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解求客观规律之真2

2020-03-02 10:53: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一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编者按 《河南日报》刊发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许昌篇《求客观规律之真》及“何平感言”《成事唯真》,道出了许昌在求真道路上、在发展征程中、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地给出了市委、市政府实现“十二五”总目标的现实路径,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为了把对“一文九论”特别是“十八谈”之许昌篇的学习和讨论引向深入,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八篇系列解读文章,分别从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建工作、改善民生、破解发展瓶颈、练就发展本领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意在动员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研读《求客观规律之真》这篇文章,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上来,在推动许昌科学发展的征程中,把“求真”进行到底。

(一)当一个人走到十字路口,必须选准前进的道路;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进入重要关头,必须明确发展的路径。

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对“十二五”发展的繁重任务,许昌路在何方?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确定这一路径,是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把握、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许昌现实的深入思考。

从宏观形势看,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许昌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必须突出新型城镇化这个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超过30%;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在60%以上。我市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4000美元,城镇化率只有41%。求客观规律之真,加快新型城镇化就是历史的必然、不二的选择。

从许昌发展现状看,目前全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三化”发展中,目前全市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6%,农业现代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特色,而城镇化却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各种矛盾的焦点。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就难以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就难以加快,“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投资和消费需求就难以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持续。推进许昌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这是形势的要求、规律的必然、现实的抉择。

(三)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

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受益,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宜居、更美好、更幸福。

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为城建城、为城造城,更不是忽视或削弱现代产业发展,而是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把现代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把现代城市建得更快更美,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城不重乡,而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让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三新”是原则、是精髓、是要义,要科学把握、始终坚持。

(四)谋定而后动。市委、市政府引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结合许昌实际,提出了“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和“一中心、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体系,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个特色。

“带状”就是借鉴国内外一些城市沿海、沿江、沿内陆路桥带状发展的经验,依托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郑州呼应对接、联动发展,建设带状城市,克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病”。

“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以市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在中心市区和禹州、长葛、襄城、鄢陵、新区五个组团之间,构建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形成布局环状拱卫、产业错位发展、功能有效互补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

“中轴”就是传承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做法,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魅力。按照这一规划而行,许昌的新型城镇化必将生机无限、魅力无穷。

(五)对于习惯于抓农业、抓工业的领导干部来说,加快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新课题。关键是重运作、抓重点、干起来,变宏伟蓝图为美好现实。

(六)要坚持规划引领。

盖房子要先画图纸,写文章要先拟提纲。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个宏伟工程,就要先做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决定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规划要全覆盖。江苏省通过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重庆市提出“全域规划”的理念,把整个重庆作为一个整体来打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按照“五规合

一、五规同向、五规同步”的要求,加快编制各项规划,尽快形成从中心到组团、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单项,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靠规划引进项目、靠规划优化布局、靠规划引领发展。

规划要有特色。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有特色。彰显特色就要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部门的专业优势和领导的思考、当地的实际、群众的意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入现代理念,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注重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精品和亮点。

规划要重执行。规划一旦形成,就要通过一定程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严格执行,不能变通,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尤其是在城乡建设规划没有确定之前,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建建拆拆的浪费。

(七)要加快建设步伐。

加快新型城镇化,既能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又能优化环境、改善民生,可谓一举多得。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要抓好项目。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每年谋划、引进、建设一批城镇化项目。对确定的重点项目要紧盯不放、积极推进,尽早建成、发挥效益。

要突出组团。五个组团在许昌已客观形成,是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要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深入研究自身定位,选准主导特色产业,加快产城融合,循规律、掏真劲、重特色、有作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

要育好龙头。许昌新区是全市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先导、示范和重中之重。要按照“四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副两中心、四区加两翼”的空间布局,坚持主副中心优先、基础设施优先、产业集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迅速启动建设,尽快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局面。

要加大融资力度。在不断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搞好市场运作,通过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大型企业和财团的战略合作、城镇化项目招商、发行城市债券、引进民间资本、采取BT、BOT模式等多种途径,广开“钱路”,融资聚资。

(八)要做到建管并重。

常言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把建管衔接、建管并重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

管理靠队伍。要健全完善城镇、社区专业管理队伍,吸纳社会各界人员参与,做到时时处处有人管,消除管理死角。

提升靠技术。要学习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做法,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拓展、提升数字化城管中心的功能,使城市管理更加便捷、高效。

长效靠机制。要围绕加强城市精细化理和景观道路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当前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搞好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九)要强化产业支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为“城”造“城”,重城不重业,出现很多“贫民窟”,陷入了“拉美陷阱”。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睡城”、“鬼城”等现象。实践证明,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化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抓好“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建设,尤其要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积极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致力培育一到两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特色产业,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产城融合的载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擎。

(十)要加快城中村改造。

过去一代人要建几次房,通过城中村改造,建一次房可以几代人住,既能减少浪费,又能住得更好;既能节约土地,又能造福群众。这是一件改善民生、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大事、实事、好事。

好事一定要办好。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政府在经济上“零收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依法和谐拆迁,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等各项工作要求,各地要不折不扣落实,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在城中村改造中,尤其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坚决制止私搭乱建,统筹解决好拆迁群众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愿意拆、搬得动、能就业、有保障。

(十一)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可以奋发有为的广阔舞台已经搭建。关键要遵循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谱写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开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路在脚下,让我们一起齐步走、从头越! 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总抓手

———二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一)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指出,要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合力。

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抓住了推动工作的要领。

(二)纵观许昌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项目承载投资、助推发展、改善民生、提升水平,建成了一大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民生项目、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解决了一批又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实际问题,党的建设、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实现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事实说明,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做好各项工作的“牛鼻子”。

(三)清醒地审视许昌,在项目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项目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理解项目带动的要义,片面地认为项目建设仅仅体现在产业上,是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的事情,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不够。

谋划水平不高。有的领导干部不精于、不善于谋划项目,看不到发展机遇,吃不透国家政策,找不准自身优势,谋划的项目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

招商力度不大。一些单位和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高,有应付思想,重签约轻履约,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不高。

运作能力不足。面对项目建设中的难题,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运作、不会运作、不善运作,致使一些项目引不进来、落不了地、开不了工,甚至是“无果而终”。

推进速度不快。一些项目手续不完善、补偿不到位、环境不优良,阻工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项目盯得不紧,造成一些问题久拖不决,长期没进度、没形象。

破解谋划、招商、运作、建设等难题,是实施项目带动的关键所在,是对“求客观规律之真”的最好注解,是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发展水平的当务之急。

(四)要解谋划之难。善谋者行远。要立足于“谋”,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做好前期,让项目等待机遇。

吃透政策谋划项目。政策决定着导向、蕴含着机遇。只有吃透了政策,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才会心中有谱,该上什么项目、不该上什么项目才不会盲目。中央和省里近两年出台的推进城镇化、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粮食核心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等政策里面,都有很多“真金白银”。只要我们精心谋划、积极争取、顺势而为,就会在政策中找到项目、赢得支持。

立足基础谋划项目。基础就是优势、就是先机、就是竞争力。省重点产业集聚区中原电气谷、投资210亿元的光伏产业园之所以落户许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许昌拥有雄厚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础。我们要围绕许昌业已形成的三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在增强产业优势上谋划项目,在拉长产业链条上谋划项目,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上谋划项目;要围绕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现代金融业等方面谋划项目;要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一中心五组团”格局,在加快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上谋划项目;要围绕人力资源优势,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就业率上,谋划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和技术密集型项目。

用心用力谋划项目。项目谋划要深。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上,必须要有战略眼光,结合培育主导产业谋划、结合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谋划、结合打造特色亮点谋划,这样才能谋划出一批带动能力强、促进发展大的项目来。项目谋划要细。谋划每一个项目,都要随着不断变化的情况完善、修整、提升,使之更加贴近政策、贴近实际,更有操作性。项目谋划要长。充分考虑项目的持续性、接续性、连贯性,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使项目不断线、不停步。项目谋划要广。项目不仅是产业项目,而且包括文化项目、社会项目、事业项目、党建项目等。实践证明,利用项目的形式来抓管理、促提升、推工作,可以使目标更集中、责任更明确、抓手更具体、成效更明显。特别是文化、社会事业、党建等部门,要不断强化项目意识,善于把各项工作转化成具体项目,实现虚功实做、实功细做。

(五)要解招商之难。“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之源、之本,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重要通道,是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经济外向度较低的许昌而言,上项目、促发展的潜力在招商、出路在招商。

工作要主动。主动出击、主动对接、主动邀请。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百名豫商看许昌”、“百名闽商看许昌”活动,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成为投资的盛宴。今年下半年,我市还要组织“百名浙商看许昌”活动,目的就是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

态度要真诚。客商客商,“客”在前,“商”在后。招商引资如同招待客人,要诚心诚意,以诚招商、以诚待商。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临颍视察并与闽商合影时,“我站在后边,为你们撑腰”的诚心诚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全市上下都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客商发展得好,许昌才会发展得更好。

思想要解放。在中原电气谷的项目引进上,我们创新理念,通过主题概念招商、专业题材招商,围绕电力电气这一主导产业,引进了风电产业园、温州电气产业园、广东广晟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招商引资上要勇于冲破一切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什么方式有效就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

平台要搭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市的10个产业集聚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招商引资的大平台。我们要抓基础,加快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育龙头,壮大主导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板块经济;强服务,千方百计搞好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切实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发挥要素集聚作用,扩大发展聚变效应。

(六)要解运作之难。运作之要,在于得“力”。得“力”者,才会克难制胜。 要有毅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个重大项目从谋划到落地,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抓重点、抓节点、抓难点,紧盯不放、不折不挠、不懈努力。

要增黏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环境好、黏力强,项目就会落户到哪里。增强黏力,就要矢志不渝地抓好环境创优工作,认真推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制度,继续搞好服务企业、银企合作等工作,致力把许昌建成投资的洼地、创业的宝地,以环境优势增创招商优势、项目优势、发展优势。

要添活力。创新是活力的源泉。创新靠人才引领,通过“选、育、引、用”,加强人才项目建设,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支撑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创新靠政策引导,以打造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支撑、项目抓手”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靠改革推动,深入推进经济、社会、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要聚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加快项目建设,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从市委、市政府到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各企业,从市级领导到基层党员干部,都要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共同唱好项目建设大合唱。

(七)要解建设之难。项目建设必须着眼于“快”、立足于“效”、落实于“责”。

着眼于“快”,就是要争分夺秒、立行立决、加快推进。只有快,才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只有快,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只有快,才能树好形象、造好氛围。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快马加鞭、能快则快。审批要快,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坚持联审联批制度,开启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服务要快,始终秉承 “一天也不能耽误”的理念,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优质、全程服务;建设要快,许继集团2.0MW风电整机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第一台风电整机吊装成功,仅用时8个月,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纪录。许昌应该涌现出更多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效率,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时间、占领市场、提速增效。

立足于“效”,就是要说好做好、实功实做、求实求效。推进项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出实招,掏实劲,求实效。尤其是面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大力弘扬务本责实之风,发扬“透竹竿”精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破解,捅透竹竿,实功实效。

落实于“责”,就是要坚持“问于实、责于效”。只有明责、问责、追责,把板子打到具体事、打到关键人、打到疼痛处,当事者才服,各方面才信,才能“责”出效果。不久前,个别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因为推进项目建设不力而被通报批评,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求实问效的决心。

(八)规律是把“钥匙”,能打开各种难题之“锁”;项目是个“抓手”,能开启科学发展之“门”。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遵循规律上项目,许昌的发展前景就会越来越好,科学发展的大门就会越来越宽。

提升产业促转变

———三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一)产业兴,经济兴;产业强,实力强;产业优,结构优。促发展、惠民生、转方式,核心都要靠振兴产业、提升产业。

(二)说起许昌的产业,许多人会想到许继的电力装备、黄河的金刚石、瑞贝卡的假发、众品的冷鲜肉以及鄢陵的花木、禹州的钧瓷、襄城的煤化工„„

这些可谓富有特色、令人自豪。

(三)自豪但不能自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模不大。全市没有一个增加值超150亿元的主导产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只有一家。

结构不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1.4∶68.6∶20,离“

三、

二、一”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服务业总量小、水平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层次不高。连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足30%;产业有特色,但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反映产业实力的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4%;服务业发展尤为滞后,金融、信息、物流、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更低;拥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却有听头、少看头,功课做得还不好。

集聚不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出早但发展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主导特色产业不明显,产业集聚度不够高,集群效应、倍增效应还没有充分迸发。

问题让人清醒,问题催人奋进。直面问题,许昌产业发展必须提速、必须调整、必须提升、必须蝶变。

(四)提升产业促转变,“调”是重点。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如何调?路径就是“强一优二做大三”,做到“一产保粮、增收、育特色,二产集群、高端、可持续,三产提升、培育、有亮点”,从而把产业结构调优、调高、调强、调协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以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三个百万工程”:以许昌县陈曹乡1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为样本,建设100万亩高产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以许昌天和现代农业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为模板,建设100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以鄢陵花木和禹州中药材种植为依托,建设100万亩名优花木和中药材基地,使现代农业发展更有特色、更具活力。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许昌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还很突出,不调整、不转变就没有出路。调整的核心就是加快构建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引领、主导特色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高效化、传统产业高级化,着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尤其要把中原电气谷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形成“一谷五园”的产业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好“三张牌”:“区位牌”,充分发挥许昌“中”、“通”之优势,让现代物流业加快提速,让重点物流园区、特色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把许昌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旅游牌”,立足许昌生态、文化优势,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大旅游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相聚许昌、畅游中原;“环境牌”,着力在政策、服务、管理上下工夫,积极发展金融、软件、科技研发、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总部经济等生产型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旅游、商贸、房地产等生活型服务业,确保“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升。

(五)提升产业促转变,“提”是主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许昌来说,产业发展既要加快,又要提升。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话语权、抢占制高点。

坚持高端引领。产业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内部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的过程。高端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都是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只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就是高端。“世界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到高端引领,既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培育高端产业,又要立足传统和基础,围绕上下游、左右链,发展配套项目,开发高端产品。尤其要注重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统筹解决好就业和市场竞争力问题。

加快改造升级。转型是扬弃,不是推倒重来。许昌产业有基础、有优势,必须依托基础去提升,发挥优势来转型。襄城、禹州近年来以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不断拉长煤电化工产业链条,力求把煤“吃干榨净”,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践证明,依托传统产业来转型,投资少、见效快、有基础,是提升、转变的一条捷径。造纸、陶瓷、建材、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也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市要倾力实施10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项目,集中解决10个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使经济尽快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创新靠人才,要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集聚一大批优秀人才,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以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只有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扎实做好质量兴市、品牌兴业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才能加快“许昌制造”向“许昌创造”转变。

(六)提升产业促转变,“集”是方向。

经济规律表明,在产业发展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集中,企业由遍地开花到相对集中;第二阶段是集聚,不同的产业相对集中布局在一起;第三阶段是集群,实现若干个主导特色产业的上下游、左右链和生产、加工、配套、销售、服务一条龙,全过程、无缝隙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集中、集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规律,最终体现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上。发展经济、提升产业就要重规律、循规律,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步伐。产业集聚区建设,许昌在全省最早提出,但建设发展却不快。慢进就是后退。必须坚持“快”,提速赶超,尽快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必须突出“好”,争先进位,努力争创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必须注重“带”,充分发挥中原电气谷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层次,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极点。

加强基础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要好,服务功能要全,让企业、项目、人才等要素愿意来、留得住。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蓝领公寓等企业孵化、创业服务设施建设,要优先考虑、加快推进,靠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聚财气、聚人气。

强化政策扶持。政策是产业加快集聚和转型升级的催化剂。要放“活”,认真落实省、市赋予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建设的土地、财税、服务等政策措施,探索创新产业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机制;要放“权”,对产值、税收等指标达到一定规模的,设立相应的机构规格,扩大管理权限,激励加快发展。

(七)提升产业促转变,“承”是路径。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积极承接转移,借力发展、借梯上楼、借水行船。

胸襟要大。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推进对外开放,构建许昌大开放经济体系。抢抓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加速转移的机遇,创新招商理念,完善招商引资体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实现由“引资”向“选资”转变,由优惠政策招商到发展环境招商、产业竞争力招商的转变;改进招商方式,紧盯港商、台商、浙商、闽商,积极推行小团队、专业化、高层次招商,不断加大整体推介、网络宣传、产业对接、战略合作和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力度;注重招商实效,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落地开工率。

合作要广。既注重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又注重加强与央企和国内外500强的战略合作;既注重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合作,又注重科研、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以合作促提升、以合作促转变。

环境要优。把优化环境作为提高竞争力、承接转移的先决条件,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许昌,不断提升吸纳各类生产要素的“磁力”和“粘力”。

(八)坚持提升产业促转变,我们一定能够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四解“求客观规律之真”---夯实基层打牢基础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有一个基层基础问题。夯实基层、打牢基础,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基。

(二)越是要干大事业,越要夯实基层、打牢基础。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如此,许昌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尤为如此。

(三)同样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两基”强与弱,结果两重天。

同样是信访稳定,坡李王村由于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处事公正,群众信服,连续20多年没有群众上访。而一些“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村,时常“冒烟”,“漏洞”百出。

同样是党委、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一把手”过硬、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就能跟得上、行动快、落实好。反之,就跟不上、推不动、难落实。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稳,许昌难安。一些地方之所以基层组织不健全、作用难以发挥,之所以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不信任,之所以信访稳定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屡屡发生,之所以中梗阻、下梗阻、落实不到位,之所以不作为、乱作为、工作不规范,凡此种种,无不与基层基础不牢密切相关。

(四)问题是表象,根源在思想。

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不端正,总认为基层基础工作周期长、见效慢,不容易快出政绩;矛盾多、难度大,做起来费时费力。对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政绩”看得重、用心多,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众的“潜政绩”看得轻、用心少,不想做、不愿做、不屑做。致使许多问题在基层、在萌芽、在初始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最终把小事拖成了大事,既干扰了大局,又损害了形象,更伤害了民心。

(五)痛定思痛。市委遵循党的执政规律,作出了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的决策,目的在于把基层基础打得更牢,把民生民本看得更重,把群众立场站得更稳,把社会风气树得更好,把发展方式转得更快,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六)“强两基”,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是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正因为如此,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提出,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把基层组织建设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一位的是要选好支书、建好支部。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基层政权的象征,革命战争年代,把“支部建在连上”,坚持党指挥枪,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当今和平建设时期,要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我们更要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如果一个地方的党组织不健全,必然是一盘散沙。支部书记是支部的领头人,选不好、配不强,就会领上歪路、带上邪路。只有按照“双强”的标准和“讲党性、能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要求选好支书,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建好支部,才能筑牢党的执政基础。

开门要用钥匙,落实要有载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一文九论十八谈”、实施“百村整顿、百村提升”工程、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社区和非公企业党建等都是很好的载体,都要融入到“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之中,通过主题活动来推进、来实施、来提升,依托主题活动抓教育、抓建设、抓整改,切实解决基层基础、为民意识、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基层组织建设有抓手、有特色、见实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许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比如,40年来始终坚持以党建促发展、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许继集团党委;叫响全国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杨水才;新时期的“好军嫂”、全国道德模范吴新芬;一心为民的坡李王村党支部书记李福成„„这些先进典型,是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楷模。值党的90华诞,全市党员干部都要以此为动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见贤思齐。

(七)“强两基”,务必打牢各项基础。

“基”以“土”为底,意味着只有植根大地,才能立“其”高;“础”以“石”为旁,意味着只有依靠磐石,才能“出”其右。这本身就说明了基础的重要。

抓好机关打基础。机关工作中也有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决定机关自身,而且影响着一个系统乃至全局。要围绕服务大局、提高效率、规范运转,切实加强机关队伍、作风、效能、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站所的建设、监督和管理,夯实机关工作基础,努力建一流机关、创一流业绩。

完善机制打基础。制度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夯实基础,重在机制。必须结合实际,按照个性问题找对策、共性问题靠机制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机制,靠机制管人管事,靠机制规范行为,靠机制推进工作。

着眼长远打基础。基础涉及方方面面,除基层组织、安全稳定基础这些工作外,还包括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要素等。就全市而言,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田水利建设亟待加强;产业基础还不坚实,主导特色和战略新兴产业亟待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亟待提速增效;城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社会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尤为注重做好打基础、管长远、惠民众的工作,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八)“强两基”,重在做好群众工作。

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更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必须愿做、敢做、善做。

愿做,就是站稳群众立场、心甘情愿做。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麻木不仁、置若罔闻,视上访群众为草民、刁民,根本原因是群众立场站得不稳。如何站稳群众立场?就是“四个不能忘”: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来自群众,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由群众供养,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情;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都由人民群众赋予,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责。

敢做,就是敢于直面矛盾、不畏困难做。坚持群众有所呼,党和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需,党和政府有所为,是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反映的事,再小的事都是大事,不能小视、不能回避、不能推脱,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尤其是对涉法涉诉、陈年老案、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重大问题,更要领导牵头、统筹协调、重点解决,让群众高兴、让群众满意。

善做,就是讲究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做。做好群众工作既有一个世界观问题,又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只有善于用宣传发动、说服教育、利益导向、示范引路、依法行政等综合方法推动工作,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中介组织、社会法庭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化解矛盾,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做到群众心坎上。

(九)“强两基”,贵在坚持务本责实。

基层基础工作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大力弘扬务本责实之风,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才能久久为功、收到实效。务本责实抓“两基”,就是“六个一”:强化一个意识——抓好基层是政绩,打牢基础是责任;树立一个导向——齐心协力抓基层,脚踏实地打基础;尽到一个责任——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一把手”抓党建;弘扬一种作风——坚持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机关干部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健全一个机制——人力、精力、财力更多地向基层基础倾斜;明确一个标准——基层组织不健全,基础工作不扎实,分管领域不稳定,就不能称为称职。

(十)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从基层抓起,从基础做起,筑牢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就一定能够逐步解决,许昌“十二五”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五解“求客观规律之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一)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人们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

幸福生活,是人们的美好向往。为民造福,是党的不懈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90年,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赢得民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这是党执政规律的要求,更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所系。

(三)“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工程”,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5.5%,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7%,解决了一批又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今日许昌,人们在庄重典雅的许都大剧院欣赏高雅音乐,在设施一流的体育馆观看国际赛事,在游园里健身、在绿荫下休憩、在华灯下散步、在广场上曼舞„„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景象。

(四)美好生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面对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幸福依赖物质,但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59元、3938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21元、1706元。

幸福注重质量,但一些群众还在为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而犯愁,为衣食住行而忧虑。

幸福植根尊严,但一些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情况在基层时有发生。

幸福要求文明,但各类社会陋习亟待破除,群众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破解幸福“密码”,答好民生“答卷”,我们重任在肩。

(五)幸福是“建”起来的、“干”出来的。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创造幸福生活靠建设、靠劳动、靠实干。要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社会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正义促进幸福。只要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幸福就会“来敲门”。

(六)顺民意。政之所兴在于顺民。顺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合民心、顺民意。

问政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策的制定、工作的开展,只有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上合天意、下合民意、富有创意。

问需于民。服务群众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所想,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做到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为。

问计于民。坐在办公室里找不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凭空瞎想作不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必须到一线发现问题,在基层总结经验,在现场破解难题,向群众汲取智慧。

(七)促民富。有恒产者有恒心。“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十二五”总目标,就是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许昌民营经济发展虽有很大起色,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以民营经济大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大提升。

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幸福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壮大新的创业主体,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使群众干有目标、富有路径、劳有回报,到“十二五”末使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诚心诚意搞好服务。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更多地体现为服务发展的能力。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不审批,能够下放基层的不留在上边,能够交给中介组织的不包揽,能够备案的不审核;处理好“给”与“取”的关系,多予、少取、放活,减负解困、“放水养鱼”。

(八)解民忧。对于群众来讲,无忧、少忧即是福。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之困、就学之难、就医之急、养老之忧等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所依,尤为迫切。

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生连民心、民生聚民力。把对人民负责看得更重一些,坚持每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做到惠民政策优先落实、民生问题优先解决、财政支出优先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着力构建保障民生的“安全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强城乡教育、文化、卫生、道路、住房、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早日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保民安。平安是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朴素的理解,也是党和政府为民造福最起码的要求。

让群众生活更平安。深入推进“平安许昌”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让群众生命更安全。生命高于一切。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折不扣、不突不破地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按时完成任务。抓好道路、消防、企业等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让群众吃得更放心。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一系列事件,让人们闻“食”色变;曾经发生在许昌的腐竹、蜂胶等食品安全问题,也让许昌形象受损。质量是大计、是民生、是形象,务必加强安全监管,让人人享有健康生活。

(十)化民怨。理不顺,气死人。一些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事不平、理不公、气不顺引发的。

以情感人。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做家里的事来办,怀着满腔热忱去做群众工作,以真心换真情,人民群众才会感到温暖、感到温情。

以理服人。人民群众是最讲道理的。要善于把大道理转化成听得懂、易接受的小道理,群众听明白了事情,就好解决;事情解决一点,群众怨气就会消除一分。万不可动不动就拿权势压人,对群众颐指气使,结果是越压群众怨气越大,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解决问题。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不是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看问题解决了没有。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勇于担责、积极解决问题、主动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初始、在萌芽。千万不能被动应付,等矛盾激化了、问题成堆了、群众上访了,才去解决,这样只会增加成本、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化解民怨,就要把公平正义体现在司法、分配、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以公平求公正、以公平求和谐,让太阳的光辉照进每个人的心田。

(十一)便民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看似日常小事,却是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大事,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为民造福,就要从一家一户的小事抓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进行道路积水点治理、背街小巷道路硬化、农贸市场改造、街头游园建设、无主楼院环境整治、“千村万店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90%,集中供热率达到80%,燃气普及率达到89%,绿化覆盖率达到43%。各级党委、政府只有关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情”,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大温暖”、体会到生活的“大幸福”。 (十二)淳民风。民风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

正党风。全面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扬学风。以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为载体,加强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树新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持续深入地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让文明新风吹遍许昌大地。

(十三)最美的风景是“和谐”,最好的感受是“幸福”。这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打赢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六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7.13 【一】 文明是一个城市最美的容颜。

物质文明赋予城市之形,精神文明赋予城市之魂。一座现代化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的厚重、文脉的传承,需要文明相生相伴。

【二】为了这个目标,近年来,全市上下把创建作为扮靓城市容颜、塑造文明形象的重要抓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重民、创建惠民,全民动员,共建共享,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模范城市”、“中国花木之都”等国家级“金字招牌”,正在向文明城市一步步迈进。

十年铸一剑,风雨再兼程。“十二五”伊始,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集结号: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统揽各项创建工作,确保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 【三】全国文明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许昌意义重大。

——实现“十二五”总目标的客观要求。“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是许昌“十二五”的总目标。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十二五”总目标变得具体、有形和细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增加、地域扩张的过程,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过程;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不仅是空间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文明城市创建,是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提升创建水平的必由之路。文明城市创建和各个单项创建,是“纲”与“目”、“根”与“叶”的关系。单项创建的内容,都包含在文明城市创建之中。纲举才能目张,根深才能叶茂。以文明城市创建统揽各项创建工作,有利于整合力量、整合资源,瞄准最高目标,带动创建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对照创建为民、惠民的新要求,问题和不足摆在面前:环境状况亟须改善。精细化管理不到位,造成沿街门头牌匾不规范,沿街墙体立面不整洁,乱贴乱画清理不及时,绿化带内暗藏垃圾,施工车辆沿途抛洒,背街小巷污水横流,集贸市场脏乱不堪,影响了城市形象,损害了群众利益。

阵地建设亟须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底子薄弱,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条件简陋,科普场馆有待加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缺场所、缺平台,活动单调、品位不高,何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文明素质亟须提升。放松了对人的全面提升。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现象时有发生,闯红灯、横穿马路、跨越护栏,非机动车逆向行驶、违章停靠、混道行驶,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窗口服务亟须优化。对服务行业的管理不规范。一些出租车车容不整洁、司机语言不文明,汽车站、火车站候车厅、出站口、售票厅卫生环境不洁净,医院导医标志不清晰,社区警务室配备不完善,商场超市投诉处理记录不完整,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一个个缺口亟待填平,一个个短板亟须提升,一个个问题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许昌该如何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之战? 【五】创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一次公交车上的让座,一次问路的热情回答,一个拾起易拉罐放入垃圾桶的简单举动,都会使初来乍到的人对我们这个陌生城市倍感亲切、深感温馨。创建文明城市,根本在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融入创建各个环节,贯穿创建全过程,在全社会营造“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良好风尚。重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与“全民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践行道德规范相结合,用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

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拓宽服务范围,壮大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倡导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让广大志愿者在讲奉献、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追求一种“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德境界,用志愿服务彰显城市文明。

深化群众创建活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市民、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细胞工程”,支撑着整个文明城市创建的“大戏”。要不断丰富内涵,提高质量,创新形式,示范引领,带动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其中,真正让群众成为参与主体、实践主体、受惠主体,在实践中养成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质,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六】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创建文明城市,就要抓住环境整治这一关键,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重点突破,必见成效。在市容环境上治“脏”。城市环境是城市的“脸面”,也是“内功”。以街面、路面、铺面和墙面“四面”整治为突破口,以清除视觉污染、尘土污染、生活污染为着力点,继续做好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五小”门店的整治工作,抓好街巷道路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在公共秩序上治“乱”。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抓住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等重点,突出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等现象,加大对网吧、互联网有害信息、非法侵权盗版物、荧屏声频的治理力度,认真整顿行业不正之风,真正做到“管”而到位,“理”而有序。

在窗口行业上治“差”。擦亮一个窗口,带动的是一个行业,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对窗口服务行业等领域影响城市形象的违章违规行为,既要敢于碰硬、严格执法、问责惩处,切实解决态度差、形象差、效率差等突出问题,把文明服务落到实处,又要积极引导他们爱岗敬业,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勇于担起弘扬文明的责任,养成文明行为,倡树文明新风。

【七】创建文明城市,好比建楼房,重在夯实基层、打牢基础。基础就是“硬件”,“硬件”不“硬”,劳而无功。

基础设施靠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最基础的工作。把创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从与人民群众利益最密切的项目抓起,持续推进道路、体育、科技、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贸市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快交通站点升级,提高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科技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馆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基层工作靠功夫。文明城市创建,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把创建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作为两大基础性工作来抓。完善社区功能,创新管理机制,搭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文明社区。更加重视镇、村基层创建,从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抓起,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绿化净化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建设文明家园,筑牢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

【八】文化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内涵。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在培育特色文化上下工夫,靠文化创品牌、增亮点。

打造文化品牌。许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在挖掘好、利用好“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办好“中原花木博览会”、“三国文化周”、“钧瓷文化节”等活动,努力形成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提升许昌的文化内涵。

实施文化惠民。大力培育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营造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走文化滋养城市、文化助推发展的创建之路。更加注重建好小型、便民的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城市社区和村“文化中心”建设力度,真正将文化惠民舞台搭到百姓的“家门口”,让“文化阳光”普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九】百战之军,胜在纪律严明;攻坚之力,得于令行禁止。创建文明城市,成于群策群力、众心如一。

明责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级各部门负责人是创建第一责任人,对创建工作要亲自部署、协调、督察、落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大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职能部门配合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建机制。“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对过去探索实践、行之有效的创建工作机制,要持续、提升、规范、完善,靠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创建工作由专业创建向文明城市创建统领转变,由以改善环境为主向以育人为主转变,由以集中整治为主向常态创建转变,由以事后追究为主向过程问责转变,带动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推进。

强督导。他律出效率,督导见实效。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督察、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单位舆论监督的作用,把经常性督察与突击性整治结合起来,把正面宣传引导与监督曝光结合起来,把过程追究与结果追究结合起来,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聚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按照开门创建的要求,倾听民声、集中民智,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对创建的全力支持;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督引导,通过多形式、常态化、高密度、多视角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十】面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攻坚战,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戮力进取、协力攻坚,把劲头鼓得更足,把氛围造得更浓,把工作做得更实,其攻必克,其战必胜!曙光在前,胜利可期。一座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魅力之城正在中原大地悄然崛起。

七解“求客观规律之真”——重运作 破瓶颈

【一】发展必重运作,跨越必破瓶颈。凡事有破乃立、运作必成。

【二】审视许昌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积极探索创新、持续运作求解、不断突破瓶颈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亮点,如许昌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中原电气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创建荣获一系列国家级“金字招牌”等,无一不是注重运作、善于运作的结果。

【三】当前,各地遇到的发展难题很多都是相同的,谁注重运作、善于运作、率先破解,谁就能脱颖而出、先行一步,谁就能跨越自己、跨越他人、跨越时空,这就是跨越发展。

【四】注重运作、善于运作,靠有效运作解决难题、破解瓶颈,既是衡量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又是对领导干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最好检验。

不容忽视的是,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些干部不重运作、不敢运作、不会运作、不善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的不重运作。工作拘泥于旧思维,局限于老办法,满足于老套路,不想创新、不思求变,眼界不宽、办法不多。

有的不敢运作,“和稀泥、打太极”,害怕触及深层次矛盾,担心做了事情得罪人。即便是好的项目,也前怕狼后怕虎,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更缺乏大刀阔斧的锐气。

有的不会运作,“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忙忙碌碌,却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该为的不为,不该为的乱为。不懂得也不尊重客观规律,更不会自觉运用客观规律办事。

有的不善运作,“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推工作大轰大嗡,方法简单粗放,工作干了不少,力气花了不小,却收效甚微。

【五】踏上“十二五”的新征程,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思路、蓝图变成现实,核心在于遵循规律、用心运作、科学运作,着力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瓶颈和难题。不重运作,没有运作,每一个瓶颈都可能成为发展的桎梏,再好的思路、再好的蓝图也是一纸空谈。

【六】重运作,破瓶颈,态度要端正。

没有端正的态度,工作就失之于“浮”,浮躁浮漂,浮光掠影,是不会静下心来运作的,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遇到矛盾,不能遮遮掩掩。只有直面现实、敢于触及,才能认清根源,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讳疾忌医”,只会使矛盾越来越深,解决难度越来越大。

对信访稳定问题,个别干部总认为是个棘手问题,总是绕着走,掩盖矛盾,甚至把老百姓看做“刁民”,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只要把信访工作看做体察民意的“寒暑表”、维护稳定的“减压阀”和发扬民主的重要“窗口”,就能怀着为民之心对待每一位上访人,对待每一封来访信,时时处处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七】重运作,破瓶颈,思想要解放。

“观念一变天地宽”。思想解放了,眼界才能开阔,思路才能活跃,才能在遇到难题时找到破解的办法。在破解资金难题方面我们取得的突破,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通过搭建政府

投融资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加快企业上市、完善担保体系、引进商业银行、加强招商引资、采取BT和BOT模式等途径,市县两级筹集了一大笔资金,较好地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实践证明,只要解放思想,研究透政策,借鉴好经验,发动好群众,运用好市场,就能广辟“钱路”。在土地瓶颈问题上,很多地方只知道抱怨政策越来越严,畏首畏尾,错失发展良机,而不会解放思想求蹊径、开动脑筋找办法。要看到,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框架下,解决土地“紧”的难题,必须充分发挥灵活性,在“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上找路径,在集约节约上做文章,盘活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八】重运作,破瓶颈,方法要得当。所谓“困局”,大多是方法、路径的困局。只有找到方法和路径,“困局”才会变成“活局”。面对难题,要学会“弹钢琴”,学会通分、约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剥茧抽丝、化繁为简,找准症结,对症施治。

把握好“度”。一方面,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善于战略思维,学会依全局形势“制定战略”,凭自身实际“开辟战场”,按发展需要“排兵布阵”。要善于调查研究,坚决避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盲目决策,努力做到决策前充分论证、决策中适时调整、决策后落实执行。另一方面,增强处事的透明度。关键是做到“一碗水端平”,核心是坚持依法行政。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不分亲疏,不论等级,一把尺子,一视同仁;做到按章理事,重制度、建机制、守规矩,不能图简单、走捷径。

运用好“法”。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更在于他“变堵为疏”的方法。面对问题,如果一味地“堵”,只能是扬汤止沸、自欺欺人,最终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积越大;只有注重创新、运用有“方”,从根本上想办法、找路子,坚持“宜疏不宜堵”,才能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征地拆迁上,方法对路就能做到难题不难,“热点”不“热”。有些干部一谈到拆迁就头痛,认为是“顽症”、是“难题”,其实是没有找到破解难题的有效方法。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中村改造方面明确提出,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主导、政府“零受益”。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较好地把握工作力度、推进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和群众满意度的最佳结合点,问题就会得到纾解、妥善化解。

执著于“变”。所谓“变”,就是根据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完善、提升的过程。如何“变”?首先,要适应渐变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渐变和突变两种现象,渐变是永恒的,突变是短暂的。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学会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一刀切”,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其次,要具备多变的本领。做工作要多想办法,只有临事不慌、遇事不乱,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途径出发,多策并举,多方给力,才能达成目标、完成任务。最后,要务求快变的实效。在工作理念上,要尽快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在工作态度上,要尽快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互动”转变;在工作方式上,要尽快由“粗放随意”向“严格规范”转变;在工作监督上,要尽快由“短期突击”向“长效机制”转变;在工作效果上,要尽快由“有限满意”向“综合满意”转变。做到这些,就能用清晰的思路化解矛盾,用有效的办法破解难题。

【九】重运作,破瓶颈,“做”功要到位。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破解瓶颈,关键在“做”。“做”就要抓具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所谓,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只有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将工作项目化、具体化,发扬务本责实之风,发扬“透竹竿”精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破解,把原则要求变成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工作项目和责任主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倘若只发号召、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层层喊落实,层层不落实”,再好的谋划也等于零,再好的决策也会落空。

“做”就要重基层。工作求实求效,关键在于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市委、市政府今年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目的就是把各级党员干部的心思精力、领导方式真正转到为民发展、求实求效上来,转到求客观规律之真、务科学发展之实上来,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做”就要严问责。要问于实,问到关键处、问到具体事;要责于效,责到执行力、责到有效果。惟其如此,难题才能有效破解,工作才能加快推进,许昌“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十】注重运作是破解瓶颈的有效路径,破解瓶颈是加快发展的必经之道。遵循客观规律,掌握运作之道,善用运作之法,必能走出困局、破解难题,科学发展必有作为,跨越发展必有实效。

八解“求客观规律之真”—— 练就“求真”硬本领

(一)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句话说明一个道理:本领过硬,才能遇难不难。

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认识它、把握它、运用它,必须以能力素质作保障,练就“求真”硬本领。

(二)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事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却事与愿违,劳而无功。

有的干部很想在招商引资上有所建树,却不懂市场运作规律,不是和客商谈不拢,就是引来了一些“夕阳产业”,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有的干部很想使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却不知遵循经济规律,“情况不明决心大,思路不清点子多”,“播下去的是龙种,长出来的却是跳蚤”,总是处于“交学费”的尴尬境地;

有的干部也想把工作做好,整天忙忙碌碌,却不善于运用规律,抢抓机遇看不准时机,推进工作抓不住重点,破解难题找不到症结,处理矛盾把不准火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帮倒忙。

出现这些情况,说到底,在于干部自身的内存不足、本领恐慌、能力不强。

(三)新时代、新课题、新使命,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本领过硬,才能紧跟时代。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很多,有些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现在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唯有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方能应物而化、应对自如。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担当重任。面对日益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领导干部尤为需要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唯有努力“充电”,方能履职尽责、不负所托。

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推进发展。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命题,需要看得“真切”,认清优势与不足,判断趋势与走向,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需要具备“真知”,以新的思维谋划工作,以新的姿态正视工作,以新的理念开展工作;需要掌握“真法”,善于运用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与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结合起来;需要常怀“真情”,牢记宗旨,以人为本,明确责任,找准位置,尽心尽职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唯有掌握规律之真义、真谛、真理,方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阶梯、交出完美的答卷。

(四)练就“求真”硬本领,必须知行合一。

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不愿学、不善学,陷身于文山会海,热衷于迎来送往,沉缅于灯红酒绿,已经落在了时代后面。还有的深入基层少了,距离群众远了,下基层督查、调研往往是图形式、走过场。这些与“求真”的要求都是格格不入的。

“求真”贵在有真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领导干部不紧跟时代、勤学善思,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势必退化。只有与时俱进,深学理论、博学知识、精学业务,才能有真知灼见、格物致理。

“求真”重在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就过硬本领,不仅要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不仅要“坐而思”,更要“起而行”。否则,定下的目标任务只能是“空头支票”。只有坚持实践的标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推进许昌发展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积累、锻炼、成长,才能成为胜任工作的行家里手。

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基层、在一线、在实践中找出规律、找到方法,才能不断成长、历练成才。

(五)练就“求真”硬本领,贵在“透通竹竿”。

求真的道路,好比是一根长长的竹竿,每一环节都是一个关口,绕不开、也躲不过,必须一个一个环节去突破,一道一道难题去破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矛盾就存在问题,就需要去解决,就要“透通竹竿”。

知实情。“透通竹竿”、破解问题,必先摸实情、听民声。要眼睛向下看,脚板向下走,心思向下沉,老老实实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贴近真实生活,才能了解问题的真实情况,才能把准 “透通竹竿”的关键点、着力处,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事实真相,作出科学决策。

重运作。“透通竹竿”,既需巧劲、也要内功,关键是运作,找到办法和路径。对当前许昌面临的发展方式怎么转、新型城镇化怎么推、要素瓶颈怎么破、基层基础怎么强、为民惠民怎么办等问题,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用创新的思维、市场的办法、项目的抓手,重运作、善运作、科学运作,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靠有效运作破瓶颈、解难题、促发展。有毅力。“透通竹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捅一节还有一节,不可能一蹴而就,尤为需要毅力和韧劲。要敢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像“解方程式”一样,一步跟一步、一环扣一环来破解。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目标专注而不东张西望、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默默耕耘而不夸夸其谈、持之以恒而不浅尝辄止,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解决彻底不罢休。

(六)练就“求真”硬本领,旨在提升能力。

能力是越壑之桥,是渡河之舟。练就“求真”硬本领,核心在于能力大提升。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站位全局,科学谋划,深入思考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思路,深入思考为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办法,深入思考推进项目、优化环境的举措,以科学的思路引领实践。要遵循规律,把握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潜心研究抓好工作的有效方法。

提升推进民生改善的能力。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正与群众的关系,真心实意地办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着力解决群众的就业之困、就学之难、就医之急和后顾之忧。不折不扣落实好十项民生工程,把更多的财政“蛋糕”切给民生,更多的政策制定倾向民生,更多的发展之举立足民生。

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利益关系调整、新旧观念冲突、人民内部矛盾的日益凸现期。要勇于直面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变“搪塞推诿”为“真情关注”,经常和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融,手拉手帮扶,实打实办事,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练就“求真”硬本领,要有务实作风。

“求真”不能画饼充饥,只做表面文章,最终要靠实干求实效,靠落实求实绩。务本责实。要重实际察实情,把决策和工作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要敢于说实话道实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用真劲求实效,多干一些打基础、为基层、谋长远的“基础工程”,少干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泡沫工程”,切实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以一件件工作实效取信于民。

认真较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抓工作一认真就具体,一较真就落实。要敢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要敢于面对矛盾和问题,做到难点棘手问题不回避,历史遗留问题不推诿,在克难制胜中不断增长才干、增进本领。

勇于担当。要强化责任意识,把对人民负责看得更重一些,敢于担当,直面挑战。百姓发出的呼声一定要负责任地答复,向群众承诺的事情一定要负责任地兑现,上级部署的任务一定要负责任地落实,把全部精力扑在发展惠民上,把全部心思用在求实求效上,坚决摒弃“光说不练假把式”。

(八)风鹏正举,时不我待。推动许昌科学发展,全市党员干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努力练就“求真”硬本领,用真知助推跨越,用真情凝聚人心,用真诚赢得信任,真学真信真转真干,共同撑起许昌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九)练就“求真”硬本领,百事可成,百业可兴。

求客观规律之真心得体会

求客观规律之真心得体会

《求客观规律之真》心得体会

求客观规律之真心得体会1

城管局纪检组深入学习贯彻求客观规律之真

信访干部读《求客观规律之真》后感

八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八法

学习“八戒八求”之“戒懒求勤”心得体会

文化之解

《八解求客观规律之真2.doc》
八解求客观规律之真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