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2020-03-03 02:39: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6.1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 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后剖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1.引言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体的物质形态的身体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对精神形态的心理也发生作用, 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特点。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 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且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自信心的增强。

2.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当今社会的高节奏生活中,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全面扩招,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荣光。他们不得不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 加上从小学以来开始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不堪重负, 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尽管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 但也有约占20% 的大学生,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比其他社会群体差。如忧郁、怪癖、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经常困惑着大学生。

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 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当今大学生更是在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 其心理健康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 令人担忧。对此, 我们只能面对, 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关, 但是高等教育中对此问题某种程度的忽视不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而言, 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然,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除了本身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 还有众多其他的原因, 如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的变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 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本文对此问题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2.2.1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

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高校便先后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这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存在这些问题。具体而言, 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 其主要目标大多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咨询和治疗中, 缺乏心理疾病预防与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 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主要缘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模糊认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 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

的特点, 以及受某些领导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效应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事后处理, 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这样就必然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 实施教育的途径得不到组织领导的保障。

2.2.2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

我们知道,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 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缓解心理问题,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多种素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令人遗憾的是, 当今高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

2.2.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虽然当今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不再具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意识, 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在生活上几乎都由父母事事包办。还由于许多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有的培养。当这些独身子女考上大学, 第一次远离父母,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尽管有浓浓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 但是远离父母还是令一些大学生入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 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 出现不适应, 及而久之就难免导致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 不同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自然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适宜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的生活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大学生那就必然面临就业的压力。近几年,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这使我们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 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 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 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 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

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 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 这只是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 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 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 这种身心一元, 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 是高校体育学科区别与高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 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3.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 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因此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 而且也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 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 许多大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果

没有适度的调节, 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独特功能, 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 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大脑皮层有关的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体育运动时, 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 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 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缓解学习__中的紧张情绪, 消除空虚心理。体育活动有各种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 它有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 化解烦闷和单调, 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练性格和锻炼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 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 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 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高度竞争的社会, 金钱和利益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减少, 精神空虚, 人际关系上苦闷忧郁, 消费上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择业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 进而导致压抑、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消除这种焦虑,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3 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也就是说,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切必然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高效体育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可以帮助大学生彼此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发展。具体而言, 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 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有积极的情绪; 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

4.结语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 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 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

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城如, 李秋萍, 雷红如.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2]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 (1)

[3]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 (9)

[4]张力为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2)

[5]姒刚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 (3)

[6]徐伟宏.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 ].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7, (8)

[7]邱新宇, 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调查报告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

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汇报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doc》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