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相关 费城故事读后感

2020-03-03 03:23: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费城故事

法律与影视课上看了许多的经典与法律有关的电影,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电影叫做《费城故事》,一部同性恋与艾滋病题材的电影,同时还为我们展现了一场面对就业歧视的博弈。

一位年轻律师,在职场上如沐春风潇洒得意,虽工作劳累却也能获得上司宠爱,然他因同性的生活方式而不幸染上了AIDS,同事无意间的一瞥就这样注定了他不公的下场,他被解雇了,他完美的事业就此结束。一个人物缩成一个社会群体的影子,弱势群体,这种意义是深刻且真实的。

他放下极大的自尊来求助于一个曾经一同较劲的对手,而对手轻蔑的语气和断然的拒绝使他的眼神在那一刻灰暗无比。那个对手也同样影射出了社会的另一群体,麻木的人,因常期处于城市烦躁独立的生活方式里而变得谨慎和小心,很难敞开心关注身边的人,亦不懂得理解彼此,距离越大隔阂越深。然而最终图书馆里,两者相遇,人性在那些微弱的灯光下灼灼发光。安迪让对手念出有同样一个性质案例却有着相反结局的事实,让他体会他所坚持的真理是值得的且令人尊重的。此刻彼此的眼神越来越浑合越来越有同一种颜色,那就是信任。

法庭上的驳论占了影片的很大部分,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对方律师傲人冷漠的姿态和安迪的辩护律师的诙谐率真的言辞形成强烈对比,都代表一种社会态度,却赋予不同现实意义。辩驳过程中,为了证实安迪的确在当时被辞退前就出现病变症状,安迪不得不解开衣领,敞开胸脯,让大家看到最不忍看到的一幕,胸前布满病变的斑痕,红褐色,大块大块的,令人触目不已。

最后的结局是安迪方获胜得到索赔,只是在接近尾声的时刻,安迪却永远的离开了。 如果说本影片主要是表现目前同性恋和艾滋病群体受到的歧视问题,我认为这部影片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因为目前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对同性恋合法化,并且美国也开始渐渐注重了艾滋病在就业方面的歧视,同时也在消除艾滋病歧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2009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取消一条长达23年的禁止HIV病毒携带者在美国旅游和移民的规定。美国目前有超过100万人携带HIV或患有艾滋病,而且这一数字每年以超过5.6万人的速度递增。对这一人群取消禁止旅游和移民的规定,也是取消对他们的歧视。 消除艾滋病歧视一直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要共同实现的重要目标。在我国,这个问题也被提到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层面,而且有不少公开的法律来保证。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指出,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同时该法律也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其负有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将被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如警告、降级、撤职、开除等。

此外,我国的《艾滋病管理条例》也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就学、就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配偶和子女。

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现实中仍然受到歧视。为不禁令我们疑惑,什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会受到普遍歧视?

众所周知,艾滋病通过几种渠道传播,一是医源性感染,包括输血和各种侵入性医疗手段;二是母婴传播;三是性传播;四是吸毒,主要是通过共用针头传染。但一提到艾滋病,相当多的人都会把患者与不洁的性行为或淫乱联系在一起,因而认为这是一种“脏病”,在心理上早已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打入另册。这其实在社会心理上已经造成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的歧视。

当然,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歧视还来自对他们传播疾病的担心,正常人如果与他们接触,可能会染上艾滋病。然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告诉人们,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只能在液体中存在。即使HIV经唾沫进入口中,也会被胃酸杀死。而且,即使蚊子叮咬过艾滋病病人的血,也根本不可能传播艾滋病。所以,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共同工作和生活,包括共同进餐都不会染上艾滋病,只是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胡刀有可能感染HIV,但前提是,正常人的皮肤和黏膜有破损。因此,只要注意,这种途径染上HIV的可能性较小。

艾滋病患者就业歧视最严重

2011-11-17 10:54:43 来源:文新传媒网-文汇报

从第一例艾滋病发现至今的20多年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但是,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生存环境依然十分严峻。

法律与现实的矛盾

消除艾滋病歧视一直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要共同实现的重要目标。在我国,这个问题也被提到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层面,而且有不少公开的法律来保证。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指出,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同时该法律也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其负有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将被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如警告、降级、撤职、开除等。

此外,我国的《艾滋病管理条例》也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就学、就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配偶和子女。

同样,美国也在消除艾滋病歧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2009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取消一条长达23年的禁止HIV病毒携带者在美国旅游和移民的规定。美国目前有超过100万人携带HIV或患有艾滋病,而且这一数字每年以超过5.6万人的速度递增。对这一人群取消禁止旅游和移民的规定,也是取消对他们的歧视。

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现实中仍然受到歧视。

2009年11月27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我国卫生部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组织在京发布了《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歧视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我国25个省区市的2000余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了调查,其中41.7%的受访者称曾经受到过艾滋病相关歧视,超过2/3的人表示家庭成员曾因自己的感染状况受到过歧视。在知晓被感染者的感染身份后,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有负面和歧视的态度。有超过12%的受访者表示,自检测出艾滋病感染后曾至少一次被拒绝就医。

在美国,人们对艾滋病的评价同样是负面的。因此,美国在2010年7月公布美国的艾滋病新战略时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呼吁全社会根除因艾滋病带来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就业歧视最为严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遭受最严重的歧视是就业歧视,这一现象在中国几乎是百分之百。

从更大范围看,目前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以及保险相关的条款中,都对艾滋病患者都有明显的歧视条款,即规定不得录用HIV携带者和患者,这显然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相悖的,是以下位法对抗上位法或以行政规定对抗法律。而且,这种不合法的对抗居然会通行无阻,说明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非常之深。因此,现实中不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能得以实施,并且单位或个人即便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实施了歧视,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造成了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违法成本”很低的现象,或者说人们根本认识不到这种歧视是违法。

歧视造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会受到普遍歧视,根源还在于社会各方面,甚至包括医疗和卫生部门对艾滋病的不了解,对防控艾滋病知识的传播不力,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对性传播疾病的鄙视。

众所周知,艾滋病通过几种渠道传播,一是医源性感染,包括输血和各种侵入性医疗手段;二是母婴传播;三是性传播;四是吸毒,主要是通过共用针头传染。尽管性传播只是艾滋病传播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地经性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各有不同,但一提到艾滋病,相当多的人都会把患者与不洁的性行为或淫乱联系在一起,因而认为这是一种“脏病”,在心理上早已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打入另册。这其实在社会心理上已经造成对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的歧视。

当然,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歧视还来自对他们传播疾病的担心,正常人如果与他们接触,可能会染上艾滋病。然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告诉人们,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只能在液体中存在。即使HIV经唾沫进入口中,也会被胃酸杀死。而且,即使蚊子叮咬过艾滋病病人的血,也根本不可能传播艾滋病。所以,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共同工作和生活,包括共同进餐都不会染上艾滋病,只是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胡刀有可能感染HIV,但前提是,正常人的皮肤和黏膜有破损。因此,只要注意,这种途径染上HIV的可能性较小。

所以,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是可以与正常人一道生活和工作的。

费城故事,法律

费城故事

费城故事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论文费城故事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费城故事观后感

《法律相关 费城故事读后感.doc》
法律相关 费城故事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