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教案

2020-03-03 21:02: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春晓》教学设计

赣榆县青口镇黄海路小学 谢霞

教学目标:

1.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

2.通过看图想想,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古诗中描绘的春天雨后早晨的情景,感悟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3.通过欣赏古代诗书画作品,补充描写春天的古诗拓展延伸,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诗书画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品读诗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题目中的“晓”与诗中“晓”的不同。 2.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春晓。

2.老师知道,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非常熟悉了,早就会背诵了,那谁来说你对这首了解多少?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相机切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但是学习一首诗知道这些还不够,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再好好学习一下?

4.解题,学习生字“晓”。

(1)课件出示“晓”:看看这个字,说说它跟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怎么记住“晓”?怎么写好“晓”?“晓”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天刚亮的时候;晓得,知道,懂得;使人知道。)

(2)教师总结,解释题目意思。

春晓:春天的早晨。

二、理解诗意,诗为诗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题目中的“晓”是早晨的意思,诗句中还有一个晓,你发现了吗?读读诗句,你觉得这个晓和题目中的晓一样吗?

(2)春眠不觉晓:

——“眠”组个词看看。(春眠、睡眠、冬眠,意思都是睡觉的意思。) ——春天的睡眠是怎样的呢?(夜短天长,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就天亮了。) ——你来读读这句诗,读出这春天香甜而又短暂的春眠

(3)一大早醒来,躺在被窝仔细听——(播放鸟鸣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诗句:处处闻啼鸟。)

——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清脆的,美妙的,充满活力的,热闹的......) ——听着这鸟叫声你心情如何?(高兴、开心)想说什么?(好听、春天真美好啊!) ——诗人也是这么觉得的哦,所以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把这种高兴、这种美好吟诵出来吧!(齐读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教师小结过渡。

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酣睡中的诗人唤醒,这鸟鸣高低婉转、远近应和,这处处鸟鸣充满了春天的活力,让诗人不由地满心欢喜,此时屋外一定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吧!推窗急望——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落花满地图片)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是怎么回事?侧首细想,昨夜发生了什么事?(下雨了)什么样的雨?

——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机出示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好雨是好雨啊,昨夜这一阵风雨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虽然不是疾风暴雨,只是轻风细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了春花,带走了春光几许!看到这满地落花,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心疼、可惜、惋惜(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落花满地怎么不令人感动可惜)

——舍不得(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刚刚感受到了这春天的明艳春光,几番风雨过后,这春天也将匆匆而去了。)

(3)怎么读出这惋惜与不舍?我这样读(教师范读)你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名读、齐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教师总结,引读全诗。

三、看图读文,诗为画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1)说说画中哪些是诗中写到的?相机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2)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2.你能把这诗与画都读出来吗?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品味诗句,诗为情

一首诗,一幅画,同时也有诗人的一腔情,有喜爱,有赞美,有惋惜,有不舍,让我们把所有的情都放进诗里,把它读成画,读出情。

五.唱《春晓》,诗为曲 听唱《春晓》,课中休息。

六、拓展延伸,诗为海

1.春光无限好,古代诗人都喜爱春天,他们写下了很多赞美春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诗)

七、书写“晓”,诗为艺

过渡:古代文人在作画时通常有书法落款,落款的内容往往就是诗词,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起点题的作用,也使画面更加丰富完美。古代文人使诗书画达到完美的结合,堪称艺术,到清朝“扬州八怪”时,诗书画已经都达到极高的融合境界。

1.欣赏书法作品。 2.指导书写。

(1)分析字形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并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 (4)纠正性指导,学生进行纠正性练写。

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支曲,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艺术,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让我们用心去品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吧!

2.课后作业:

(1)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写成一副书法作品。 教学反思:

《春晓》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这首小诗孩子耳闻能详,也许从呱呱学语之时就开始吟诵,可以说是非常熟悉。这样的一首诗,该怎么解读,还有什么可以交给孩子?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水平入手,淡化了初读,课上主要引导孩子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感悟诗中描绘的春景图,感悟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充分利用资源,充实古诗,是学生知道古诗是一幅画,是一份情,是一首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激发孩子读古诗的兴趣,并渗透一种文化意识。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识字教学时结合识字

3、识字4中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晓”,知道“晓”字跟什么有关,怎么记。在理解“晓”的意思的时候,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联系

生活实际理解古诗中的两个“晓”的不同意思。

2.合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一首古诗,很短,内容很少,一堂课只是学习一首诗,只是知道意思,似乎还显得单薄,因此在设计中,我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拓展课题,拉伸课堂的广度,引领孩子把这首小诗读懂,读透,读长,如此以来,课堂也显得丰满了许多。

3.渗透文化意识。设计中,以“诗为诗,诗为画,诗为情,诗为曲,诗为艺”这样思路,引领孩子一步步理解感悟、品味、欣赏,让孩子在古诗的文化氛围中畅游,激发孩子读古诗的兴趣。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

《春晓教案.doc》
春晓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