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第三次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答复实例)

2020-03-03 09:59: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意见陈述书

尊敬的审查员:

首先感谢您对本发明专利细致的审查,申请人仔细地研读了通知书,针对审查意见所指出的问题修改了权利要求书并陈述意见如下:

一、关于创造性

通知书引用的对比文件中,对比文件3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相同,所解决的技术问题相近,所公开的技术特征较多,故认定对比文件3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1)首先申请人同意审查员关于“本发明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3相比,其区别技术特征为:①在甘蔗组培苗苗圃假植管理期间,如遇到低温或阴雨天气时,每天利用功率为250~500w的红外线辐射型灯泡进行人工光照10~14h,所述低温指日平均气温低于20℃。②假植苗圃的育苗拱棚采用大拱棚内搭小拱棚的样式;所述大拱棚规格为5m×40~50m、高度2.5~3m,大拱棚上以遮阳网覆盖;所述小拱棚规格为5m×40~50m、高度2~2.5m,小拱棚上覆盖薄膜,四周用土或沙压实防风,在小拱棚内离苗床1.8~2.2m处,每隔2~3m安装一盏所述的红外线辐射型灯泡。”的观点。基于此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低温或阴雨天气甘蔗组培苗假植时,如何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假植成活率。

但是,本发明是甘蔗组培苗假植技术领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低温或阴雨天气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假植成活率;对比文件4是温室作物栽培领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光照不足的温室中如何提高作物的生产水平。二者属于不同的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不相同。尽管在对比文件4中

披露了在温室中进行人工补光的原理和应用,但由对比文件4公开的温室人工补光的作用和效果及结束语段(参见第28页第1段和第29页末段)可知,a、人工补光在对比文件4的技术方案中的作用对象是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常规农作物;b、人工补光在对比文件4的技术方案中的作用:当光照不足时,进行人工补光促进温室栽培作物的生长。人工补光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作用对象是甘蔗组培苗;其作用是:在低温或阴雨天气的条件下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假植成活率。由此可知,人工光照在对比文件4中所起的作用与其在本发明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等的。此外,对比文件4披露的温室人工补光技术属于常规温室作物领域栽培技术的优化改进,本发明的利用“人工补光”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假植成活率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分支甘蔗组培育苗技术领域。因此当本领域技术人员看到对比文件4时,由于人工补光在对比文件4中的作用对象和所起作用不同等,二者所属技术领域相差甚远,同时人工补光促进温室栽培作物的生长和提高组培苗假植成活率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也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因而不可能很容易地就想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本发明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也就是说对比文件4未给出应用其所披露的人工补光来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启示。至于具体的人工光照时间,是发明人根据甘蔗组培苗在假植苗圃中的恢复情况及成活率进行科学的试验后确定的,其不属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公知常识和常规技术手段。

⑵根据甘蔗组培瓶苗是在营养物质丰富、光照、温度、湿度等严格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苗,移栽初期幼苗较弱小,叶表角质层不发达,抗逆性能不强等特点,结合甘蔗的高光效,光饱和点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率低,光合强度大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大拱棚内搭小拱棚的育苗设施,以期达到避免幼

苗受到强光暴晒,在光照不足时能够进行人工光照,干燥天气能够保湿等功能。发明人对甘蔗组培苗假植苗圃的设计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技术经验并针对甘蔗组培苗较弱小,叶表角质层不发达,抗逆性能不强等特点提出。解决了甘蔗组培苗因为强光暴晒或光照、湿度不足影响假植成活率的技术问题。另外,经过发明人的仔细观测,在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气候条件下,该育苗棚内的温度与外界基本持平,因此在低温阴雨天气下该育苗棚的保温功能并不显著。这不同于通知书指出的“当面对由于低温引起的甘蔗组培苗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力所能及想到将对比文件2中拱棚建造方式应用到对比文件3中以克服低温产生的甘蔗组培苗成活率的问题”的结论。至于在小拱棚内安装红外线辐射型灯泡,灯泡的安装高度和密度,在小拱棚的四周用土或沙压实防风均是发明人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及技术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技术措施。因此在对比文件3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和对比文件4以得到权利要求1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权利要求1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同时,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提高甘蔗组培苗在秋冬及早春季节的假植成活率,初步实现了甘蔗组培苗周年规模化生产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了显著的进步,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⑶通知书指出“对比文件4和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手段,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所达到的技术目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比文件4给出了在低温及阴雨天气时进行人工补光以解除光照不足导致甘蔗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的成活率低的技术启示。”申请人持不同意见:①甘蔗和甘蔗组培苗是两个不同概念,甘蔗是常规农作物,甘蔗组培苗是利用先进的细胞工程即生物技术培育出的甘蔗幼苗,二者的外在感官、组织结构及抗逆性、栽培环境的适应性等诸多方面均存在

本质的区别。如甘蔗组培瓶苗存在的移栽初期幼苗较弱小,叶表角质层不发达,抗逆性能不强等特点,而甘蔗是普通常规农作物,不存在上述特点。②对比文件4的整体栽培环境为设施较为完善的具有保温功能的温室,本申请的假植移栽条件为具备人工光源的育苗大棚即可,二者在设施及其功能上的差异明显,即前者是在温室的基础上的人工补光,而后者为不具备保温功能的育苗棚。由此可知,对比文件4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低温及阴雨天气条件下,如何在具备保温功能的温室中提高常规农作物的生产水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低温及阴雨天气条件下,如何在不具备保温功能的育苗棚中提高甘蔗组培苗的假植成活率,即二者解决的技术问题不相同。因此,对比文件4和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手段,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所达到的技术目的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③甘蔗是作物的下位概念,甘蔗栽培是甘蔗的下位概念,甘蔗生物技术又是甘蔗栽培的下位概念,依据一般上位概念不破坏下位概念创造性审查原则,本申请应该具备创造性。另外,即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力所能及知道将作物栽培的技术手段应用于甘蔗栽培中,但如上述①所述,由于甘蔗和甘蔗组培苗存在的不同特性,将甘蔗栽培的技术手段应用到甘蔗组培苗假植操作中也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和惯用手段。通过已公开的文献可知现有甘蔗组培苗假植技术绝大部分是在温度、光照较适宜的春季及夏季开展,主要围绕不同苗床成分、不同假植基质、不同土壤配方,不同假植期进行研究。在冬季低温及阴雨条件下,如何利用人工光照进行甘蔗组培苗假植尚未见有公开文献报道。因此,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一直期待解决而又未能成功攻克的技术难题。本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的应用提高了甘蔗组培苗在秋冬及早春季节的假植成活率,初步实现了甘蔗组培苗周年规模化生产的目的。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对比文件4中难以获得相关技术

启示。也就是说该区别技术特征是非显而易见,即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⑷通知书指出“人工光照10-14h以及低温指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进行人工补光,这„„,该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该方案被公开的基础上可以预见的。”申请人持不同意见:①人工光照10-14h以及低温指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进行人工补光是发明人根据甘蔗组培瓶苗是在营养物质丰富、光照、温度、湿度等严格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苗,幼苗较弱小,抗逆性能不强等特点同时结合甘蔗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的。所附加的技术特征是发明人在该领域多年的知识积累、多年的实践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②人工补光的时间和起止温度及其提高组培苗假植成活率之间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也不是解决该问题的惯用手段,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低温或阴雨天气的条件下进行甘蔗组培苗的假植,且取得85%以上的成活率目前尚未有公开的文献报道,该区别技术特征的应用提高了甘蔗组培苗在秋冬及早春季节的假植成活率,初步实现了甘蔗组培苗周年规模化生产的目的。体现了本发明显著的进步。

综上所述,权1应具备创造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的规定。

希望审查员在考虑了上面的修改和意见陈述后,能早日授予本申请专利权。如有不妥或欠周之处,敬请指正。若审查员认为上述陈述仍不足以解答所有疑惑,恳请审查员再给与一次陈述意见或修改专利申请文件的机会。申请人愿意以最大的诚意积极配合审查员工作,以加快审查进程。审查员也可直接与代理人(0771-5605206)联系,以便申请人能够及时答复。

审查意见通知书答复

审查意见答复

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通用格式

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通用格式

1.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通用格式

行政复议答复通知书

政协提案答复意见

答复意见格式

供电方案答复通知书

如何有效答复发明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

《发明专利第三次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答复实例).doc》
发明专利第三次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答复实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