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的成语

2022-03-1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爬大寨

爬大寨

暑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和妈妈去爬山,山的名字叫大寨。天气很好,万里无云。太阳才刚刚露除了头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一路来到山脚下,我一看山好高呀!“怎么看不到路呢?”我问,爸爸说:“我们顺着岩石往上爬。”原来要走岩石上啊!我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路又陡又峭。爸爸

和妈妈一致通过任命我为小队长,带领他们前进。我很高兴,非常兴奋地往上爬。爬了一会儿,我们就已经气喘吁吁,觉得累了,于是就找了一块岩石坐下休息。我从山上往下看,哇!风景好美呀!村庄里,房子变得好小好小,公路上的汽车好像小蚂蚁。远处的山,层层叠叠,绵绵不绝一直到天边。

休息了一会儿,喝了水我们有继续往上爬。中午时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吃了午饭,我们游玩了好多美丽的风景。其中三山涧最让人惊叹!四个山峰非常陡峭,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形成了三个非常深的山涧,很壮观。

下午,迎着夕阳我们下山。看着红彤彤的晚霞,我一点也不累,大寨美丽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

推荐第2篇: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王村小学 袁素云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教学难点:

1、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1)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2)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3)去掉拼音读词语。

(4)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11个字,认读,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1)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2)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二、感悟

1、读读想想。

(1)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2)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1)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1)出示课件:读了第二自然段,我们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请你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2)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1)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5、读读议议。

(1)“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2)“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3)“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愉快的假日结束了,班级开展“假日活动汇报”活动。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都峰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3

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

在天都峰脚下 —— 勇气 爬上天都峰 —— 决心 爬上天都峰之后

袁 素 云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推荐第3篇:虫虫虫虫爬

幼儿园中班语言游戏教案:虫虫虫虫爬

来源:06abc.com 作者:susan 发布时间:2012-4-26 16:40:00 浏览:[2511] 感谢susan上传

活动背景:

儿歌《虫虫虫虫爬》简单、有趣,每一幅图画联结起来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分格漫画,陆续出场的角色将儿歌内容一波一波地推进。采用了循环儿歌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呼应,非常有利于幼儿进行预测。同时在知识经验方面,还展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用“爬、飞、跳、游”等动态词描绘了小动物的活动方式。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让教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调整活动的设计,重新组织重、难点,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这一活动设计我们根据儿歌的节奏框架,在难度和重点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它更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根据语言学习领域里提倡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将这个学习活动的目标定位在:

1.通过游戏和表演的形式,感知图片的内容,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并学习仿编儿歌。

3.体验参与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伴奏旋律、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模仿小动物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咦,我们一起听听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怎样走路的?(老师提醒幼儿用节奏来念)带领幼儿听音乐模仿小动物的“爬、飞、跳、游”4种走路方式。

(首先,创设情境,以一首听上去轻松而且节奏感很强的旋律导入,并借助于问题:这段音乐中可能藏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又是怎样走路的,来调动幼儿最直接的经验回忆。带领幼儿模仿小动物,虽然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需要幼儿不断适应新的动作模式,因此老师的示范、鼓励等策略由而此介入:看,谁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呀?等等,帮助幼儿初步感知了儿歌的节奏型,为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经验准备。)

(二)看图学儿歌,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老师:“刚才你学了哪些小动物,它是怎样走路的?”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好玩的游戏变成一首很有趣的儿歌呢?这首儿歌在哪儿呢?就藏在老师带来的图片里,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第一张图片:

老师:“图片上有谁?它在干什么?它爬到谁的家?”

(这张图片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老师带领幼儿集体学说。)

2、出示第二张图片:

“蝴蝶是怎样走路的?它又会飞到谁的家呢?”

(这张图片也可以像第一张图片一样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谁来说说,请幼儿个别讲述——“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将第一幅和第二幅图片放在一起讲述因为这两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问题简单明了,对幼儿来说,图片儿歌的内容是简单的,富有节奏的句式是有趣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不断地提醒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儿歌的句式节奏上。通过这一环节,幼儿也会初步感知到这种首尾呼应的句式。)

3.了解分格线的格式

(1)请幼儿比较第

一、二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和我们平时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吗?”

(2)向幼儿介绍分格线。

老师:“这个分格线有什么用呢?”

小结:当我们把几幅小图片放在一起,用分格线隔开,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小动物在做这些事情的连续过程了。

(3)出示第三幅图片:

老师:“这幅图片上也有分格线,谁来用一句好听的话把这幅图片的内容像前两幅图片一样说出来呢?”

——“青蛙青蛙跳,跳到小鱼家。”

(这个环节重点是解决分格线这个难点。分格线对于幼儿来说知识性含量大,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大环节中单独解决掉,同时也是想让幼儿带着初步掌握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在后面的环节中慢慢地消化理解。)

4.第

四、五张图片:

老师:“咦,小青蛙跳到小鱼家,它找小鱼干什么呢?”原来,青蛙要告诉小鱼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老师:“在小鱼的身边出现了什么呀?”———鱼网要来网小鱼了。

“小青蛙会对小鱼说什么?”

“小鱼会害怕吗?”

“小鱼小鱼游,游到谁的家呢?鱼网是它的家吗?它的家又在哪儿?”

“小鱼究竟有没有被抓走?我们一起看看”

“小朋友在干什么?哦,小朋友跑呀跑,跑回了自己的家。”

(这两张图片的内容和前面图片的内容相比略有不同,因此一系列的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让幼儿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推断。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5.完整地学说儿歌一遍。

老师:“我们一起来听着好听的音乐把儿歌完整地说一说。”

(形象生动的图片配上韵味十足地旋律,能在瞬间调动起幼儿的视听感官,培养了幼儿欣赏性的倾听能力,促使幼儿在倾听和欣赏画面过程中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给了后面创编活动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创编儿歌

1.集体创编。

老师:“在这首儿歌中讲了4种小动物不同的走路方式,在一开始的游戏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方式。咦,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会爬的、会跳的、会走的小动物编进儿歌中,让它变成一首会变化的儿歌。我们来试试,好吗”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张图片,除了毛毛虫会爬,还有谁会爬?”

(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老师相应地贴上图片。)

幼儿一起把新创编出的儿歌说一说。

2.个别创编

老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图片,大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图卡上来创编新的儿歌。

要求:

(1)新儿歌中几种小动物走路方式要不一样。

(2)贴图片的时候,想一想,前一幅分格线后面的图片应该和后一幅分格线前面的图片怎么样?你的新儿歌能不能连贯地讲下去。

幼儿分别操作。

3.幼儿展示自己的儿歌

(这个大环节应该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这也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讲述迁移更好地帮助幼儿把书本经验转化为实践生活经验。同伴之间的合作,创编出一个个有趣的儿歌。一个幼儿的表述,有启发了其他幼儿的想象,开拓了思路,从而引发更多的新组合。)

活动反思

(一)思所得

1.对重难点的把握。

为了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和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活动重难点方面笔者定位为:在体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基础上,感受图片分格线的格式,并以此猜测儿歌的内容学习仿编儿歌。活动中对儿歌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困难。难点应该在幼儿最后创编这个环节。因此我们采用了集体创编先,幼儿小组、个别创编后,并结合图片的辅助材料来帮助幼儿很好地解决这个难点。

2.活动过程和方法的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着重体现的是游戏激趣、互动提升、创编表达这3个过程。在第一环节游戏激趣中,借助于音乐旋律、老师的提示语、幼儿的动作参与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经验回忆,直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在第二环节互动提升中,借助图片学习儿歌,幼儿由此进入了互动的环节。前三幅图片的内容、画面、句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内容简单、节奏有趣。幼儿能够感受首尾呼应的句式。把分格线放在了第三幅中解决,是想让幼儿带着前两幅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后面的环节。在学习后两张图片的内容时提问采用了递进的形式很好地建构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吸引幼儿,很自然地把幼儿推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第三环节创编表达中,由集体创编——小组展示帮助孩子更好地迁移作品经验,是对儿歌韵律和节奏学习次巩固性练习,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2.思不足。

在最后创编活动中,我希望幼儿能根据儿歌的句式节奏来创编,加上图片的经验帮助会使幼儿的创编有了更多的精彩、有趣和可爱之处。幼儿的想法是拓展的、开放的,但在表现时出现了与语言表述的脱节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分析原因:1.材料提供的有限性局限了幼儿的创作和表现。2.语言技能的支撑不够局限了幼儿很多表达。

我的疑问:创编作为难点,强行需要幼儿按照句式讲述难度很大,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我们追求的是美的意境还是硬幼儿导入我们预定的学习情境?

附儿歌:

虫虫虫虫爬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青蛙青蛙跳,跳到鱼儿家。

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小朋友跑呀跑,跑回自己的家。

推荐第4篇:爬天都峰

大秦家转山完小教学反思

学科 :语文

时间:9月6日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 三年级 孙汉锋

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词语。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质疑讨论 探究点拨 教学手段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辪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辪——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辪”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

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学生兴趣很高。

在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推荐第5篇:爬架

爬架安全隐患通知

针对2014年11月12日中建部、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检查新康、新兴小区查了爬架以下问题,我方针对存在问题作出以下要求整改措施:

1、水平桁架断开处,有地方没有连接到位,连接时用长钢管连接必须扣接四个立杆。

2、架子分片位置,提升到位后把两片架子用短钢管连接并挂安全网防护。

3、在每个机位旁边设置一根卸荷钢管,用4—4.5米钢管一端扣在第二步架顶、另一端撑在楼层板面上。

4、架体上部要做水平拉结,预埋钢管或在六窗洞口拉结。

5、穿墙螺栓丝扣露出3—5丝。

6、内剪刀撑必须扣三个扣件。

7、爬架爬升时不按要求按装支座或支座安装存在很大问题。

8、爬架附板不完善,工作面竹架板个别部位空洞太大且固定绑扎不彻底。安全兜网尽快完善且清理垃圾。

针对以上问题我公司责令劳务队,按照规范、按要求于2014年11月16日完成整改工作,不及时或不按要求整改发生一切安全事故后果由你方自行承担。

江苏九鼎环球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韩城分公司第一项目部

2014年11月14日

推荐第6篇: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之五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策略:运讨论法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

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4、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完成练习第

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用“终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6、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1)

在、、、、、、脚下(2-5)

爬上、、、、、、(6—7)

爬上、、、、、、之后(8—10)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

三、

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

三、

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推荐第7篇: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广西博白龙媛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出示课件(看一看),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

三、

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课件比一比: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说一说)

2.出示课件(比一比下一页),

我向峰顶爬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

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推荐第8篇:小手爬

(小手爬)1.探索纸袋的多种玩法,增强创造思维能力和表现力。。

2.练习手脚着地爬,掌握其要领。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乐趣,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活动准备:

纸袋若干、蚂蚁头饰、口哨。

活动过程:

一、介绍材料

1.出示纸袋,介绍纸袋。

2.幼儿每人拿一个纸袋。

二、自由探索,玩纸袋。

1.引导幼儿用纸袋游戏,看哪一个小朋友玩的方法多,而且跟别人不一样。

2.幼儿玩纸袋,老师注意观察幼儿的玩法,及时表扬玩得有新意的幼儿,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和别人玩得不一样。

三、交流分享

1.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玩法并进行示范,其他小朋友学做,如当扇子、夹在腿中间跳等。

2.幼儿继续探索。

提醒幼儿围坐休息。把纸袋当做扇子扇一扇。

四、介绍新玩法。

师:老师有个更好玩的玩法,像老师一样把纸袋套在手上做小手套。

幼儿跟老师一起爬一爬,指导幼儿手脚着地。

游戏《蚂蚁觅食》。

1.厨师蚂蚁头饰,介绍游戏规则。

师:现在老师是蚂蚁妈妈,小朋友是蚂蚁宝宝,对面的的草地上有很多的彩虹糖,小蚂蚁们想不想吃呀?我们一起爬过去吧。看看哪只小蚂蚁爬的最快。

2.幼儿听口令游戏。

3.师小结

六、放松活动。

幼儿跟老师一起捏捏手臂,捏捏小腿。

(挂灯笼)活动目标:

1.能较快地往返跑。

2.学习在奔跑时用研究观察前方,避免碰撞。

3.能粘贴灯笼并将废纸放进垃圾箱。

活动准备:

1.事先做好10只灯笼。

2.与灯笼颜色对应的缎带。

活动过程:

1.“挂灯笼”游戏。

拿着灯笼跑过去贴灯笼,跑的时候不能碰到小朋友。不同颜色的灯笼要贴在对应的彩色缎带上,贴的时候要撕掉后面的双面胶,将胶带粘在缎带上。废纸屑放在小筐中。

教师示范。

幼儿游戏,教师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表扬在奔跑中不碰撞别人的幼儿。

(放鞭炮)活动目标:

1.学习躲闪跑,并能根据信号做向上跳的动作。

2.能眼睛看前方不碰撞他人。

3.知道放鞭炮的安全要求。

活动准备:

1.用纸卷成长约40厘米,一头粘有纸团的火柴棒。

2.《敲锣打鼓放鞭炮》、《新年好》的录音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火柴棒引起幼儿兴趣。

交待角色:老师扮点鞭炮的人,幼儿扮小鞭炮。

2.游戏“放鞭炮”。

教师:火柴棒碰到小鞭炮,小鞭炮就会怎样?

请幼儿模仿鞭炮爆炸,教师夸奖跳得高的幼儿。

幼儿随意站立,教师依次用“火柴棒”点幼儿,被点的幼儿就用力向上跳起,模仿鞭炮爆炸,同时嘴里发出“嘭啪”的声响。

幼儿四散跑,教师追逐,被追到的幼儿用力向上跳起,模仿鞭炮爆炸,同时嘴里发出“嘭啪”的声响。

重复游戏。教师提醒幼儿奔跑时眼睛看前方,不要碰到他人。每次练习可适当延长幼儿奔跑的时间和点到的人数,增加运动量和向上跳起的练习次数。

表扬能躲闪跑的和能根据信号做向上跳动作的幼儿。集体放鞭炮,看好老师手举数字卡片,卡片上是几,就放几声响。

利用休息间隙,向幼儿介绍放鞭炮的安全要求。(动静交替)

教师做点炮人,继续游戏。

幼儿扮演点炮人,复习巩固放鞭炮的安全规则。

3.教师小结点鞭炮的安全规则,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回忆今天学到的本领和感受快乐。

(布袋游戏)设计背景

小班阶段的幼儿主要练习爬、走、滚、举,我针对这个特点设计一堂游戏课。

活动目标

1 通过布袋对幼儿进行爬、走、滚、举的动作。

2 听教师口令模仿老师动作。

重点难点

爬、滚、举,一个跟着一个走。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布袋,背景音乐磁带一盒。

活动过程:

1举,活动开始,播放音乐,幼儿随老师走进活动场,当背景音乐响 起雨声时告诉幼儿下雨了,我们把不带当雨伞举过头顶 一个跟着一个走。

2 爬,把布袋穿在身上变成小猫在地上爬,一群小猫到河边去钓鱼。

3 滚,当我们来到河边时,看见一群小虫在草地上滚来滚去的玩耍非常开心。

4 最后小朋友手拿布袋一个跟着一个走,随老师走出活动场地。

(夺球)【活动目标】

1、幼儿主动探索滚球、自抛自接、拍球、传球等玩球的方法和技能。

2、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体验玩球的兴趣。

3、提高幼儿控制能力,锻炼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圈、皮球、体操垫、小椅子、球架、磁带、红黄绿大球若干

活动重难点:练习自抛自接球;按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游戏:教师边演示边对幼儿说:“大皮球真好玩,拍一拍,它就跳,滚一滚,到处跑,踢一踢,就前进。”(引发幼儿玩球的愿望)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探索玩球的方法。幼儿自由玩球鼓励幼儿想出多种玩球的方法,并让幼儿做示范(拍球、滚球、抛接球等)。

2、教师表演花样玩球,吸引幼儿组织幼儿练习玩球的方法。

3、《夺球游戏》:三分之二的幼儿有球,要有球的孩子保护好球,没球的孩子动脑筋把别人的球夺过来。

情景表演:《赶小猪》

隔壁王大爷家的养殖场的小猪跑出去了,他打电话给老师让咱小朋友去帮忙,我们要助人为乐,帮王大爷把小猪赶回家。这里有一群小猪(红黄绿若干大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参加哪个队,想各种办法把小猪赶回家。

(1)集体赶:分三路纵队进行滚球接力,哪队先完成为胜。

(2)个别赶:请幼儿探索多种玩法赶小猪。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做放松活动。(教师领幼儿做皮球韵律操) 多元价值分析:

1、通过玩各种游戏,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

2、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

3、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使幼儿的肌肉不同层次的得到了发展,幼儿也体验到了玩球的乐趣。 (聪明的小乌龟)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发现并练习各种手膝着地的爬法(向前爬、倒退等)。

2、学习方位词:前面、后面、里面

3、学习听音乐节奏进行变速爬,增强幼儿四肢的肌肉力量, 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小乌龟胸饰17个。

2、由一教师扮演的猫姐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互学各种爬

1、师:乌龟宝宝你们好,我是乌龟妈妈,你们叫我谁呀?小乌龟有什么本领呀?(幼儿发表自己的经验,爬)

2、师:来,爬给妈妈看一看!(幼儿四散在地毯上爬,教师和幼儿一起爬,同时观察幼儿的各种爬法)

3、师:好,爬到妈妈的身边来。刚才乌龟宝宝你是怎么爬的呀?

4、请几位幼儿爬给大家看一看,引导大家说说这是什么爬?(从幼儿的回答中选取爬的名称)哇!他的方法真不错,我们也来学一学!(如:边说边向前爬、向后退、转圈爬等)

二、游戏“捉迷藏”

1、师:咦!谁在叫呀?用耳朵听听小猫躲在哪里?(幼儿听并分辨出声音的方向——前面)

☆师:好,去看看是不是小猫,我们要向哪里爬?(爬的途中引导幼儿边爬边说)。

☆猫姐姐:你们好小乌龟!向小猫问好“你好猫姐姐”猫姐姐:“你们找到我了!我躲在哪里呀?”(幼儿说方位词)猫姐姐:我要和你们玩捉迷藏,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我去躲好,你们来找我!

2、幼儿闭眼,猫姐姐躲好后喵喵叫。

师:听听,猫姐姐躲在哪儿?(请几个幼儿说说方位词)好,我们去找找。

猫姐姐:你们好,又找到我了,我躲在哪儿?(请几个幼儿说说——里面或桶里面)猫姐姐再去躲,你们的眼睛怎么样?(幼儿闭眼,猫姐姐躲好后喵喵叫)

3、师:听听猫姐姐又躲在哪?(请几个幼儿说说方位词)这次呀,我们换一种爬的方法去,换一中什么方法爬去呢?(从幼儿的意见中选取一种方法,引导边说边爬)

猫姐姐:啊,又被你们找到我了,你们刚才用什么方法爬来找我的?(幼儿回答)你们真是聪明的小乌龟,这次我可要躲躲好!(幼儿闭眼,猫姐姐躲好后喵喵叫)

4、师:听,猫姐姐躲在哪?好,那就用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法爬去找找猫姐姐!(引导幼儿控制好自己与他人的距离,避免碰撞)

☆猫姐姐:你们又找到我了,我真喜欢你们,好了我要回家了,再见小乌龟!(互道再见)

三、听音乐变速爬

1、师:来,我们到草地上来休息下吧!真累呀,相亲相爱,互相敲敲腿脚。

2、师:你们爬的真好!我要请你们和音乐里的小乌龟一起爬呢!你们可要听好了什么时候小乌龟爬的快,什么时候小乌龟爬的慢!

3、根据音乐变速爬,边爬边请幼儿说我向前爬,我倒退爬、我转圈爬等。

四、自然结束

好!小乌龟我们爬回家啦!

到室外,放松、休息、喝水等活动。

(听听这是什么声音)玩法一

1.放录音一,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2.放录音二,请幼儿注意听,分辨出各种动物不同的叫声。

3.教师问:“仔细听,这是什么在叫?”幼儿答:“汪汪汪,这是小狗在叫”等等,逐一说出并做相应的动物的动作。

玩法二

在两个空八宝粥罐中装入一粒或数粒蚕豆,组成一对音响筒,以此类推,还可组成若干对“雨花石”、“回形针”、“塑料块”、“木珠”、“弹子”、“玉米粒”等音响筒。

1.幼儿先后摇动一对音响筒,分辨装有不同数量物品的筒中发出的声音。 2.猜猜看哪个筒中装的是一粒,哪个筒中装的是许多粒。 第一次玩时,教师要打开筒盖让幼儿验证。 玩法三

1.幼儿先后摇动音响筒,分辨不同物品在筒中发出的声菩。 2.猜猜看,哪个筒中装的是弹子,哪个筒中装的是塑料块等 1.录音一:本班小朋友问早、唱歌、教师说话、电话铃. 汽车喇叭和自行车铃声等多种声音。

2.录音二:小鸡、猫、狗等多种动物叫声的录音。 3.装有一颗或许多颗小物品的空八宝粥罐若干对。 1.每一对音响筒贴上相同的标记。 2.此游戏中,幼儿不可打开筒盖。 3.可在晨间桌面游戏中自由玩耍。 (在幼儿自己掌握玩法后)

(谁会飞)玩法:

1、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教师说一种动物的名字,如:“蝴蝶来了。”

2、幼儿判断这种动物会不会飞。如果是会飞的动物,就离开座位做小鸟的动作。如果是不会飞的动物,就坐着不动。

3、幼儿如判断失误,就算游戏失败,停玩一次游戏。

4、教师说:“蝴蝶飞飞,飞得高”,幼儿就踮起脚飞。教师说:“蝴蝶飞飞,飞得低”,幼儿就半蹲着飞。教师边说边拿走部分椅子。

5、当教师说“蝴蝶飞飞,飞回家”,幼儿就飞回到座位上。

6、幼儿在飞回座位时,如找不到空位,就被淘汰出游戏。

7、多次游戏后,仍没有被淘汰的幼儿为获胜者。准备:每名幼儿一把椅子

揭示

1、丰富幼儿的动物知识经验,知道哪些动物会飞,哪些不会飞。

2、增强幼儿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

3、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游戏次数,尽量保证最后的获胜者在10个左右。

(传真不走样)玩法:

1.组织两队或三队进行传话比赛。

2.教师悄悄告诉每队的第一个幼儿一句话,如:“今天我们要去玄武湖公园。”

3.第一个幼儿跑到第二个幼儿面前,将教师说的话悄悄地传给他,随后坐在第二个幼儿的椅子上。 4.第二名幼儿再跑到第三名幼儿那里传话,以此向后,一直传到最后一个幼儿。由最后那名幼儿将听到的话告诉教师。

5.哪一个队传说既快又准确即为胜者。 准备:相隔一定距离排列的小椅子若干。 提示:发展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幼儿的辨音能力。

推荐第9篇:爬长城

爬长城

这一天是龙年正月初二,我跟爸妈要去游览长城了。

爸爸开车穿过了几条隧道,下了高速公路,来到了长城的第一关——居墉关。站在关下,看着雄壮的居墉关,我非常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实地看到长城。关口两边的城墙向山上延伸,一层层灰砖砌筑的城墙是沿着山岭修建的,隔过一段城墙就有一座烽火台。看着蜿蜒曲折的长城,就像巨龙穿行在山岭之上。东边的城墙比较平缓,没什么人去爬,西边的陡峭,也要高得多,所以我们去爬西边的长城了。前两个烽火台,上上下下的人很多,我们爬上第三个烽火台时,人明显少多了。这中间,我们看到了一块刻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爸爸加了一句“爬上长城一身汗”。我们爬到这里时,虽然山风吹得脸都麻了,可是身上真的累得全是汗了。向上看还有两个烽火台,我说:“快到顶了吧。”可是从上面下来的一个大哥哥说:“还有好长呢。”一个大姐姐看着我,鼓励道:“这个小朋友自已爬上来的,真了不起。”于是,我又鼓起劲继续向上爬,爸爸妈妈都被我甩在了后面。一路上还看到几个外国游客也在向上爬,我想我一定要做“爬上长城的好汉”。

终于,我们登上了居墉关的十三号烽火台,顺着里面的楼梯,我们上了烽火台的二层,这是这段长城的最高点了,我们欢呼,在这里拍照留影。爸爸说我是“好汉中的好汉”。

之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长城。

江苏南京浦口区琅琊路小学明发分校三年级:王昱天

推荐第10篇:爬长城

爬长城

放暑假了,爸爸带我到北京去游玩。到北京的第二天,导游就带我们去爬长城。那天,眼光灿烂。我们坐了大约四十分钟的车来到长城脚下。我第一次看到长城,啊!多么雄伟,多么壮观!

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往上爬。爬长城的人可真多啊!我和爸爸挤在人群中,一边爬,一边拍照。爬了半个小时,我感到有点累了。爸爸鼓励我说:腾腾,你知道吗?不到长城非好汉。你可要加油啊!听了爸爸的话,我打起精神,拚命地往上爬。最后,我终于爬到了好汉坡。站在好汉坡上,我感到无比地高兴和自豪!我感觉自己也成了一个好汉!

第11篇:爬 山

爬 山(授导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中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授导型教学设计

演讲稿

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示范、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者年龄阶段等)、教学方法、教学挂图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生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与学习风格,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是一种原则性规定。而学习目标(对教师而言,它也通常被称为教学目标)则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比如你采用的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解决的主要问题,师生角色。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再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受到阻力比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设计与编制教案,教案一般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课程的基本信息、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准备和利用、教学进程、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和其他可能部分。我在问一个问题,大家是从那己方面分析学生?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学习目标应该包括行为、条件、标准三个基本要素。在设计教案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行为目标的设计,行为目标是学习的目标,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以此证明学习的发生。在教案设计中编写行为目标时,应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欣赏”等含义较广的动词。在知道这个学习目标中可参选动词如下:为、、、、、、下定义、例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回忆、选择、描述、标明、指明,在理解学习木层次的动词有,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在应用学习目标中运用的动词有,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定计划、制订、、、、、方案、解答,在分析学习目标中运用的动词有,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指出、评析,在综合学习目标中运用的动词,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在评价学习目标运用到的动词有,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价值。

第12篇: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案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就是其中一部分,老师带来一个古汉字(板书:峰)快猜猜是什么字?指导写“峰”

2、文中出现的是哪座峰?(板书:天都峰)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谁来说说你对“天都峰”的了解。

3、课件(师补充)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它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

4、今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指导写“爬”)

5、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大家根据课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第一组词语:(多音字)似乎

似的

发明 白发苍苍

出示第二组词语: 发颤 汲取

奋力

攀着

峰顶

笔陡

铁链

鲫鱼背(介绍鲫鱼背)

出示第三组词语:

忽然、咱们、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认得好,不知课文读的怎么样?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概括。谁能说得再完整一些 (2)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说得更好?为什么?

(3)你很会评价。屏出示:根据提示概括内容:___(时间), ____和_____去_____(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路上遇到_________(起因),我们相互__________(经过),最终________的事(结果)。写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说,事情就说的完整、有条理。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 爬山前 。

1、快速默读

1、2段,

文章哪一自然段写了爬山前?天都峰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你有什么感受?-----山险 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天都峰海拔1829米,登山石级约有1500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

)用一个词概括——又高又陡

(1)从天上挂下来的 换成“垂 落”行不行

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突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这就是我们汉字的独特魅力,不同的汉字能变幻出不同的意境,精准凝练、形象生动。

(2)体会“发颤”,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3、师引:这就是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男生读——,这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女生读——。这就是”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的天都峰——齐读——

这么高的山作者害怕了没有?对自己有没有信心?读一读

(二)品读六七自然段——爬山中

1.面对着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我最终爬上去了没有?遇到了谁?快去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生分角色朗读

2、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真是了不起!他们是怎么样爬上峰顶的?读文章的六七自然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爬山的不易?(手脚并用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爬呀爬

终于)你能读出这种不易吗?

4.孩子们,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老爷爷也爬过天都峰,在他的《上天都》中写出了他的爬山过程。----出示文字

爬山时,我就四条“腿”走路。不久,眼前出现了巨大的“鲫鱼”。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还能够跨步,但只要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停地发起抖来,不敢往前了。因为望下去是一片深渊。如果掉下去,就一定粉身碎骨。

孩子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是啊,天都峰爬起来是多么艰难,多么危险。谁带着这种感受再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课文第七段。

6.设情境引读:

孩子们,虽然天都峰爬起来这么的不容易,但小朋友和老爷爷都没有放弃,他们在这既艰难又危险的石级上---出示“爬呀爬”…..当我攀着铁链快要抓不住了,但看见旁边的老爷爷汗流浃背正在奋力的向上爬,她会想…(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于是小朋友又充满力量,使劲的---爬呀爬…

当老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快要走不动了,但看见小朋友正在手脚并用向上爬,他会想…(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这么高的山,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于是老爷爷又鼓起劲来,奋力的---爬呀爬…

7.孩子们,当小女孩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是什么使她一直坚持向上攀登?

那当老爷爷遇到困难呢?

8.一路上,他们就这样互相鼓励, 爬呀爬---出示第七段读。 9.孩子们,“终于”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什么?

10.经过千辛万苦,此刻,老爷爷和小朋友终于爬到了山顶,看着眼前无限美丽的景色,他们此刻心情怎样,都说了些什么?

(三)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爬山后,谈感受

对话中都出现了一个词语“勇气”他们的勇气谁是给予的?对方

所以爸爸才会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此时,他们除了感谢,更多的是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呢?(讨论交流) 生活学习中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才能克服困难

你们收获了什么? 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课文结束了,可是思考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出示:

情境1:体育课上在跑步时,我和同学互相鼓励,跑到终点。 情境2;我在家摆拼图时不会摆,______________(爸爸鼓励我坚持到底。) 情境3: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推荐作业:

记录你的课余生活,和大家交流你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前 害怕

爬天都峰中

喜悦

爬天都峰后

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5、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工具

【点评】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通过查找、阅读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查到资料,还要进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又与语文学科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查找、阅读、整理资料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收集背景资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与天都峰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点评】这一设计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 的教学思想。

第13篇:爬天都峰

3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3、爬天都峰.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课件出示)

板书:3 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课件出示:陡

b、出示新词,学生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课件出示)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读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课件出示找到的句子。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

三、

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课件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3、学生讨论、集体汇报、小结。

(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

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课件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一会儿(

),一会儿(

),像小猴子一样·······(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

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出示会写的生字读一读。(课件出示)

二、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三、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抄写词语。

五、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前 看 (高、陡)

困难 ..爸爸和我→爬 天都峰 中 遇 老爷爷

后 说 (决心和勇气)能战胜困难 .....

第14篇:爬架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

恒大公司领导:

我方施工的东营恒大黄河生态城首期二标段工程,高层住宅部分现已进行±0.000以上主体结构施工,按照合同约定主体施工外围脚手防护架应为全封闭悬挑脚手架,我方从现场安全、施工进度、经济效益方面考虑,特此申请采用电动整体升降脚手架,为此我方总结了以下整体提升架相对外挑脚手架的优点:

一、外墙悬挑脚手架的弱点: 1.投入人员多,专业性不足;

2.零星材料特别多,且高空作业危险源增多;3.施工周期长,拆除需要占用工期; 4.大面积密目网围护存在消防隐患;

二、整体提升架的优点:

1.组装整体提升操作方便安全可靠;2.不需全封闭,无消防隐患; 3.拆除简单便捷,不占用工期;

4.不影响二次装饰:外墙可在主体施工一半就可隔离防护安装吊篮同步作业;拆除快速不占工期,外墙处理简便。

望领导批准为盼!

申请方: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 日期:2011年8月26日

第15篇:3爬天都峰

3、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了心战胜困难的过程。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书写生字

1、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黄山奇石吗?里面有一块奇石叫做“金鸡叫天都”。谁来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天都峰的资料说给大家听一听。

天都峰:位于黄山,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其奇险陡峻,为黄山诸峰之冠。

2、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这就是有名的天都峰!(播放图片)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爬天都峰的滋味。

3、板书课题,书写课题中的生字:爬、峰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评议――学生再次练写

4、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天都峰到底有多险峻,多难爬呢?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朗读

3、课文里有许多多音字,请你去课文里找一找,把多音字找出来。(用中括号表示的都是多音字)

似:似乎 似的 发:发现 白发苍苍 相:相信 照相

4、除了和多音字交上朋友,我们还要和其他生字也交上朋友。一起来读读他们。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白发苍苍 攀爬 鲫鱼背 照相 笑呵呵 汲取 峰顶忽然 咱们 奋力 终于 辫子 勇气 决心 居然 力量 仰望 爬山

5、再读读课文,课文介绍了谁爬天都峰的故事? “我”是一位―― 板书:小朋友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爷爷?

板书:老爷爷,课文是怎么写的?(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爸爸

三、体会天都峰的险峻

1、这一老一小都来到了这座奇险无比、令人生畏的天都峰,准备迎接挑战,课文又是怎么描写这座天都峰的?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句子。

2、谁来读你划出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自由读这3个句子,特别是哪些词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圈出来。

4、指名说,笔陡:陡是生字。这样笔直陡峭的山峰就叫笔陡。齐读词语。 从天上挂下来:正因为山峰如此地笔陡,石阶旁边的铁链才会像从天上挂下来一样。 指导朗读:

第一句:天都峰高1829米,而我们的教学楼最多二十来米!再次齐读。 第二句:这么高、这么陡的石级,你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背诵写天都峰的句子。

6、是啊,小朋友站在这么笔直陡峭的天都峰下,她会怎么想? 指名说,师:她的心里直――发颤。你能给发颤换个词吗?(发抖、害怕)

五、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写的生字“咱、奋、辫、勇”,并分别组词。 2.重点指导写“辫、勇”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作业

1、书写生字本

2、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读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聚焦“怎样爬”

1、下定决心爬并不难,真正难的是爬的过程中能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到底。那么我到底是怎样爬的呢?默读第6节,划出写我怎样爬的句子。指名读。

2、想象: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提供情境:没爬多久,我就气喘吁吁了,满头大汗,双腿直打颤,真想不爬了,可是看到„„爬着爬着,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膝盖蹭破了皮,疼得我直想哭,可是看到„„)

3、课文里没写老爷爷怎么爬山,我们能仿照课文的样子也来写一写吗?(提供句式:老爷爷„„向峰顶爬去,一会儿„„一会儿„„)

4、这真是艰难的旅程,但又是多么有意义的旅程!就这样,引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三、聚焦“为什么能爬上”

1、爸爸正当壮年,能爬上天都峰并不奇怪,可我和老爷爷,一个是还没长大的孩子,一个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能爬上这么高险的天都峰实在令人佩服。我们来看看他们爬上峰顶后的情景吧。(自由读8-10小节)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们俩都说是对方的勇气鼓舞了自己呢?让我们回过头去读读3-5小节,找一找,划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3、历尽艰难收获的成功总是最甜蜜的,此时的我和老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4、指名读对话。

5、交流:(再次出示天都峰的插图。)当我看到天都峰的峰顶这么高,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我和老爷爷心里都对自己没有信心,(我想:山这么高,我能坚持到峰顶吗?老爷爷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能征服这座高山吗?)都担心自己爬不到峰顶。可是当我看到白法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我想„„,老爷爷看到小小年纪的我也来爬,他心想„„哦,原来他们就是这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啊!

四、分角色朗读

1、找出爷爷和“我”的对话。

2、指导朗读感情

(1)、爬山前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老爷爷的呢?(对自己没有信心)当知道他们都要忘上爬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去。)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读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吧。

(2)、爬到山顶后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因为对方的鼓励,他们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一起来读读爬上天都峰后的对话。

3、分角色朗读

五、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学习写字

顶、似、苍、仰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的综合性学习

2、优化练习

八、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勇气

3、爬天都峰 手脚并用

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 陡) 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九、教后反思

第16篇:爬天都峰作业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似乎(sì shì)

暑假(jià jiǎ) ..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 yìng) ..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 做 工(

) 留(

) (

)(

)业

相 像 (

)声 (

)片

好(

) 照( )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 问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 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

,在

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

,暗示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似乎(sì shì)

暑假(jià jiǎ) ..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 yìng) ..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 做 工(

) 留(

) (

)(

)业 相 像 (

)声 (

)片

好(

) 照( )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 问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 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

,在

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

,暗示

第17篇:爬天都峰 说课稿

《爬天都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的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一单元第3课《爬天都峰》。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一、说教材

这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学习的第一组第3篇课文,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因此这一组教材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而这篇课文是第3篇精读课文,所以它在本单元是举足轻重的。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提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全文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3——4年级阶段目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注重体现人文精神。根据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学生能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后,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说教法运用

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远程教育接收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脑动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四、说教学环节

(一)引入课题,分析题眼

(1)先以质疑的方式,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山峰的图片,质疑:我们怎么才能上到山上去?(课题《爬天都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远程教育资源中天都峰的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让学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关资料,并小组交流。再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爬山是手脚并用。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铺垫作用。

(2)朗读课文[播放远程教育资源——情景朗读],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1、[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三)教学反馈与情感教育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得很积极,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呢?(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从而体现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陡爬天都峰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奋发向上

设计理念:

1、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享受优秀的教学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困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可根据媒体上提供的内容找到答案。例如:天都峰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

3、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通过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最终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第18篇:《爬天都峰》读后感

[《爬天都峰》读后感]

《爬天都峰》读后感

一天,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了《爬天都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小作者爬天都峰的一次经历,《爬天都峰》读后感。

她刚开始觉得石阶太陡峭、峰顶太高,担心自己体力跟不上,不敢爬。后来,遇上了一位老爷爷,他说他也来爬天都峰。小作者想:“这么老的老爷爷都要爬?我的体力比他好,当然更要爬了!难道我连一个老爷爷都比不上吗?”

于是,小作者就和老爷爷一起努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爬呀爬,小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想放弃,但是看看身边的老爷爷,又有劲了,终于爬到了天都峰顶上,读后感《《爬天都峰》读后感》。

在鲫鱼背前,老爷爷和小作者留了个影。老爷爷对小作者表示了感谢,小作者却说,要向老爷爷表示感谢,爸爸看了他们,哈哈大笑,说:你们两个真有趣,都会从对方身上吸取力量!

读了这篇课文,人和人之间要互相鼓励,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小朋友,要多多从别人的身上吸取能量,超越自我!

第19篇:爬天都峰说课稿

《爬天都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3课――《爬天都峰》。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上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结合教材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情的特点,我预定了本课的3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能力,丰富语文素养。 以上两个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情感目标: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这也是课文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多次与文本的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揣摩语言,走进语言的最深处,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文课堂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以实现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地学。

为使本课的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我做了如下教学准备:一是查找黄山天都峰的图片资料;二是多媒体课件;三是学生小组合作用的学习卡。

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正所谓“入境始于趣,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播放黄山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再出示本课课题。本环节看似简单,但是色彩 1 鲜明的图片形象直观,视觉上的震撼能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新课标》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生字、新词,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初读后我将采用小组选段赛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以检测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否以达成目标,为下一个环节的研读精读,披文入情的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特级教师支玉恒说,不把握整体,如何感知局部?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从这样的问题入手“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我会出这样一道排序题: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你把序号重新排列。得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是: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后。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梳理文章脉络,为后面的感知局部做好铺垫。

四、品读悟读,披文入情

品读情悟读将是这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中,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及“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是品读的重点。课堂中有效品读,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写作上的启发,还能体会到课文的人文意蕴。

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高”和“陡”。“ 在云彩上面”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高,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这样的天险,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对这一重点段我采用的方法是读出体会,读出理解。叶澜老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因此,这一环节,我会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图片引导读、闭眼听读想象、学生朗读等的方式,让学生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引导孩子们读、思、品,他们一次次地读,情感一层层地递增,递增的情感又会促使他们读出更多的感受。

我”和老爷爷这一老一少的对话,虽然只有三句,两句“你也来爬天都峰?”和最后的决定“咱们一起爬吧!”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这里,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体验角色的方法。以角色朗读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然后全班汇报表演。读出这一老一小对对方来爬天都峰表示惊讶与怀疑的,读出从彼此身上获得勇气和动力后的自信。

五、仿句仿段,学以致用。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之,自然纯熟。”三年级刚刚开始学习写作,多模仿是有益的。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2 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高耸入云的电视搭。这一教学活动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的。先独立思考,然后把写的片段写在学习卡上,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最后评价反馈。

六、布置作业。布置学生利用搜集到的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出一期墙报。

七、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20篇:3、爬天都峰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3、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

3、爬天都峰

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3、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听写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

二、朗读感悟

1、读读想想。

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

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

2、读读说说。

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3、读读写写。

读了第二自然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抄写优美的段落。

4、读读问问。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想象,把文中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3、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4、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5、“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6、读读议议。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角色朗读

教师范读这段对话。同桌两人为一组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2、愉快的假日结束了,班级开展“假日活动汇报”活动。你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都峰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登上山顶后的感受……

《爬的成语.doc》
爬的成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