真实性和综合性,强调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养成职业能力。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采用项目贯穿于学习各个阶段,由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教学模式,

三、校企共建多元化考核体制改革

1.完善企业、教师、学生等多元化评价主体,拓展评价活动的参与度。

课业评价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评价活动应越来越多地吸收被评价者参与,评价必须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评价才有意义。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单元及教学主体也不仅仅是专职教师,因此必须拓展评价主体构成,对于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形成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学生小组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机制,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弥补因评价主体单一带来的缺欠,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2.考核评价依据多样化,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

一般而言,考核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目前,对于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大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科终结性成绩评价,即一卷定性,过于片面,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综合评定,因此,强化形成性评价,加大对学生上课出勤、实践操作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通过过程测试,清晰地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情况。当然,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应做好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评价环节的统一,避免顾此失彼。

四、课程体系结构与教材建设的改革

1.课程体系结构建设改革

充分发挥和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寻求中职学校和企业对专业教学在资金、设备、场地、师资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支持,与中职学校联手,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在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施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专业内容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地点。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教学督导,及时反馈信息,解决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方案,专人负责现场管理、指导和服务;企业积极配合,协调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把考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每阶段都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根据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及时修订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环节。

依照机械制造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技术资格标准,构建“通识素质模块+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岗位技能强化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课程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技能模块以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为主,将其中技能培养模块的教学安排在中职学校教育为主;岗位技能强化模块作为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业务领域的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是知识的深化,主要安排在企业完成教学。

2.师资建设改革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提出了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即:1 个专业由至少1 名技能大师或教学名师、校内和企业的专业带头人2 名、校内专任教师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至少2 个团队组成。打破传统的企业兼职教师个体聘用方式,各专业分别以“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车间团队”成建制形式从企业的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聘请“企业教学团队”。制定“专任教学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了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车间为载体,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落实校内“骨干教师”与集团内“能工巧匠”“一对一”结对,建成“结对共聚”的专业教学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依托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徐芳,《职业教育》,2013年4月下。[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3]《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唐川林、明兴祖、刘金华、何国旗、周静,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简介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介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描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个人简历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介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介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谈.doc》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