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阅读虫虫虫虫爬

2020-03-02 11:15: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分享阅读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读本清新、自然。采用了循环的形式,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文字琅琅上口,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图画采用分格漫画的形式表现角色的动态,呈现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让幼儿欣赏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让幼儿初步了解儿歌的特点,理解儿歌内容,读本中让幼儿准确的表述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进行阅读,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

☆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图画,有条理地描述图画;

☆能通过池塘全景图,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和推断;

☆知道用分格、运动线条来表示一个动物动态的运动过程;

☆能准确的用词语表示图画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故事,能贴切的使用相关词汇。

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

☆有关“池塘”的经验;

☆了解读本中出现的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

☆大书(按照分格线进行遮挡);

☆一幅池塘的全景图(和大书的第5页一样,没有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你们见过池塘吗?你见过的池塘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今天带来一张池塘的图片(出示池塘的图片),你们看看这个池塘是什么样子的?池塘里都有什么?池塘旁边有什么?你们觉得池塘里和池塘旁边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会在什么地方生活?(若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做出提示,也可以利用动物的玩偶提示。)

二、阅读图画

第一页: (教师出示遮挡好的图画,按顺序分格呈现)画上有谁?它在什么地方?它要去什么地方?它是怎么去的?

(呈现第二格图画)我们来学一学毛毛虫怎么走路。它究竟是去找谁呀? (呈现第三格图画)原来是去找蝴蝶,蝴蝶在干什么?猜猜毛毛虫和蝴蝶会说些什么?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它们这是在什么地方?你能在这张池塘的图片上找到蝴蝶的家吗?(教师利用全景图标示蝴蝶家的位置。)

第二页:(教师出示遮挡好的图画,按顺序分格呈现)蝴蝶要去做什么?它手里拿着什么?它要去找谁呢?

(呈现第二格图画)原来,她是去找青蛙呀!青蛙在哪儿?它在干什么?蝴蝶和青蛙在说什么呢?它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看出来的?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也在这张池塘的图上标出来青蛙的家吧!

第三页:(教师出示遮挡好的图画,按顺序分格呈现)青蛙要去干什么?它要去找谁呢?(呈现第三格图画)池塘里还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池塘旁边有谁?他手里拿着什么?他来池塘旁边要做什么呢?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四页: 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谁在捞鱼?小鱼在干什么?小朋友捞到鱼了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五页:小男孩在干什么?他要去哪儿?为什么?手里还拿着什么?

小男孩要回家了,那池塘里的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它们在看谁?什么表情?为什么?

封面: 我们完整的看了一遍书,现在我看看封面。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虫虫虫虫爬》,我们看看

1 这个小虫子都爬到哪里去了?小动物的家都在哪里呢?我们用这张池塘的全景图把这些小动物的家都标出来吧!

三、总结分享

再次阅读大书图画,和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强调小动物活动的路线和动作;在图上重点强调小动物们的家:蝴蝶的家在黄色的花里,青蛙的家在土坑里,鱼的家在池塘里,还有小朋友在房子里。引导幼儿按照故事的顺序复述内容,在讲到小动物生活场所和小动物运动方式时提高语调予以强调。

附:故事示范

一只毛毛虫想去找蝴蝶玩儿,它爬出家门,在绿色的叶子上爬呀爬,终于来到了蝴蝶家。蝴蝶住的地方是一朵美丽的黄花。毛毛虫说:“美丽的蝴蝶,你能和我一块玩儿吗?”蝴蝶正在喝果汁,它说:“好啊!我去找小青蛙,我们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蝴蝶提着小篮子飞呀飞,飞到了小青蛙住的土坑。蝴蝶说:“小青蛙,我和毛毛虫想和你一起玩儿,好吗?”小青蛙高兴地说:“好呀!我去找小鱼,大家一起玩才热闹呢!”小青蛙跳啊跳,跳到了小鱼家里。小青蛙说:“小鱼,我,毛毛虫,还有小蝴蝶想和你们一起玩儿,好吗?”小鱼们高兴地说:“好的,我们现在就去找它们!”。可是,这个时候小朋友带着网兜来捞鱼,小鱼们瞪着捉鱼的网兜都在想:“这是什么呀?这是用来做什么的?”青蛙说:“这是网兜呀,是来捉小鱼的!”小鱼们赶紧游开了。好在天空下雨了,小朋友收起网兜,跑回家里去避雨。小雨和小青蛙浮上水面,看见小男孩走了才舒了一口气。它们去找毛毛虫,蝴蝶,大家快快乐乐地一起玩儿。

*

小班分享阅读《虫虫虫虫爬》

设计意图:

《虫虫虫虫爬》读本清新、自然。采用了循环的形式,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文字琅琅上口,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图画采用分格漫画的形式表现角色的动态,呈现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让幼儿欣赏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让幼儿初步了解儿歌的特点,理解儿歌内容,读本中让幼儿准确的表述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进行阅读,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活动目标:

1.感知画面传递的动态信息,理解读本内容。

2.能运用动词“爬”“飞”“跳”“游”“跑”准确表达读本中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3.培养幼儿喜爱阅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关池塘的图片及小动物一套

大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在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里和周围住着很多小动物。今天,李老师把这些小动物也请来了,请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出示:虫虫 蝴蝶 青蛙小鱼)这些小动物们经常会互相串门,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串门的吗?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书。

二、基本部分

封面:小朋友说说这是谁?它在干什么?这本故事书的名字叫《虫虫虫虫爬》小朋友说一遍。

第一页:(遮挡第一,二格图画)画面上都有谁?那蝴蝶的家在那里?虫虫到蝴蝶的家来串门了,虫虫是怎样来到蝴蝶家串门的呢?

那我们一起看一下虫虫的动作是是怎样的?(出示第一二格图画)随能上来学一学,虫虫是怎样爬的?虫虫的身体是一躬一躬的。那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第二页:(遮挡第一格图画)画面上都有谁?那青蛙的家在那里?蝴蝶到青蛙的家来串门了,蝴蝶是怎样来到青蛙家串门的呢?那我们一起看一下蝴蝶的动作是是怎样的?(出示第一格图画)随能上来学一学,蝴蝶是怎样飞的?我们一起学一学。那画面上的小黑线表示什么?对,这是蝴蝶飞的路线,它从自己的家飞到空中,飞呀飞来到青蛙的家。那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第三页:(遮挡第

一、二格图画)画面上都有谁?那小鱼的家在那里?青蛙到小鱼的家来串门了,青蛙是怎样来到小鱼蛙家串门的呢?那我们一起看一下青蛙的动作是是怎样的?(出示第

一、二格图画)随能上来学一学,青蛙是怎样跳的?我们一起学一学。那画面上的小黑线又表示什么?对,这是青蛙跳的路线,它从自己的家跳到荷叶上,又“扑通”一声跳到小鱼家。

小朋友再仔细看一下池塘边还有谁?他手里还那着什么?他来到池塘边要做什么?

那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第四页:这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谁在捞鱼?那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那小鱼会被捞走吗?我们看下一页。

3

第五页:小鱼会被捞走了吗?小男孩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跑回家?那我再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家。

好我们再把这本书看一下,老师边看边讲: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家。

三.结束部分

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出示小动物,小朋友来模仿这个小动物的动作,请小朋友仔细看。(出示:虫虫 蝴蝶 青蛙 小鱼 蝴蝶)好,我们一起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老师给幼儿准备各种小动物的头饰,以及布置不同的背景环境。请幼儿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进一步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不同特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以及动物之间的对话。

活动反思:

学习了分享阅读《虫虫虫虫爬》,幼儿对这节课很感兴趣,内容比较好理解,很适合小班的幼儿学习,书里面的图画也很有趣,颜色也比较鲜艳,文字和画面完全符合,在书里面出现的动物小朋友都是比较常见的,本班幼儿很感兴趣。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感知画面传递的动态信息,理解读本内容。能运用动词“爬”“飞”“跳”“游”“跑”准确表达读本中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培养幼儿喜爱阅读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我先运用了情景讲述吸引幼儿。其次引导幼儿有次序的观察,以巧妙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大胆的去猜、去想、去说。我在每页小结中有意识地运用读本中的语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自然地引出大书进行看图猜测。同时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在教学互动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整节课幼儿积极发言,气氛高涨,能围绕问及积极主动思考,在这节课上幼儿学会了看图老师问幼儿答句式,例:虫虫虫虫幼儿说:“爬,爬到蝴蝶家。”蝴蝶蝴蝶幼儿说:“飞,飞到青蛙家”等等。通过这个读本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培养幼儿平时的观察力,养成爱观察、勤观察的好习惯。总的来说这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老师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也大大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老师在教学上没有深挖幼儿的潜能。但最后一个环节做游戏,老师出示小动物,小朋友来模仿这个小动物的动作,首尾呼应,动静交替,同时又用肢体语言准确表述读本中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爬”“飞”“跳”“游”“跑”等。加深理解并帮助幼儿巩固了这些动词,提高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虫虫虫虫爬

幼儿园教案分享阅读《虫虫虫虫爬》活动设计

大班美术教案《虫虫爬》[全文]

虫虫特工队

虫虫大聚会教案

虫虫大聚会教案

《虫虫大比拼》读后感

《虫虫特工队》赏析

《虫虫危机》观后感

虫虫危机观后感

《分享阅读虫虫虫虫爬.doc》
分享阅读虫虫虫虫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