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2020-03-02 08:48: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

确定起跑线

执教教师:××学校××× 指导教师:××学校×××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表达探究学习的过程与解释所得的结果培养学生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

5、76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的“综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综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里都有过赛跑的经验,只是以往的跑步比赛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跑道上的数学问题,而通过这节课想引起学生多留心生活,多关注身边的数学;第二,各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这节课上要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会识图、会分解图形、会分析处理数据,还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3.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运动会上60米赛跑和400米赛跑的动画课件,学生观看。 教师提问学生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

(若学生未能提出关于起跑位置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出示起跑画面,引起学生对起跑位置的关注。)

学生提出每位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不同,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原因。

指名汇报后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往前移。

教师追问:“那么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一定接触过田径比赛,但要从现实生活的运动场上抽象出数学问题对他们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卡通人物参与的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清楚、明确的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1.探究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思路(只有看看外圈比里面一圈长多少,就往前移多少)。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赛跑经验朦胧的意识到跑外圈路程将更长,但为什么会这样,长又长在哪里?他们不得而知,因此设计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该问题。必要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分析问题。】

2.收集、分析数据。

教师提问要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跑道数据图,并告知学生前期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得到了下列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图说出了解的信息。

学生说明:直道的长度是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

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数据后,教师进一步说明半圆形跑道直径的规定和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

【学情预设: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但本环节对此方面要求较高,不但要会识图、会分解图形、还必须会分析处理数据。尤其是对直径72.6米的理解,多数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处设计一个动画课件,将中间的直道部分隐藏,两端的半圆弧继而拼接,这样一来72.6米就一目了然的处于直径的位置上了,为接下来的计算做好铺垫。】

3.处理数据,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具体计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完成76页表格。 (由于计算量较大,可小组分工完成)。 指名展示并汇报结果。

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表格中各项目的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全长都是周长加直道的长度得到的,而直道的长度都相同,每次加太麻烦了,而且算完对“差”的结果又没有影响,所以可以不用加直道的长度,直接算两个半圆拼成的一个整圆的周长就行了。) 【学情预设:对于书中表格的处理,因为涉及到圆周率的取值及计算器使用的熟练问题,可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灵活安排,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只算出

三、五条跑道的长度就已经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了,那教师也应予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4.归纳提升,实现建模。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跑道形状,启发学生大胆猜想:跑道的构造怎样?联系刚才计算的过程想想7.85米的差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集体讨论,进一步验证: 起跑线的位置确定和直道的长度并没有关系,关键在与两个半圆弧拼成的圆的周长。最里圈的周长为72.6×3.14米,往外依此是(72.6+1.25×2)×3.14米,(72.6+12.5×4)×3.14米„„每个圆都和相邻的圆相差了2.5×3.14米,也就是7.85米。可见,确定起跑线的决定因素在于——跑道的宽度。 【设计意图:数学“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引导学生探索、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教师提问:

1.某校由于场地限制,田径运动场的跑道宽度为1.2米,该校同学进行400米跑比赛时,老师应如何确定起跑线呢?

2.在正规场地400米要跑一圈,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7.85米,那200米跑呢?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 全班交流并订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联系旧知,寻求实际背景,更新原认知体系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四、指导看书,质疑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75-76页内容,提出疑问。 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自我评价的意识和反思学习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设计60米和400米比赛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希望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两组比赛起跑画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确定起跑线》。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起跑线呢?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考虑到这个问题较为抽象,并且学生独立解决这样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困难,因此将这个难点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在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之后如果学生还是难以明确思路,再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试图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解决方案。由于这也是一节有关数学思考类型的课,所以在设计时非常重视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当然教师适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当学生明确要去计算跑道的长度时,设计制作了有关跑道结构的动画课件,先通过分解一条椭圆式跑道让学生了解它是由两条直道和两段半圆形的弧组成的,为计算环节做好铺垫。在之前的试教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往往在计算第二条跑道时把跑道的宽度1.25米直接当成了增加的直径长度,其实只是半径增加的长度,导致结果错误。这也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和易错点,因此又在课件中设计了直径旋转并变长再出现数据这样一组动画,直观的显示出由第一条跑道道第二条跑道数据的变化,相信这样一来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分析、理解。

第三,当学生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后,将利用课本中的表格引导他们寻找其中的规律——每条跑道都比前一条增加7.85-7.86米,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能否更精确些?引起这个差距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本质性的问题就在于弯道的宽度。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当跑道宽度发生改变时,或是当进行的是200米或其它比赛时,学生对此类问题应该说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储备,这也就是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了。

执教者简介

(内容:姓名、学历、职称、教学经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150字左右)。

教学设计体例及要求(推荐)

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体例

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体例要求

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参评作品参考体例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评比”写作体例

北京市新课程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体例与

讲演稿的体例

注释格式、体例

组织史体例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doc》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