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有感

2020-03-01 19:36: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历史

——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心得

以泼墨山水的手法

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与大趋势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

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买到这本书的时候, 觉得作者好大的口气,薄薄的几百页书就能够了解上下5000年的历史。我估计肯定又是流水账的历史了。 但是开始看后, 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许先生的话言简意赅,句句都切中要点。没有半句拖沓。并且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研究。比如中国文官制度。 更让我钦佩的是许先生不只是精通中国历史, 在交织的世界历史和政治形势分析中, 许先生也是处处有精辟论述。我从小好学历史与地理,读到这本书,与高中和平时读到的历史比较起来,深感许先生的用心良苦,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把中国与世界深深镶嵌在一起。

阅读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平时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很少阅读通史类的图书,而在教科书中,世界史与中国史往往是分裂的,不详细梳理很难弄清同期世界发生了什么,对后世、对世界又有什么影响。许倬云先生的新书《历史大脉络》把古代史与现代史、东方与西方都纳入其历史书写中,凡是历史教科书中详细描述的地方,该书均简略一笔带过,重点叙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史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结合许先生的序,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国家往来的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是的大框架内,自足中国,关心世界!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全球视野

从章节安排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在世界史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史,在同一时期内,中国史的大事件与世界史的大事件并呈,中国的强盛与落后,列强的崛起,历史的吊诡一一展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了一篇“中外大事记”,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把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7年的中国大事与世界大事列出来,一一对照同期的中外大事,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二、国族意识的产生与消泯

古代世界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国族国家只不过是近代以来产生的“想象的共同体”,并非人类群体必然和终极的模式。近代主权国家虽有许多功能,但国家公权力的极度扩张,个别公民的权利被国家公权力侵犯。在许倬云先生看来,“一个人数不过百万的地缘小区组成共同体,再加上理念或职业相近的社群组成另一层次的群体(例如政党、工会),在小区共同体中以协商方式共谋群体的最大福祉,代替现在„主权国家‟层次的群体,可能避免强大公权力侵犯个人民权的弊病。”当然,这是指向未来的。

三、台湾史的书写

在传统教科书中对台湾史的描述较少,《历史大脉络》专门用了八章来详论台湾史。从“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的开拓”,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光复后的台湾”、“国民党迁台”,再到“重整时期的台湾”、“台湾的经济起飞”、“台湾的民主化”。通过这些介绍,了解台湾的过去,明白了台湾民众对日本的态度、台湾族群之间的矛盾与隔膜。这对于理解今天的台湾,理解今日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话说历史,只不过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起消逝的人和事。历史终究是过去了,也不能真正的重现。我们能做到的,只是考察、研究、探讨与回忆。中国与世界,方本是一家。从有到无,从浅到深,中国与世界一直在往前不停地走,未曾停过。历史也讲究缘、因、果。而像许先生这样的历史学家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截断时间,拾一瓢而已。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要放眼未来,立足世界,收拾好我们的行囊,继续向前走。

突然兴起编一首小诗总结我的文章:

断水行舟水更流,

塞外明月与青楼。

一曲鸿雁拂青柳,

金戈铁马对春秋。

11史论田壮2012年1月29日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

读《云裳》有感

读《云裳》有感

从严治党的历史脉络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读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有感.doc》
读许绰云《历史大脉络》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