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2020-03-02 12:40: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 (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 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 (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 ?7个是什么?) 第二组:9+8+5+3+5=30(个) 30÷5=6(个) 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 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 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 =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 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 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 综合:(3+4+2+5+1)÷5 15÷5=3(根) =15÷5 =3(根) 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 (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课本86页练一练

1、2题。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 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 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1.doc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