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

2020-03-03 19:03: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凉山彝族服饰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浅析 美姑中学(西昌校区) 王国明

摘要:

长期以来对凉山彝族服饰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浅析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凉山大江大河、大山密林、天堑沟壑的隔绝所造成的特殊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凉山彝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凉山自然地理的天然屏障,社会制度的自我一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外界交往较少,服饰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所以凉山服饰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凉山彝族服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和挤压。最后本文对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多元性文化的保存提出自己的浅见。

1. 凉山彝族服饰概况

传统的凉山彝族服饰古朴、典雅,种类繁多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分 ,而且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据不完全统计,服饰品种多达300多种 各类款式独具特色 ,在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也实为罕见。他们在服饰中用最美的黑、红、黄三色彩构成主色调 ,然后配上各类琳琅满目用金、银、铜、石、骨做成的配饰在他们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穿在身上的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凉山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祀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凉山彝族至今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的遗风。总体而言,男性服饰凝重大方,女性服饰色彩斑斓、图案多样、精美。孩子服饰讲求明快活泼,青年服装讲求鲜艳夺目,中老年服装讲究古朴、凝重、宽松。

凉山彝族服饰大致可分三个土语服饰区:一是以美姑为代表的义诺土语服饰区, 二是以喜德、越西为代表的圣乍土语服饰区,三是以布拖、普格为代表的所地土语服饰区。

2.自然地理环境与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关系

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服饰文化地区差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服饰根置于物质生活的土壤中 ,受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定范围内的服饰文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反馈 ,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景观。凉山天堑沟壑的隔绝所造成的特殊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服饰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2.1山地地形、寒冷的气候决定了凉山彝族服饰的物质原料

刚脱离自然界的人类原始居民尚无用衣服御寒或美化自己的意识。但随着人类获取食物能力的增强 ,必然产生保护自己身体不受伤害的要求。起初只是对身体某些特殊部位的保护 ,继而才发展到全身。妇女繁重的采集任务和男子的狩猎活动 ,使他们裸露的身体常被外界撞伤或刺伤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保护下身的想法。于是 “掩其脐下” 的原始服饰开始出现。 凉山以山地地形为主,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坡度在30-70度的陡坡上,不存在灌溉条件。在这种气候及地理条件下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所以凉山彝族的生产方式中畜牧业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羊是他们主要饲养的牲畜。故羊毛是他们最易也是主要的服装原料

凉山气候寒冷,产麻少棉,由于交通不便,彝族来往于羊肠小道,山林葛藤,厚实的毛麻织品耐磨损,同时与外界交流甚少,故服装以毛、麻为主要原料。解放后,彝族人逐渐以棉布为原料。

2.2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的山区自然条件特点对彝族服装款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凉山彝族生活地区,基本上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山区,最热月平均温10摄氏度,最冷月平均温低于2摄氏度,气温较低,最冷可达到摄氏零度以下。霜期长达半年以上,属于高山台地气候,气候多变,气温有较大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昼夜温差大,总之凉山彝族居住区具有气候偏冷的特点。

凉山彝族男、女装最初都是上衣下裙,但由于男女劳动分工不同,男子通常要外出狩猎、种植,因而逐渐改穿裤子(也有少数地区一直保留裙装) ,女子通常在家纺纱织布,因而一直穿裙子。凉山妇女喜穿长至膝下甚至拖地百褶长裙 ,这种裙子厚实、保温、美观 ,宜在山区快步行走。男子喜欢穿由裙子演变而来的裤脚边宽两尺以上的 “大裤脚”长裤 ,爬山涉水或劳作时把裤脚收拢拧紧插于腰带内 ,行动极其方便。

生活在半山区、坝区的男子则喜欢短不及膝的短裤。外出时男女都穿 “擦尔瓦”,形如斗篷 ,下端缀以长穗 ,长可及膝 ,穿脱方便。白天可御寒 ,夜间可作被盖 ,同样也是适应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反映了凉山彝族对其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同时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等自然条件的特点 ,凉山彝族妇女创造性地应用了既能遮光挡日 ,又有美饰作用的各种盘状头饰 ,例如“盖盘帽”“竹架帽”等。

2.3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服饰的发展、演变的影响

彝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时,当地理保留其传统模式;当地理环境相对开放时 ,则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彝族深居高山地区,高山险地往往成为本地区的天然屏障 他们与外界交往较少,其服饰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主要通过群体相互学习,父母传授等方式使本民族服饰得以保留和传播。彝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缝衣绣图案十二三岁便能上机织布长大后个个会绣图人人会织布。在彝族观念中常把针线活的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姑娘聪明才智的标。所以凉山彝族服饰完整地保持传统服饰的风格。例如彝族的毡毛披衣至今可以至少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凉山彝族披衣服饰所展示的古韵遗风首先印证得是它古老的历史。就是在今日的凉山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由松草、树皮、牦牛皮、羊皮、马尾毛、棕毛等各种植物和动物毛皮材料制成的披衣被称为是人类服饰的活化石也是一部活的服饰史。

保持一定传统服饰特征 ,但有变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他们的服饰原料由多为动植物皮毛和自纺自织的棉布转变为经过再加工的棉布 绸缎、呢绒、化纤等原料了,另外随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干预。彝族族服饰也不断变化从清朝雍正五年年布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由于清政府强迫少数民族改装使彝族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减弱了,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存。

3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理念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符号。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离不开彝族服饰文化和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高度认识开发利用服饰文化的意义开发展示彝族服饰文化资源,一方面要继承彝族文化历史积淀中的精华,同时又要对各种民族文化因素进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创新性构架和创新性整合,实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之需要,才能发挥时代效应,转化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通过创新,使彝族服饰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3.2努力保护和抢救凉山彝族服饰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服饰已经逐渐在消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紧对彝族服饰开展普查,对失传的彝族服饰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恢复,保护、收藏、在制作,努力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开发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必然途径。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展示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同时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3.3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像像其他彝族文化一样重要。要把彝族服饰资源转变为彝族服饰文化资本,需加大投入人力度。一方面鼓励现在从事彝族服饰制作的民间工艺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彝族服饰的开发生产列入扶持内容,在彝族服饰的研究、调查、收集、收藏、设计、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3.4培育具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特色的产品消费市场

在市场竞争的时代,找准消费者的需求点成了最必须的第一课。开发具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特色的产品。形成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商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必定具有顾客的市场前景,建立彝族服饰等产品的设计加工厂,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逐步扩大的办法,形成整体优势,促使凉山彝族服饰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保存文化多元性、正确弘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从自然地理对凉山彝族服饰影响的角度看,凉山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不利于耕地种植,所以生产业以畜牧业为主,故凉山彝族服饰的材料以养皮、牛皮为主;其次,由于凉山海拔较高,大多数彝族都居住在 高山和二半山,气候特别寒冷,深刻影响了凉山彝族服饰的款式;再次,彝族深居高山地区,大山密林、高山险地成为当地的天然屏障,与外界交往较少,所以凉山彝族服饰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服饰特征,而后来由于科技术的发展,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影响下,凉山地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服饰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挤压。 要保存文化多元性、正确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即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理念;努力保护和抢救凉山彝族服饰文化遗产;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具有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特色的产品消费市场。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

地理小论文

初中地理论文

《地理论文.doc》
地理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