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

2020-03-03 13:16: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廖志航

2012年4月26日下午,在孙特的主持下,我们“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在合浦县教研室开展了绿色化学教育研讨会,主题是研究新教材教学法。听了孙特对新课程结构与设计思路的解读,初略地了解新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与设计思路。同时,孙特还为我们每位成员购买了两套新教材,化学

1、化学2,是必修模块。活动过后,我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下面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看法:

一、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每一章节都设计有:

1、【实验】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各校的不同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同时为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引导或建议。

2、【科学探究】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蕴涵了多种科学方法,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3、【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沟通和交流。

4、【学与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学习提出问题。

5、【科学视野】属于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资料,多为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一些内容。可拓展学生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

同时有教材上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和每一章节后都设有归纳与整理内容,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的化学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

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少讲了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补充许多内容,甚至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高难度知识,这样就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悖于教材改革的初衷,结果人为造成学生一升入高中就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其实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三、探究式教学应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最重要手段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新课标非常重视实验探究教学,并且在教材中每节课都设置了探究实验,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需要,以探究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解决探究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甚至留下一终生难忘的学习体验,最终实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

1.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准备必要的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全面落实这些目标,教科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必修《化学1》和《化学2》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学科知识的深度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略低于过去,因为加强和突出基础性,所以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方面,更好地体现出“少而精”的原则。《化学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复习基本的化学反应、元素化合物基本知识、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实践与培养。《化学2》则是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科书还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在呈现知识时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注意启发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引入,合理构建教学情境;编入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例如,探究铁盐和铝盐的净水作用,调查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设计电池装置,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等;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资料等,以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新知识,例如,介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时代特色,例如介绍未来金属钛、新型材料、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

从上可知,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化学不仅局限于课本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新课标研读

张爱玲研读

研读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研读新课标感悟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大学》研读 教学大纲

《挪威的森林》研读报告

研读一部经典

《研读.doc》
研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