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体会点滴

2020-03-01 20:12: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体会点滴

科学课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者。

一、快乐体验,发现问题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他们还保留了好玩爱动的特点,学习也往往凭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猜谜、讲故事,做实验、看课件、听录音等),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玩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太阳和影子》(青岛出版社3年级下册8)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到室外捉影子、踩影子,有些学生大声呼喊起来,课堂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到投影仪照射的银幕前做小狗、小兔、小鸽子、老鹰的手影。游戏后,学生主动提出“什么条件下有影子?影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产生的?影子有何变化?”等问题。学生积极发言,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主动参与到游戏中。

再如《有趣的磁铁》(青岛出版社3年级科学下册5)一课,面对各种各样的磁铁,学生的第一需求就是玩,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一玩,说一说玩的乐趣,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铁?为什么能指示南北方向?为什么两端吸铁能力强?面对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你打算怎样去揭开磁铁的秘密?同学们议一议、猜一猜,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老师先让学生用一块磁铁去研究。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用两块磁铁、3块磁铁进行实验。问他们:又能发现什么?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方法多,发现的秘密多。把他们的玩法和发现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时的“玩”说明学生是在有目的地去玩,他们正在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新知的重要前提。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_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提倡“探究一研讨”的方法。即注重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观察实验中,思考质疑,自行获取知识。我认为达到此目的应分三步走:

1,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源泉。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材料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陌生的材料,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摸一摸、试一试、探索一下的愿望。想想它到底能做什么,意想不到的现象,能使学生提出问题,更深地卷入思考和产生感情。因此,教师要在深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材料,诱发探索的欲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这是成功运用“探索一研讨”教学法进行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青岛出版社5年级科学上册15)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瓶子、铃铛、双响筒、盛水的杯子、口琴、长短铁管等有结构的材料,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2 质疑问难,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设计疑难的目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便于突出重点,克服难点,疑难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明确的内容,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学生自由探究的情境,诱发学生去拨弄所设置的材料。如同样教学上一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早晨醒来到现在听到的声音,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激起学生探索声音不同秘密的强烈愿望,于是,学生们有的用铅笔敲长铁管;有的敲短铁管;有的用文具盒箍上皮筋拨动;有的吹口琴;有的往瓶子里倒水……学生陶醉在拨、弹、吹、倒自由探究的情境中,使他们在自由探究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各自的思想水平上,形成了“声音有强弱(音量大小)、高低(声调高低)不同”、“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的概念,从而解除了疑难。

3 组织集体讨论,归纳综合科学结论。“探究”是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而研讨则是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教师必须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集体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化成语言,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推动学习者沿着概念箭头前进,使学生在研讨中,感到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探索,这是运用“探究一研讨”教学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如教学《谁的本领大》(青岛出版社3年级科学下册13)一课时,有的同学认为:“导体就是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针对这些认识,可以让学生各抒已见,启发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结合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实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绝缘体只是不容易导电,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导电。如干木头是绝缘体,如果潮湿了,便能导电,空气也是绝缘体,但在电压很高时(如放电)可能被电击穿,使电从空气中流过。因此我们用“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来描述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经过大家讨论,领悟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拓展延伸,强化新知

拓展延伸是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巩固当堂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练习,以达到巩固强化新知的目的。如教学《沸腾》(5年级上册)一课,我抓住水的蒸发与沸腾这两个不同和相同点,让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列出图表。在《教学冰的浮沉现象》(3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水的浮沉规律,用橡皮泥制作各种形状的潜水艇,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探究一体验”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认可,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体育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实践与体会

“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体会点滴.doc》
“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实践体会点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