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2020-03-03 14:50: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程背景下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牟永辉 电话15823822792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发展就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教育中把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在分析学生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生差异的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个体差异 教师角色 分层教学

一、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性别、性格、成长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管学生差异有多大,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有了这样的观念,就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能带出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

(一)、智力差异。

智力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概念,我们难以用少数学科的成绩来衡量。但是,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课程中,就平均水平而论,女孩不如男孩的确是事实。可以说,两性间即便不存在智力水平上的绝对差异,也确实存在着智力类型上的相对差异。

(二)、学习基础差异.主体的基础性差异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其中主体的身体素质是主体一切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主体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

主体的知识基础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过滤”和“筛选”,进而影响到个体后续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个体知识越丰富,意味着个体拥有越强的同化外界影响、重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个体知识基础的差异还体现在个体知识的质上,即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 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首先表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个体知识体系中所占比例的不同。许多所谓的“差等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出现比其他人更大的困难,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少掌握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在策略性知识上存在重大缺失或在具体学习活动中运用策略性知识不当。

(三)、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

(四)、认知风格差异。

有的倾向于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合作学习;有的学生依赖视觉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些需要触觉或动觉信息才能学好。了解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

二、关注差异,转变角色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虽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但由于在追求升学率的价值目标驱使下走向了应试的极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容易忽视学生个体之间接受能力的程度差别,将全班视为一个整体,按照一般水平进行高强度的填鸭式灌输,从而使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速度的面前成为不公平的牺牲品。整齐划一的标准根本不允许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仔细地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大多数的教师会采取补课的方式进行补救,但这种亡羊补牢的方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学生自身的资质起点是不可控的。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其思想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成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体现在引导和辅助学生选择切合本身条件的道路或方向去发展综合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倡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而协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且在不同的分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很明显,如果不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加以考虑和肯定的话,\"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设想的基础。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能力的高低必定存在差异,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本身和外界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程度和方向更是不尽相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做出适合学生本身情况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一个可以发展学生天赋萌芽的环境,而不是一个将学生都塑造得符合标准的模子;教师主导的应该是条条可以通罗马的大路,而不是一条千军万马厮杀的独木桥。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即教育输出的劳动最终指向目标都是学生,要让每一个的学生在教育中有所获益,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真正涵义。

三、分层教学优势。

(一)、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分层,源于学生的差异,效果,来自于分层。分层教学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心理品质得以逐渐优化,而这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二)、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总之,通过这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地组织好各层学生的学习,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学生所提的问题各不相同,都对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去思考、学习和探索。分层教学在提高全体学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自觉跨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主动实施整合教学。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适应差异,合理实施分层教学

(一)、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存在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最优发展?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提供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①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的)。 ②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 ④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方格法);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引导个性化学习

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通过学习过程的交流与互动,起到取长补短、思维碰撞、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正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动作思维过程才能流畅;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抽象思维,其逻辑推理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特别强;也有的学生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所谓方式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不同思维特点的人,在同一个组内进行共同探究,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起到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促进发展的目的。

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一课,开课之前出一个探究问题:小张工作一天休息一天,9月1日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小王工作两天休息一天,9月1日也是他这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猜一猜,9月的哪几天会是这两人的共同休息日,可以安排聚会?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借助日历表,用画符号的方法逐一找出他们两个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学生是直接写出两个人的休息日,并在他们的休息日中找出两人的共同的休息日;还有的学生则是在找出他们的第1个共同的休息日后,得出6天一个循环的规律,从而直接推导出两人共同的休息日„„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活动,使不同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碰撞,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四)、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差异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概括迅速全面,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理解和掌握知识快;而有的学生则感知迟钝、观察能力差,思维水平低、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理解掌握知识慢、错误多。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数学学习信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制定差异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即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五)、依据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的成绩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

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判,更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向的指引。因此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对学生实施差异性评价,因人、因时、因境,作出针对性的评价。通过差异评价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促进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推进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父母必读》上官子要,中国知网.[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真正实现以生为本》重庆市云阳教科所。2012.5.[3]《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初探[J]》.华国栋.程向阳,教育研究,2006,(2):60-63.[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_4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有感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个体差异教学策略.doc》
新课程背景下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