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

2020-03-02 22:48: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二、新生儿年龄、生理特征(身高、体重)、神经系统

1、新生儿定义:从出生到出生后28天(国际上统一规定)。

2、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1)出生体重:足月正常体重儿:胎龄满37-40周,体重等于或大于2500克

低体重儿: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

巨大儿: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000克

(2)出生身长:卧位时头顶到足跟的距离

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厘米

男婴略长于女婴

(3)出生头围、胸围:头围:平均为34厘米,过大、过小为病态

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

(4)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胎儿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先发育,其次是躯干、发育最慢的是四肢

新生儿体型:头大,占去身长的1/4;躯干较长;四肢较短

由于头沉、脊柱支撑无力,抱新生儿时要使他们的头和腰部有支撑

3、神经系统

(1)脑重:新生儿的脑重约35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4左右。脑细胞仍处于增殖阶段,脑细

胞数量在生后一年内仍在增加。

(2)神经细胞的结构:新生儿神经细胞的突起短而且数量少,有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外面尚无髓鞘,

所以刺激容易“泛化”。

(3)睡眠:新生儿初离母体,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声、光、风等等,对新生儿来说,都是过强的刺

激。新生儿几乎整天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睡眠之中,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22小时。

(4)新生儿的本能: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本能。比如握持反射(用手指触及新生儿的手心,立

即被他握住)、踏步反射(将新生儿扶至立位, 身体略向前倾,脚底着床,新

生儿能两脚交替向前迈出几步)等等。 由于非条件反射过于简单,数量也有

限,单靠这些本能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逐

渐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

三、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1、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

(2)无条件反射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3)无条件食物反射:这种反射包括觅食、吸吮、吞咽反射。当乳头或类似乳头的东西碰到新生儿

的面颊或嘴唇时,就会转头张嘴,做吸奶的动作,食物进入口里就会咽下去。

(4)无条件防御反射:眨眼反射就属此类反射。当强光刺激眼睛时,新生儿会自动闭上眼睛或将头

转向背光处,当刺激物触及眼睑或睫毛时,头会向后仰并眨眼。打喷嚏、呕

吐也是无条件防御反射。

(5)无条件定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如大的声音或鲜艳的物体)出现时,儿童会自动把头朝向它,

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好像在探究“这是什么?”这便是无条件定向反射。

(6)抓握反射:以手指或小棍触碰新生儿的手心,儿童的手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大,甚至可以将

自身吊起来。这种反射均在出生后4-5个月消失。

(7)巴宾斯基反射:触摸新生儿的脚底,脚会向里弯曲,脚趾会成扇形张开。这种反射在其满6个

月时消失,以后再这样刺激儿童,脚趾就会向里屈曲。

(8)惊跳反射:又称搂抱反射(莫罗反射)。这是一种全身动作。当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

(如往小床上放他),或突然受到强声刺激时,会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

然后弯身收臂,紧贴胸前,作搂抱状。这种现象在3-5个月时消失。

(9)强直性颈反射:新生儿仰卧时,头常常偏向一侧,同时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

臂和腿,作出击剑状。经常伸出的那只手可能预示儿童将来的习惯用手。

这种反射在4个月以后消失。

(10)行走反射:双手托住新生儿腋下,使光脚板触地,儿童就会做迈步动作。此种反射在其2个

月左右消失。

(11)游泳反射:把新生儿肚子向下,横着托起,四肢便作类似游泳的动作,这种反射在其6个月

左右消失。

2、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1)自然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2)人工条件反射: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创造条件建立。对新生儿的脚底发出触觉振动作为条件刺激

物,同时用吹起引起新生儿眨眼的防御性无条件反射,经过124次两者同时结

合,新生儿在出生后第5天形成条件反射

(3)新生儿条件反射特点:形成速度慢,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结合的次数要多些,甚至多达

几十次,几百次。形成之后不稳定,如不继续练习,则易消退。不易分

化。对相似刺激都作同样反应。

(4)条件反射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四、婴儿心理年龄时段、身体发展、婴儿动作的发展规律

1、婴儿期: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发展心理

学将出生1个月至1周岁这一时期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2、身体发展:出生后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半年后每月约增长1-1.5厘米,1岁时身高

可达70-75厘米;1岁时体重可达9-10公斤,出生时的3倍。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

也很快:从2-3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逐渐增强。婴儿

的骨化过程远未完成,骨骼仍易变形,肌肉也易疲劳,让婴儿练习各种动作时,注意适

时适量,不要过早让婴儿坐、站,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3、神经系统发展:(1)头围:出生约34厘米,1岁可达46厘米左右,成人头围约55厘米。

(2)脑重:1岁脑重可达900克,比出生时增加了一倍多。

(3)神经纤维髓鞘化:A感觉神经早于运动神经。

B额叶和顶叶约7岁时接近完成。

(4)皮质兴奋机能增强:A睡眠:新生儿20小时左右,周岁减少至14小时左右

B条件反射容易、巩固

(5)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发展:A无条件抑制:与生俱来

B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狭义的条件抑制、

延缓抑制

(6)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动觉强化的方式、言语强化的方式

4、动作发展规律: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方向)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近远方向)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5、早期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动作技能的发展是婴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加深了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体验。

婴儿对身体活动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发展空间知觉、形成初步思维活动作准备。

使婴儿心理得到极大满足。

为有目的活动——游戏和早期学习准备条件。

发展婴儿的独立性。

五、婴儿手眼协调发展及其意义(73—74)

六、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婴儿失去与母亲的交往,也就失去了被爱与爱的权利。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缺少与

成人的交往,婴儿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

七、先学前期对应的年龄范围、皮质抑制、第二信号系统

1、先学前期:1-3岁称为先学前期。1-3岁,特别是2岁之后,最突出的是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第

一个反抗期”或“第一个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

2、皮质抑制机能发展:皮质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增强,对心理活动和行为

的调节作用也有所增强。先学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极不平衡的。

3、第二信号系统:

(1)以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是在先学前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词是一种“信号的信号”。

(3)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7、8个月以前。

第二阶段:词的刺激-直接反应。8个月以后。

第三阶段:直接刺激-对词的反应。1-1岁半。

第四阶段:词的刺激-词的反应。1岁半以后。

八、先学前期实物活动在先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实物活动:操作实际物体(包括工具)的活动。

2、儿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途径:

(1)通过语言传递,从成人那里继承前人已经获得的认识

(2)依靠亲身实践,在成人的指导下实际地摆弄、操作物体,从而获得直接经验

3、为什么通过实物活动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

(3)实物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组成活动的动作都是以某种实际的物体(包括工具)为对象的。

4、实物活动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且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事物的心理机能—思维。

九、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先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颜色知觉、数的知觉、空间知觉。

2、先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表PPT)

3、先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言语的形成过程: 单词句(1-1.5岁):在理解成人语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词来与成人交流。“拿”、“要” 双词句(1.5-2岁):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串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妈妈离开”、“我也去” 完整句的发展(2-3岁):2岁可以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表达思想;3岁已掌握最基本的词汇、词类和最基本的句型。

(2)言语发展的特点: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先学期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

A知觉成为“理解性”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

B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

C意志行动产生了。

D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2)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十、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爱做事

(1)儿童学会独立行走以和用手拿东西之后,变得非常好动。喜欢模仿成人做事

(2)怎么办:珍惜儿童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要注意安全。

2、闹独立

(1)“闹独立”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1岁多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 2

岁左右,儿童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

(2)这一年龄段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也是第一个“危机期”。帮助儿童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

教育是关键。对儿童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

十一、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1、年龄范围:3岁到

6、7岁的儿童,一般正在接受入小学之前的教育,所以被称为学前儿童(狭义)

习惯上也把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称为幼儿。

2、活动发展:

(1)幼儿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的学习,劳动

(2)游戏: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3)游戏是一种怎样的活动:

A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B游戏是幼儿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虚构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C游戏使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像成人那样去活动,去生活。

3、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1)想象

——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想象在游戏中具体表现:

A是游戏材料——以物代物

B是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2)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A直接兴趣是促使幼儿进行游戏的力量

B直接兴趣引起的活动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3)动作和言语

A动作和言语是实现游戏构思的基本手段

(4)其他:感知、记忆、思维等

4、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表PPT)

(2)游戏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3)游戏能加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

(4)游戏能够锻炼儿童的意志(表PPT)

(5)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5、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十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

(1)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2、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更像个婴儿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A行动主要受情绪支配,较少受理智支配

B情绪强烈不稳定,易冲动,具有易变性

(2)爱模仿

A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B教师常常是幼儿模仿的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A思维依靠动作进行

B思维依靠感知进行

3、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真正的幼儿

(1)爱玩、会玩

A中班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对于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典型游戏

B中班儿童会计划游戏内容、分配角色、商量玩法

(2)思维具体形象

A典型的幼儿思维

B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

4、儿童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像个小学生

(1)好学、好问

A爱提问题

B喜欢拆拆卸卸,弄个究竟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十三、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意义(视觉,听觉,触觉)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2、视觉:

(1)视觉的发生:对光的察觉、视觉的集中

(2)视觉的发展(详见PPT)

A视敏度: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即视力。

B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能力。

(3)了解儿童识别颜色能力的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

3、.听觉:

(1)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2)听觉的发展:A听觉感受性:a绝对感受性: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b差别感受性:幼儿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B言语听觉:a幼儿中期:儿童可以辨别语言的细小差别。

b幼儿晚期:基本辨别本民族语言所包含的各种语言

c语言教育中,注意幼儿是否听得清楚,及时发现听觉方面的缺

陷和重听现象。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

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

猜出说话的内容。

4、触觉:

(1)触觉的发生:触觉是肤觉、压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2)触觉的发展:A婴儿的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手的探索。

B触觉绝对感受性:很小时候就发展起来。

C触觉差别感受性:幼儿期才开始发展。

十四、知觉

1、空间知觉:

(1)定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

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

(2)方位知觉(详见PPT)

(3)深度(距离)知觉

2、物体知觉:

(1)定义: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详见PPT)

(2)形状知觉

(3)大小知觉

3、时间知觉:

(1)定义: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2)特点:A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B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C儿童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D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3)发展趋势(详见PPT)

十五、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定义: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2、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教给儿童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心理委员学期末总结

学前班数学期末考试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下学期学前班数学期末测试卷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期末测试题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期末测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感想

《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doc》
学前心理学期末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