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20-03-02 02:40: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及文化价值

——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竹园镇为视角

摘要:火把节最早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至今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火把节由彝族极具本民族特色的节日逐渐发展为具有文化标签的地区性节日。各方力量的介入和关注,使得火把节的传承有了更大的活力和更新颖的形式,促进了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对火把节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异化和消解。因此,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当尽其职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得火把节能够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价值;保护与传承;解决策略。

一、彝族火把节概述

1、彝族火把节起源与历史传说

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表征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的祭祀性节日,2006 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彝族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符号。其体现最明显的是彝族对火的原始崇拜。在今天的彝族山地社会中,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中发现这个节日的“祭火”信仰观念与文化内核。彝族独特的十月太阳历法,把一年分为 10 个月,每月 36 天,按十二地支转三轮计算,在每年的夏至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在学术界已有这样的共识:十月年是彝族祭祖的年节。而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

一则是认为火把节习俗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秋浦《火与火把节》); 二则认为火把节实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小年节(杨和森:《楚雄彝族概况》),而十月年则是大年节;

三则认为火把节与彝族星月历有关,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相的变化而定的过年日(李世忠、孟之仁:《彝族星回节源流考》)。 实际上,这三种看法的本质都强调了火崇拜的因素及其与年节的关系,都不约而同地说明了火把节是通过火崇拜的一系列仪式活动来祭岁、除秽、祈年的。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民间有各种生动、美丽的传说。各传说就像一串串闪光的珍珠镶嵌在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回音壁上,光彩夺目。其中彝区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叫斯热阿比,奉天王之命,经常到人间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人们推举英雄阿提拉巴领着大家同凶神作战。他们点燃千万支火把,把通天梯烧毁,断了斯热阿比的退路,经过九天九夜的战斗,终于杀死了凶神。凶神被杀死的消息传到了天庭,天王大怒,立即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意欲吃绝庄稼,把人民饿死。此时是彝历“虎月”(农历七月),正是洋芋结薯、玉米抽穗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庄稼毁于一旦。这时彝族人聚集于山头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不分男女老少,人人举火把,三天三夜烧死成千上万的“天虫”,保住了庄稼。可是还有一部分未烧死的天虫,钻进了地下,到第二年“虎月”又钻出来吃庄稼,因此彝族人民又举起火把烧害虫„„害虫烧不完,火把举不尽,这样一年一年地传下来,便成了火把节。

2、彝族火把节的文献记载:

火把节之有文字记载,最早应是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每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之上冢礼。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之,相烧为戏,谓之驱禳。”

火把节之盛,应在明、清之际。清代,乾隆《开化府志》卷九:倮倮“其六月廿四日夜,村寨田宅,悉燃火炬,名曰火把节,脍生肉食之,以此为献岁。”清乾隆年间吴大勋《滇南闻见录》“火把节”条云:“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每家具木柴几许门首,各自点亮,又皆手擎一枝,游行聚于一处,群相欢笑,衙门中亦办送。二十五日,乡民聚火把于田间,加以草杆焚之,以祈丰年。通宵皆然,而迤西尤盛。昔闻南诏并五诏,诱至一家,围而焚之,乃二十四日也。内有一诏,其妻劝勿赴,不听,濒行,妻以手镯令佩之,及罹于难。其妻往寻其尸,以镯为认。因得于众尸中。夷人哀之。每岁届期,集火把以吊之。遂成俗,历久反为欢乐事。正如端阳角黍,竞渡之举也。” (3)彝族火把节的现实性:

抛开浪漫的历史传说,从现实意义看,彝族大多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经济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生产为主,火把节之后天气炎热,各种自然灾害比较多,尤其是水旱灾害,雨多成涝、雨少成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并决定一年的丰欠。季节转化时气候对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夏至期间人们容易生各种疾病,苍蝇、蚊虫、蛇等动物在夏至后开始活跃,对人体伤害很大。因此,彝族火把节用打火把仪式祭祀和娱神,驱虫辟邪、祈求风调雨顺、期望五谷丰登,表现出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

二、价值和文化内涵

1、文化价值:

火把节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彝族史诗《梅葛》说:“地上没有火,天上龙王想办法,三串小火镰,一打两头着,从此人类有了火。”火与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特别是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区,刀耕火种,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如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常常是晚上在庄稼旁燃起大火吓唬野兽,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火文化特点。这种现象表现在过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行为上。

火把节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集中在火把节期间进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得到了集中展示。在许多彝区,火把节期间,家家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通常选一棵松柱,并用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一个巨大的宝塔式火把,上面插花挂果,有的还插着写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字样的红绿彩旗。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老幼便端着米酒、炒豆等食品汇集广场,大家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老人们举杯畅饮,谈古论今;年轻人围着火把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尽兴欢乐。

火把节通过程序化或模式化的仪式,把许多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观念、文化模式和范本传递给族群成员。火把节作为一场彝民族的传播盛宴,是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民族的衣食住行、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现,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得到突出的表现,它无疑使参与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沐浴,增强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责任心

2、社会价值:

火把节之所以能家喻户晓、历久不衰,必然有其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火把节倡扬忠爱、追求光明,正如许印芳《星回节考》所云:“火把之兴,原于服忠武之威,表贞烈之德;历久不废,而逐疫、祈年、祭先、讲武诸事,乘乎其间。”同时,火把节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火把节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它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又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实践活动。集中的、系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虽然能促进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但是无法顾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相对而言,在火把节期间都要举行歌舞竞技比赛等活动,而在准备、表演、宣传的过程中,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达到了教育功能,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

3、经济价值:

彝族火把节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经济功能。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彝族先民创造,并不断传承到今天的重要习俗,无疑已成了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在以民族文化为内涵,旅游业为依托的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火把节以文化资源形态,积极进入旅游业市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载体,促进了彝族地区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例如,第二届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首届中国彝族文化展演会暨2006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在楚雄鹿城成功举行,推出了火把狂欢夜、毕摩祭祀、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展示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有效激活了该市假日旅游经济。该年,全市各景区景点接待游客近3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5.26亿元。彝人古镇文化旅游商品一条街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文化旅游商品销售额达700多万元。2008年,在楚雄市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彝族文化展演会、第四届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2008年中国楚雄彝族火把节暨云南楚雄市建市25周年庆典(简称“两会一节一庆典”)活动,开展了“火之灿烂、火之印象、火之底蕴、火之激情、火之和谐、火之真情”六大板块50项文体活动,展示了彝族文化精品,宣传推介了楚雄,促进了对外开放,扩大了招商引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楚雄办节办会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实现了繁荣节庆文化和经济发展双赢。在我们那里也模仿这种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特点,带动了汉彝的融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发展,符合了党的方针和政策,但是过多的采用现代的技术和方式使得传统的火把节有了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总之,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庆典,完整而丰富地保留了彝族这一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讴歌其生命繁衍、祈盼族群生活的理想,传达朴素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构建了民族传统精神认同和象征意义。火把节在时间维度上的历时性发展和空间维度上的地域性演变,含括了彝族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等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复合形态的民俗文化内涵,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节日。

三、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

1、发展现状:

(1)文化传播对火把节的碎片式报道,扭曲了火把节的本来文化内涵。

文化传播如水银漫地、无孔不入,并不断地通过大众传媒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渗透、改变着文化主体并建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结构、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致使当前民族民间节日日趋商业化、都市化和时尚化。大众传媒的介入和渗透对传统的人际传播渠道是一种淡化乃致摧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强势力量,正日益介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展示、地方文化身份塑造以及族群与社区认同的建构和维系过程。

就火把节而言,大众传媒对火把节传统意义的消解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为了完成身处都市的现代人对异文化的想象,传媒的镜头开始聚焦大山深处的彝族节日。由于彝人的图腾崇拜、服饰、节日等本身具有被视为彝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物的功能,同时图腾崇拜、服饰、节日本身又具有独特的、极为强烈的视觉图形的记载力和冲击力,于是,传媒的镜头对准了这一场想象中的视觉、听觉的感官盛宴。为了吸引城里人的目光,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城里人的观点和品位,让这“异乡情调”能够在他们当中促发意义和快感。因此,火把节庆典仪式虽然看上去太“人为”、太官方化,有悖于“本真”或“自然”,但够艳丽、壮观,画面实在欢快而热烈,于是各种全景、特写镜头不断。而火把节的真正民众的游戏例如斗鸡、斗羊、斗牛显

然够土气、本真,但无奈平淡、散漫,难上镜取悦电视机前的观众。总之,壮观的不“自然”,“自然”的不壮观。火把节的民俗事象被切割成碎片,对碎片的取舍全然只关乎传媒人的视线。

因为传媒的力量,,许多被人曾经忽视过的人文与地域,突然间拥有了一个被关注的资本,拥有了一种难以被抗拒的吸引力。所以,就有了许许多多被浓墨重彩地经过了重新排练的古老节日,在远方一遍遍地呼唤着传媒的眷顾。古老的节日经过了重新的排练;从声音到色彩,都为面对媒体而精心设计;从程序到幕帷,都为远方的来客而重新装饰。所以说今天我们的许多节日,是专为被传播而设计的。被重新包装过、被用来作为一种形象展示、被置于摄像机的仰俯跟拍之下的民族节日,被观众席重重包围;祭神、锅庄、圆圈舞都成为了表演。

(2)官方介入现象太严重,导致价值观念和政治痕迹明显,降低了火把节自身的文化分量。

近年来“官办”火把节也开始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如民俗学家巴莫曲布嫫即认为,“官办”火把节( 包括各大城市兴建的民俗文化村里的火把节) 是民族民间节日的城市化趋势。 文化形式包括传媒以及现代音像技术并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包含着价值观念和政治代码的形式。这种价值观念和政治代码事实上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即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如果说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以祀神、祭祖、团结族群为目的,那么今天它却承载了太多的泛政治和商业的功利目的。于是,为了完成从“资源”到“资本”时惊险一跳,传媒作为官方邀请的贵宾,与官方合谋,导演了一届届“半官方”或“官方”的火把节。节日不过是一个“引子”,是即将上桌来的一顿丰盛宴席的最初一道饵菜。

(3)传统生活中的节日没有观众。

节日是大众的狂欢之日,是社区或村寨所有民众的舞台,没有观众席,因为没有人被排除在狂欢的行列之外,与神同乐或者与想像中的祖先共舞是所有子孙的权利。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也正是通过节日活动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的欲求、生命的理解,在传统的民俗活动与表演事件的参与中流动出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而今天,大部分彝族火把节的场地已经从山林田野转移到主要景区,主要节目为经贸洽谈、选美比赛、特邀歌星的歌舞音乐会及城区火把游行等,本该为此活动主体的本土民众反而成为本民族文化活动的旁观者。 (4)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商业化严重。

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才是这场盛宴当仁不让的主角,文化只不过是其中插科打诨,活跃气氛的小丑。至于演出的效果如何,看当时的媒体报道便能明白。大量具体的数据告知公众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以及当地的餐饮、旅馆、交通及旅游空前繁荣的事实。这类报道的数量远远超过对火把节艺术活动的关注。

在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今天,火把节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功能,人们对它的商贸交流和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是吸引外商、游客的文化资源。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没有经济的支持,社会进步是一句空话,传统节日文化服务于当代民众经济生活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民族民间节日习俗在当代社会正迅速地都市化、商业化。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伴随着大量的互动和转移,民族民间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在的民俗文化事象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壮族的赛歌会等,都已经从民族性的节庆变成了区域性的节庆,各民族的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正迅速地城市化。进入城市的民间节日文化在文化趋同大势中,多多少少都产生了“文化变迁”,一方面节日文化会注入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增进不同语言传统间及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理解,另一方面都市化和商业化也有可能会使节日的传统文化因子流失,弱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对此必须予以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2、解决策略

(1)丰富开展文艺活动,合理发展旅游项目:为了展示彝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火把节旅游活动内容,当地政府可以整合本地的各项旅游资源:主办者利用民俗游、乡村游、山水游、美食游、健身游五大板块,把斗牛、赛马、彝族选美、火把狂欢等火把节传统旅游资源和彝族地区的优美自然风光、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较短时间内享受了丰富的旅游组合大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显示凉山彝族文化的市场开发潜力,也会为火把节营造极好的文化、社会氛围,调整了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创新旅游形式,开展节事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愈发受到人们的亲睐,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能在游程中体验到当地文化。因此,以定期举办传统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节事旅游,成为旅游者在短期游程中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旅游活动以集中观看庆典或参与庆祝活动吸引旅游者,游客需要短时间内从各地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并作一定时期的停留,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因此,节事旅游会使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影响。

节事在地方品牌化的过程中,作为促进旅游业和地方发展的动力,强化了旅游和发展意识; 作为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提升了城市和地方声誉;作为旅游吸引物,构成了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空间上看,从举办火把节到发展凉山、建设新凉山的过程,是一个扩大尺度、延伸范围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举办事件活动到实现目的地品牌化的过程。在目的地品牌化的过程中,不断实施“旧瓶装新酒”的过程。

(3)加强传统节日重视程度和宣传:各地政府在各种文化节日之前,要加强宣传,对外宣传中以东方狂欢节、东方情人节来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来体验火把激情魅力,对内动员则加强当地民众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振奋民心、团结一致,在富民惠民的同时凝聚并利用一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力量,促进彝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发展。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政府应把火把节作为旅游促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了一系列强势宣传促销活动: 这些媒介宣传活动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集旅游活动与美好祝愿于一身,可以向游客传递旅游目的地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提升旅游地声誉,达到很好的营销效果。

总之,在对传统节日进行现代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一定要注意符合民族成员的文化趣味与心理需要。在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上,应该有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意识,不要随便对她进行改造,尤其应该对开发性的破坏保持必要的警觉。

四、小结

彝族火把节不仅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基因,而且在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和创造性,所以从文化传承上来说,火把节是一种实际的、大众的、前进的和有历史联系的社会教育活动。彝族火把节的已经发展到了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作为地方执政者,不应当仅仅把举办火把节作为自己的升迁资本,更应该动员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行动,继承和发展好彝族火把节,切实为彝族人民和国内外游客谋福利。而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个人和社会力量,也应当尽己之力,积极参与到火把节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当中,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 杨丽琼 马平,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 王萍,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3、论云南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价值

赵惠 牟少华,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12月第22卷

4、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

周红,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9月第19卷第3期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

《文化.doc》
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