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心得体会

2020-08-1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打破“权威”的信仰, 树立“信仰”的权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1、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2000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连续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达几百处的缺陷和错误,这些大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发现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历史教材的某些“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使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物、判断历史结论,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3、对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练习题提出质疑 当前各种教学参考、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让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师慎重选择;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分析鉴别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许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错误或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则是家常便饭。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4、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对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要求的强化,教单一学科的教师与学习多学科知识的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更加突出,学生能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反过来指导教师,也不足为怪。

五、开发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

4、写出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推荐第2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

2、

3、

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推荐第3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关于有效的话题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但是学习了本次的材料让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无止境,我们要保持学习状态。

本材料分别从定义,现状,基本特征,构建理念,实施几方面进行阐述。

想学说说关于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体会

有效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从可测性目标开始,可测目标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依据,也是教学的灵魂。对于有效来说,更是非常容易检测,这比一些泛泛而谈更有操作性。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学环节来层层相扣完成,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独立的!曾见教师设计教学是板块式的,一个目标一个板块,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目标没有了,一个板快也就消失了,我实在不太理解这样的教学思维,个人认为,课堂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怎么可以是独立的呢?教学环节是承上启下的。我们还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生动性,趣味性等。在备课过程中把精细的环节都设计好。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这需要我们精心的教学环节,更需要

有教师的语言做引导,

如果注意观察,我们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课堂语言上的问题,因为备课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材料准备,环节设计,而一些细小的环节就被我们忽视了,却不知,正是这小小的忽视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效果!

是授课过程中,提问的设计,要明确问题的指向性,让学生清楚明白教师要学生回答什么?而不是能回答却答不到教师所需要的点上。只有正确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踩着自己的步伐跟进教学。

有效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多一份质疑就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实践。多一份行动就多一份成功。我们需要充满活力的教师和充满灵动的课堂。用自己的智慧把艺术课堂变的更加艺术化,更美,更让学生喜欢,更有效。

推荐第4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新理念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推荐第5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我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

1

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2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推荐第6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心得体会

广厚乡中心学校

冯雪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3.小组合作的优势。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推荐第7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普觉镇完小:李瑞 最近,我阅读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这本书。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需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知道了不少,但在课堂教学实践即教学行为的的实施中的确认识得还很不到位。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的确该书教学设计理念真是太富有哲理性了,我今年是上一年级数学,我试着按书中的设计方法进行实践,的确是大有好转。现在我只对教学设计行为创新的认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学设计本身只是一种构思一种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机修正。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中,教学设计的核心不是如何按部就班的顺利实施预设方案,而是在互动的复杂的多变的课堂中重建完善方案,预设与重建是为了更好的更真实的实施课堂教学。预设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已有的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对教材的认知情况而进行的一种超前的设计。课堂的多变,学生认知情况的复杂,课堂进程的动态性因素等等情况,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即实施中的不断重构,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一个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堂课紧抓一份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唯恐学生不听话,课堂教学出意外,尤其是公开教学,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尤为严重。更有甚者一份教案多年沿用抄袭,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教材更新了一本有一本,社会进步了一次又一次,然而,不变的依旧是那份视如珍宝的教案。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这种做法不就是一种愚蠢的笑话吗!

教师是让学生变成聪明的人的引路人,教师却拿着一份不变的教学设计对待一级级、一代代变化的人,愚蠢的思想与没有创造更新的行为怎能造就出聪明的社会的人呢?延伸开去没有创造性意识的人,如何建设创新型社会,再往下想恐怕这样的教师就很难承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托起明天的太阳”的美誉和责任了,这类教师无意有意间充当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阻碍者和罪人了!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推荐第8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心得体会

前庄中心小学:吴行明 我清晰的认识到在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需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知道了不少,但在课堂教学实践即教学行为的的实施中的确认识得还很不到位。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的确该书教学设计理念真是太富有哲理性了,我今年是上一年级数学,我试着按书中的设计方法进行实践,的确是大有好转。现在我只对教学设计行为创新的认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学设计本身只是一种构思一种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随机修正。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中,教学设计的核心不是如何按部就班的顺利实施预设方案,而是在互动的复杂的多变的课堂中重建完善方案,预设与重建是为了更好的更真实的实施课堂教学。预设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已有的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对教材的认知情况而进行的一种超前的设计。课堂的多变,学生认知情况的复杂,课堂进程的动态性因素等等情况,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即实施中的不断重构,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一个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堂课紧抓一份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唯恐学生不听话,课堂教学出意外,尤其是公开教学,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尤为严重。更有甚者一份教案多年沿用抄袭,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教材更新了一本有一本,社会进步了一次又一次,然而,不变的依旧是那份视如珍宝的教案。从现在的课堂教学来看,这种做法不就是一种愚蠢的笑话吗!

教师是让学生变成聪明的人的引路人,教师却拿着一份不变的教学设计对待一级级、一代代变化的人,愚蠢的思想与没有创造更新的行为怎能造就出聪明的社会的人呢?延伸开去没有创造性意识的人,如何建设创新型社会,再往下想恐怕这样的教师就很难承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托起明天的太阳”的美誉和责任了,这类教师无意有意间充当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阻碍者和罪人了!

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推荐第9篇:新课程理念下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本单元课文都是以快乐的夏天为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丰富。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夏天的景物、气候体会夏天的美好。《夏夜多美》既写了夏天的美景又写了夏天的情趣是一个童话故事旨在让学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设计了师生合作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同时引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都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我会认的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自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3、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4、保护环境、爱护昆虫。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夏夜的美。 教学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板书夏夜谁愿意描述一下夏天的夜晚景色板书多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读出美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中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用“________”画出你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3、下面我们来听课文录音看谁最先听懂课文中的故事。简单扼要地讲给大家听好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转换角色细读课文。

1师:课文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动人读给同学们听。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2想像读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夏夜的景美、情美。 3评价读师请小朋友读倒数三个自然段。师你们读老师来想像好吗老师要根据你们是否读出夏夜的美来评价。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先齐读再请有信心读好的学生读教师指导。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夏夜美。出示字幕动画课件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睡莲姑姑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蚂蚁、小蜻蜒、萤火虫、旁白。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等学生对分角色朗读非常有兴趣。】

五、歌谣识字好记好认。1师我们分角色朗读得真不错有几个生字朋友不知你们刚才认识了没有 2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二段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 学生根据字意做动作闭上眼睛做睁开的动作。趴在桌子上想像小蚂蚁掉进池塘的样子。 3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四段“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学生根据字意加动作学生找到腰的位置和老师一起前后左右动一动。伸出手做爬的动作。区分“趴、爬”。 4教师根据字意讲解。 出示“时”字。师大家认识吗时间的“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详细说明。 5教师出示带拼音“我会认的字”“莲”、“哭”、“根”。认字组词请学生根据课文说一句话。 6教师加上动作描述“睡莲姑姑弯弯腰让小蚂蚁爬了上来。小蚂蚁如何做的” 出示第9段落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师生达成共识。 7歌谣感激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把重点字、词通过表演加以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

六、师生共同表演走进童话故事。师说一说当你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表扬。下面我们再合作一次我要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出示头饰老师来扮演睡莲姑姑好吗谁愿意扮演小蚂蚁、小蜻蜒、萤火虫。几名学生分别担任角色。其他同学你喜欢哪个角色就分别为“他们”鼓劲。 【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感兴趣态度积极满怀热情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七、小结。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知道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有礼貌地表示感谢。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如何表现对要伸出友爱之手。大家相互帮助生活才更加美好世界才更加美丽你们说是吗 教学反思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先回忆一下自己在夏夜时见到的景色或是发生的事情由于贴合实际所以学生谈论的氛围也很浓烈。之后我播放录音让学生标上小节号和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再轻声读一读因为这个环节之前没有尝试过所以尝试起来有些困难这是这节课设计当中的漏失之处我忽略了学生的基础他们对于句子的概念还有些模糊很多学生划得都是短语。在听录音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此举在于初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一个夏天的夜晚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里大家想一想是谁救了他

二、出示头饰板书。出示睡莲姑姑。师她怎么救小蚂蚁的学生表演睡莲姑姑说的话。 出示小蜻蜒。师他如何帮助小蚂蚁的学生表演小蜻蜒送小蚂蚁回家。 出示萤火虫。师他做了什么呢学生表演萤火虫飞来“点起小灯笼”。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起到上下文衔接的重要作用。】

三、出示字幕质疑解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教师表演引读小蚂蚁爬上“飞机” 学生表演补充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师“飞机”是真的吗在课文当中指的是谁把小蜻蜒比喻真的飞机所以加上“”号。 教师表演引读蜻蜒飞呀飞飞过 学生表演补充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师小蚂蚁高兴吗为什么到家了大家都帮助他睡莲姑姑、小蜻蜒还有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家他们也很高兴。看到他们互相帮助你高兴吗 再读读出夏夜的美读出小蚂蚁到家的喜悦心情。 教师表演引读星星看见了 学生表演补充高兴地眨着眼睛。 师星星看见了为何高兴地眨着眼睛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生共同表演啊多美的夏夜呀 师夏夜哪儿美课文中怎么说的只是讲了夏夜景色美吗在夏夜景色美的烘托下还体现了哪儿美体现了小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品质美这深深打动了星星他高兴地眨着眼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多美的 高兴地 绿绿的 青青的 亮晶晶的 弯弯的 静悄悄的 呜呜的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2出示习题你会连线吗

3指导“我会写的字”。 教师板书讲解她女字旁女同学用“她”来代替最合适还有谁适合妈妈、阿姨、姥姥、女老师等。为了区分男、女男同学用哪个“她、他”都有谁合适用“他”呢爸爸、叔叔、爷爷等。 师请用“送”、“过”组一个你最想组的词语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请你说一句话要求是句子中带有“时”、“让”这两个字看谁说得通顺、流利。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五、运用新词语我说夏夜美。师刚才同学们词语搭配得很恰当句子说得很通顺、流利。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我们身边的夏夜美景吗看谁描述得最美。 教师出示图片星空、花园、池塘、街道。学生也可以不受约束自由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示、补充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让语言更加完善。

六、总结。

师:大家描述的夏夜真美呀让我们期待夏夜的到来吧让我们身边经常有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让月亮笑起来让星星高兴地眨着眼睛这样夜色会更美。 教学反思我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记起昨日所学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朗读我设计了几个课文头像选取几个学生戴上头像扮演相应的头像学生显得特别兴奋因为好玩又好看的头像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礼物我对于表演的好的学生我会将头像奖励给他结果在下台之后别的学生读的时候他也一样读的特别认真我想这就是一种激励。之后是作业巩固阶段我让学生在名词前加上合适的形容词这一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环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小动物们的高贵品质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推荐第10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 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

(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 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 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起 一 中 15291155543

第11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作者 彭前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

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开始了高中的课程改革,截止2010年9月,全国除广西外,已全部进入新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探讨和反思,大家逐渐对教学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拟在整体上对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新的教育观念得到广泛认可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等观念得到强化,“过程”“方法”“科学精神”等逐渐受到重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应该说此次课程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使更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我国的高中物理教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

2.教学实践取得长足发展 (1)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学习条件及学习状况的分析,更注意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反映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动态地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提出“你认为不同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得快慢是怎样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若不考虑阻力,物体下落是什么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示“思维的过程”,这对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非常有利。 (2)多维教学目标并重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新课程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比如北京实验中学王运淼老师在讲“电动势”时,将4盏小灯泡并联接在4节1.5V的干电池上,逐一闭合每一盏小灯泡的开关,发现第一盏灯最亮,以后每闭合一盏,灯的亮度都逐渐变暗。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并联电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小灯泡的亮度不应该随灯泡个数的增加而变暗,学生由此产生了疑问;接着老师又将这四盏并联的小灯泡接在一个6V的蓄电池两端,再逐一闭合每盏灯的开关,此时灯的亮度不但不随接入个数的增多而变暗,而且各灯亮度也比上面同样是6V的干电池所接的小灯泡大很多。全班学生几乎是同时发出了“为什么”的疑问,这就为学习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部结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多样化

我国的探究式教学注重探究教学的本质,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我们以前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共同之处。 (4)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新课程要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许多老师就亲手制作教学用具,例如南昌一中郭训盛老师在“楞次定律”一课中所做的演示小车,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楞次定律的内容,除了自制教具和利用传统的实验仪器外,还有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课件、视频和使用DIS多媒体数字化实验室。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更理想。 3.教学行为差异很大

尽管从全局而言,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地区、学校、教师,仍然以老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做实验。客观上,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设备、资源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师资不足、设备短缺、班级太大,很难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主观上,有些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新课改不理解或不赞成。笔者在一线考察时和某条件很好的市一中的老师座谈,他们学校从高一到高三都不做实验,只是到高考前将一些重要的实验讲一讲,告诉学生应注意些什么、哪类问题在高考的实验题中易出现及如何解决。

二、高中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扎实的学科功底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活动,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新课改中我们常看到真正为大家所称道的,通常是那些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 正像赵凯华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现在中学物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题上,像某某老师这样看‘闲书’的人不多了(“某某老师”指北京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赵先生这里说的“闲书”,指的是如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周肇威先生译的《物理学的进化》,赵凯华先生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等书籍,这些书对教师深刻理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搞好物理教学非常有帮助。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首先,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这里首先包含了力的定性定义,说明力和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关系;其次,确立了惯性的概念,描述了物体运动所固有的属性;第三,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惯性系,要描述运动就要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参考系下的运动,满足第一定律所描述状态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

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人们就会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受到外力,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将遵循怎样的规律?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定义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用什么量来描述力,用什么量来描述惯性。力要求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即加速度)来量度,而弹簧测力计是用物体的形变来量度力,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二元的,产生形变的力和产生加速度的力是否具有同一属性,并不应该是想当然的,质量的量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本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中学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多采用认为质量和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来发现加速度、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方法是合适的。第一定律的教学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设计。

问题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将力作用于一个物体,物体就运动,是不是说,有力才有运动?力和运动是怎样的关系呢?

师生一起做人教版《物理1》中的“伽利略斜面实验”。 问题2:“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了运动和力是怎样的关系? 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中,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表述。 在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为后面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用惯性来描述“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内在属性”。 (3)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能通过实验严格验证,伽利略斜面实验只是一个理想实验,但是由它得出的推论被无一例外地得到证实,从而被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得出体现了把经验事实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成为后世科学发展中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2.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许多教师认为过程不重要,唯有结果、唯有会解题才重要。物理教学基本上变成了“解题教学”,那么如何看待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结果究竟应该是什么?加强了过程教学一定就会削弱结果的教学吗?

首先,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题型及解题技巧,往往把技巧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同类型题目,试图通过题型模仿让学生记住技巧,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技巧以及技巧中所包含的物理意义与思想,则因为“麻烦”“费时”避而不谈。这些机械训练的结果是,当学生遇到没见过或有差异的题时不会解答。其实物理教学中的结果应该是教学的“目标”,会解题只是我们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方面,千万不能将物理教学异化为解题教学。

其次,新课程强调“过程”,实际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要引入相应的概念,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而有些老师只知道解题的方法。这样且不说对学生掌握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全面的科学素养不利,即便是对解题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实质。

例如,“已知通过气垫导轨上两个挡光板的宽度及物体通过挡光板的时间,求物体在气垫导轨上运动的加速度”一题,暗含“以不变应万变”思想,是求物体通过两个挡光板的平均速度来代替通过两个挡板的瞬时速度,尽管许多学生事先做过这类题,却没有领会其中的物理本质,以至于遇到类似“一个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通过一个220伏、50赫兹交变的偏转电场”求相应问题时,许多学生一筹莫展,其实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以光速运动的粒子通过每秒方向改变仅100次的交变电场,可以认为电场是不变的。学生平时应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学习,真正领会问题本质。 3.探究式教学要重在本质

探究式教学是此次课程改革中老师们思考最多、实践最广的教学方式,课型是多姿多彩。教学中应注意:

首先,探究方式的选择要注意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标要求:“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如果学校设备允许,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设计方案来自主探究;如果学生基础差,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先讨论后实验探究;如果学校的设备较差,则可以由老师演示,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规律。 其次,探究不一定非要做实验,这就涉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可不可以是探究式教学”的讨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界普遍认为: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只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教师提供足够的证据,教学完全可以设计成探究式的学习。 第三,探究教学要注意效率,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的“求全”造成的,探究教学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达成度,可以仅对一两个要素进行探究,这样更有效。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就可以将探究的重点放在探究的思路、方案的设计上,而实验数据的分析、曲线拟合等,则可以发挥计算机的功能。

4.要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

概念是建立学科最重要的基础,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更关注解题教学、技巧教学和“二级规律”的教学,新课教学常是“一个定义,几项注意”“5分钟新课,40分钟解题”,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还没有理解,就急忙进入“习题教学”,以至于学生的练习没少做,但还是不能理解真正的物理问题。 比如,学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后,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缝就是干涉,一个缝就是衍射”,但是光栅不是一个缝,为什么叫“衍射”?光栅叫“衍射”,那“双缝”为什么不叫“双缝衍射”,而叫“双缝干涉”呢?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干涉和衍射的概念去辨析,理解,干涉指的是满足相干条件的两束或两束以上的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出现光强在空间稳定不变的、明暗分布的现象;衍射指的是波遇到障碍物,能够绕过障碍物进入几何阴影区的现象,从概念上看,干涉现象不需要障碍物,原则上可以实现没有衍射因素的干涉现象,技术上可以用两束或两束以上的具备相干条件的激光实现光的干涉;而衍射现象需要衍射物,指的是一种偏离直线传播的干涉效应。单缝衍射的缝中各点都是子波的波源,它们前进中的包络面形成新的波面。新的波面的波线指向缝后的各个方向,而衍射图样的出现,则是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各子波叠加的结果,属干涉效应,所以衍射中必有干涉。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双缝干涉”实质上是“双缝衍射”。它和“光栅衍射”一样,是各个单缝的衍射(内含干涉)光波互相干涉的结果。在教学中之所以称为“双缝干涉”,是因为把每个缝只看作一个子波源,而且是对双缝之后的波场而言的。

再如,重力的概念,人教版高中教材上的叙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由于重力是在高中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就碰到的物理量,不可能讲清楚其确切含义,所以用了一个并不是很严格的说法。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1)重力就是地球的万有引力;(2)重力是引力的一个分力;(3)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受地心的引力。这些说法是否合理呢?

中学阶段常由在地球表面称得的重量(重力的大小)来定义重力。此时采用的是地面参考系,是非惯性参考系,要考虑因地球的旋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时地球表面物体所受到的重力W?,是地心引力F与惯性离心力F惯的合力(见图1)。有些大学物理教材也将重力视为地心的引力,而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叫做“视在重力”,它的大小则应叫做“视在重量”。其实通常我们所说的“重量”就是“视在重量”,没有不含惯性离心力的“重量”,只是通常不会在“重量”前加“视在”二字,此种情况下的“重力”就是“视在重力”的简称,它包含惯性离心力。

有关“重力”一词的矛盾主要来自除地心引力外是否还包含惯性力,赵凯华先生说:“对于重力,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区分天体相互作用和地心引力时,以及与弹性力、摩擦力并列谈‘常见的力’时,不必强调‘重力’包含惯性力,在讨论物体的重量时‘重力’必须包含惯性力。”由上面的分析来看,第(1)种说法要看具体的语境,第(2)种说法是不对的,第(3)种说法不够清楚,建议不使用。 5.要重视重要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法则,所以规律的教学也非常重要,在规律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规律的不同层次、重要程度,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内涵和运用规律的方法。

比如,在“曲线运动”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什么样的运动要用什么样的公式上,而忽略了运用规律的根本大法——在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忽略了物体做一般性的曲线运动时应怎样考虑问题,《物理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开宗明义地强调思路:“从现在开始,我们研究质点沿曲线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这一节的任务是找出描述曲线运动的方法,下一节将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质点做曲线运动的规律,这个思路与研究直线运动时是一样的”,下一节“平抛运动”,研究的是用平抛这一具体问题来处理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对此,教材说明:“在研究直线运动时,我们已经认识到,为了得到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先分析物体受到的力,由合力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得到物体的速度。关于平抛运动,我们仍然遵循这样的思路,只是要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研究。”接下来,分别研究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受力情况,列出方程求出分速度、合速度,分位移、合位移,在这节的最后一段,指出用刚刚学过的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般的抛体运动”,给出了一条明确的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6.实验教学不容忽视

仅从《课程标准》及教材实验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提高了。比如原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是19个,而且大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而《课程标准》至少有30多处提到了要由实验来进行教学设计;高中教材两个必修加上3系列的5个选修模块,涉及40多处用实验或活动来学习物理知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七年,我们只要在理念上逐渐加深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关注学生”“理解学生”“理解物理”,我国的物理教学就会取得长足发展。

文件下载(已下载598次)

评论

张立新 2013-10-15 10:42:26

教育就应该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是重要的。通过此文使我懂得了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

第12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13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张秀华 小学高级教师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四实验小学 063600 15132531678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材中,汉语拼音是做为一项单独地提出来,而且是纯粹地学拼音。我们都知道,学会了汉语拼音就能帮助我们识字,正音、阅读、学说普通话、写作等。但是孩子们在得到这些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学习语文的快乐。而新教材就弱化了这些功能,要求只能拼读就可以了,没必要默写多少遍。而且新教材把汉语拼音只做为识字、写字的一项,这又降了一小格。新教材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把拼音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接触文字,就能轻松地识字,愉快地阅读。在对汉字感知的基础上,感悟出汉语拼音。这样才符合汉语拼音出现的规律。

下面我以第一课为例

课文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和爸爸、妈妈手拉手在海边玩的情景。”这种生活场景令人向往,然后让学生朗读儿歌,在诵读的基础上认读:家、爸、妈等生字,引出a之后,学习a的四声,最后写a。(这是第一课整个教学流程)

原来“汉语拼音是感悟来的”。这是新教材之前我所不知道的,所以新课程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起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当前教学。本课教学我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小儿歌好不好——下面认几个字:家、爸、妈(卡片)---这些生字宝宝就是我们的朋友,现在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学生打招呼:爸——妈——)(师)把声调拉长,你听出了什么?爸—— a 妈——a(声音一拉长,后边就带出a的音,孩子们都能听出来,这就是感受出来的。)最后引出a的音。这时再出示“啊”字(卡片),这个字认识吗?不认识再出示ā,认识吗?(师)“多好啊,刚才认识了拼音,就能认字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单韵母学习的重点是孩子们最难学的“四声”。单调的ā、á、ǎ、à,这样一遍一遍地认读,学生不感兴趣。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知。如, “家”是一声,“爸”是四声,“奶”是三声,“糖”是二声……,这样生活中有的东西出现了,再还原到生活中去,学生就不感到枯燥无味了。

还以“第一课时”为例

a的四声,课文设置了“小羊冲浪”的情景。我在教学中制成课件,声、形并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效果非常好。

小羊说:跟我一起去冲浪吧!

开始,海水很平静,小羊喊:啊(ā),我看见大海啦!(发出a的一声);浪来了,一下把小羊冲到浪尖,小羊很惊慌:啊(á)(发出a的二声);这个浪没过去下一个又来了,小羊又一次冲上浪尖,啊(ǎ)(发出a的三声);浪头终于过去了,小羊从浪尖上冲下来,非常喜悦地喊:啊(à)(发出a的四声)。就这样,孩子们在与小羊冲浪的过程中学会了四声。我们说,这样的教学孩子们能不喜欢吗! 在教学中,也可以自己创设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第14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的编排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学生初始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教材中,每单元5篇阅读课文中有一篇为古典诗文,

八、九年级教材中有二个以主题为线索的古诗文单元,每册教材在附录中推荐课外背诵古诗词10首。这种编排形式改变了以前以文言文知识为线索编排、集中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体验上推陈出新。

由此可见,新课程中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又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

二、“自主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古诗文教学中,本人进行了“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这种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1、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

这一步骤可采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学生再读课文——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课文(效果检测)”的教学流程。

2、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注释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可采用学生个人自读自译、小组内读译听评的形式。

这一步骤只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不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文白对照,否则又落入了传统的文言演绎白话的费时费力的窠臼。

3、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理解课文大说明书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这一步骤开始时教师要对课文中有关作家作品、文体特征、创作背景等内容作简单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场景或景物)、笔法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组由一主讲人谈出理解,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4、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词汇的学习,用“整理”的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这一步骤旨在学生对所学的文言词汇进行清理、梳理、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提高积累的效率。教师可提供提纲供学生参考。

5、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步骤是学生最终形成积累的关键。前面四个步骤到位后,这一步骤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对学生的诵记读背作精要的指导。这一步骤要尽量避免单调枯燥,可采用个人表演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各组之间比赛背读等多种形式。

6、移读。

所谓“移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所积累的语言和掌握的方法阅读课外难易相当、意趣相近的古诗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一步骤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掌握程度。

“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这一教学流程,不仅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新型课堂模式,而且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臻于更高境界。

三、“自主阅读”教学的指导艺术

“自主阅读”教学,以“对话”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大密度地直接接触文本为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如何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大而不散?这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教师在课堂的指导艺术主要体现如下:

1、设计合理。

首先,教师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每一步骤的读提供一个准确的目标性框架,如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的具体化。

其次,教师要从学科思维训练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深浅难易相宜的方法性框架,如朗读、默读、通读、精读等方式的选用,对比、交流、归纳、概括等方法的选择。

再次,“移读”的内容,教师要作精心的设计。设计既要有梯度、难度,又要使学生在已有语言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顺利进行,从而有成功阅读的体验。

2、调控有度。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呈一种无序状态,随意性很强,每一步骤都需要教师作好实时调控。教师在实时调控时,要做到三个“有度”:文言知识要难易有度,问题探究要深浅有度,思维训练要收放有度。总之,既要肯定学生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发现,又不能偏移既定目标,费时费力过多。

3、点拨到位。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会遇到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作精准的点拨,如《木兰诗》中对“互文”句的理解,学生往往有知识上的障碍,教师就要作出适时的举例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式特点而去寻找相应的文句加深理解。

总之,在“自主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由以讲析解译为主转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尤其是如何作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第15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纵观近年语文中考课外阅读趋势,散文阅读无疑是重点,由此可见散文教学的重要。但一方面由于散文这种文体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不易把握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钳制,束缚了师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

今年天津市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的生成性、开放性。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教师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那么教师应如何当好引导者,帮助学生真正学好散文呢?就此,本人将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中散文教学的一些浅见。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真正平等的“人”,即师生在人格、教学主体地位上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通过对学生人格充分尊重,最大程度扩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这正是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萌发、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动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转变过去教师“请君入瓮”式的提问方式,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根据学生的疑问确定我的教学重点、难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当堂课迅速放到制作课件时预留的位置中,这样防止因制作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课件从而影响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只能刻板、生硬地按照课件的流程组织教学,从而使课件成为束缚教师教学的枷锁。在课上引导学生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积极参与,时刻倾听、应答他们的话语。在这种相互倾听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大家不仅能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情感,丰富和调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创造力。

二、树立审美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僵化。明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情感要素。这不仅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教学中要贯穿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散文作为文学的“轻武器”,轻盈灵活,极善于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世界,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必然外化为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篇散文犹如一幅画、一首诗,它的执笔行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字里行间,负载着人生的品味体验,流露着个人的情韵情趣。因而,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感知体悟。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体味到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联想和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整体的文本感知,强调欣赏、体验、感受、经历,注重语感、重视朗读等。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意境,从形象中探求真理,寻

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求景物与作者的志趣、情感的联系。这样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散文的意境,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又何必非得要归结为抽象的概念式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死记硬背,既加重其课业负担又打消其学习兴趣。其实,我们平时之所以会进行大量的非功利性的文学阅读,就在于它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不能把这种享受重新还给学生包括教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呢?

三、运用开放的教学思维

有了民主的氛围,审美的理念,更需要开放的教学思维。提到散文我们最先脱口而出的就是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句话似乎涵盖了所有的散文。形虽散,却有一条所谓的“主线”,即主题思想贯穿始终,所有的状物、写景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全篇实质最后指向唯一的一点即所谓“中心思想”。这种散文观在师生心目中根深蒂固。于是,教师们遵循着指挥棒——教参按部就班地支解着散文,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表达的话语权,进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造成散文鉴赏的千篇1律。

其实,现代文学界的新散文观认为散文之“散”应是散文的最大特点。作者从生活中撷取种种零星小事、松散片段,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这才是散文与生俱来的特质。这样的理解才符合现代“自由”、“真诚”的文学理念。一些现当代的散文家曾说:“写散文就像是与朋友的闲谈、散步,是悠闲而随便的”。既然是闲谈、散步,为什么还非要时时关注目的在哪里?

3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散文为什么非要“神不散”? 散文是出诸个性又诉诸个性的文体,作者有表现自己生活见解的充分自由,欣赏也应该有多种方式和角度。“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现象,亦恰好能证明散文欣赏的个体特征。因此,散文欣赏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解析的角度和方式,应用各自的心灵去感悟作品,散文的“神”必然是多层面的。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自序中说到“我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以我的经验,拿过于明白、清晰的事情来写散文,是末流之举。” 由此可见一些作家在创作时的思想情感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他们自己都难以说清楚的。所以散文并无一定的格局,也无一定的笔法,当代的散文创作更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创作格局。

新编的语文教材的面貌是多元的。笔者特别注意到编者秉承新课标的精神,有意识的按照多样化的原则选编了许多好散文。这就更加要求师生们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理解、感悟文学作品。例如本人在讲授鲁迅的散文名篇《风筝》时,就没有单纯按照单元提示的要求,仅仅从亲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其内容、意蕴往往是十分丰富的,不能把主题单一化、简单化。我打破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旧框框,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有的从手足情的角度认为本文歌颂了兄弟情;有的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有的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也有的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歌颂了自省精神。学生们各抒己见,在智

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慧的挑战、思想的碰撞中,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教师也不断开拓了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实际强调了学生亲历、实践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用同感、同情去打开心门,充分让心灵参与学习。为此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单元要求是体验生命哲理。而初一学生对生命的了解无外乎是对死亡的恐惧,而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少得可怜。同时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让学生单凭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字,达不到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要让其“如水到口,冷暖目知”。在教《生命 生命》一课,学生开始不能很快进入对生命意义的讨论,此时我让学生合上书,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让学生微微屏住呼吸,闭上双眼,直到一分钟后,教师让睁眼时才能睁眼。时间到了,我故意延长了时间。有学生开始忍不住了:“老师可以睁眼了吗?”,这时我就让这个学生说说不让睁眼是什么感觉?他立即回答:“渴望光明。”我就势启发:“对光明的渴望,就像是一种求生的欲望。”学生们很快进入角色,讨论时,有学生忏悔自己伤害过小动物;有学生若有所思谈到自己对时间的不珍惜;更有甚者,大声为我们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一堂心灵对撞生命的启发课结束了,这节课为下一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如果按照老办法拆散分析,就不能情真意切的打动学生。开放

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式的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感受,对生命的价值体验,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确定发展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新课标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如何具备发展力和创造力。简而言之,关注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散文教学(甚至是整个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要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鼓励学生拿起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创建班刊,举办作品朗诵会,鼓励学生向公开刊物投稿等,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表达的喜悦。这就是散文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只有把语文学习拓展到广阔的生活,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文学欣赏就是一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欣赏离不开个体的文化素养,经验积累;个体的情趣爱好,情感活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水平。

6 新课程理念下的散文教学 新华中学 丁娟

何况,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同时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片宽松、自由的新天地。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一个充满个性风采的社会才是一个生命力蓬勃旺盛的社会。在新课程散文教学的天地中,让我们师生的心灵随着作品自由地漫步,让我们在民主平等、宽容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散文艺术和教学艺术的新创造。

第16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思想品德》的知识内容后,受益匪浅启发很大,社会不断地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教育理念,更好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回顾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设计上表现在:

优点主要有:

1、对教材的分析,紧扣课程标准,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对学生的情况分析,侧重于学生的层次性,既照顾尖子生,也考虑到多数中等生,不放弃差生。

3、教学目标明确,突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剖析,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难点重在理解。

4、教学设计上,强调接受学习知识和发现学习知识两种方式的结合,尽量体现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5、备课中突出学科特点,把备教材与备好学生二者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有时过于强调知识的归纳整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不够。

2、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有待于再提高。

3、课后总结,过于看重闪光点,而常忽视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拓宽教学思维,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学好新课标,重建教育教学新观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好课程资源,使教育新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第17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技术改革的特点,经过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我在《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亮度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学生感觉精彩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物理量引发新的思考——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出采取控制变量方法的实验探究方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接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逐步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图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最后,各组学生就实验过程与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及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体验欧姆定律得出过程中,既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要求,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以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注重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

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如我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父亲从国外带回了一只灯泡,其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照明电路使用的电压为220V,这只灯泡能不能在他家使用?”这样引入新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富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好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活泼、有序、自然。本节课内容是以学生常见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到研究的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这些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作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

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1)学习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

(2)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维护成员间的互信,解决组内冲突;(4)对各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本节课中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可以避免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学习方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求知欲望的进一步增强。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它的形成或建立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次展示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赵老师在上《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可能→一定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去探究规律,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得结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在探究中只做点拨,不包办代替。只做“工作巡视”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按需教学”。当学生在新的知识生长点发生疑问时,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使因才施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涨,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

五、关注全体、分层教学上还不足。

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出,我认识到教学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中对后排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对他们没有进行分层要求任务,没有检查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他们的提问,表扬还不够。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新课程理念有差距,今后在方面一定大力改进。

第18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并称之为教学设计。有的老师说那不是一样吗?我说是不一样的,它有新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教学设计的问题。

什么是教学设计?

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问题,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教案有什么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许多教学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优秀的教师可以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绝大部分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基本上不研究教育对象,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即:教师用教材教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之上,只要懂得相关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教师可以较迅速的实际操作。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一种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之一,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但它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修改的人很少,好的教师就是写一个课后记。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要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教学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

- 2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2)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增强,《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为教师的教学创造留有极大余地。培养教师的理解水平、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花较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内容。培养了教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会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你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

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 (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 (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 (4)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

(5)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

(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主要表现为:

- 5(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 “动”。 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 “静”,一切围绕教师转,这是我国中小学传统课堂教学的通病。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气氛分为:支持型、防卫型

支持型:a、教师与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

b、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使积极的。 c、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

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

防卫型:a、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b、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 c、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

课堂师生关系又可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我们倡导的是课堂气氛为支持型。课堂师生关系为民主型。)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情感教育,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在的名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鼓励成功,这是新课程中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 (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①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吵闹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想出对应的策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前提。课堂出现了吵闹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具体分析: A、为什么而吵闹?是讨论还是别的? B、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可能得出以下积极方面因素: A、说明你的课堂气氛民主与宽松。 B、学生思维的很活跃。 C、学生参与意识。

D、个体发展需求,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也可能得出以下消极方面因素: A、任科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存在问题。 B、捣乱行为。 C、偶发事件。

D、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②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的声音”。

- 8知识还重要。佳木斯有的教师说有的班级厌学达到50%,问怎么提高学习兴趣。我说要分析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还是以后形成的,如果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说明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在中学要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主题。如果是以后形成的,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有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

我们虽然讲了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是不可以预料的,一旦出现了,我们教师要以师生民主、平等、平静的心态对待此事。

5、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1)、我们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学习。 讨论法: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提供信息等作用。

优点:(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班组或小组讨论进行。

(2)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学生能听别人的意见并

做出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

- 10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就是鼓励学生用以有知识与经验去观察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E)、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F)。新课程中,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让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我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做准备。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

创造型儿童往往不听话,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讨厌,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不要限制太多。“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则是缺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举例: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二种态度。(鼓励。板起面孔大吼)在次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特别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 121314 -

第19篇: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

例:解剖器使用(2010市长陵中学视导课)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例:克隆羊(2004市视导课),更多的是目标不要求的无用内容 教学目标为教学主题服务

例:安全用药(区青年教师大赛课)

一、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比较空,或者写的不是理念。例如摆上一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之类的东西,什么时髦说什么,什么大说什么。还有的老师想,你不是说不能写大吗?那我就写具体的,结果写是出的都是具体怎么做、而不是理念,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甚至把教学资源也写到理念里来。

2. 教学目标制定比较笼统。大家都知道要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的目标来制定,但是知识制定到什么程度?它的依据是什么?能力怎么写?情感怎么定?写得都比较笼统。最关键的是对象不清楚,缺乏可测性。也就是说,你要求这一节课让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提高写得比较笼统。例如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等这样一些说法,都是比较笼统、不具体的、更是不可测的。怎么就叫具备了?怎么就说明他的实验能力提高了?说不清楚。情感目标更是如此,例如培养学生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的东西太大了。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大的观点,这里面结合我们的学科、结合这一堂课,它的特点是什么?写得不清楚。

3. 教学组织形式时髦化。什么时髦写什么,该不该合作、该不该探究、该不该讨论,一股脑都来了。其实很多地方有更好的、更多样的组织形式。

4. 学习者分析和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化。学习者分析老师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这节课我应该怎么样,流于形式的东西比较多。

5. 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其他学科也存在。

6. 把教学设计理解成教案或课堂实录,把一节已经上完、上得比较好的课,从 虑的问题。

(二) 问题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我们追求有效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呢?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就是预设。想要学什么?想要达到什么要求?想要用什么方法来学?这些都是预设。近两年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强调预设,更应该强调生成。”为什么在课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又强调生成呢?预设和生成是什么关系呢?下面举2个例子:

例1:老师在讲《条件反射》这节课时,老师预设的是给学生吃一种非常酸的小食品,把学生的眼睛蒙上,没告诉学生是什么食品,吃完以后让孩子谈体验。他预设的结果是希望孩子谈的是按照教材、吃酸的东西,唾液分泌增多。真正上课时,孩子们食品一进嘴,就酸得手舞足蹈,太酸了,就想把它吐掉,可是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看着,又不能随便吐,所以酸的感觉无法表达,就酸得手舞足蹈。一会儿酸劲儿过去了,老师让学生回答刚才的感觉,他期望学生回答“唾液量分泌增多了”,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因为他当时酸得注意力都不在这儿了,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唾液量的变化。老师很无耐,就跟学生说“课后„„”,虽然没有明说,但言下之意就是抱怨学生没有配合他。学生学习是他的的事、体验是他的事,凭什么配合你呀?这里面的预设可能就有问题,谁吃酸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唾液增多和减少?没有人去想这个事,除非事先提醒他。那是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的一个非常理性的结论,不是靠感觉能感觉就能轻易感觉出来的。其实学生的手舞足蹈就是一个反射,在这个地方讲反射多好啊。这个例子反映出,老师只顾预设,没想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2:老师在讲《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显微镜的结构上节课都学完了,这节课讲显微镜使用,老师非常规范地从显微镜箱里把显微镜取出来,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到实验台的规范位置,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老师让学生来描述。这本身也是挺好的,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看老师怎么规范化地操作,从而影响学生自己,然后比照着要点一说,学生一模仿不就会了吗?很简单的事情。老师可能知道课堂教学不仅仅要预设,更要关注生成,于是就让学生描述老师的动作, 求预设和生成的协调统一。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冲突现象: 1. 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在以前是一堂好课。(PPT)

例如有这样一节高三复习课,老师讲课时就像做遗传推理和分析一样,一环扣一环非常严谨,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讲得很好极了。确实,从高三常规教学的角度来说,这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能仅仅追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一步扣一步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高三并不是为了高考,高考也并不是只有知识上的要求,这节课中所讲的例题,高考也绝不会考。但这题要不要在课堂上讲,绝对是必要的,但如果课堂教学就定位在这几个知识点、这几道题上,教学肯定是低效的。这样一节课就属于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2. 生成过多。就如前面讲过的显微镜的例子。(PPT)

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生成,学生发言,老师又很难控制,结果老师就被学生带着走了。本来应该讲生物课的,结果成了一节别的课。本来应该讲植物的,讲成了别的东西。例如温家宝到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听一节语文课《玻璃》,老师讲得很精彩,自己举了很多、也让学生说了很多玻璃的作用。总理的评价是: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还是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多说、多写,一个词有几种意思?有哪些用法?可以多讲。例如钢化玻璃碎了之后有“藕断丝连”的现象, “藕断丝连”这个词有哪几种用法可以多讲,而玻璃和种类和用途,那是科学课的任务。语文课就是讲字、词、句、章,而不是讲成科学课,很多老师尤其在讲说明文时,讲着讲着就成了科学课。生物课也有这样的例子,生成过多,就偏离了主航道,带来的是低效的教学。

三、生成性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一) 新课程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例:渔夫的誓言(PPT)。故事中的渔夫太注重预设、不重视生成,结果饥寒交迫而死。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有老师把自己的教案当成圣旨,无论如何都要达到教案中的设计,而不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1. 从人学角度说。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你不能完全预测别人脑子里的想法,所以课堂教学必然会有生成性。 2. 从课程角度说(PPT)

最终的课程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写在教育方针里面。这一轮课程改革,从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都有个总的规划,然后形成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的理念,然后制定出大家所看到的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个文本,也是大家所能感受到的“一级课程”。而老师们并不是拿着课程标准去上课,而是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能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意思?课程标准能不能体现国家的意志?一套好教材,是不是所有老师拿着它就能上出好课?同样是一个好老师,给不同学生讲课,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课堂效果?这些都不一定。所以说,课程至少可以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达成度4个层次。这4个层次都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小组他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还要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他们有他们的创造,编出来一个课程标准。由薄薄的一小本课程标准演变成几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人员对课标是有不同理解的,编写过程中每次一个人又有自己的创造性。一套教材的使用,不同老师同样是有不同的理解和创造的。同样一个老师在课堂里讲课,不同的学生参与是不一样的、生成是不一样的。所以从

课程的角度来说,只要是参与课程的人,都会有创造和生成,新课程突显生成性是必要的、是应该的。(PPT) 3. 从教学角度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然是互动,就会有生成。“学生是一个被动的容器”的观点早就过时了(PPT:叶澜)

(二) 强调生成性并非意味着否定预设。

如果否定预设,就没必要谈教学设计了,设计就是进行预设。 (PPT:预设指什么、预设的重要性、传统预设的反思)

很多传统的预设把手段变成了目的。预设是为了怎么上课而设计的,并不是说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完全不能离开预设,预设控制课堂是不对的。另外,老师不能盲目的要求学生来配合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没有理由配合老师,他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产生自己的不同想法,老师也应该允许他发表不同见解,而不是让他憋回去,他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

(三)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1).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

(2)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大家所熟知的“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说法,这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一个分水岭。今天的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要超越教材。如果连教材都没搞明白,怎么能超越教材呢?所以超越教材的前提源于教材。

(3).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老师注意到生成这是对的,但如果这个生成是可预知的,就没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来这么一个过程。那就是为生成而生成,就是“作秀”,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2.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开放性、可变性。它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1).生成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要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所以说,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2) .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正如前面所说“不能准确地预料学生的想法”,但老师要把学生的生成,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预设中去,整合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去。(PPT)

(3).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它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四、关于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表述

案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这是一个理念非理念的例子。

(1) 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先是播放黄宏与宋丹丹的春节小品《超生游击队》,截了中间一段,2人吵完了,到医院去。问学生为什么吵?去医院干什么?生男生女到底是谁的责任?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起来了。再继续问怎么辨别男女,学生一般都能区分出男女,凭的是

第20篇: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实践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二、要注重以活动为主线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转自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

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心得体会.doc》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