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

2020-03-02 03:47: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基础教育: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 宗旨: 就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 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 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改革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行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三是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 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 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 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 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 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产生更 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 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 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 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 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 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 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 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 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 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 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 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 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 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 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 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 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 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朱永新:让我们拥有一种教育生活 第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这是我们整个新教育实验的宗旨。新教育实验提出要有效 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出要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们把教师的问题 作为整个新教育问题。这也是我们针对很多历史上的教育思潮,教育改革,教育实验,包括 我们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分析提出来的。 因为过去大家比较少地关注教师问题, 关注 教师的行走方式, 包括一些实验后来为什么没有得到非常深入持久的开展, 我们觉得和教师 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教师问题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瓶颈, 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难突破和改 造的部分,所以新教育实验在最初的时候,就把教师的发展作为首位,提出教师享受教育的 幸福,享受成长的幸福,享受自己发展的快乐,同时享受教育追求理想的成功。 第二,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塑造未来 的公民而创造未来。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在新教育实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期待 新教育实验应是培养既具有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 的科学知识, 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 新教育实验把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作为我 们实验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在实验中, 我们一直期待孩子心里有梦想, 脸上有笑容, 一直期待着学生能够和教师对话,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 第三, 新教育实验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 学校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场所, 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我们只有把学校改造成真正的学习型的组织,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拥有杰出的校长,优 秀的教师队伍,拥有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让学校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四,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科研模式,基本上是“我和他”占主要 的。 这种范式下面, 把研究者, 教师与他的生活毫无关联的现象, 把自己当成客观研究现象, 可以把他作为一个静物,通过分析,获得一些数据,一些资料。认为这些数据和资料就是研 究,就有他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传统的,经验的实验派的实验方式。我认为,教育是活生生 的研究。在教育的领域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主体,你和我,并不是一个分体的,他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的这样一个最新的团体。 教育专家林格: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 中国教师报:您说过“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 摧残它” ,对于教育者来讲,这一点为何尤其重要? 林 格: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 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 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也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 发展规律,我们至少应当尊重生命发展的以下这几个基本规律。 主动性。人的发展具有主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很多高级本能,比如思想、想 象、发展,等等。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本能是主动发展,教育者应该高度尊重、利用这个 基本规律。人的主动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 梳理,我们发现,在影响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 就是人的主动性。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 ,没有它的支撑,人是无法“站立”的。歌德说 过: “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 ”人的主动性,表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程度,应当 是人的本质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主动性不断增强的历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动性这种高级本能,因此,协助拓展任何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可能, 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激扬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 当学生隐约感觉到了发 展可能,而还没有来得及产生什么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 感。一位优秀教师,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 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孩子就开始了自 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相反,如果我们执著于“灌输”或者“填鸭” ,实际上就是 对学生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 ,被动地接受你的影响,逐渐就会 失去对学习的热情。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大智慧,具有激扬人高级本能的无穷魅力。 成功性。小成功孕育大成功,要让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获 得大成功。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设立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尺度, “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 设立的基本原则。正如很多专家认为的那样:人是在反复的小成功中走向大成功,在反复小 失败中走向大失败。在教育领域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应当是:成功是成 功之母。成功性的含义分为四层意思:一是每个学生都是想成功的;二是每个学生只要通过 努力,都是可以成功的;三是我们需要无条件保护孩子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四是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阶段觉悟性。事物发展都是有序的,人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不能拔苗助长。教育的最低 纲领是培养能力,而所谓能力,就是人主动利用条件实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能力培养的核 心问题是,引导阶段觉悟。只有帮助孩子自己悟到了,孩子才能做得到。 中国教师报: 您刚才提到高度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是最根本的教育之道, 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 客观要求。那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林 格:关于教育的本质,我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 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 “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 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 “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 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 , 也就是说,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 满温暖与阳光。 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 三个维度,即长、宽、高。 “长”是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宽”是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 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 “高”是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 “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这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 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中国教师报:我了解到您开展相关研究多年,并在一些学校进行了教学实验和探索,如何在 学校教育层面上落实您提出的这些理念? 林 格:我们在学校教育层面开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培养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 把学生从低级的 学习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教育“不教而教”的目 的; 二是从孕育良好的品质与道德行为入手,分年级、分学期进行训练与自我训练,培养良好的 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平和稳定的成功 心理状态。 总之,教育者的创造性工作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种适合他们自己的教育。奥修说,当 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给每一个孩子以个性化的、合脚的“鞋” 。 而在学校教育层面,是要落实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与 健康的自我概念。二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心里有他人。三 是用心灵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其潜能。四是从培养孩子的习惯着手,健全其人格。 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后,我坚信,从习惯着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从 而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实现德育、智育双丰收,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一个现实路径,我们把这个路径称作养成教育。我这里所说的养成教育是大教育,是全方 位的素质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抓关键期 中国教师报:从培养习惯入手,开展养成教育是包括您在内的 19 位专家进行了多年理 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成果, 但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就是过多强调习惯的培养会束 缚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 格:恰恰相反,养成好的习惯,是人的解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坏习惯就像绳索 一样把孩子束缚住了,比如马虎,上课不认真听讲,乱花钱,不守信用,磨蹭,等等,对孩 子的影响是致命的。只有培养好的习惯,帮助孩子从这些人的低级行为中解脱出来,才会有 更大的发展。 在孩子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 每个成长的特定阶段的生理变化都会带来他的认知和兴趣的变 化,教育者要遵循这些变化规律,并做出合适的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 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需要抓关键期,不能错过,这一点,教育者要做到心里有 数,比如: 小学教育主要抓三点, 首先是趣味。 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从趣味入手, 培养学科兴趣,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这是在小学一二年级重点要抓的; 小学三四年级是差生和好学生的分 化期,这个时期的重点要抓孩子习惯的养成,侧重培养做人、做事、学习的习惯;孩子到了 五六年级,主要要抓思维方式的训练养成,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创造。 初中教育的关键点是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包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自我。这个阶段 教师和家长都要学会退一步, 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舞台展现自我。 还有就是在这个阶段要 注重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分三个层面——生活层面、职业层面、社会层面。这两个问 题的解决,可以从根本上化解青春期的诸多问题。 高中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 反思孕育大智慧, 只要学生具备了反思的习惯,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不会很差;高中生能力养成关键期是高二和高三。评价这个时期的 孩子能力高低的标准就是看他主动利用现有条件形成某种可能性的程度。 中国教师报:在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教育者应该注意什么? 关注学习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是新时期养成教育最重要的 使命之一。 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中国教师报:怎样才算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是激扬课堂活力的一种方法。 就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分成五个不同的 阶梯,告诉学生每个阶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效率、效果,达到引导他们自动沿着阶梯往前走,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方法由 著名教育专家程鸿勋进行了接近三十年的开创性实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阶梯式学习法的五个阶梯是: 一级是跟着上课。上课时,学生简单地听,被动地抄着笔记。 二级是懂记上课。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好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课思 考不思考,是否积极思考的问题。二是在懂的基础上有意记忆,课末能复述出课堂的主要内 容。 三级是联想上课。它也有两个标准,一是积极思想,展开联想。学生上课一定要多想,想得 越多越好,充满幻想都好。二是能主动积累经验。学生主动积累经验,是他们形成和增长能 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级是多得上课。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培养概括能力。一个人面对纷乱繁杂事物,能用几句 话概括其本质,是他有能力的重要标志,若能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这样努力,概括能力会有 更大的提高。二是学生能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上课。善于逻辑思维的就多推理,善于形象思维 的就多想象,发挥特长上课既愉快又容易取得成绩,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三是努力扩大 课堂收获。人的成长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多留心,多积累。机会是给有积累的人留着的。 五级是专论上课。它也有三个标准:一是学生对知识有“超前兴趣” ,有自学的能力和方法, 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是能形成知识专题或结合社会实践的专题, 进行主动探索式的学习, 从而促使学生走向高 水平的研究性学习; 三是课堂上互动讨论时善于交流,热爱集体,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中国教师报: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要放下“自我” ,做“一面镜子” 林 格: 每个孩子都是要求学习、渴望成功的, 人自身存在的主动性及蕴涵着的无限可能性, 是教育的秘诀。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引导,协助,激扬,突破。 因此,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 它的最高境界是教育者全面依靠学生主动发展的愿望, 帮助养成主动发展的终身习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策略,就是:教育者向孩子学习,也 就是教师彻底放下“自我” ,不要执著于“教” ,学生自己就会学习的,最为要紧的是,引导 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中国教师报:要做到放下“自我” ,其实是很难的。教育者如何才能放下“自我”呢? 林 格:如果我们的心灵是温暖的,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说很多话,教育就实 现了。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条暗线,这个暗线叫“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和拓展” 。而自 我意识的建立和完善取决于要有一面镜子, 因为孩子只有从镜子当中看到自我的时候, 自我 意识才开始萌芽,那么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做“一面镜子” 。你不需要说话,只要你自己 很干净,孩子就能从你的言传身教中发现自我,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放下“自我”其实就是放下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和在课堂上的强势地位,用自己的心灵 去感应学生的存在。 建议教师学会闭着嘴说话——尝试用你的情绪和状态去感染孩子, 让孩 子感觉到你的温暖。

六、李镇西《心灵写诗》中的经典句子 1.爱,不等于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真正的教育 2.每一个老师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魅力,因而使自己的工作也拥有别样的美丽。 3.我坚信: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4.教育,离开对心灵的触动,就不可能有成效! 5.有时候教育不仅需要感染,也需要克制,需要退让,需要妥协,这是更深意义上的尊重。 6.个人的最高判官只能是自己的良知,进而随时自己提醒自己、鼓励自己、追问自己、期 待自己。 7.在培养仁者的同时,还要培养智者。只有仁者和智者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强者。 8.经验的学习如同玫瑰的移植,要结合自己的土壤,而不能简单地挖过来栽种。 9 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 10.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 犯了的错误。 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 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11 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滋润与人格的感染,所以它并不只是讲台上的事,也包 括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共同的喜怒哀乐甚至摸爬滚打。 童心和爱心, 是每一位教育者铸造事业 大厦的基石。优秀的教育应该学会并善于运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 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当学生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来接纳时,我们已经 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了人格的丰碑,而我们的教育之舟也就开始驶入成功的港湾。 12.人生最美的境界,是将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最后又成了自己的事业并取得了成就。 13.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育最基本的素 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 14.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是惟一的面孔:诚实! 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 15.老师和学生是一起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伙伴 16.只有教育者真正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能打动学生的心,并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 17.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欣赏 18.学生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 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我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观点,意思是所谓“教育” ,并不是凭 空外在地给学生灌输多少美好的道德,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心灵本来就有的善良的萌芽, 并使 之凸现,再用这些善良的萌芽去鼓励他们保持并表现出更多的善良。 18 学生对老师总是很宽容的。他们一般不会计较老师的过分或者过火的批评,甚至老师犯 了错误,他们也会原谅老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珍惜孩子这份宽容!更应该小心谨慎地运 用批评,尽量不要冲动,不要过分。 19 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 样一个事实: 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时, 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时, 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之时, 当来自内部外部 的开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 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确的框去套他们, 不要幻想只 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 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 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 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 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 而是一个个 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 20 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 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21 如果说数理化学习靠的是题海战术,那么语文学习靠的是“书海战术” ,多读书,语文没 有学不好的! 22 人,要善于感动,生活在感动之中是一种幸福。而且作为写作,我们要善于把感动我们 的事通过细节描写出来。 23 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节感悟。感,是感动;悟,是思考。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心 动到若有所思。 24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是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 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任何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反思者。二十多年 的从教经历告诉我,不停地写教育日记或随笔,是教育反思很重要也很有效的途径。 25 班主任体会:第一,做班主任一定要敏感和敏锐;第二,比管理更重要的是走进学生的 心灵;第三,引导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第四,要通过教育细节培养共和国的公民,让学生 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26 我要做的,不是代替你的进步,而是在你需要提醒的时候提醒你,在你需要鼓励的时候 鼓励你,在你迷惑的时候给你一点建议,在你取得进步的时候分享你的喜悦。 27 班主任工作很重要一点,是调动整个集体的力量。我们要把班主任对某一个学生的表扬 或批评转化为整个集体对某一个同学的表扬功批评。 28 民主有两个原则:行动上,少数服从多数;精神上,多数尊重少数。 29 只有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反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某些缺点或者说坏习惯,才能逐步 改正。 29 正如学生需要老师的表扬一样,老师也需要学生的表扬!班主任影响科任老师的方式之 一,便是及时做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传递工作,让老师们觉得:这些学生真好,我真应 该更好地教他们!用孩子们自己的话感动教师,鼓励并进一步激发老师的爱心,比我这个班 主任找他们谈一百次都管用。 30 学生每日九问:今天早上读外语没有?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今天学习上提出问题没 有?今天复习功课没有?今天预习明天功课没有?今天“过电影”没有?今天计划完成没 有?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31 让犯了错误的学生自己感到惭愧,进而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愿望和信心,这比教师的任何 惩罚更有用。 32 我希望我的学生拥有一种书卷气,而书卷气必须靠书香气来熏陶。 33 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34 家长应该和孩子一道成长,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无声的人格影响,孩子的书卷气必须 要靠家庭的书香气来熏陶。 35 一个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爱自已的父母,只有先爱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去爱国家。 36 判断一个人品位的高低,有两个标准:一是看业余时间怎么度过;二是看接触什么样的 人。 37 一个人的度量越大,就越能在人格上高于对方!你越尊重别人,你越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38 一个人,之所以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之所以自卑,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39 我们要为对手喝彩,因为只有对手强大了,我们才会更强大。4 教育孩子十个最佳时机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 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 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 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 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 不宜单纯地“告状” 。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 帮其走出“困境” 。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 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 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 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 ,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 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 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 ,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 出希望。 美国一位教育家归纳出好教师的 12 种素质 ①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 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 ” 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 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 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 ⑥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 ⑦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 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 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案例

新基础教育材料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

新基础教育体会

《新基础教育.doc》
新基础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