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

2020-03-01 21:10: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祥林嫂

杂说祥林嫂

梧桐新语

题材取自鲁迅的小说《祝福》,许多剧种都移植过这出戏。

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个把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的剧种应该是越剧。那是1946年5月5日,鲁迅逝世10周年,雪声剧团在上海明星大戏院首演,编导是南薇,袁雪芬、范瑞娟(饰牛少爷)、陆锦花(饰贺老六)、张桂凤主演。该演出本由于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精髓理解不够,存在一些缺点。

十年后的改编本由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整理,洪琛导演,剔除了祥林嫂与牛少爷的情感戏,贺老六改由范瑞娟出演。经过重新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祥林嫂这个悲剧形象愈发引人深思。通过这个在封建宗法的夫权、族权、神权迫害下的妇女的一生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通过最后她对地狱和灵魂的怀疑,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某种觉醒。同时,全剧再现了时代的生活风貌,富有绍兴乡土气息。

62年的演出增加了“厨房”一折戏,突出刻画是祥林嫂的内心苦楚。刘如曾对音乐做了更贴切的加工。

77年,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的方式重排,史济华扮演贺老六。

该剧情节是这样的: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逼其改嫁以为次子娶媳并应付债主的追讨,祥林嫂不从而逃,留在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帮工。不料没多久就被债主一帮人抢到山里,卖给猎户贺老六为妻。几年后,贺老六患伤寒而死,儿子阿毛又被狼噬去,无奈,祥林嫂又回到鲁家作佣人。因其两次守寡常被人厌弃,听说捐门槛可以赎罪,祥林嫂不两年的工钱都捐给了土地庙,本以为从此会平安了,但还是不被人容纳以至被赶到街头讨饭流浪。最后,除了倒毙在皑皑雪中,还能有什么更好的结果。

祥林嫂的故事除了被越剧搬上舞台之外,几乎在全国各地都以当地的剧种移植演出过,其中以评剧最为驰名,新凤霞、李忆兰、鑫艳玲、谷文月、马淑华的演出都曾轰动一时。

在笔者的印象中,十年*刚刚结束之时,到处都是祥林嫂的哀怨声。其中以新凤霞的评剧最为动人心弦,“听那人讲一遍„„”让人至今难忘。

这个故事,不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白杨主演的电影,尤其是据此改编的戏曲,越剧的、评剧的、广

东粤剧的、直至不久前张火丁移植的一折《绝路问苍天》(京剧)„„都是很有感染力的作品。

名声最响的当然是袁雪芬的越剧,也许是剧种与故事的发生地吻合的缘故,使人觉得祥林嫂的越剧版几乎不是在演戏,俨然活生生的生活再现。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版本是评剧,李忆兰、赵丽蓉主演。记得初次看到电视上的祥林嫂在喋喋不休地唠叨她凄惨的遭遇时,我的眼泪好象比祥林嫂还多,那时我才体悟到原来戏曲也可以让人感动,我更记住了一个伟大的演员:李忆兰。这样讲真的不是瞎捧场,如果你在看了他的祥林嫂之后,再欣赏一遍《花为媒》,有兴趣接着把电影《画中人》的光碟拿出来,不由你不感叹她的可塑性,她把握角色的能力和功力。

(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传统媒体转载请与本人联系。谢谢!)

讲读《祝福》,在分析祥林嫂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中,一般都是从情节入手,从课文的一些重要记叙中,抓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选择材料说明祥林嫂的形象。

在同学们的讨论接近尾声时,我指名分角色朗读《祝福》柳妈和祥林嫂的一段对话: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相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看来一定是自已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读完这段对话,我看到许多同学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我问:“在柳妈和祥林嫂这段对话中,你们认为最难看到的,最使人感到温馨的是什么?”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祥林嫂笑了。”

随即一名同学强调说:“这是祥林嫂唯一的笑。”接着我问:“内心充满凄苦的祥林嫂,为什么这个时候笑了?”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柳妈的盘问,勾起了祥林嫂对贺老六的那一段短暂幸福生活的回忆,所以她笑了。”同学们对她的回答报以掌声。我继续问:“你们对祥林嫂的笑是怎样领会的呢?”一名同学举手发言了:“祥林嫂这一个笑,是悲惨人生画面上的一抹暖色,(学生鼓掌)这一灿烂的笑,展示祥林嫂美好的心灵。她同所有的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劳动妇女一样,对人世的幸福,是多么珍视和留恋!”他切中肯綮的发言博得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我说:“如果说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是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的话,那么这处细节描写就是祥林嫂‘悲惨人生画面上的一抹温馨暖色’。我们在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时,在我们的心里都充满了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悯。现在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个‘唯一的笑’对祥林嫂这个形象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一名同学站起来说:“祥林嫂是善良的,但在旧社会她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我趁势说:“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在注意大的方面的时候,还要注意细节。小说中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为刻画人物而精心安排的,对此进行深入的感悟,同样可以于微细处见思想,见性格。”

我”与祥林嫂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徐从根

来源:语文学习

本文探讨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一个问题。

从小说中看,祥林嫂为什么不迟不早,偏偏要在鲁镇祝福“大典”中脱离“尘芥”?为什么是在与“我”一番对话不久之后“老了”?这是否纯粹是一种巧 ?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因果联系?

被迫再嫁以后,打击便接踵而至。丧夫,尤其是失子,使祥林嫂深陷自责和思念之中,不能自拔;鲁镇人的奚落 挖苦,又是雪上加霜;而柳妈“锯成两半”的阴司之说,更是对祥林嫂的沉重一击。当捐了“门槛”而仍不能洗雪“罪过”时,祥林嫂的精神终于彻底崩 ,由此,她沦为乞丐,在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的极度痛苦中挣扎。

并且,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对祥林嫂而言,并不具有同等意义。不仅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而且,正是后 催使祥林嫂加速衰老,生命力加速损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 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折磨所致。反过来,即便祥林嫂生命之火至于微弱而仍然难以刹那熄灭,也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

我们可以 像祥林嫂在精神上长期遭受的煎熬,进而也可以想象祥林嫂摆脱恐惧的强烈的内在渴求,然而,身边的鲁镇人是不愿也不能给予祥林嫂任何帮助的 “我”的出现,给祥林嫂带来一线转机,摆脱恐惧的欲望至此才可以转化为行动。魂灵有无的问题 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也许问题太紧要了,它使祥林嫂几乎是本能地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为正式对话创设了一个令“我”不得随意敷衍的氛围。“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 的话权威可信。“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将要问的“一件事”,关系重大。“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严肃、郑重。

对“我”来说,魂灵有无 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祥林嫂的一连串举动,让“我”“踌蹰”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在减轻祥林嫂“苦恼”的动机支配下,一番紧张思索,“我”最终还是“入乡随俗”地作了回答。

那么,祥林嫂从与“我”的对话中究竟得到了或证实了什么?综 起来看,有三点:一是有魂灵,二是无地狱,三是与死去的家人能见面。

如果完全拘泥于语言,上面的结论是难以立住脚的,因为“我”回答的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是断然肯定的。“也许有吧”,“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而也未必”,“见面 见面呢”,这些都有点含含糊糊。但如果设身处地想想祥林嫂的处境和心境,就容易理解了。她在鲁镇从来不曾听到怀疑灵魂地狱的言语,

她眼下极想听到的是对自己有利的声音,因此,不管“我”的回答是如何的含糊,只要留有余地,从趋利避害的心理取向上说,都不足以妨碍祥林嫂作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有”,即是“有”;“ 必”有,即是“无”。

我们当然更应该依据对话本身来理 。首先,从部分对话的内容看,“我”对地狱的否定,其倾向就较为明显:“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然而”一词引出的是句意的重心所在。而否定地狱,恰恰是祥林嫂最为关注和最为期盼的。其次,从整个对话的逻辑看,祥林嫂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是一种链式关系,只有确认了前一个问题,才会引出紧随的后一个问题。即是说,只有肯定了魂灵存在,才会引出地狱有无的问题;只有肯定了地狱不存在,才会引出与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问题。因此,当祥林嫂提出有无地狱的问题,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灵魂的肯定;当祥林嫂发出与 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追问,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地狱的否定。再次,从具体的对话情境看,“我”的“胆怯”的情态,“说不清”的搪塞,慌张离去的行为,在还没有失却生活常识的祥林嫂 来,简直就是她自己的欲死之心被“我”识破后“我”的正常反应,因而,“我”的补 的努力,不但不能动摇祥林嫂,相反,还会使她对此坚信不疑:能与死去的家人见面。

这样,祥林嫂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的祝福大典中去世,为什么在与“我”的对话之后不久去世,便可以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

本文意在说明两点。其一,祥林嫂临终前与“我”的一次对话,应该看作是完成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最后一个情节,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其二,祥 嫂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吃人本质。当祥林嫂被迫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准则,礼教和迷信便合二为一,又迫使祥林嫂陷于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两难境 。祥林嫂终于在挣脱精神枷锁之后带着几许欣慰与希冀离开人世,这样,礼教和迷信给予祥林嫂心灵的严重毒害和摧残,在其长期艰难求生与一朝坦然赴死的前后对比中表现出来,就显得格外沉痛,格外令人警醒。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注意到鲁镇人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死时的凄凉这样显豁的外在对比。

祥林嫂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读后感

祥林嫂学案

祥林嫂申诉状

《祝福》祥林嫂专题

祥林嫂的眼睛

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

祥林嫂续写

祥林嫂人物分析

《祥林嫂.doc》
祥林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