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4)含答案

2020-03-02 20:23: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3、目前学术界一般接受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文化分类。

×

4、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

5、宗谱,又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6、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为先秦时代的历史人物。

×

7、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8、作为兵学鼻祖的孙子以自然天论为前提。

9、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10、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的价值体系,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反映。

11、“天人合一”源于奴隶社会的需要。

×

12、董仲舒认为“天”的性质“与地无异”,是无意志、无目的、无人格的自然物体。

×

13、佛、儒分歧的焦点就是生死问题,儒家重生轻死;佛家重死轻生,以神不灭论为其理论根本。(

14、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15、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6、中国文化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中”是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

17、西方文化强调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中国文化则主张通过调和来化解矛盾。

18、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9、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既维护了君主的权利也制约了君主的胡作非为。

) 20、宋明理学自宋代兴起后,在政治思想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封建礼教所鼓吹的“三纲五常”成了人们的基本规范。(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 (1)传承功能; (2)教化功能; (3)凝聚功能; (4)调适功能。

2、简要分析宗法制的影响。

(1)政治权利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排斥女性成员,以确保权利和财富不落入异姓他族之手。

(2)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成为超越朝代更替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续,又常常依靠祠堂、家谱、族田而顽强保存。

(3)家族权与政治权结合,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一直紧密相连,致使专制政体能够长期延续。

3、简述崇德利用的建构意义。 (1)注重个人的德性养成。 (2)养成崇尚气节的人生境界。 (3)树立内圣外王的道德人生。 (4)构架中国文化的理性传统。 (5)完善全面务实的民族精神。

4、简述宋明理学兴起于宋代的原因。

(1)宋代的政治特点。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残唐五代长期混乱、分裂的政治局面,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宋代社会的安定,使战乱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3)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形成一个重要转折,韩愈倡儒道统,力辟佛、老,打破了此前三教并盛的局面。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

(2)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志和力量; (3)具有内在稳定性与创新性; (4)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5)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

2、简要论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

(1)天人合一就其理论和实质而言,是关于人和自然的统一问题。 (2)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3)天人合一推动了对自然科学的关注以及艺术的发展。 (4)天人合一催生了人与自然物我相通的观念形态。

总之,作为影响和延续中国数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思想在其历史进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合理性价值,它着眼于人类与整个宇宙的关系,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强调人类应当遵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把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确定为“天人和谐”,尽管其间掺杂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但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也不乏现实价值。

3、简要论述现代新儒学的主要特征。 (1)民族本为的文化立场。 (2)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 (3)道德形上的哲学追求。 (4)推崇直觉的思维方式。

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代:

第一代:文化保守 梁漱溟(“新孔学”) 熊十力(新唯识论—由内圣而新外王《破唯实论》) 第二代:融合中西方 冯友兰(新理学—客观唯心主义,“极高明而道中庸”) 贺麟(新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代:反本开新 港台及海外新儒学。

四、分析题(每小题18分,共18分)

请分析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

(1)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琢磨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其核心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死”的文化,而文化传统是“活”的文化。“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文化传统是各种文化类型中的核心精神,成为支配民众的一种观念和力量。 (2)中国文化概论的研究范畴。“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

(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多元。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功审美。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共赏。 ④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显之分。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2)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道的“无”“恒”“一”“朴”是一切事物原初状态。

2、儒家的“贵阴尚柔”思想反映的是女性崇拜的文化意识。

×

3、《史记》与《周易》、《论语》一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部古代文化典籍。(×)

4、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尊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5、玄学的兴起是唐朝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

6、佛教,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

7、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等本土文化碰撞融合,渐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8、道教以苦人生、信来世、求解脱为主要追求。( × )

9、玄学的盛行也为般若学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思想环境。( √ )

10、唐代以后,三教合一渐成趋势。( × )

11、哲学是关于探求价值体系、认识现象世界并反思认知能力的一种特殊学科。( √ )

12、中国哲学发端于先秦,尤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为主。( √ )

13、两汉时期,黄老之学与经学相继兴盛,中国封建社会承续近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初步形成。( √ )

14、玄学探讨的名实问题是以意识与事实的关系为中心。( √ )

15、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 )

16、上古时期主要的文学类型是原始诗歌和寓言。( × )

17、神话是文明社会之前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 √ )

18、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 √ )

19、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 ) 20、唐朝时期,文学开始进入自觉时代。( × )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道学对于儒学思想的影响。

答:1)、明哲保身思想。2)、人性本善思想。3)、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 4)、寡欲养气的道德修养。5)、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2、简述佛教因果律所包括的法则。

答:1)、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2)、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3)、果依众缘,报通三世。4)、业由心造,因果可由心回转。

3、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学影响。

答:1)、长于思考人生价值;2)、人本主义和自然注意壁合; 3)、世俗化和非宗教性取向;4)、重人文教化,轻科学建物。

4、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答:(1)经邦纬世、儒道互补的政教伦理理念。(2)情境交融、融洽亲和的审美意蕴。

(3)关注人生、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4)引譬连类、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5)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道家道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1)顿悟心法。(2)生活化的禅。(3)禅法的传授之道。(4)棒喝的施教方式。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2、简要论述禅宗思想的特质。

答:相较于其他宗法而言,禅宗思想独具特色。

1)、顿悟的心法;2)、生活化的禅;3)禅法的传授之道;4)、棒喝的试教方式。

3、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答:1)、立足于当代文化建设。 2)、中国古代文学的激励效应。 3)、从世界文明视野中反观文学价值。

四、分析题(每小题18分,共18分)

请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1)儒道互补:①源头上的互补性;②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共同需要;③儒道互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④儒道互补构成中国哲学的主干;⑤价值取向上的互补;⑥哲学内在结构上的互补。

(2)诠释人生。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人学特质,缺乏西方哲学所具有的纯宇宙论与认识论特质。

(3)自觉认知。中国哲学依重非逻辑化的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方式,而不是以观念为基础的逻辑化理性思维。

(4)整体互动。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思维。中国哲学发展早期,以宇宙统一性为认知主题。

(5)持中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贯传统。 (6)偏重践履。

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对于人们沟通中西学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3)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真正有文字的历史从殷墟甲骨文开始,从此进入信史时代。( √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左传》是中国著作史上第一部有著者署名的作品。

×

4、《战国策》是中国现存已知的第一部国别史。

×

5、《天问》是中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

×

6、《孙子兵法》号称“百世谈兵之祖”。

7、夏代军政合

一、步战为主,西周开始步车分编。

×

8、孙子不相信天命鬼神,其所论之天意指天时、天气的自然之天,没有神秘意味。(√)

9、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在其理论中自觉贯彻了三代以来形成的礼乐文化精神,其理论深深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特征。

10、孙子兵法早在宋朝就传到了日本。

×

11、中国法律起源于约五千年前。

12、黄帝是中华民族英雄时代的代表人物,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13、蚩尤部落是传说中最早有“法”的部落。

14、在中国法律文化的起源史上,广泛流行着礼源于法。

×

15、1915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法制的开端。

×

16、先秦时代为艺术的萌芽期,艺术与文化从原始宗教向理性演变。

17、先秦时期的艺术主要表现宗教。

18、原始时代的古乐常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都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自然灾害的斗争相关系。

19、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繁荣而有生气的时期。

×

20、戏曲由宋杂剧、宋南戏发展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明杂剧及明、清南戏。

×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古史考》的主要内容。

答:该书是作者为考订司马迁《史记》所载周秦以上史事之误而作,故名《古史考》。内容上主要是对《史记》所记先秦人名、史事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些必要的纠正与阐释。成书后,时人司马彪认为谯氏的考订也“未尽善”。于是多据《汲冢纪年》里的记录,纠正了该书中已经存在的多达一百二十二条“不当”的说法。但司马氏作的考订今亦不传。

2、简述中国传统兵学里,所体现的基本谋略。

答:1)、心胜于力战。2)、精兵主义。3)、刚柔并济。4)、后发制人。

3、简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答: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家庭本位,伦理法制。

3)、依法治国,缘法断罪。4)、无论是求,调出息争。 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4、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答:(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2)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4)写意的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中国传统史学的特征。

答:(1)人文主义传统。(2)经世致用传统。(3)秉笔求真传统。

(4)把作史当作不朽之业的传统。(5)德才学识结合的传统。

史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关心未来,关心人类社会的历史前途。中国先民对于过往与未来的关系,很早就产生了一种朴素的辩证认识,即“彰往而察来”(《易·系辞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学思想的源泉之一。司马迁著《史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个思想,提出了“述往事,思来者”的撰述宗旨,即叙述过去的史事是为了使将来的人读其书而有所思。《汉书·司马迁传》颜注谓:“令将来之人,见己志也。”是深得太史公之意的。司马迁之志是什么呢?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所得,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之所得。这正是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之处(以上引司马迁语,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此后,这一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所谓“多识前古,贻鉴前来”(唐高祖《命萧璃等修六代史诏》,《唐大诏令集》卷81),成为史家的共识和史学之一个基本任务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永久的伴侣。

2、简要论述中国兵家文化的基本精神。(P187-190)

答:1)、重仁尚和。2)、重治军与治国。3)、重哲理思辨。4)、重视谋略。

3、简要论述春秋战国改革变法时期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答:1)、制定成文法成为潮流。2)、强权政治和刑法制度获得理论支持。

3)、“法”与“术”、“势”结合。 4)、民主、平等理念跃跃欲试。

四、分析题(每小题18分,共18分)

请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精神。

答:(1)天人合

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内涵。(2)儒道互补、情理融合的建构风范。

(3)和谐统

一、兼容并蓄的艺术境界。(4)主客一体、整体建构的思维方式。 (5)注重意境、追求神似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在20世纪,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我们从深埋地下的文明遗址和古人墓室里,收获了大量与艺术史有关的考古标本,这其中不但有当时人绘制的壁画、与墓葬礼仪有关的帛画、装饰器物的漆画,还有各种形式和用途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远古艺术的故事,它们联缀在一起,汇合成一部动人的“锄头掘出的艺术史”。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4)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

2、印度是最早应用“十进制”计数法的国家。

×

3、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

×

4、《算数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中国传世最早的数学专著。

5、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6、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

7、中国古代数学以明清时期为最高境界。

×

8、20世纪80年代,曾经受到冷落的文化学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持续和特别关注,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热”。

9、从1982年开始,北京、上海等相继开展了文化战略研讨活动,形成了文化研究的热潮。

×

10、讨论传统文化,是要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11、与“中体西用”论主旨相背离的是“儒学复兴说”。

12、“全盘西化”论在现代史上不仅是历史学、文化学概念,同时也是政治学概念。

13、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1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5、和谐指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的相应和配合得当,它强调和而不同、协调相处,体现多样性的协调,表明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

16、所谓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

17、物质生产文化即保证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健康有序进行的制度管理文化。

×

18、制度文化是指以艺术语言、动作、图像等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

19、行为文化是指非物态文化,体现为对信仰和精神的追求。

×

20、精神心理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处世原则等。

×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征。 答:1)、实用性。2)、整体性。3)、封闭性。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形成“文化热”的时代背景。

答:(1)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人们在清理“左”倾错误的同时,开始对“*”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2)改革开放后,异质文化涌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 (3)随着经济改革初见成效,文化建设被提上国家政治的议事日程。

3、简述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

答:(1)大众文化以其强烈的娱乐功能,满足着市场经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2)大众文化突破了精英文化的沉重性和受众面的狭溢性,弥补了主流文化的单调和枯燥,以其生动的视听形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开拓出一个泛大众文化群体。

(3)市场经济社会需要人们树立相应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念,而大众文化以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4)大众文化虽具有许多正面社会效应,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社会效应。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文化。 答:1)、建设社会注意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 答:1)、经济市场化是其根本动因。

2)、文化意识形态的淡化与宽松是重要政治条件。

3)、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培养了大众文化消费群体。

2、简述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1)、主体市民化。2)、应用科技化。3)、消费娱乐化。

4)、普及流行化。5)、运行市场化。6)、运作产业化。

3、简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答:(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①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基础。

②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③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 ④有利于加强文化自身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备的文化条件。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四、分析题(每小题18分,共18分) 请分析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

答:(1)传统思维方式的局限:①重实用,轻理论。②重直觉,轻分析。

(2)固有政治理念的束缚:①重政轻技。②重道轻器。③重农抑商。

(3)封建专制制度的扼制。①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②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③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中国文化概观作业(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

中国文化概观电大论坛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客户关系管理平时作业二(含答案)

11信管经济法平时作业(含答案)

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4)含答案.doc》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4)含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