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文研读心得体会

2020-05-0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研读心得体会

研读修订《课标》,探索有效教学

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学习,我了解了修订《课标》与实验《课标》的“变”与“不变”,知道了为何要“变”,“变”后的益处,教学工作中如何紧扣课标等等,收获颇多。

“识字写字”这一块,我觉得早该降低低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了,想想一个

6、7岁的孩子多少人能达到那样的要求?(实验版会认1600-1800,会写800-1000,2011版会认、会写都各下降200个)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厌学,后进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从而导致我们现在的教学总体水平不高,反而下滑。

想想当初自己上学的时候,低年级的课文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当时的课文简短,浅显,易懂,读来还琅琅上口。现在呢?现在的课文对于

6、7岁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长篇大作,全班几十个孩子没有几个能够背诵全册课文。

新课标加强写字要求,具体要求每天的语文课程要有十分钟的书写时间。新课标再次强调了书写的重要性。现在的孩子书写水平实在令人担忧,全班几十人,没有几个书写工整、美观,不是字迹潦草,就是乱涂乱改,不乱就脏,而且很多孩子的书写姿势也不对,握笔方法也不容乐观。

我觉得书写训练不仅要从小学抓起,更要重视学前教育,正所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要从书写姿势,握笔方法抓起,要常抓不懈。今后自己在工作中,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丰富,更要让书写环节落到实处,努力改变孩子的书写现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最重要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纵观我们的课堂,没有几节课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们很多的课堂是以教师的理解、讲授代替学生的理解、体验,不然就是以教师的思想左右学生的思想,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担心我们的孩子不行,不能理解,不放心,不敢放手,没能做到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

通过再次的学习,不仅要彻底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珍视学生的体验,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要大胆尝试,努力改变老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教路清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学生活动充分,知识积累丰富,这才是好的语文课堂,切记勿以教师的逐字逐句讲解代替学生的个人理解。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语文课堂谈何容易?不单单是观念要更新,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这需要我们的不断学习、积累、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

“习作教学”是块硬骨头,学生害怕,教师头疼。如何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值得深思。我觉得新课标删除了习作字数的限制,删得好。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水平都不相同,习作本就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为何要统一要求字数。有时感触深,有话则多写;感触少,无话就少写,只要能做到“我手写我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者新课标提到习作要做到不命题,不束缚学生的思路。多么希望考试的时候命题者也能紧扣课标,而不是背道而驰。

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觉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有效的情境,注意写法的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加上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星期规定写3-5篇,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写读书笔记,而且教师也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 期待着孩子们,老师们都爱上读书,爱上写作。

总之,我们会继续研读新《课标》,理解、吃透新《课标》,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精彩,学生爱上学习,教师轻松教学。

旧营乡隆兴小学

白兴稳

2012年12月10日

推荐第2篇:孙子兵法研读论文

《孙子兵法》站在战争的角度,对战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军事理论,在实际的指导战争中,起到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作用,是军事著作的精髓,有着严密的逻辑和可行的方案。

通过对《孙子兵法》的研读,使我们明白古代的仁人志士对战争战略是怎样认识和操作的,通过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解,使我们的心智得到启迪,意志得到磨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著作。

我对其中的《军形》篇比较感兴趣,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去研读,其中有些见解请大家斧正。

本篇主要通过论述作战力量的积蓄和部署,军队作战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机,抓住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以绝对压倒的优势,予敌以致命的打击,这就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指导原则,为了在战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孙子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对策。如“修道而保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等来实现自保而全胜的战略意图。

怎样做到“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呢?那就是要合理的配置好军队部署和恰如其分的的人才选用。首先挑选为将者要戒除以下弊端:太过勇敢不畏死;急于建功,急功近利;贪恋小利;仁爱但不能容忍自己的手下;有谋略但内心惧怕;自己有诚信但爱相信别人;过分重视自己的名节但不顾身家性命,;有谋略但犹豫不决;刚愎自用;懦弱而喜欢听信别人。那是因为勇敢而不畏死的将领,敌人可以让他暴躁、恼怒而后制他与死地;急功近利,急于建功者,敌人可以通过和他打持久战和他相持下来致他于死地;贪恋小利的,敌人可以贿赂或放下一些小利让他上当或致他于死地;有谋略但心里惧怕者,敌人可以用重兵把他困在窘迫的境地,使他害怕乱了方寸后致使他失败;因自己诚信而喜欢相信别人的,敌人可以诳他,让他上当最后致他于死地;过分重视名节而不爱自己性命的,敌人可以制造他的绯闻来侮辱他,使他乱了方寸,最后致他于死地;有谋略但心里犹豫不决的,敌人可以偷袭他,使他遭到失败;刚愎自用的,敌人可以通过多和他打几杖,让他和手下的关系闹僵,彼此不再互相信任,最后致使他死亡;懦弱而喜欢听信别人的,敌人可以通过欺辱他来消弱他军队的锐气,最后致他于死地。所以为将者不仅要有“智”、“信”、“仁”、“勇”、“严”,还应该戒除以上的弊端。充分调动部队的战斗激情。

以上是确立将领,那么将领确立以后就是将领对部下的任用了,但在选用人才时有外貌和内心的衷情不相称的。但怎样才能正确的简练出优秀的部下呢?例如有外表贤能而内心不肖的;外表温良而内心暴虐的;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的;有外表廉洁谨慎而内心却没有诚意的;有外表精明强干而内心却没有才情的;有外表忠诚老实内心却没有诚信的;有好谋而没有决断;有外表果敢而内心唯唯诺诺的;有表面上严肃反而平易近人的;有外表浮躁而内心沉静诚实的;有外表勇武而内心怯弱的;有表面忠诚而内心反而不相信上司的。这需要用古之知人八征来判断“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与不肖别矣。”

如果一个军队能做到上述两点,则就基本上奠定了先为不可胜的基础,再配合阴阳之道义,即九天之上示之阳,九地之下示之以阴。我军队伍严整,军队旌旗有条理,上下同仇敌忾,阵列布置变化无穷,虽有强敌大掳未敢轻易动我也。所以布战先布人,胜战先胜人之布站。

为了快速取胜,要制造对方的谣言,“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说对方的坏话,揭露对方的缺点,使其军队军心涣散,使他们达不到一个统一的目的,后乘乘其弊而击之,则胜算大矣。“往上士杀人用笔,中士杀人用舌,下士杀人用石。”方面努力,推崇上士,赏其建立功勋大的。

本文还提出了“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也。对前文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的有力说明和论证。这在军队制胜和以后力量的保存方面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为将者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奉为圭臬。做到善战者之战胜,无智名无勇功的为将之心。

在实力对比中,制胜有五原则,我认为主要是力量的调度和运用、审时度势。就拿度来说吧,如果看到当甲兵列出,对方士兵出现队伍不整,军心散涣,则就可以判定对方意见不统一,上下不同欲,此兵可击也。周边草木茂盛的地方就是用来隐藏和逃跑的;周边的河流、山谷阻险的地方,是用来制止敌方的车马和骑兵的;有隘塞山林的地方,是以少击众的地方;低洼潮湿,阴暗隐蔽的地方是隐藏军队形迹的地方;非常开阔没有隐匿的地方是用勇猛战士斗争的地方,军队中迅速像飞剑,对敌人击打犹如滚下石头的士兵,是用来破除对方精锐部队的;军队用诡诈用奇,虚张声势,诓骗引诱的士兵,是用他们来击破敌军,擒敌军之将领的。因为敌方的惊恐害怕,所以军队才能做到以一当十。因为其劳顿困倦,黄昏才安营扎寨,依靠这才能做到以十击百。军队有奇异技能的人,可以,靠他们来越过,深水,渡过江河。强弩长兵,依靠他们来打水战。军队有善于鼓吹,制造舆论用他们来施使谋略。诈称是敌军的部队。依靠着可以断绝敌人的粮道。军队中有每战都很英勇对身边的人都很讲义气的,可以依靠他们鼓励士众制胜敌人。

所以度,不仅要度彼还要度己,还要度天时、地利、人和。取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取人之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二就是量,物质的数量,这与国家的幅员有关,但可做到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善用兵者,彼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地。做到这军队的军需保障就能充足了。

三就是军队士兵的数量,数量能影响敌我双方的军士斗志,如果兵少而硬和敌人相碰,即使为将者,冲锋陷阵,敢为人先,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壮烈牺牲之悲惨命运。虽然将军在此可成就军事将领的名节(文死谏将死战),但会给国家造成莫大的损失,甚至是亡国的危害。所以要审视敌我双方兵士的数量,做到前篇提到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四就是衡量轻重,对对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如果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太大太大就要做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善于调动敌人的力量使敌方的弱点显现,进而攻击敌人,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慢慢的消灭敌人的力量,使敌我双方力量的互换。如果我强而敌弱,善于找出敌人的行迹,然后要围而歼之,在实施歼灭的过程中留出一门,好让敌人见生而四散奔走,防止敌人破釜沉舟造成我军过重的人员伤亡,如果能沟通敌方被围将士的思想,使那些被围之兵,效忠我麾下,乃善之善也,但要防止敌人的伪诈而立。

五就是胜,如果要做到胜,在度量数称的基础上做到:“知可以战而不可以战,实众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将能而君不御。”如果能做到士兵爱将如父母,攻城时争先恐后的登上云梯,激烈酣战争先恐后的奔赴,乃善之善也。那么这支军队就能组成一支骁勇的铁骑,必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上述这些呢?我认为为将者,要深察士兵的衣食住行等情况。在吃食住行等方面不搞特殊话和优越话。为将者不身亲躬行将永远也不会知道士卒的寒冷的酷热,食则同食,衣则同衣,出入隘塞在泥则的地界上行军,为将者不要乘车,和士兵一起行走,如果不这样做,将永远也不会知道士卒的劳苦。如果将领做到与士卒共劳苦、寒暑、饥饱,则士必爱之如父母,必谓之忧,必为之喜,那么这支军队就会用将士间深深的关爱深深的链接在一起,虽强掳胡兵,莫能胜我也。吴起当将军时,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坐车。而且还亲自背粮,与士兵同甘共苦。有个士兵长了个痈疮,吴起替他吮吸疮脓。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不由得哭了起来。旁人问他:“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人家将军亲自替孩子他爹吸过疮脓,孩子他爹感动的勇往直前,连头都不回的战死在杀场上。如今吴将军有替我的孩子吸疮脓了。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又会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才哭泣。

如果一个军队能做到这词儿,敌我双方就如铢称镒一样,做到自保而全胜。正如书中所讲如积水于千仞之溪也。综观所述,欲使军队之战胜,必先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健全法令和加强法制,加以保证官吏的清廉和军队的建设。

推荐第3篇:研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研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业:07物理

姓名:谢云亮

物理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用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物理学习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物理教师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广博的化学知识,注重自身的修养;同时还要求教师利用实验、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渠道。教师要做到充分利用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物理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物理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总之,此次课程改革,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教师只要把自己放在导演的位置上,就会把讲台与学生共享,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演好自己的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第4篇:考纲研读心得体会

考纲研读心得体会

一、2014年考纲和考试说明与2013年考纲与考试说明对比

(一)考点和能力要求变化

1.新增考点和删除考点

经过对近两年考纲和考试说明的对比,发现在考点方面无任何变化。 2.能力要求提高方面和降低方面

2013考试说明,第一部分,语言知识中,写到“基于考生的实际情况,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精选了3000个左右的单词,作为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另外,为命题的需要,增加了个别单词,以*号标明,仅要求考生知道汉语意思”;而在2014年考试说明中对此部分的表述完全不同:“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附录中说列出的各项内容,包括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和词汇”。 3.启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语言知识方面,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更加的灵活和开放,并不再局限于多少单词为考点,而把其他能力也融入了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当中。所以,总的来说,对考试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要求是提高了。

(二)考试说明中题型实例变化的解读

2014年高考考纲英语科是自从2007年国家实施新课标高考以来变化最大的一次。涉及重大题型改革。 题型改革具体内容:删除建国后高考英语历史上延续数十年的“单句型语言知识题”(合计15题,合计15分)。代之以“语篇型语法填空题”(合计10题,合计15分),此改良题型考纲称呼为“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第二节”。此外,英语高考考试说明中第二个值得重视的是英语作文,体裁虽然仍是应用文,但今年新增内容为提纲类提示改成了图画提示;另外,英语题型顺序也有所调整:第一部分为听力,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第三部分为语言知识运用,其中第一小节是完形填空,第二小节是语法填空,即新型考题。第四部分是写作。在对考试时间的要求也有调整,具体内容如下: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考试时间要求从2013年的25分钟增加到了2014年的30分钟;写作部分的考试时间要求从2013年的40分钟缩短到了2014年的35分钟。此外,在2013考纲基础上更换了所有样题。

取消单项填空题,推出语法填空题,把语法知识测试全部放在语篇中进行,旨在考查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它不但要求考生有扎实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对句型结构的灵活运用能力,而且还要求考生有良好的语感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此类题型对于那些词汇语法基础较好的同学实际上降低了难度,因为题目给出提示词的几个空必然是送分题,考生必须拿分。而在剩余的空中更强调语篇语境的理解,扎实的语法词汇功底和语感会帮助考生解题。但对于那些平时基础不太好的考生来说,除了要复习语法体系,还要适当增加填完空缺部分后整体篇章的熟读甚至进行部分的背诵以培养语感。在语法层面上,归根结底,词法部分侧重考查动词时态及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冠词、代词、并列连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等; 句法部分侧重考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虚拟语气、强调句型、倒装、省略句等。试题本着“突出语境、重在运用、符合表达、体现能力”的原则,强调语法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揣摩说话人的意图成了解决语法填空的关键。

此外,部分考生在准备语法填空时,急于找到大量的题目进行练习,又考虑到此类题型之前在广东卷进行过多年的考察,于是会选择广东卷作为准绳来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出版的新课标和广东卷的考纲说明中,我们发现两种试卷考察方向有些不同:广东卷仅考察语法,而新课标卷考察语法、词汇和语用知识,广东卷一空一词,而我们新课标是一空最多可3词,所以考生在备考时可以做广东卷真题作为参考,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中的不同。 最后,考生在复习时不要忽略练习看图作文。看图作文要注意对图中信息的提取,既要注意不能放过必要的考点,也要注意不能在考卷中描述图中无意义的信息。所以,对考生的读图能力在平时也要加强训练。

二、考纲中涉及的考点

(一)近三年本学科的高频考点有哪些

高频考点主要是语法项目、功能意念项目、话题项目、以及词汇这几个方面。这几个考点体现的形式是以篇章为载体,以应用为根本体现的。

(二)考点预测

1.2014年必考点出题方式(客观题、主观题)与分值

2.2014年可能考的考点出题方式(客观题、主观题)与分值

三、试题分析方面

(一)试题评价中得到的启示(肯定方面、商榷方面、否定方面等)

肯定方面:

一、试题结构趋于稳定,容量相当,整体难度适中

二、突出语境,淡化语法,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材料丰富,话题新颖,题材多样,文化特征明显

四、书面表达开放性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 商榷方面:

一、

(二)2013年命题中的创新点有哪些?研究每道题的难度系数,试卷中“难、中、易”的分布规律。

(三)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方式:2013年高考题的试题分析中有哪些新的解题方法,有哪些新的知识理解角度和深度?

四、备考措施

1、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年来的考题,多渠道获取信息,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注意及时作出调整。尤其是要注意对新题型的研究和训练。

2、复习要依托教材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尤其是词汇的音、形、义和用法。但要防止过多、过细和过深,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好基本词汇与基本句型,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加强题型专项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适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强化训练和题后分析,提高“考点识别、寻找已知条件、排错求证”的思维能力。

3、加强语篇、语境和语义的概念体系,将语言知识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只有正确理解语境、语义,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所以要增加知识和阅读的储备量,扩大知识面,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其中,每天做一定量略高于自己水平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也很必要。

4、加强写作训练。从基本词汇和五个基本句型的积累运用入手,力求地道、通顺,然后运用较高级词汇和结构,以提高文章档次;还应注意正确使用表逻辑关系的关联词,以使文章连贯紧凑。另外,通过多背诵范文增加储备,督促学生定期围绕不同体裁、题材进行写作练习。最后,强化答题和书写规范训练,卷面要整洁,使答卷赏心悦目,也能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

推荐第5篇: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学文本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

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增长学生的才干。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复习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成语接龙、表演课本剧,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征。此外,还举行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格言警句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新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推荐第6篇: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新课标

——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初中数学(人教版)新课程培训,我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教导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了数学课程和致力于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及面向全体学生,时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需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题的单边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韩城实验中学

数学组

高红梅

推荐第7篇: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研读学习新课标,使我收获很多。下面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我的思考

1、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我的收获

首先除了坚持参加学校举办的业务学习外,还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觉学习了解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先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确实做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然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班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给学生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学会正确评价同伴等。最后积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做到“真诚、耐心”,允许他们学新知时暂时听不懂,给他们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尽最大限度保护他们学习自尊心和求知兴趣。

愿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推荐第8篇:老子思想研读论文

“道’’是“无为”却“有为’’ -----浅谈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

孙连超

“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予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都逐次弥补好了。所以房子盖完了以后,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什么麻烦和困难,而事实上是先把问题都化解了,没有了,这就叫‘无为’。”一一南怀瑾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再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他把统治者分为四种类型: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是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次是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是人民轻视他。人们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很少发号施令,所有事情是顺理成章地办成的,一切顺乎自然。辅万物之自然,顺应造化,这就是老 思想中的核心-----“无为”。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为无为”首先是为。但是,“为”绝对不是滥为。而是要通过为达到无为,同时达到想要的目的。那么,这是怎样一种“为”呢?老子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自然而然是道的原则。因此,人做事(即“为”)就应该遵循道,顺应自然。只有根据规律和自然趋势,才能达到为所想要的结果。而“无为”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遵循和顺应。因此,“为无为”就是这样一种为:在不为的时候不为,该为的时候就要为,恰如其分而恰到好处。

“无为”是老子对理想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一种领导风格的形成与领导个人的修为息息相关,因而,笔者以为,从老子中探寻老子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的启示是研究老了领导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下面,笔者将从领导者个人和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这两个方面这一启示进行阐述。

其一,领导者个人-------不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推己及人,由内而外,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德化自身、不断成长的要求。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要求领导者是一个有着高尚而宽广的内在修为的人。“其德”之“真” “余” “长” “丰” “溥”对领导者是一种要求,那么对整个组织就是一种财富了。那么这种领导者对于自己高尚的人格修为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

首先,老子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自见”就是不自己去显明自己,只要你做得对,对人有益自然会有人来显明你的好处。“不自是”就不自以为是、自己去肯定自己。“不自伐”就是不自己夸奖自己,不自我夸耀才显得有功。“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不白以为了不起,这样才能保持长久。这里老予的“无为”要求领导者学会谦逊,而不是居功自傲自命不凡。谦逊的人才能够建立起与其他更多的人的广泛沟通。尤其,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逊的领导者更易亲近下

属,更容易建立起有效的上下级沟通。作为一种良好的立身处世特质,领导者的谦虚是能够增添领导者的权威和魅力的。

再者,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王。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与生命谁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需珍惜?偏爱一方,另一方会失去更多,拥有许多必然付出更多。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是不会让事物偏废一方,而失去平衡。知道适可而止,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就能使你拥有的长久保全。该“为”的时候“为”,不该“为”的时候勿“为”。这里的“为”要求领导者控制一定的限度,即“为”的程度和范围,绝对不能够在私欲方面放纵自己。领导者应该用“无为”的态度和精神来看待自身的得失和利欲,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控制个人私欲。利益熏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底线的,而在一个有着规则和规范的企业或者行业里,是没有人会愿意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的。领导者在控制个人私欲,其实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深入企业和行业的必要条件。

自谦和约束自己,老子鲜明地提出了两点要求,但是,笔者发现,这两点要求的实质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争”。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一一“夫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明白了。在这里,“不争”不是装腔作势,故作清高的“不争”,而是“不能争”。自谦和约束自己,都是老子在教导领导者:养自身谦虚之气,守利欲平衡之道。领导者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不町盛气凌人,平衡利欲善守平静之心。除此之外,“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个人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待人真诚友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善守信用;为改善于有条理;办事极有能力、才干;行动善于掌握时机。领导者专心于自己的事务,用自己的心力尽量完美地处理好各方关系,那么因为他专心于务内,而无与人争,那么对外人来说,就彻底地无法与之“争”。当领导者尽心服务、扬长避短的时候,组织的竞争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领导者无心与“外”争,自然地,避人锋芒,修成正果,外人据何与之争?

其二,领导者与属下一一以身下民,不言而教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老子还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他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汇聚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百川的下游,正是江海处于百川之下的位置决定它百川之王的地位。这和老子所倡导的法“自然”是一致的,从江海身上,老予窥见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品格。因此,老子认为,领导要想成功地领导自己的属下,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懂得“善下”。所谓“善下”就是领导者要对属下保持一定程度的谦让、尊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给与下属成长进步的空间,善于向属下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久而久之,就必然失去下属的拥护,失去领导的资格和地位。“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 重,处前而民不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统治者只有听之民心,顺乎民意,才有可能做出维护人民的利益并且符合历史规律的事。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身居统治要位的统治者所应遵循的“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足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百姓之心”是代表着未来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也只有当统治者的“为”顺应了民意和规律,才有可能使统治者的作为收到实效,并使统治者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在“知识”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今天,知识产生的母体一一“人”在各项资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程竞争浪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囊团”,必须要有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制度。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求是获得“自我实现”。企业中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基于自身条件所产生的此类需求,而企业的领导者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种需求并且预见到这种需求所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下民”,尊重下属,虚心求教,有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竭尽其所能让企业的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并为企业做出发自内心的贡献。

如果说“以身下民”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态度选择的话,那么“不言而教”就该是领导者处理与属下关系的行为选择。老子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还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说聪明的领导人是不乱讲话的,过多的指手画脚,只会加速失败。很多领导人事必躬亲,不躬亲也事必在场,经常时不时地以短暂地不成熟的眼光对员工当前的行为做出评价,往往是逞了口舌之快,却忽视了自己有意无意的甚至有时候毫无必要的话语对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影响。说得过多,员工束手束脚,难以招架领导者一再的也许并不积极的评头论足,很容易导致事情一误再误,员工“心惊胆战”地完成任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领导人仅仅“少说”是不能够领导好属下的,还需要“多做”。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下属的能力。而老子,恰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多地,应该以身作则,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影响下属,身先士卒是激励属下赢得支持,也是保证制度和秩序的重要因素。几千年来,老子思想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道德经》既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领导学著作,老子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这一启示将促使更多的领导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推荐第9篇:马列经典研读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能参加今天的交流会并作为代表发言我感到很意外,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在这里交流什么读书心得,领导们读书多阅历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我们还需要多学多听多看,所以接到发言通知后感到压力山大。但是党委布置了任务,我就要勇于承担,并好好珍惜这次向各位领导讨教和学习的机会。由于自己能力和水平有限,对经典研读不甚深刻,肯定谬误百出,还请领导们批评指正。

马列经典的各种推荐读本版本很多,收录的马恩列斯毛邓等人的经典著作各有不同,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阅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心得体会。这是1927年3月,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我们知道,1926 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大革命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旧恶势力等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统治制度,从而引发了深刻的农村社会大革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遭到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的诋毁和破坏,也遭到党内右倾错误领导的怀疑和责难。为了支持伟大的农民运动,为了回击和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 年1月4日到2月5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32 天里,毛泽东步行700 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在乡下和县城,毛泽东广泛地接触和访问广大群众,召集农民和农民运动干部,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 月12 日,毛泽东回到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驻地武昌,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瞿秋白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报告》全篇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思想。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最根本问题。无产阶级离开农民这个最可靠的同盟军,将一事无成,农民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无产阶级的领导,将永远得不到解放,这是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农村革命斗争形式尽管几经变化,但最根本的阶级状况的分析,阶级路线的确定,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逐步完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毛泽东奠定的。毛泽东对于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的全面深刻的论述,彻底批判了陈独秀极力否认农民的革命性,抹煞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千方百计限制和反对农民运动的右倾路线,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右派、地主豪绅等反革命势力对于农民运动的种种污蔑和攻击。

这是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今天, 重读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对我们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1、有利于我们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面的理论精髓: 重视农村问题, 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最根本经验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是一脉相承的。只有把中国的农村改革放在历史视域里,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党的精神。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无论革命和建设, 农村和农民问题都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9 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稳住农村这个大头, 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2、有利于发扬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党内外对革命形势出现争议和误导的形势下通过亲身调查得出的科学结论。《报告》全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 随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各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良莠并存,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大兴深入调查研究之风, 对各种新情况要深入了解, 作到对症下药, 不能盲目用“糟得很”一言以蔽之, 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另外, 抓好新时期思政工作, 不能一味将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全推给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历史发展的选择, 它在打破传统弊端的同时, 还需要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好的传统, 好的文化道德给予支持。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兴起, 与中国受压迫阶级追求解放的需求有关, 如果简单地定性, 轻描淡写地总结, 势必削弱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同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如果我们思政工作一味追求时髦、赶浪潮, 同样会失去工作对象的支持。

3、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湖南农民运动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广大农村搞禁忌。而且查禁最多的是赌博、大烟土和封建宗法。目前,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广大农民逐步脱离贫困, 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消极的、封建的、灰色的社会现象死灰复燃。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禁止“黄、赌、毒” , 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也是我党一贯的工作方针。大革命时期农村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了革命的成功。同样, 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也能够做好同样的工作。

总之, 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对我们今天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和深入研究。

推荐第10篇: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近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首先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编者意图,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 其次认真读教参,就是要求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读、反复地读,不但要看懂,还要作深刻的领会。领会知识体系,设计意图及教学方法等。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目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要结合实际创造地使用教学用书。

三、“吃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11篇: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心得体会

“知乃行之始也”教师备课也一样,先要学会钻研课标和教材,只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心里有底,对学生的反馈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教学才会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首先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编者意图,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 其次认真读教参,就是要求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读、反复地读,不但要看懂,还要作深刻的领会。领会知识体系,设计意图及教学方法等。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目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要结合实际创造地使用教学用书。

三、“吃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第12篇: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四、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第13篇:研读习近平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环资学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新特点新变化,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大国战略

习近平对大国战略思想的调整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当今世界深刻复杂的变化,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大势,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思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创新了国家崛起模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这种理论创新跳出了西方的话语体系,在国内外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中国梦伟大战略思想架起融通世界的桥梁。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中国梦与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的关系如何,中国梦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呢?对此,习近平在美国、俄罗斯、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各地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把中国人民期待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传递给各国人民,把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展示给全世界。

二是中国和平崛起理论超越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在西方的思维逻辑中,一个大国的崛起必定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国家强大必定会称霸,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有着种种担忧,频频鼓吹“中国威胁论”,如果不能超越西方狭隘的逻辑思维,中国的发展就必定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更大的阻力和遏制。习总书记出访欧洲时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大家气势

习近平大刀阔斧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反腐倡廉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伟大气魄。深水区的改革如何推进、腐败如何根治是事关我党长期执政的关键问题。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和反腐的力度是空前的。

一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十八大后,总书记首选广东视察就是宣誓推进改革开放决心。习近平在视察时说:“我们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对于突破利益集团的藩篱、对于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对深化改革的阻力,与邓小平当年南巡谈话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方位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重点,形成“六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蓝图。

二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反腐倡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上带下,发挥了表率作用;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习近平还十分明确地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样的论述亲切、通俗、生动!十八大以后,中央强势反腐的成果足以让违法违规的干部胆战心惊,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营、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以及众多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中央反腐倡廉的力度前所未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前所未有!

大众语言

大众化的语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凸现了习总书记务实亲民的作风和人民情怀。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善于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大众化的语言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创新理论和执政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善用大白话诠释执政理念。习总书记讲话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大白话诠释执政理念。比如,他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生动指出衡量小康的根本标准;用“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来说明保护生态传承文明的重要性;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来形象比喻一个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正确与否;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通俗易懂,使人易记、易传播、易接受。

二是善用聊天式话语沟通心灵。习总书记讲话中,常用聊天式话语与听众进行沟通,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比如,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第一句话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讲“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这是一种近乎谈心式沟通交流,让人的心灵沐浴着阳光,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在谈中国“三农”问题时,他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样没有高调和口号的语言,让农民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关怀和看得见的希望,体现出党的领导人务实亲民的作风和执政为民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内容丰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我们工作与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要不断学习习总书记的最新理论与讲话,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与理论修养,学习党章党纪,做一名合格党员.

第14篇: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研课标,说教材

------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周游

连续三年带初三历史,今年才是我真正接触新教材新课标的第一年,通过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研读,下面就谈谈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1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

2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一)教师的变化

1.从准备情况看,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

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不辞辛苦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

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

3 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进行了反思,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学生也变得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回答问题了,也愿意学历史了。但是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4

第15篇: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内容,大多符合时代特征,比较有实用性。比如合情推理,算法等。课程编排也和以前不太一样。新课标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新的教育方式已在我们的教育学习中推行开来,新课标从理念,内容的编排,解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实施都有较大的改变,其中增加了不少内容,。这就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对于我们这些初上学习岗位不久的年青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习中,一定要好好的去研读,并且认真思考,把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更新,更好的的教育方式。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抛弃“理科就是要多讲,整堂课不停地讲,多练,课后试卷一张一张的发,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学习观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讲究如何才能诱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新课程相对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学习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学习,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学习。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学习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学习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学习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在探究之后教师要适当进行讲授,巩固所学。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带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索,有些学习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适当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同时新课程介绍了很多的数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方法,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传输给学生。讲解透彻这些思想的应用。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改变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学生学起来又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却又增加了一些有广泛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新知识。因此,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和新要求要努力分析,认真研究学习大纲。比如:对于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学习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考试是否需要而作弃取;即使对删去的内容也要仔细分析,虽然有些知识点的内容被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从新课标对学习目的的调整、学习内容的改动和教材编排的重新组合中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的新思路,因此,与时代合拍,教师在备课中要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体现时代、社会对学科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效备课的目的。

新课程在新的一章引入时特别注重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数学模型,提出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利用直观因素的作用,多采用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具体的模型与具体的实例,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直觉思维,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习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与总结”的过程。现代数学学习在学习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数学课堂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学习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学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丁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新课程中设计的例题、习题大多贴近生活。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我们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标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教育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直观、生动。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增强数学的作用意识。

第16篇:校长经典研读心得体会

校长经典研读心得体会

渑池县尚德小学 王伟勤

6月29日,渑池县教体局首届“校长经典研读”在曹端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来自局直小学和幼儿园的12位校长、书记分享了各自对“经典”的理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自己学到了许多教育管理经验,如丝丝甘露滋润干涸的心田,如颗颗明星指引前行的方向。

实验幼儿园田园长所做的《弘扬传统文化,成就美好人生》,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教育之本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外国语小学杨校长所做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看到杨校长对广大教师的殷殷期望和她闪烁着智慧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管理者,要以身示范,身体力行,引领教师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浸润书香,快乐成长。

曹端小学西校长所做的《真经典百读不厌,大智慧历久弥新》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警醒。当一名教师被日常繁杂的事务所深深困扰,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面临危机,就会出现问题,只有潜下心来认真读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理论水平,才会为我们的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人生最可贵的是什么?是富可敌国,是权倾天下,还是名垂青史?不,都不是。而是那犹如空谷幽兰般高洁的情操,那犹如寒冬松柏般坚韧的品格。这些比财富更重要,比权力更宝贵,比名声更持久。”西校长震耳发聩的言语响彻心扉,西校长睿智独特的思想让人敬佩不已。

县直幼儿园刘园长所做的《沁园春.雪》,从写作背景、字句赏析、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主席的这首经典词作进行了全面研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北国雪原的壮美和一代伟人的豁达胸怀。

一篇篇经典如饮甘露,一次次演讲激荡心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如果只是封闭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不去学习,不去交流,不去提高,即使他有再大的能力,再高的水平,也难以走的长远。交流产生智慧,分享有助成长。我们只有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教育新形势,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校长。

2017.7.16

第17篇:研读

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廖志航

2012年4月26日下午,在孙特的主持下,我们“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在合浦县教研室开展了绿色化学教育研讨会,主题是研究新教材教学法。听了孙特对新课程结构与设计思路的解读,初略地了解新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与设计思路。同时,孙特还为我们每位成员购买了两套新教材,化学

1、化学2,是必修模块。活动过后,我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下面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看法:

一、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每一章节都设计有:

1、【实验】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各校的不同条件,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同时为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引导或建议。

2、【科学探究】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蕴涵了多种科学方法,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3、【思考与交流】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活动沟通和交流。

4、【学与问】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学习提出问题。

5、【科学视野】属于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资料,多为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一些内容。可拓展学生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

同时有教材上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和每一章节后都设有归纳与整理内容,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的化学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

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少讲了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补充许多内容,甚至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高难度知识,这样就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悖于教材改革的初衷,结果人为造成学生一升入高中就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其实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三、探究式教学应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最重要手段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新课标非常重视实验探究教学,并且在教材中每节课都设置了探究实验,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需要,以探究作为教与学的手段,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解决探究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甚至留下一终生难忘的学习体验,最终实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

1.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准备必要的基础。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全面落实这些目标,教科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必修《化学1》和《化学2》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内容比较广泛,学科知识的深度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略低于过去,因为加强和突出基础性,所以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方面,更好地体现出“少而精”的原则。《化学1》突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复习基本的化学反应、元素化合物基本知识、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实践与培养。《化学2》则是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科书还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在呈现知识时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注意启发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引入,合理构建教学情境;编入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例如,探究铁盐和铝盐的净水作用,调查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设计电池装置,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等;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资料等,以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新知识,例如,介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饮用水消毒、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时代特色,例如介绍未来金属钛、新型材料、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等。

从上可知,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化学不仅局限于课本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第18篇: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要:当前,初中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应致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较快的入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和教师更协调,更好地发展。本文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农村、中学生 1.引言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它能换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是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如果教师能利用非智力因素,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以趣激疑,经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就积极主动,乐此不疲。然而,由于环境和教学条件等的关系,农村中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英语感兴趣,自然不会像城市里的学生那样乐于学习英语。 2.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学习英语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七年级到九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七年级92%的同学喜欢学英语;八年级78%的同学对英语感兴趣;九年级57%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但由于他们缺乏毅力,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丧失继续进取的信心,形成了想学好又怕吃苦的矛盾心理。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错了问题或发错音之后,其他同学都嘲笑他,久而久之他就对英语不感兴趣了。由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即使努力了,也收获甚微,成绩不能提高;有的甚至还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教师的批评,形成了自卑心理。

根据有关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趋于下降,其中七年级与八年级,七年级与九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兴趣的丧失导致了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往往会体会到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放弃。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尤其到了高年级,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对英语已经没了兴趣,不想学英语甚至部分同学开始放弃了。怎样才能使学生重新燃起对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呢?

3.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原因 3.1社会原因

在大城市,知识结构、文化层次较高,人的思想比较开明,家长更注重子女的外语学习。各种英语教育形式应运而生,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整个外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们边疆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人们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再加上条件有限,学习外语的氛围无法形成。泥土给予农村孩子的质朴的同时也赐于他们沉默和害羞,当他们上这种必需开口说的完全陌生的英语课时,其学习氛围整体呈现一片空白,加上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英语语言的媒体和信息几乎没有,你不可能在这些地方找到一本英语的杂志或报刊,因此在感性上他们感觉不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乐趣,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3.2家庭原因

家长素质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现在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比如,背单词、课文没人检查;读单词、课文没人纠正发音,他们也请不起家教。另外,农村家长因为天天忙于干活而没有时间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了,学英语干什么?又出不了国。导致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3.3学校原因

学校的设备少,更谈不上语音室、听力设备、网络学习了。而且现在的教学内容的编写走城市化道路,淡化了乡土意识,背离农村需要,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习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对英语知识感到费力,那些不熟悉、不理解的生活知识也成了学习的障碍。

在中学,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80个左右,由于这个原因,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没有煅练的机会,教师也往往只是和部分的学生进行交流,如课堂上为了不耽误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只提问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能参加表演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这样那些性格内向的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就会慢慢的放弃英语,最后变成讨厌英语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长远计划,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而是教单词只教单词,教七年级没有为八年级做好铺垫,造成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学生学了一个个的英语知识点,却还没有掌握住英语语言。而一旦出现了两级分化,对成绩好的学生更偏爱有加;对后进生缺乏信心,少有耐心,听之任之,加剧了两极分化。

3.4学生自身的原因

农村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离开村子的机会不多,见识很是狭窄,他们大多认为学习英语没什么好处,学了英语又不能和外国人说话或出国,所以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另外,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对学习英语成功与否十分敏感,遇到挫折容易影响学生学英语的信心。由于缺泛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不佳,慢慢地,他们就会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它能换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知者”,才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兴趣,就能极大的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笔者重点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1诱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学好一门功课,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它是推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里状态。教育学家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努力程序、达到目的的愿望和学习态度。目的性是推动、指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根据他寻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认识而确立的。有了自觉、明确的目的,学生就有可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努力学习。有动机的外语学习,效果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动机是兴趣的前提,他们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我在每年的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的培养。在每届新生的第一节课中,不直接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通过看一部英语短片,或用英语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给他们讲讲当前国际发展的特点,讲讲英语的地位及应用范围。再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告诉学生现在中国也加入了WTO,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因此,如果你学一点英语,会觉得它很有用。学生听后,更加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从而有了远大的志向,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动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感氛围及在此氛围中的教学活动。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萌发学习的求知欲。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缺泛语言运用和学习的环境。在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主要在课堂里,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世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流。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挂图、幻灯、歌曲、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借此发挥自身的潜力,引发他们表达思想的欲望,激发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充分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4.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诱导兴趣

4.3.1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直观的、生动的、适合中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实物,特别是利用教室里的人和物来组织教学,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印象深刻,有利于记忆。例如:在教“What is this ?”这个句型时,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桌、椅和学生的学习用品来进行问答练习。

4.3.2顺口溜。随着知识的增多,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等,学生常常觉得很枯燥,又不容易记。教师可以编些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Be的现在时(am are is)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编成下面的顺口溜来记:“I用am,you用are,单数用is,复数用are,is连着它、他、她。”

4.3.3歌曲教学。歌曲学生几乎人人爱唱,如果教师在教唱歌之前有目的地进行一番选择和安排,会使它在教学中发挥不同的效力。如在课前唱一首曲调欢快的歌,可以振奋学生的情绪;在上课的过程中唱一首含action words 的歌曲,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可以驱除学习中的疲劳。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唱英语歌,效果会更佳。如:有些歌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和句型;有些歌可以帮学生掌握英语数字;有些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等。教师也可以自己动手,创作更多、更好的英语歌曲。

4.3.4运用游戏。游戏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用于英语教学能为英语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的语言环境;以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操练问路的知识和地点方位词时,可以叫一个学生走出教室外,然后让另一个学生把一件物品藏在教室的某个地方,然后这个学生走进教室,并跟着其它学生的英语指令去找。Go along „,turn left/right,It is under the „等。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会了英语。

4.3.5英语竟赛。苏霍姆林斯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外开展各种英语竟赛,比如书法比赛、演讲、英语晚会等。在竟赛中,要鼓励学生以打破以前的记录为目标,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特别果注意奖励那些有突出进步的学生(比如以前从不及格,现在常及格的学生)

4.4优化课堂教学,巩固兴趣

回顾外语教学的开端和发展,不难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过多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实际的训练。教学活动多与翻译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绝对的权威人士。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解释词汇、讲解语法、分析课文结构和疑难句子,学生则是长篇累牍地记笔记,完全成了语言知识的消极被动者。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压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泛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热情和激情,自然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改变教科书和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择自我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另外,教师要深入教材,善挖教材,勤备学生,研究教案,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熟悉教案、了解学生,真正成为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才能充满自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最后,教师要运有教学艺术,灵活的采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及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拓展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高效地掌握知识。 4.5融合师生关系,维持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合作,不仅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卢梭说得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所以,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并主动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喜好、性格,关心学生,真诚和蔼地对待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一旦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就会喜欢学习英语,对英语产生兴趣。我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比如: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OK ! Very Good ! Great!Excellent !It is nearly right.)等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成就感。正确运用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不断进步。以此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建立起互相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课,使学生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由“苦学”变为“乐学”

4.6联系生活实际,营造英语学习生活化的氛围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学课程,要学好它,仅凭课堂上这点时间是不容易的,因此就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接触、应用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将英语学习和生活进行联系,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生活化的氛围。家庭、社会有广泛的学习英语的空间,平时,我非常注重倡导学生在家中看电视、上网时,要注意学习英语,对一些家长会点英语的家庭,我要求学生用英语与家人交流,晚上睡觉前20分钟背诵英语单词等。长期以往,定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听英语、说英语的家庭语音环境。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是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生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更好的开发智力。兴趣教学为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第19篇: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生本理念下英语作业没计的加减法

口王晓琴 (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杭州310023)

一、引言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工具,也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新课标为指导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讨开展得丰富且有成效,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乐学”了,可是作业改革却受到忽视,于是在传统的“师本”“考本”教育思想指挥下,作业设计存在诸如内容单向性、形式单一性、要求机械性、评价片面性等诸多问题。繁重、枯燥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使学生对作业失去了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降低、教学和复习的效果减弱。改变这些现状的方法何在?怎样的作业才是最有效、最适合学生的?生本理念为此给出了答案,教师要在作业设计时做好加减法。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让生命自己行动。”它的核心理念是对教育行为本质的回归,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教育启发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旨归,以合作为形式,要设计为学生好学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设计为学生好做的作业。

二、生本理念下作业设计的加减法

1.作业总量做减法,优化整合做加法

作业量过大可谓作业最大的一宗罪了。罪因在于传统师本教育的许多规范是用于防止学生不学习的,教师们总习惯把学生设想成懒于学习的,于是用作业“迫使”学生学习。诚然,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但他们同时也具备学习的天性。事实证明,儿童有着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 因此,作业总量必须做减法。作业太多,学生会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以至于敷衍了事,不仅达不到教师布置作业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从时间和心理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天性的发挥。然而,很多教师担心作业量减少后学生练得不够会影响巩固效果和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内容的优化整合上做加法,这也是“减负”给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教学论文 )而不是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如果一味采取题海战术,学生的大脑很容易疲劳,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在这种情形下作业效果不佳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整合、精选精练,学生便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希望他们关注的学习内容上,思路便会很容易得到贯通,思维热情会不断高涨,学习质量也会迅速提高。

2.机械作业做减法,作业类型做加法

单一的作业形式无法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无法保证学生各项学习技能的均衡发展,因此生本理念下的作业要在作业类型上做加法。作业类型应该涵盖笔头作业、听说作业、表演作业、课外阅读、制作、社会调查等;既可以是练习型的活动,也可以是拓展型、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丰富多样、充满乐趣的作业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作业保持新鲜感,从而提升作业效益。 作业类型多样了,传统作业中占主要地位的练习型作业就要做减法。许多教师总是固执地认为,多做几道题、多抄几遍课文总比少做少抄或者不做不抄好,因此在布置作业时通常会对某个知识点做反复、机械的练习,觉得这样做就可以“熟能生巧”。殊不知,单调乏味的作业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也会“熟能生厌”,从而违背了生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原则。

3.硬性规定做减法,个性选择做加法

传统的师本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常把自己的意志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比如今天一定要完成某一章节的哪些习题等,讲究“齐步走、一刀切”,一是出于教师的方便,二则教师觉得自己教的学生都应该达到同样的程度。如有学生完成不好,还要补做甚至罚做。 而生本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学习基础、成长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要全班学生做同一

个要求和难度的作业是不合理的,而且易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而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发生。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习是自发的,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因此,生本作业要在硬性规定上做减法,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差异,为各类学生设计和布置难度适宜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只有个性选择上做加法了,才能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使他们拥有更大程度上的自主发展空间。

4.被动输入做减法.前置探究做加法

基于师本体系的教学是单向传递的,通常采取“课上讲解、课下练习”的刻板模式,学生消极被动地接收,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剥夺,学习的天性被抑制。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合作学习。这些与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是一致的。而前置性作业便是实现“先学”的有效方法。

第20篇:英语教学论文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范文-英语教学论文范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Abstract: raises elementary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we should cultivate good writing habit.Solid mastery Outlines requirements of vocabulary, sentence structure, Strengthen reading, enlarge input variables, Gradual and multi-dimensional writing, Develop good writing habit.Cultivating interest, obtain the achievement and so on many aspects.Omnibearing multilayer on writing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writing, interest, task-based, mode

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英语,写作,兴趣,任务型,模式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应从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扎实掌握大纲要求的词汇、句型;加强阅读,扩大输入量;循序渐进、多方位进行写作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兴趣,获取成就感等诸多方面入手。立体式、多层面地进行写作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纵观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四项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往往被忽略或者淡化。这是因为不少小学英语教师

认为,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

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写作。所以,教师更注重口语交际的训练, 对写的教学安排很少,

只有在高年级的单元测试或者期末考试前才重视写作,而且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没有兴趣英语写作,甚至恐惧英语写作。教师对此也很头疼。那么,我们如何有效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二、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1.教师的思想上不重视。写作在小学的考试占的分值不多,很多教师认为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口头的表达技能和一些单词、句子的操练更受到重视。写作教学不像唱歌、表演等那般有趣,而且教学比较费时,所以教师们不轻易上一节写作课。

2.写作的目标不明确。教师对学生要写什么内容没有准确地把握住。有时候上完一节课就布置学生写相关内容的作文,完全不理会学生是否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写作就有如涓涓细流,没有源

头,何来的清水。没有内心的体验,学生就没有表达的欲望,更谈不上体会表达的乐趣了。

3.教师评价的方式单一。在批改英语作业上,英语教师习惯用A、B、C来评分。学生其实早就对这样的评分标准习以为常了,所以,在英语的作文发下来后,学生基本只注重哪个等级分数,而不是去关注写错的地方。

三、对问题的研究

1.规范学生的书写。小学生的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候把单词的字母写错或者写得不规范,有时候随便用一点来代替实心的句号,有时候一句到底,中间全部是逗号。小学生的这些坏习惯一定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否则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学生首先要练习26个英文字母的标准写法,然后向教师或者同学学习规范书写。

2.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

“对一切人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许多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中就有一条,他们都有广博而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首先,由易到难。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难易适中且充满童趣的写作任务。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只是水平,不要布置难度过高的任务。然后,写作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又比较甘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想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英语教学论文范文例如:母亲节时,我会要求学生写“My Mother”. 在写作之前,我利用半节课来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看法。我要求他们先用蜘蛛网的形式写一下与母亲相干的词汇与词组。然后,有的学生作口头作文。最后,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母亲,再把母亲的形象写出

来。

《英语教学论文研读心得体会.doc》
英语教学论文研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