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普宁寺,汉藏寺庙的结合[推荐]

2020-03-02 02:44: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普宁寺-汉藏寺庙建筑艺术的结合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烈河畔,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地理位轩适中,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外八庙宗教活动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寺。普宁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远太平统

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我国中原地区修建的佛寺,平面布局基本上是依照“伽蓝七堂”的制度,从现存佛寺的布

置来看,大致是指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东配殿、西配殿等七座建筑而言。其特点是严格按照中轴线纵深对称布置建筑物,形成前后数重院落,保持了汉族传统宫殿、府邸的格局。明、清时期兴建的许多喇嘛教寺庙也都采用了这种体制,而喇嘛庙特有的经堂、佛阁、坛城等殿宇,只是附建于这种寺院的基本布局之中,即“伽蓝七堂”放在前部,主体建筑放在后面的这种布局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寺庙的平面布局,反映了汉、蒙、藏、民族建筑相互交流的情况。 普宁寺属藏传佛教中黄教的寺庙,座北朝南,建筑在山坡之上,占地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庙宇,该寺的平面布局是一条明显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主题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呈纵深式对称格局,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是典型汉式伽蓝七堂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 天王殿 东 西配殿和大雄宝殿,后半部式按照西藏桑耶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观的藏式曼陀罗,反映佛教世界中心的建筑大乘之阁建在后半部建筑的中心位置。虽然是采用汉族佛寺的传统因素比较多,但在建筑主体轮廓上则吸取了藏族寺庙传统特征,并有所创新,即提高主体建筑基座,尽量突出主体建筑形象,以表达其不同于一般寺院的特点。以寺庙山门外的地面为准,大乘之阁的阁基高出地面9.84米;大雄宝殿由于位处低地,只起到陪衬主体建筑的作用。在我国北方,较早修建的大型寺庙,如北宋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清雍正北京雍和宫等,都是以高阁为主体,但是庙址地势平坦,高阁前面被其他建筑遮挡,所以远不如普宁寺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寺院坐北朝南,山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内有哼哈二将塑像分列两边。进入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间为碑亭。碑的四面分别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写的碑文。碑文记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乱、统一天山南北的经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碑亭后面是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两侧为护世四大天王塑像。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有东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原有500罗汉塑像,现仅存200余尊。

第 1 页

2013-3-29

大雄宝殿是普宁寺前半部分的主体建筑,与左右的东西配 殿组成一座四合院落。大雄-是古印度佛教徒对教圣释迦牟尼的尊称,宝殿是佛的居处、讲经处。大雄宝殿是佛居住、讲经说法的道场。它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顶绿边的琉璃瓦。顶部大脊置一铜制鎏金喇嘛塔,两侧置大吻,两端还有鸥吻、龙吻,在佛经中是雨神的座物,能避火灾。殿顶共九条脊十个吻,所以 说“九脊封十龙”,意为每天有十条龙来守护殿堂。吻还有加固脊垄不渗水的作用,并有装饰之美。在宫殿等古建筑的每条岔脊前端,都有一排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形状各异,数量不等。相对于大吻而言,则被称为小兽。殿内正中供三世佛,两侧则为十八罗汉塑像,殿内墙上绘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画,工笔细腻,形象逼真。前后两座主体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须弥台基之上,殿前的月台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环绕,台阶中央辅有石雕艺术精品“云龙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龙头。寺庙中的“金龙和玺”与“六字真言和玺”彩画在古建彩绘中更别具一格。

普宁寺的“藏式”部分建筑物,依山势而逐层台地迭起,最下一层台地的金刚墙高达十米,所谓“大红台”的形式。使得全部建筑物都能承托展露出来,颇有西藏山地喇嘛寺院的气度。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形象华丽璀灿、体量高大而凌驾于一切之上。因此,整组建筑群的立体轮廓和崭露层次变化十分突出,这与内地传统佛寺之单纯讲究平面布局上的空间序列大不一样。普宁寺的后半部分是以大乘之阁为中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建有日月殿、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四色塔等建筑物。

大乘之阁的平面为“凸”字形,正面为六重屋檐,三层楼阁,五个攒尖屋顶。是这组建筑群的构图中心,它不仅是形象上的构图中心,而且还居于总平面上的几何中心部位。象征着世界中心――众神居住的“须弥山”。曼荼罗意译为“坛城”,本是密宗僧侣修行时在清净地方构筑的法坛,后来逐渐衍变为想象中的“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坛的形状如圆形城堡故名“坛城”。大乘之阁的五顶相峙的造型即是曼荼罗“坛城”的象征。

环绕着须弥山的是茫茫的“咸海”,咸海之中布列着四个大洲和八小部洲,这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位于南海中的“南瞻部洲”呈梯形的平面,就是大乘之阁南面的梯形殿。位于北海中的大洲“北俱卢洲“”呈方形平面,就是大乘之阁北面、居于建筑群的中轴线顶端的正方形碉房式平台,台上建汉式单檐攒尖绿顶小殿。位于东海中的大洲“东胜神洲“”形如半月”,就是大乘之阁东面的那座平面如新月形的碉房式平台,台上建汉式单檐庑殿顶小殿。位于西海中的大洲“西牛贺洲”是一个圆形大洲,也就是大乘之阁西面的那座略近椭圆形平面的碉房式平台,台上建汉式庑殿顶小殿。咸海之中除四大部洲外“复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属,谓四大洲侧各有二中洲”,此即所谓八小部洲。就是位于四 第 2 页 2013-3-29

大部洲殿的前后或左右的八个体量较小一些的碉房式建筑物。在大乘之阁的正东和正西两侧,有长方形碉房式平台二座,这就是日殿和月殿,象征出没回旋于须弥山两侧的太阳和月亮。如上的这些内容,组成了佛经中所谓一“世界”。

从上述情况看,则“藏式”部分的建筑形象又是密宗宇宙观的完整的再现。从建筑的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特定的宗教概念――把密宗的曼荼罗、须弥山以及显教佛经中所描绘的宇宙世界等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表现为具体的建筑形象。这比起传统的禅宗“伽蓝七堂”,不能不说更充分发挥了宗教建筑的精神力量,也更深刻地显示了建筑艺术的象征作用。

大乘之阁通体为汉式楼阁建筑的形象,为五顶赞尖聚拢式楼阁,前出六层檐,东西五层檐,内部四层,古建艺术家称之为国内外的罕见的古建艺术珍品。它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巨大艺表现能量,其宏伟壮观风格独特,又反映出“佛家”的宗教感染力,是其它艺术无法代替的。屋顶及内外檐装修和装饰均为清宫式做法,仅东、西山墙采用藏式的“盲窗”。四大部洲殿及日月殿的下部平台为藏式、上部小殿为汉式。八小部洲殿及四色塔则通体纯为藏式。在建筑的个体设计上展示了多种风格的不同程度的融揉。在总体布局上则互相穿插而以中轴线和左右辅助线作为纲领,于繁复中显示严谨、变化中寓有规律。这又反映了汉族布局的特点,

第 3 页

2013-3-29

与藏区的喇嘛寺院有所不同。大乘之阁的内部,以华丽的彩画、精细的藻井、醒目的匾联加以装饰,虽然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但也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在解决垂直交通方面也作了很好处理。在阁内两侧设置楼梯,上下交通解决的既合理、又很方便。阁内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这尊木雕高大雄伟,比例匀称,雕工精细,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雕像。

由于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造型的不同处理,使得从远处望去,普宁寺的立体轮廓独具特色。进入庙中,又令人感到丰富多样,绝无重复单调的感觉。这些事实说明,普宁寺的修建,无论从总体规划到地形利用,从平面布局到单体建筑造型,都娴熟地运用了建筑空间构图的基本规律,即从整体到个体、从外部到内部,综合加以考虑,创造了令人神往的建筑空间构图效果。

第 4 页 2013-3-29

汉藏文化

藏汉双语教育

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

藏汉双语培训方案

汉藏结对活动解说词

藏汉双语教学之我见

藏汉双语培训总结

浅谈藏汉双语教学法

藏汉和亲的故事

藏彝汉民族团结一家亲

《实习报告普宁寺,汉藏寺庙的结合[推荐].doc》
实习报告普宁寺,汉藏寺庙的结合[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